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引领与带动下,行业整体呈现稳健且持续的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548辆和5405辆,虽然同比分别下降10.4%和12.6%,出现阶段性回调,但纵观2016-2024年的发展轨迹,行业仍以31.28%(产量)与30.85%(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强劲攀升,彰显出长期发展的澎湃动能。从区域市场格局看,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发展特征,示范城市群凭借政策与产业优势持续领跑,河北、山东等非示范区域则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加速布局,共同构筑起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多元生态。
一、综述
1、定义及分类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氢气为能源,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驱动车辆的新能源汽车,具有零排放、高效能等优势。其核心分类依据动力系统:1)纯燃料电池型(极少见);2)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混合动力型(主流,燃料电池供能,电池提供峰值功率并回收制动能量);3)燃料电池增程式(燃料电池仅为电池充电)。此外,按用途则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公交、物流车,尤其是潜力巨大的重卡)及特种车辆。目前,氢燃料电池重卡凭借其长续航、大载重等优势,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
2、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涵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各部门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工信部联合多部门推动示范城市群建设与车辆推广,国家发改委落实氢能中长期规划以拓展应用场景,国家能源局则明确要求地方建立氢能管理体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与规划指引。
监管体制围绕政策落地、安全保障、技术创新等展开。地方政府需结合实际制定规划政策,建立健全氢能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支持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高质量发展。
(2)行业相关政策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产业化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备受关注。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积极布局谋篇。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 2035年)》明确赋予氢能能源属性,使其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的特性,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以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该规划还确立了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的地位,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点的关键力量。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掌握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约5万辆。2024年12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开发大功率、高效率、长寿命的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鼓励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就近利用高品质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并推动建设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制氢加氢一体站,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行业壁垒
(1)核心技术壁垒高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技术自主性,但中国在这一领域仍面临关键短板。例如,质子交换膜作为电堆性能的核心,其寿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燃料电池效率,但目前全球仅美国杜邦、日本旭化成等少数企业掌握成熟技术,国产产品在寿命和成本上与进口产品存在显著差距。此外,储氢阀门等关键部件也长期依赖进口,技术验证周期长,市场信任度不足。这些技术瓶颈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进而影响了其商业化进程。
(2)成本壁垒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劣势贯穿产业链上下游。一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售价普遍超100万元,是柴油重卡的3倍、纯电动重卡的2倍,核心原因在于电堆成本占比超50%,而国产电堆单价仍较高。同时,氢气成本也难以降低,当前中国绿氢占比不足5%,灰氢成本较高,导致加氢成本显著高于柴油。此外,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单个加氢站建设成本超1000万元,且因利用率低,投资回收期长达10年以上。这些成本因素共同构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障碍。
(3)基础设施壁垒
基础设施不足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致命伤。加氢站“孤岛效应”导致车辆运营半径受限,难以满足长途物流需求。尽管中国已建成一定数量的加氢站,但与加油站和充电桩相比,数量仍然远远不足,且分布不均。此外,政策执行“雷声大雨点小”,地方细则落地缓慢,非示范城市因无补贴,氢能重卡推广近乎停滞。这些基础设施短板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市场接受度。
4、发展历程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经历了从技术探索到商业化示范的演进历程。2001年至2015年为技术积累期,通过国家项目引导、校企联合开发及重大活动试运营,企业完成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探索与优化,达到量产标准;2016年至2022年为示范推广期,国家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多项规划与政策,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项目,推动商用车规模化示范运营;2023年以来,行业进入产业化加速发展新阶段。2023年示范城市群扩容至5个,尽管2024年行业出现短期波动,产销数据同比下降,但长期趋势仍指向增长。当前,行业正以技术迭代降本、基础设施补链、应用场景拓展为抓手,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二、产业链
1、产业链分析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相连,上游聚焦核心零部件供应,包括氢燃料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等,其中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国产化率有待提升,影响成本与技术自主性;中游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以商用车为主导,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竞争格局未定;下游涵盖运营服务与应用,如商用车、乘用车、特种车辆、售后维修等。目前,终端以商用车(客车/重卡)为主导应用,而乘用车仍处探索阶段,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代表企业,展现出强大的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公司凭借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燃料电池领域成果显著,通过开发高速长续航与氢电增程动力系统,实现批量推广并提升整车续航,关键零部件自主国产化应用降低成本,同时借助车联网平台大数据完善氢安全技术,巩固技术领先地位。经营方面,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2.18亿元和11.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3%和126.53%。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3.0%和14.91%,尽管一季度营收微降,但利润仍保持增长。
(2)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关键代表,积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速转型升级步伐。其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战略,构建起完善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展现出强大的前瞻性与布局能力。2024年,公司新能源战略深入推进,不仅在三电和氢燃料等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还打造专属整车平台架构并发布生态品牌,构建一体化生态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竞争力。在产品端,重卡、轻卡、中VAN平台等细分市场新品不断,覆盖广泛且竞争力持续提升,新能源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双增长。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148.01亿元和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和70.08%,营收与利润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三、行业现状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引领与带动下,行业整体呈现稳健且持续的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548辆和5405辆,虽然同比分别下降10.4%和12.6%,出现阶段性回调,但纵观2016-2024年的发展轨迹,行业仍以31.28%(产量)与30.85%(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强劲攀升,彰显出长期发展的澎湃动能。从区域市场格局看,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发展特征,示范城市群凭借政策与产业优势持续领跑,河北、山东等非示范区域则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加速布局,共同构筑起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多元生态。
四、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驱动与战略定位明确,为行业发展提供顶层支撑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受益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关注与系统性政策支持。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以来,氢能被明确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燃料电池汽车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技术路径。国家通过“以奖代补”机制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项目,已覆盖京津冀、上海、广东等5大区域,形成规模化示范效应。地方政府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如海南对氢能车辆高速通行费全免、河南对加氢站建设给予千万级补贴,加速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生态。这种“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方向与稳定的政策预期,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与市场推广的风险。
(2)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推动成本下降与性能提升
技术进步与产业链成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在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领域实现国产化突破,电堆功率密度从2015年的2kW/L提升至2024年的4.5kW/L,寿命突破2万小时,系统成本年均下降10%-15%。例如,国鸿氢能、新源动力等企业已实现电堆批量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以上。同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上游绿氢制备成本因可再生能源电价下降而降低30%,中游储运技术突破(如70MPa储氢罐)提升加氢效率,下游整车企业(如宇通、福田)推出覆盖重卡、公交、物流车的全场景产品矩阵。这种全链条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经济性上逐步接近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
(3)市场需求与场景适配,激发行业规模化应用潜力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特定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为其商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重卡领域,氢能重卡凭借长续航(单次加氢超500公里)、快速补能(3-5分钟)和低温适应性(-30℃正常启动)的优势,成为港口、矿山、钢铁厂等固定路线运输的首选方案。例如,唐山港已投入运营200辆氢能重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在公共交通领域,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氢能公交车实现“零排放、低噪音”运营,单日行驶里程超300公里,满足城市客运需求。此外,随着储能、分布式发电等跨界应用场景的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向“移动能源载体”转型,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
2、不利因素
(1)技术瓶颈制约产业突破
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显著瓶颈。燃料电池电堆的功率密度、耐久性和低温启动性能等关键指标尚未达到商业化要求,例如,当前部分燃料电池系统的效率仅为40%—50%,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差距;使用寿命一般在5000—10000小时左右,远低于传统燃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此外,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技术自主性不足也限制了产品迭代速度。整车技术积累方面,动力系统匹配、集成与控制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发动机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等低于国际水平,难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化需求。
(2)成本高昂削弱市场竞争力
成本问题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障碍。制造成本方面,燃料电池系统复杂制造工艺和前沿技术要求推高了单车成本,例如,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造价大约是当前锂离子电动汽车/燃油车的1.5—4倍,从商用车角度看,同样是8.5米长的公交车,燃油车型售价约60万元左右,纯电动车型售价约120万元左右,氢燃料电池车型售价要达到160万元至180万元。使用成本上,加氢费用高昂,国内加氢站的氢气价格普遍在每公斤60—80元左右,相比之下,汽油按每升8元计算,百公里油耗8升的传统燃油车,百公里燃料成本约64元,而百公里电耗15度,每度电0.5元的纯电动车,百公里用电成本仅7.5元。高昂的成本导致车辆售价和运营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基础设施与市场认知不足限制推广
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市场认知度低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推广的两大难题。加氢站建设成本高,平均约1500万元,且分布不均,截至2024年,全国加氢站累计建成数量约540座,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等少数地区,加氢基础设施的稀缺极大地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导致消费者存在“里程焦虑”,不敢购买。同时,消费者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疑虑,相较于电动汽车,其市场认知度较低,影响了购买意愿。此外,氢源供应不稳定,目前全国总体上是缺氢的,需要进口,而氢气进口价格昂贵,如果是纯绿氢,成本更高,这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五、竞争格局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与集中化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传统商用车巨头如宇通集团、福田汽车等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与品牌影响力,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产品覆盖公交、物流、重卡等多个细分市场;另一方面,新兴科技企业与专业氢能公司如亿华通、国鸿氢能、重塑科技等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研发等关键环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行业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同时,随着一汽解放、陕汽集团等大型车企加速氢燃料电池技术布局,以及三一集团等工程机械领域企业跨界参与,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产能规模与市场渠道优势,持续巩固领先地位,而中小企业则聚焦细分领域或区域市场,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
六、发展趋势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推动产品性能提升,重卡等商用车领域应用持续深化,同时在乘用车及非道路交通领域探索拓展;政策层面,从国家到地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持续完善,且示范城市群建设成效显著,非示范区域也积极出台突破性政策,加速市场推广;产业生态上,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同时区域合作加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氢能产业基金等设立助力产业协同,行业有望通过技术、政策、产业协同推进,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热点聚焦∣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氢能产业生态建设提升,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应用加速成形[图]](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408/1ba88a0bac4b4a65439b806124f6fc0f4ab03cad.png?x-oss-process=style/w320)
热点聚焦∣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氢能产业生态建设提升,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应用加速成形[图]
据中汽协统计,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626辆、3367辆,同比增长速率分别为104.05%、112.3%;2023年1-8月,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30辆、2816辆,同比增长速率分别为29.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