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舟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前沿海上门户,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战略核心城市,坐拥中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大宗商品交易管理与监督中心。近年来,舟山市以海洋经济为战略支点,构建起“绿色石化领航、船舶海工筑基、海洋渔业固本”三大支柱产业与“清洁能源蓄势、数字海洋赋能、低空经济破局、海洋生物医药拓新”等新兴产业协同共进的“3+X”产业矩阵,通过九大产业链专班精准施策,推动石化新材料向高端化裂变、船舶海工向智能化蝶变、数字海洋向全域化赋能、清洁能源向集群化突破,并依托东海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驱动产业升级,全力锻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与产业主导权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1.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25%,呈现出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萌芽化的良性发展态势,正加速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效协同的现代海洋产业生态演进。
相关企业: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浙江德荣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东江绿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舟山鑫泰海工科技有限公司、舟山市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浙江增洲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浙江中裕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嘉蓝海洋电子有限公司、浙江易航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脉海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福睿斯(舟山)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欣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广核(嵊泗)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浙能六横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浙江省舟山市、新质生产力、绿色石化、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渔业、清洁能源、数字海洋、低空经济、新材料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浙江省舟山市经济运行情况
舟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前沿海上门户,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战略核心城市,坐拥中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大宗商品交易管理与监督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已从昔日“千岛渔港”蝶变为国家油气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关键节点及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近年来,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舟山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及“十项重大工程”,精准落实“985”行动方案,锚定抓发展、促建设、惠民生、防风险的市域现代化实践路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步伐铿锵有力。2024年,舟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2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978.5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1032.5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7∶44.0∶46.3。2025年一季度延续强劲势头,GDP实现531.4亿元,同比增长7.1%,彰显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韧性潜力。
近年来,舟山市立足海洋资源禀赋与产业根基,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抓手,构建起以绿色石化、船舶海工、海洋渔业为支柱,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协同共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2024年,舟山以重点产业为引擎驱动制造强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08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大关。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加速延链补链,高性能树脂ABS装置建成投产,石化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船舶修造行业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淘汰重组落后不安全产能117万载重吨,腾退低效用地5080亩、岸线11公里,建成“2+1”省级船舶海工核心区,绿色修船国际认证国家试点获批,造船新接订单占全国比重约8%,修船量稳居全球20%以上。清洁能源领域成果丰硕,全市首个电网侧储能电站并网投运,浙能电厂二期、国能电厂三期全面投产,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75.37万千瓦、电力装机415.83万千瓦。波音项目复交复产稳步推进,企业设备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全面提速,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完成技改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97.8%,机械制造、螺杆、汽配等特色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4年,舟山市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0%、17.5%、17.4%和9.6%,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5个、7.5个、9.3个和1.3个百分点,彰显强劲创新动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表现亮眼,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2.8个百分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9.6%,成为经济新增长极。2025年1-4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延续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3.9%,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持续提升,
舟山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制造业为核心,系统推进九大重点产业链培育和八大产业平台建设。2024年,全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升级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81.9%,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深入实施"数字海洋"战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成功获评"全国千兆城市"称号。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先后成立船舶海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场正式获批运营。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27家(总数达1575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总数达281家),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企业143家,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浙江省舟山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随着“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以科技创新为内核引擎、以高科技含量、高效能产出、高质量供给为鲜明标识的新型发展范式,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与战略支点。在此战略浪潮下,舟山市主动把握时代机遇、精准锚定发力方向,围绕海洋经济特色与产业升级需求,密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等系列政策文件,并配套出台支持现代海洋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内外贸双循环促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等专项举措,为新质生产力在舟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构筑起全链条政策保障体系,全力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2025年舟山市政府工作报告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明确以扩投资、强产业为双轮驱动,聚焦国家战略落地与创新引领,通过精准集成政策供给、深化枢纽功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升级现代制造业、提质服务业、强化海洋科技赋能与自贸区改革攻坚等六大抓手,全面激活经济发展动能。尤其在“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领域,舟山将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为引擎,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5%。同时,加速布局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深化“智改数转”行动,建设数字海洋创新产业园,驱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抢滩低空经济新蓝海,积极争取省级“先飞区”试点落地。此外,舟山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高能级打造东海实验室、海试保障基地等科创平台,高水平谋划海洋特色大学建设,高层次引育“高精尖”人才120人以上、大学生2万人、技能人才1万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奋力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四、浙江省舟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舟山市以海洋经济为战略支点,构建起“绿色石化领航、船舶海工筑基、海洋渔业固本”三大支柱产业与“清洁能源蓄势、数字海洋赋能、低空经济破局、海洋生物医药拓新”等新兴产业协同共进的“3+X”产业矩阵,通过九大产业链专班精准施策,推动石化新材料向高端化裂变、船舶海工向智能化蝶变、数字海洋向全域化赋能、清洁能源向集群化突破,并依托东海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驱动产业升级,全力锻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与产业主导权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1.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25%,呈现出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萌芽化的良性发展态势,正加速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效协同的现代海洋产业生态演进。
五、浙江省舟山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舟山作为对外开放海上枢纽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及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的定位,构建“一体两廊三分区多岛群”总体空间格局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一体”以中心城区为开发开放主体,强化核心引擎功能;“两廊”中沪舟甬一体化走廊聚焦区域协同与开放发展,东部海洋生态文旅走廊则统筹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双廊驱动市域空间优化;“三分区”通过“西湾、中城、东海”分区实现陆海资源差异化配置,兼顾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多岛群”依托群岛地理特征,以功能岛群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与生态保护协同,系统提升海域、海岛和海岸线开发效能。该规划通过空间要素统筹与功能分区引导,构建起陆海联动、生态优先、开放协同的现代海洋城市空间框架。
舟山市立足海洋禀赋,将海洋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主阵地,构建起“多园支撑、链群集聚、陆海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在绿色石化与新材料领域,以鱼山岛为核心,联动定海工业园、高新园区及金塘、六横等片区,形成“一核多极”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石化产业向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延伸;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则以北部定海-岱山-长白岛-秀山岛和南部六横-虾峙岛两大集聚区为支撑,实现修造船、海工装备、临港物流的协同布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高新园区发展电子制造,新城布局软件服务,形成“硬制造+软服务”双轮驱动;现代航空产业以朱家尖为核心集聚整机制造、航空服务等业态,打造长三角航空产业新增长极;现代渔业产业构建“加工-贸易-物流”全链条,在干览、展茅布局精深加工与生物医药,舟山国际水产城强化冷链物流与贸易功能;清洁能源产业立足海域海岛资源,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光伏、LNG接收及氢能、海洋能等产业,打造全国绿色能源枢纽中心。通过六大开发区(园区)的载体支撑,舟山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空间高效化”的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舟山市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以绿色石化、船舶海工、海洋渔业为支柱,海洋电子、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在绿色石化领域,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与中海石油舟山石化共同构建完整产业链;船舶产业以普陀区为核心,集聚了鑫亚船舶、中远海运重工(LNG船制造)等龙头企业;海洋电子产业在定海区蓬勃发展,中裕通信、嘉蓝电子等企业专注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现代渔业方面,平太荣远洋渔业和兴业集团构建了从捕捞到加工的完整链条;清洁能源领域则形成中广核(嵊泗海上风电)与浙能六横LNG双轮驱动。这些企业立足舟山群岛特色,形成了"一岛一产业、一企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共同推动舟山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六、浙江省舟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舟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呈现“产业高端化、创新数字化、生态协同化”三大特征:传统产业如绿色石化、船舶工业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如化工新材料、双燃料船舶),新兴产业如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崛起,形成“传统+新兴”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数字技术全面渗透,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赋能海洋装备、渔业等产业全链条,推动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跃升;同时,区域协同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深化基建互联,构建“产业—科技—生态”协同发展新格局,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深化
舟山市将进一步聚焦绿色石化、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端化升级。例如,绿色石化产业将向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形成从炼化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船舶工业则重点发展双燃料动力船舶、豪华邮轮等高端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新增长极,依托海上风电、LNG接收站等项目,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形成“风光氢储”一体化布局。此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将加速集聚,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生态。
2、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全面渗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未来,舟山市将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东海实验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平台,推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例如,在船舶工业中,智能焊接、数字孪生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在海洋渔业中,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赋能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提升产业效率。同时,数字海洋战略将深化,通过建设海洋经济智能算力节点,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环境监测、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形成“数据驱动+场景创新”的数字化发展模式。
3、区域协同与生态保护并重,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
舟山市将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交通、能源、科技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例如,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上海LNG站线扩建等项目将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同时,海洋生态保护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蓝碳银行”试点、低空智能监测等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此外,人才政策将进一步优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产业+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