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产业总体平稳,发展潜力与韧性持续彰显。数据显示,2024年,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5.9%。主要是海域要素供给保障有力,叠加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资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乌龙茶
在六大茶类中,当属乌龙茶类将“火”之艺术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它巧妙地运用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热能,逐渐促进茶叶风味物质的转化,从而呈现茶叶独特的色香味风貌,乌龙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乌龙茶产量和内销量分别达33.28万吨和25.6万吨,同比增长6.91%和3.23%。
黑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富贵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黑茶因具有助消化、降血脂、抗氧化、抗肥胖等潜在健康益处,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黑茶产量和内销量分别达45.80万吨和37.8万吨,同比增长7.43%和3.85%,未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黑茶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水牛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高品质、高营养价值乳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水牛奶因其富含蛋白质、钙质及其他微量元素,且口感浓郁,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消费端的火爆,使得近年来国内水牛养殖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为整个水牛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数据显示,2023年底我国水牛存栏量已增长至2763.7万头,初步预计,2024年底已达到2780万头上下。
麝香
麝香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香料,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广泛用于香水、药品和保健品等领域。然而,随着野生麝香动物数量的减少和国际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政策,麝香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林麝等麝类养殖业加速发展,同时,随着政府于1993年批准通过人工麝香这个国内首个一类中药材替代品新药,且联馨药业等企业逐步突破人工麝香产业规模化生产技术,我国麝香行业需求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葛根
葛根是一种食药同源的植物,有南方人参美称,在食品、医药、工业、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有广泛用途。葛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由于葛根多生长在丘陵坡地及山腰,这些地方一旦采挖葛根就会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河南、安徽、四川、云南、贵州老产区已经立法严厉禁止采挖根茎类药材。虽然湖南、湖北、山西等新产区开发保证了国内葛根的产量,但目前来看,我国葛根资源恢复及种植生长速度跟不上采挖速度,整体蕴藏量逐年减少,还是对国内葛根供应情况造成了一定波动。未来我国葛根行业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涵盖原料种植、加工制作、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香蕉
香蕉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作物,除了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酱等产品,还具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胃、肠道和消化功能,可以预防便秘、贫血和中风。随着各地对水果生产的重视,我国香蕉产业链不断扩宽,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香蕉产业已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果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林业生产总值、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碳汇等指标均有大幅提升,产业总规模日益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林业总产值已增长至7006.0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72%。
沙参
我国沙参行业发展现状而言,早期2003年非典期间,沙参需求量剧增,价格迅速攀升,随着市场供需趋稳,价格回落后多年来整体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近期行业波动情况来看,根据数据,我国沙参的供应量在2017年至2023年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从2017年的8530吨增长到2023年的8940吨,其中北沙参整体供应表现为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种植规模的扩张。进出口来看,近年来我国沙参的出口量从2017年的1194.7吨显著增长至2023年的2425.5吨,表现为明显的逐年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认可和下游产品开拓。
黄连
我国黄连行业在经历2010至2016年的低迷期后,因价格持续低迷和生产成本较高,多数种植户减少种植面积,导致2020至2021年黄连总产量不足,市场供不应求。随着库存的消化和需求的持续增长,黄连价格逐渐回升。目前重庆石柱县和湖北利川是黄连的主要产区,但种植面积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波动。尽管如此,近年来种植面积有所恢复,预计未来产量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3年,我国黄连产量已达到2965吨,显示出行业的复苏和增长趋势。
甘草
甘草种植周期长,通常需要3-4年,2013至2016年,低价进口甘草的冲击导致国内种植效益下滑,种植面积缩减,2017-2021年由于价格低,持续种植面积减少,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中药需求上升、供应不足和库存不足影响,甘草价格开始稳步上涨,尤其在疫情背景下,需求激增,价格飙升,不仅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也激发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进出口量而言,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及贸易政策的影响,甘草的进口量在2015年至2023年间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态势。特别是在2020年和2021年,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进口量显著下降。
茯苓
摘要:我国茯苓产业供需稳定,自给自足能力强,受国内外市场需求驱动显著。从产量来看,自2016年至2021年,茯苓产量稳步上升,尤其是2019年至2021年间,产量激增,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生产能力。在2022年,尽管总产量略有下降,但仍旧保持在高位,达到25.2万吨,较2021年下降4.1%。在出口方面,我国茯苓的出口量在近几年呈现波动趋势,2022年出口5806.8吨。从需求量来看,我国茯苓的需求持续增长,与产量增长趋势相符。2022年,尽管产量略有下降,但需求量仍保持在高位,达到24.7万吨。
杜仲
近年我国杜仲行业的供需及出口情况而言,从2015年至2019年,杜仲的产量和表观需求量均稳步增长,市场需求较为旺盛推动了产量的增加,到了2020年产量达到历史高点27.1万吨,随后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其中2022年产量降至22.73万吨,市场价格来看,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杜仲供给下降,整体杜仲价格持续小幅度上浮,2023年随着价格小幅度增长,市场供应小幅度增长至23.4万吨。
党参
进入2020年,党参新货交易时间不长,价格保持平稳运行。2021年尽管中药材市场普遍上涨,党参的价格仅在种植期受到小幅利好,后期行情并未有显著波动。到了2022年甘肃地区连续的干旱以及黄心病的蔓延,导致党参产量明显减少,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因此持续上涨,2023年由于有资金介入当归、党参等西北大品种,党参的价格上涨一发不可收拾。供给来看,2023年定西市的党参产量达到了14.48万吨,出口来看,近年来我国丹参出口表现为逐年下降态势,从2015年的4489.6吨下降至2023年的1415.6吨,其中甘肃出口21.2吨。
川芎
近年来川芎的产量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再到回升的过程,主要受到市场价格和需求起伏不定等影响。产量变动而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3年我国川芎的总产量实现从1.6万吨到1.86万吨的小幅度增长,中间年份波动明显,总体趋势呈现增长态势。细分阶段来看,2017-2018年产量明显增长,主要受到2016年以来的价格高涨提升种植户积极性,2019年开始逐步下降,2020年的库存消耗后,2021年川芎价格一路走高,一度达到历史高点45元/千克。到了2022年,价格高位下农户高积极性带动产量提升,价格开始小幅度波动回落,但整年均价仍较2021年出现小幅度增长,2023年产量继续增加,均价小幅下跌。
白芷
白芷2021年上新期供需趋紧,价格开始高涨,在白芷价格高峰之后,虽然产地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种子质量和天气原因等问题,2022年的产量并未如预期般大幅增长,反而略低于2020年的水平,导致了白芷的行情在产新回落后,随着库存消耗与香料药用需求的增加,价格再次反弹,至2023年底达到近年来的最高位,超过30元。具体到2023年,白芷的产量达到了8310万吨,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但需求增长较缓叠加供给大增背景下,预计2024年整体价格将呈现回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