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2、资金壁垒
3、人才壁垒
四、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五、行业现状
六、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七、竞争格局
八、发展趋势
1、加速高端化与智能化发展
2、国产化替代加速
3、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海洋专用仪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国内水产养殖、海洋生物等海洋经济产业均加速发展,海洋专用仪器应用需求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开始深耕海洋专用仪器领域,使得产业得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3年的33.2亿元增长至68.38亿元。


、定义及分类


海洋专用仪器是指支撑海洋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的核心装备,其发展经历了从机械式设备向电子化、智能化系统的跨越。早期以颠倒温度计、印刷海流计等机械装置为主,现代则涌现出温盐深剖面测量系统(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精密仪器。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突破,例如2024年公开的“感应耦合传输CTD”和“定点式温盐深测量系统”。典型应用包括ARGO浮标全球海洋环流监测、FLIP浮式平台声学参数测量等,为深海探测与海洋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海洋专用仪器代表性产品


二、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海洋强国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加速推动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为推动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例如,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加强海洋行业计量监督管理,规范海洋专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及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此外,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海洋仪器鉴定定型工作暂行规定,对海洋仪器的科研成果、试制产品进行技术指标审查和性能考核,确保仪器质量满足任务书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有效支持了我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的发展。

中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相关政策


、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海洋专用仪器行业面临的首要壁垒是技术壁垒。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极端性对仪器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测量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深海探测仪器需承受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而高精度海洋传感器则需满足长期稳定运行的需求。目前,国内企业在深海探测、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依赖进口。此外,海洋仪器的研发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巨大,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承担。技术壁垒的存在限制了国内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导致进口产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资金壁垒


资金壁垒是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发展的另一大障碍。海洋仪器的研发、生产和测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高端设备购置、研发人员薪酬、实验材料消耗等。以海底地震仪为例,其研发涉及浮标设计、传感器制造、电缆铺设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此外,海洋仪器的市场验证周期长,回报慢,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壁垒成为其进入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的主要障碍,限制了行业的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


3、人才壁垒


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极高,但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海洋仪器的研发涉及海洋学、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要求研发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海洋仪器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人才供给不足。此外,海洋仪器行业的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率。人才壁垒的存在制约了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


、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海洋专用仪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核心材料与零部件供应环节,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塑料、钛合金等原材料,以及芯片、传感器、水下电机、密封件、抗腐蚀电路板等零部件。产业链中游为海洋专用仪器设备研发与制造环节,代表厂商有中天科技、中船科技、海兰信等。产业链下游为海洋专用仪器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海洋科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渔业、海洋工程等。海洋专用仪器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海洋专用仪器行业产业链
钢铁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华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
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华宇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东义镁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鸿富晋精密工业(太原)有限公司
春兴精工(常熟)有限公司
钛合金
品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惠云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浦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湘投金天钛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芯片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海洋科研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渔业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0年3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海兰信”。海兰信一直在海洋高科技领域深耕,已在雷达、智能航海及智慧海洋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核心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主营业务包括有智能航海、海洋重大装备、近海雷达观测网、海底数据中心(UDC)等。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海兰信营业收入分别为3.84亿元、3.46亿元,同比变化率分别为-49.06%、639.08%。

2022-2025年3月海兰信营业收入变化


(2)基康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基康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2022年12月20日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简称“基康仪器”。基康仪器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监测终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基康仪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在水电站、核电站、风电场、油气储运、水利工程、地铁、高铁、桥梁、隧洞、港口码头、市政建筑、文物、矿山、地质灾害等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三峡、白鹤滩,南水北调、小浪底水利工程,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云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国天眼等项目。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基康仪器营业收入分别为3.57亿元、0.78亿元,同比变化率分别为8.57%、19.07%。

2022-2025年3月基康仪器营业收入变化


五、行业现状


随着资源与能源的消费日益剧烈,陆上或浅海的资源己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在需要,各国政府对深海的技术研发与资源的获取均制定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计划。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国内水产养殖、海洋生物等海洋经济产业均加速发展,海洋专用仪器应用需求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开始深耕海洋专用仪器领域,使得产业得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3年的33.2亿元增长至68.38亿元。根据市场预测,至2030年国内海洋专用仪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至96.11亿元。

2013-2030年中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规模变化


、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利好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海洋强国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的发展,包括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技术创新奖励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海洋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推动了海洋专用仪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些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为海洋专用仪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市场应用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专用仪器的需求持续增长。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海洋专用仪器需求迫切。特别是在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海洋专用仪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海洋专用仪器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3)研发力度增强,技术加速创新升级


近年来,我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海洋专用仪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例如,在传感器技术、数据融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方面,国内企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海洋专用仪器的性能和可靠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海洋专用仪器行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不利因素


(1)部分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我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依赖进口。例如,高精度传感器、深海探测设备等核心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难以实现自主生产。这种技术依赖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限制了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核心技术缺失也导致我国海洋专用仪器在高端市场难以突破,无法满足国家对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迫切需求。


(2)产业化水平较低


尽管我国在海洋专用仪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大量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主要源于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度不足,以及市场应用推广力度不够。此外,海洋专用仪器的生产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门槛高,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和产业化成本,进一步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3)市场竞争激烈且不均衡


我国海洋专用仪器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国内企业在高端市场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国外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内企业则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这种不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国内企业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用户对进口仪器的偏好和信任度较高,也进一步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


七、竞争格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了海洋专用仪器相关研制工作,但这一时期所研制的仪器设备是纯机械式的。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开展了三次全国海洋仪器会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浮标检测网,成功研制了海洋台站自动检测系统和调查船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培育了声学测流相关技术人才等。但与先进海洋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海洋专用仪器高端产品仍处于研制生产阶段,没有投入市场化运行;先进的海洋仪器和系统仍靠进口。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发展,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政府对于支持海洋专用仪器行业发展的相关投入越来越多,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开始进入海洋仪器行业,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因此,中天科技、中船科技、海兰信等企业开始加速崛起,国内海洋专用仪器产业高端市场国产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

中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发展趋势


1、加速高端化与智能化发展


随着海洋科研和资源开发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高精度定位技术、遥感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仪器性能显著提升。例如,深海探测机器人、智能渔船等自主创新产品已实现市场化应用,能够满足复杂海洋环境下的精准观测需求。同时,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应用使仪器具备自动校准、故障预警及远程操控能力,有效降低人工干预成本。未来,具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实时分析功能的智能仪器将成为主流,推动海洋科学研究向精细化、动态化发展。


2、国产化替代加速


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需求驱动,我国海洋专用仪器国产化进程显著加快。近年来,国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突破传感器材料、精密制造工艺等“卡脖子”技术。例如,高精度CTD传感器、深海浮标等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替代,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政策层面明确要求重大海洋科研项目优先采购国产仪器,为本土企业提供市场验证机会。预计未来五年,中高端海洋仪器国产化率将提升至50%以上,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


3、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海洋专用仪器行业正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涵盖传感器研发、整机制造、数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例如,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机构推动行业标准统一,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同时,行业与智慧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加速,形成“仪器+数据+应用”的生态模式。例如,海洋观测数据与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系统的联动,提升了海洋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此外,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华东、华南地区依托技术优势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全国产业协同升级。

中国海洋专用仪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