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硅胶是一种常见的橡胶材料,由于其耐热、耐寒、耐腐蚀、绝缘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汽车、医疗、电子等。近年来,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增多,中国硅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硅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08亿元。在硅胶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硅胶的主要应用领域,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硅胶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未来,受益于硅胶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需求潜力,中国硅胶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一、定义及分类
硅胶别名:硅酸凝胶,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属非晶态物质。无毒无味,不溶于水及任何溶剂,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好、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吸附性强,能吸附多种物质。硅胶按其性质及组分可分为有机硅胶和无机硅胶两大类。有机硅胶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分为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硅烷偶联剂四大类;无机硅胶根据其孔径的大小分为大孔硅胶、粗孔硅胶、B型硅胶、细孔硅胶。
二、行业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化工行业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硅胶产业作为化工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刚性约束。严控炼油、电石、磷铵、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氯乙烯产能,严格控制新增延迟焦化生产规模。新建和改扩建石化化工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用于置换的产能须按要求及时关停并拆除主要生产设施。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石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关键产品,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一批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培育5家以上创新引领和协同集成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5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20家以上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下游企业协同的创新发展体系。
三、发展历程
中国硅胶行业历经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高速发展期三大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初步掌握搅拌床工艺;1971年成功开发我国第一台直径400mm合成甲基氯硅烷流化床。1995年建成国内首台万吨级合成甲基氯硅烷流化床;2000年建成直径1700mm流化床、产能2万吨/年生产装置。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完善工艺、增建和扩建装置,生产形势不断向好。同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硅胶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我国硅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硅胶行业相对成熟,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征表现为行业产品追求更高的质量以及支持基础技术工艺发展,政策聚焦规范生产过程和市场运行。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硅胶产品的原料选择及还原剂配方决定了最终产品的纯度及杂质组分,从而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硅胶下游建筑等行业对硅胶产品的质量及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产品质量的控制技术是硅胶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新进入硅胶企业面临的重要壁垒。此外,能耗控制水平对硅胶的生产成本有重要影响,对矿热炉的结构设计、运行、控制和维护的能力将决定硅胶的产能是否能够得到有效释放,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硅胶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对硅胶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客户壁垒
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下游主要硅胶企业都希望与产品质量稳定、供应数量有保障的供应商开展合作。因此,硅胶生产企业一旦与下游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通常是比较稳定的,既有硅胶生产企业具备一定的先发者优势。与之相应的,由于使用新供应商的原料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随意调换供应商可能产生一定风险。因此,硅胶下游企业在挑选新供应商时是较为慎重的,对新供应商存在一定的壁垒。
3、安全和环保壁垒
硅胶行业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生产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涉及到高温、高压环境以及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因此相关生产企业必须实行严格、精细化的安全管理,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硅胶的生产过程会产生较多的副产品以及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各类副产品和污染物均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回收利用或达标排放。在当前国家环保形势趋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对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这也对国内硅胶生产企业的环保技术水平和副产物综合化利用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硅胶行业内的企业需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也对新进入硅胶行业的企业形成了较高的壁垒。
4、资金壁垒
硅胶生产需要较大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且为满足下游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通常需要进行持续的科研投入。此外,由于化工行业面临较大环保督查压力,需要定期对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并持续投入资金提升环保处理能力。随着硅胶生产商的逐步发展壮大,硅胶行业对于技术实力、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硅胶行业对于中小投资者的进入存在一定的资金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硅胶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其中,原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有机硅单体、金属硅、氯甲烷、有机硅中间体等;生产设备包括炼胶机、裁料机、喷砂机、油压机、空压机等,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硅胶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产业链中游为硅胶的生产,主要为硅胶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等环节。产业链下游为硅胶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纺织、电子电器、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机械、造纸、日化和个人护理品等。硅胶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硅、有机硅及多晶硅等硅基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中业务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截至2024年末,公司工业硅产能122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173万吨/年,已经与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突出。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硅、有机硅和多晶硅产品三大类。工业硅是由硅矿石和碳质还原剂在矿热炉内冶炼成的产品,主要成分为硅元素,是下游光伏材料、有机硅材料、合金材料的主要原料。有机硅是对含硅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其产品种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由于有机硅材料具备耐温、耐候、电气绝缘、地表面张力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建筑、电子电气、纺织、汽车、机械、皮革造纸、化工轻工、金属和油漆、医药医疗、军工等行业广泛应用,形成了丰富的产品品类,大约有8000多个品种应用在各个行业,有工业味精之称。多晶硅是指以纯度99%的工业硅为原料,经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提纯后,硅纯度达到99.9999%以上的高纯硅材料,具有半导体属性,它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高温熔融状态下,具有较大的化学活泼性,几乎能与任何材料作用,产业链下游终端为光伏与半导体行业,且以光伏行业为主。数据显示,2024年合盛硅业有机硅营业收入为137.63亿元,同比增长1.09%。
(2)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硅基新材料、作物保护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全球首创氯、磷、硅三元素的绿色循环技术,致力于“成为硅基、磷基新材料和作物保护领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者”。在作物保护领域,公司形成了“中间体-原药-制剂-农业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涵盖种子种苗、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作物营养等完整的作物保护体系,通过平台化运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增产增收提供植保综合解决方案。在硅基新材料领域,公司拥有从上游硅矿开采冶炼、有机硅单体合成、下游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通信、轨道交通与汽车、医疗健康、新能源材料、消费电子等领域。据统计,2024年新安股份硅基材料基础产品营业收入为26.86亿元;硅基终端及特种硅烷产品营业收入为23.58亿元。
六、行业现状
硅胶是一种常见的橡胶材料,由于其耐热、耐寒、耐腐蚀、绝缘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汽车、医疗、电子等。近年来,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增多,中国硅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硅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08亿元。在硅胶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硅胶的主要应用领域,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硅胶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未来,受益于硅胶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需求潜力,中国硅胶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下游市场需求增长
硅胶市场的下游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子电气、纺织、汽车、机械、皮革造纸、化工轻工、金属和油漆、医药医疗、军工等领域。凭借出色的耐候性、绝缘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物理化学特性,硅胶正持续替代天然橡胶及石油基材料,在密封、绝缘、医疗等应用场景展现出明显的成本与性能优势。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的深入推进,硅胶材料在新能源装备、5G通信、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前景持续向好。
(2)利好政策频出
在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硅胶产业迎来重要政策机遇期。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将有机硅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通过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突破关键制备技术。同时,《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环保政策对硅胶生产的能耗标准和碳排放提出严格要求,为硅胶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科技进步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持续突破,硅胶产品正经历着革命性的性能升级,其力学强度、耐温范围、化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和纳米复合技术,新一代硅胶材料已具备导电、自修复、形状记忆等智能特性,极大地拓展了在高端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医疗器械领域,生物相容性硅胶已实现人工器官、药物缓释等突破性应用;在电子行业,高导热硅胶成为5G芯片散热的关键材料;新能源领域则广泛应用耐高温硅胶于电池密封系统。因此,新型硅胶材料的研发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
2、不利因素
(1)技术开发投入和研发能力仍不足
我国硅胶工业的整体技术仍然落后于国际领先企业。目前,美国陶氏、德国瓦克、日本信越、美国迈图等几大国际巨头均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掌握了大量优势技术,高端产品品类丰富。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硅胶生产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产品种类较少、特种单体和高端产品发展滞后,多数中小规模硅胶企业偏重产品销售而对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导致国内硅胶企业新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综合能耗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2)企业营运成本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硅胶行业内企业的营运成本将持续攀升,主要原因是:首先,上游原材料价格受全球供应链重构和能源转型影响呈现结构性上涨,基础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其次,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逆转,产业工人薪资水平进入上升通道;最后,在国家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硅胶企业在ESG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包括环保设施升级、安全生产改造和员工职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合规成本显著提高。
(3)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管要求不断提高
政府和社会对硅胶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保持从严趋势,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舆论监督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带动了硅胶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硅胶企业的前期投入和生产成本,使得硅胶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八、竞争格局
中国硅胶行业已形成以合盛硅业、新安股份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竞争格局,这些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规模优势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东岳硅材、回天新材等企业在特种硅胶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而硅宝科技、宏柏新材等则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技术创新。随着行业持续整合,具备技术研发实力和上下游协同能力的企业正逐步扩大竞争优势,推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市场竞争态势。
九、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硅胶行业将向高端化、功能化和环保化三个方面发展。在高端化方面,随着下游产业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端硅胶产品市场需求显著增长,特别是在医疗器械、电子封装、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行业龙头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高纯度、高强度、耐极端环境等关键技术,推动国产硅胶产品逐步替代进口,提升在全球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变。在功能化方面,未来硅胶产品将突破传统性能局限,向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和复合改性技术,开发具有导电、导热、自修复、形状记忆等特殊功能的智能硅胶材料。这些新型功能材料将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智能穿戴、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满足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展对特种材料的迫切需求。在环保化方面,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硅胶行业正加快绿色生产工艺的研发应用,推动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低碳化。生物基硅胶、可降解硅胶等环保型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减少对石化原料的依赖。同时,行业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完善废硅胶回收再利用技术,降低生产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