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商业模式
1、采购模式
2、生产模式
3、销售模式
4、研发模式
三、行业政策
四、发展历程
五、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2、品牌壁垒
3、资金壁垒
4、人才壁垒
六、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七、发展现状
八、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九、竞争格局
十、发展趋势

双孢菇

摘要:近两年,我国双孢菇产能较为稳定,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双孢菇产量共计完成156.25万吨,从产区分布来看,我国双孢菇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江苏、广西、安徽、江西等地,上述五省双孢菇产量占全国双孢菇总产量的比例高达68.0%,其中,福建占比最大,高达20.7%,其次为江苏和广西,分别占17.7%和13.8%,2024年随着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比例的提升,我国双孢菇产量有望突破160万吨。从价格来看,双孢菇的价格与鹿茸菇相当,属于工厂化品种中较高的水平,其淡旺季不明显,全年价格较稳定。


一、定义及分类


食用菌指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一般是真菌中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食用的种类。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可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草腐菌以吸收禾草秸秆(如稻草、麦草)等腐草中的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来源,主要包括双孢菇、草菇、鸡腿菇等,其中,双孢菇(Agaricusbisporus)又称白蘑菇、洋蘑菇,是世界性栽培和销售的菇类,是典型的以床栽为主的草腐菌。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_T4754-2017),双孢菇属于“A农、林、牧、渔业”类目下的“01农业”中的子类“014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双孢菇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的温带地区,我国华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等地均有分布。双孢蘑菇依菌盖颜色可分为白色种(又称夏威夷种)、奶油色种(又称哥伦比亚种)和棕色种(又称波希米亚种),三者在栽培习性、生产性能、产品品质上均有不同,其中以白色种栽培最为广泛。

双孢菇分类


二、商业模式


1、采购模式


双孢菇企业采购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包装材料采购和设备采购,对于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采购,双孢菇企业首先通过规模、所在区域、产品质量、供货稳定性等方面考核筛选出一批合格的供应商,采购部门在接到公司采购需求后,即向合格供应商进行询价,通过比价、招投标、谈判等方式来确定具体供货价格;对于设备采购,双孢菇企业首先通过规模、所在区域、产品质量、专业水平等方面考核筛选出一批合格设备供应商,采购部门在接到公司采购需求后,即向合格的供应商统一招标,其定价则根据所需设备的材质、技术指标、工艺质量、到货时间、安装时间等因素形成综合比价分析后确定。


2、生产模式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双孢菇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农户型”、“企业+农户型”和“工厂化生产型”等多种生产模式。


传统农户型模式是双孢菇行业的初级生产模式,其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出受季节因素限制,产品品质及食品安全等级参差不齐,总体竞争力较差,但是此种生产模式土地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低,进入退出市场灵活,该种生产模式仍然会持续存在,但其所占比例预计将呈现下降趋势。


由于传统农户型生产模式存在生产技术差、销售渠道受限、抵御市场风险弱等特点,在该等情况下于是衍生出了企业+农户生产模式。此模式中,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配方定制、菌种培育、技术指导等工作由企业负责,而需要较多人力且技术成分较少的栽培过程则由农户完成,最后产品由企业进行包装销售。上述模式能很好地解决工厂人手不足、设备昂贵、场地有限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户生产技术落后、生产风险大等问题。但企业受农户制约,产量波动性较大,而且不能完全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


工厂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双孢菇的机械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基本解决了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循环利用最大化,相比其他两种生产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该种模式需要强大的资金基础、先进的技术条件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销售模式


由于鲜品双孢菇面向最终消费者,消费市场具有零散的特点,双孢菇企业主要通过经销商模式进行销售,在对目标市场的商业环境和市场容量进行考察后,双孢菇企业通过经销商评分表对经销商进行评级,审核经销商的诚信度、资金实力、配送能力、市场覆盖率等因素,选择资质优良的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授权经销商在所在区域(市、县)独家经营,并由经销商负责区域内二级经销商的开发和维护,经销商不得跨区域销售,双孢菇企业向经销商出售产品均为买断式销售方式,无质量原因不得退换货,发出产品如有质量或包装问题的,经业务人员检验确认后协商解决。此外,部分产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主要销售给零售客户、餐饮企业、食用菌食品加工厂等。


4、研发模式


双孢菇企业设有技术管理部,负责技术研发工作,其职能包括菌种的培育、培养基的研制、新产品、新工艺技术的研究、立项与开发等。双孢菇企业的研发主要是以研发项目小组的模式进行,根据企业的年度研发计划,成立各个研发课题的项目小组,由技术管理部统一进行管理。企业建立了相关研发管理制度和核心技术人员激励政策,保证了研发的可持续进行。


三、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自律组织


包括双孢菇在内的食用菌行业的主管部门为中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主要负责种植业(粮食、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茶叶、蚕桑、花卉、麻类、中药材、烟叶、食用菌)的行业管理,拟订种植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起草有关种植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用菌监督管理工作。


双孢菇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成立于1987年,是由食用菌(含药用菌)及相关行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专业合作社、地方性行业组织等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食用菌协会代表中国食用菌界加入国际蘑菇学会组织,并被选为副主席国。协会主要负责开展行业情况调查和研究工作,协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


(2)行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一系列政策对农业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给予支持,双孢菇作为重要的食用菌品种,受益于政策扶持,有利于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如: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指出:“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强化食用菌功能育种和定向育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菌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藻类食物开发。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

中国双孢菇行业相关政策


四、发展历程


双孢菇的栽培始于法国,1605年法国农学家坎坦西,在草堆上栽培出了白蘑菇。19世纪初叶,又有人在地窖和洞穴种菇成功。1902年达格尔,用组织培养法制作纯菌种获得成功,使双孢蘑菇的生产进入了人工栽培的新阶段。中国的双孢蘑菇栽培,1935年始于上海,以后陆续推广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双孢菇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双孢菇品种逐渐增多,种植区域从南方扩展到北方,产量和消费量都有了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双孢菇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中国双孢菇行业发展历程


五、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分支,双孢菇工厂化种植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及环境参数控制体系、菌种的选育和使用两个方面:


(1)生产工艺及环境参数控制体系


双孢菇工厂化种植,是在按照菇类生长需要设计的封闭式厂房中,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创造人工生态环境;利用工业化机械设备自动化(半自动化)操作,在选料、培养基制作、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芽出、抑制、出菇等每一生产环节的工艺必须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严格控制,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季节、栽培房结构等因素做科学调整,通过反复试验和参数测定才能最终确定合适的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中,双孢菇对生长环境有特定的要求,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设施、设备创造出适合不同菌类、不同发育阶段的栽培环境,通过最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自然气候变化对双孢菇生长的影响,实现周年化生产。因此,双孢菇工厂化种植对工艺的标准化、精细化要求较高,须长时间地不断摸索和积累,这是阻止竞争者进入的一个重要壁垒。


(2)菌种的选育和使用


双孢菇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从中经分离并筛选出纯菌种再加以改良、贮存,用于生产。双孢菇菌种的培育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双孢菇菌种的种性存在易退化的特点,菌种持续使用约4-6个月以后,一般需要重新替换,以降低菌种退化对生产带来的影响。国内外一些技术领先的双孢菇工厂化企业,可运用其先进的技术工艺,有效地延缓菌种的退化,实现长时间持续使用。菌种培育过程环节繁杂、技术要求高,是集人才、知识、技术与一体,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系统工程,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品牌壁垒


品牌是企业优良的产品质量、优秀的管理团队、完善的销售机制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评价和认知,是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客户建立起来的信任,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双孢菇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口碑较好、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企业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了较多市场份额,与各级农产品渠道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构成了较高的行业壁垒。


3、资金壁垒


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属于重资本行业,建设成本高,运行成本也高。菌种培育、自动化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厂房设施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双孢菇生产需要一定时间,也会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因此,进入该行业需要相当的资金支持。


4、人才壁垒


双孢菇工厂化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其特点是用现代机械设备和管理机制代替传统人工种植。因此,双孢菇企业对专业的现代化管理人才、知识深厚的工农技术人才、市场经验丰富的销售人才有较高的需求,缺少专业人才的企业难以进入双孢菇行业。


六、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双孢菇行业上游主要包括菌种、农林废弃物(麦秸、稻草等)、生产设备、包装材料等行业;行业中游为双孢菇种植环节,目前,我国双孢菇的种植方式主要有农户种植和工厂化种植两种模式,工厂化栽培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可周年生产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的种植方式,但前期投资较大,而传统农户种植则相对成本较低,但受季节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行业下游为消费市场,主要包括食品加工、餐饮以及家庭消费,目前,我国双孢菇消费仍以鲜食为主。双孢菇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双孢菇行业产业链
菌种
盐城市神微微生物菌种科技有限公司
汉中农康丰菌种开发有限公司
平泉市通元菌种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瑞蕈天库菌种开发有限公司
农林废弃物
生产设备
包装材料
嘉美食品包装(滁州)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新巨丰科技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紛美包裝有限公司
Tetra Pak
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合兴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奥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
上游
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中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食品加工
餐饮
家庭消费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食用菌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在陕西杨凌、山东德州、江苏徐州、四川眉山、河南新乡、河南安阳、吉林省吉林市、甘肃武威、安徽定远、湖北云梦、安徽五河等地建有16个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在四川德阳和德国托尔高拥有2个参股公司。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 154项(含到期专利87项)建有甘肃省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世界先进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采用标准化方式生产高品质食用菌产品;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食用菌日产能达1,175吨:其中,双孢菇日产能达360吨。从营收情况来看,2024年众兴菌业营业总收入达19.35亿元,其中,双孢菇业务收入10.79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55.8%。

2016-2024年众兴菌业双孢菇业务收入统计及占比


(2)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连云港市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立于2010年,总投资15亿人民币,占地面积1300亩,是一家主要从事双孢菇育种、发酵、养殖、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工厂化企业,是目前我国双孢菇驯化栽培、养殖采收全链条一体化的现代科技农场。裕灌以尊重自然的方式,融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立了双孢菇现代化行业新标杆,全方位建立自动化、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周年循环生产模式,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实现全年不间断供货、达成产、供、销渠道以及冷链物流配套,建立完善的智慧化双孢菇养殖栽培现代科技园。

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双孢菇产品展示


七、发展现状


近两年,我国双孢菇产能较为稳定,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双孢菇产量共计完成156.25万吨,从产区分布来看,我国双孢菇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江苏、广西、安徽、江西等地,上述五省双孢菇产量占全国双孢菇总产量的比例高达68.0%,其中,福建占比最大,高达20.7%,其次为江苏和广西,分别占17.7%和13.8%,2024年随着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比例的提升,我国双孢菇产量有望突破160万吨。从价格来看,双孢菇的价格与鹿茸菇相当,属于工厂化品种中较高的水平,其淡旺季不明显,全年价格较稳定。

2010-2024年中国双孢菇产量统计


八、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包括双孢菇在内的食用菌产业是惠及民生、惠及农民的产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做出统筹部署,其中“食用菌”作为优质蛋白来源被单独点名,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标准化设施升级、菌种技术突破、林下经济推广三大抓手实现产业产能翻番。在市场政策加持下,双孢菇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2)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善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增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同比增长5.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8227元,同比增长5.3%,随着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双孢菇作为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健康食品,符合消费者对营养保健食品的追求,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3)工厂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指利用工业技术控制光、温、湿、气等环境要素,使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于人工环境,从而实现生产周年化的双孢菇生产模式,具有高产稳产、高质量和全年规模生产等诸多优势,近年来,我国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正逐步取代传统农户种植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双孢菇产业规模。


(4)产业链条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双孢菇行业已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链的延伸,包括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的优化,提升了双孢菇的市场竞争力。双孢菇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产品销售效率;同时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此外,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不利因素


(1)销售模式单一


双孢菇保鲜期短、易褐变,贮运保鲜要求高,一般需冷链物流。大型工厂化企业可通过专营、直销、订单销售等方式解决销售问题,但众多农户往往只能依赖外地客商,缺乏其他销售途径,在价格上处于被动地位,经销商压价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农户收益。


(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食用菌生产对技术要求高,包括菌种生产、培养料制备、发菌管理等多个环节,技术人员水平影响生产效益。国外双孢菇产量高得益于技术优势,而我国虽可引进设施设备,但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在生产细节上把握不准。基层技术人员和栽培户虽有一定经验,但对工厂化栽培或周年栽培的经验和理论不足,限制了生产技术提升。


(3)生产成本上升


双孢菇生产所需的土地、用工、原料等成本不断上升,如麦草、牛羊粪等主要原料价格逐年上涨,而双孢菇收购价格却相对稳定,导致栽培利润空间被压缩,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九、竞争格局


因双孢蘑菇为典型的床栽草腐菌,厂房结构与栽培技术与金针菇、杏鲍菇等木腐菌品种完全不同,建厂的技术、资金门槛更高,且双孢蘑菇主要销售往欧美市场,导致投资双孢蘑菇的工厂较少,产能稳定,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数据显示,双孢蘑菇产能最大的工厂是众兴菌业,2023年产能达到360吨/日,其次是江苏裕灌,2023年产能为147吨/日,此外,中田现代农业、紫山生物、阜新田园实业、奥吉特菌业这四家企业产能均在50吨以上。

2023年中国双孢菇日产能排名前十的厂家统计


十、发展趋势


未来,自动化设备将在双孢菇行业内逐渐普及,如自动装袋机、接种机、采摘机器人等,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还能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干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此外,双孢菇产品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鲜菇、干菇、罐头等产品,将进一步开发即食菇、速冻菇、蘑菇酱、蘑菇精、双孢菇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便捷性、多样性的需求。

中国双孢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