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马鞍山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之一,地处皖苏交汇地带,是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双重节点城市。近年来,马鞍山锚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树牢领跑意识,敢于创先争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马鞍山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系统构建“四维驱动、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体系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为战略支点,形成层次分明、协同联动的产业新格局:传统产业领域,推动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基础产业实施“智改数转”,加速向绿色化、精品化转型;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培育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战略性产业,打造“1+3+N”战新产业集群矩阵,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孵化”创新链条;现代服务业领域,着力提升物流枢纽、科技服务、文旅融合等业态能级。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全市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形成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蓄势、现代服务业赋能的良性发展生态。
上市企业:马钢股份(600808.SH)、中钢天源(002057.SZ)、汉马科技(600375.SH)、泰尔股份(002347.SZ)
相关企业:马鞍山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宝武特冶(马鞍山)高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东科半导体(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和胜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马鞍山纳百川热交换器有限公司、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明卓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高传四开数控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美华高科制药有限公司、安徽正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鞍山诺恩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爱喆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安徽长江数智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安徽省马鞍山市、新质生产力、钢铁、机械制造、化工、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运行情况
马鞍山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之一,地处皖苏交汇地带,是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双重节点城市。近年来,马鞍山锚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树牢领跑意识,敢于创先争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现代化马鞍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784.6亿元,比上年增长 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0 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 1209.3 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1461.3亿元,增长 5.7%。工业增加值 879.2 亿元,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4.2:44.1:51.7 调整为4.1:43.4:5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26806 元,比上年增长5.6%。
马鞍山作为长三角中心区重要工业城市,凭借皖苏交界与“双圈”枢纽的战略区位,以制造业为根基,锚定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构建起先进制造业主导的现代化产业矩阵。在发展路径上,既通过宝武马钢等“链主”推动钢铁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迁,又抢抓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新兴产业风口,加速招引布局,并以前瞻眼光建设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开辟发展新空间。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飙升38.9%,电子通信设备、医疗仪器等细分领域增速超29%,彰显产业升级成效。同时,通过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推动天能电池等754个项目投资超千亿,366个项目开工、298个项目竣工;创新招商模式,以“四比四看”行动和“2+9+X”基金体系为抓手,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54个,宝锦新能源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形成“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扩容、未来产业蓄势”的梯度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标杆样板。
马鞍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全面构建"平台+主体+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2024年全市加速搭建创新载体,5家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升级,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家、总数跃至314家,“研发飞地”扩容至1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达63家、稳居全省前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同比激增63%,慈湖高新区营收首破900亿元大关;聚力培育创新主体,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28家、居全省第二,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200家、1500家,首批市级独角兽、瞪羚企业达12家;持续厚植创新生态,发放“科信贷”3.4亿元,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79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8.8件、居全省第三,人才政策6.0版精准发力,通过“才聚诗城高校行”“诗城侨英荟”等活动搭建引才桥梁,成立产业人才合作联盟,全年引进E层次及以上人才7734人、新增技能人才2.5万人,产业工程师学院1758名毕业生“持证上岗”,1人入选全国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安工大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地高校毕业生留马就业率首超30%,形成“平台筑基、主体强链、生态聚势”的创新发展闭环,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注入澎湃动能。
三、安徽省马鞍山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马鞍山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此,马鞍山先后出台《关于数智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马鞍山市2025年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运用“七未”理念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若干政策措施》《马鞍山市推进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到培育壮大“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等,多维度构建起“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为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提供制度保障。
马鞍山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锚定“以新质生产力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命题,擘画“四维突破”战略蓝图:在传统产业赛道上,以“老树发新芽”为突破口,实施亿元级技改项目150个,推动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技改投资增速锚定15%以上,让传统动能焕发新生机;在新兴产业版图中,以“树林变森林”为攻坚方向,聚焦新材料“三千亿级”产业集群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千亿级”矩阵,通过“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工程,实现产值增长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跃升15%,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未来产业布局中,以“小树变大树”为前瞻抓手,启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三新”应用示范行动,搭建线上场景发布平台,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科技革命新赛道;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以“苗木更葱郁”为赋能路径,重点培育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孵化个性定制、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增3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冲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打造产业融合新生态。这一系列“组合拳”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马鞍山锻造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奋力书写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四、安徽省马鞍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马鞍山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系统构建“四维驱动、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体系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为战略支点,形成层次分明、协同联动的产业新格局:传统产业领域,推动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基础产业实施“智改数转”,加速向绿色化、精品化转型;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培育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战略性产业,打造“1+3+N”战新产业集群矩阵,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孵化”创新链条;现代服务业领域,着力提升物流枢纽、科技服务、文旅融合等业态能级。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全市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形成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蓄势、现代服务业赋能的良性发展生态。
五、安徽省马鞍山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马鞍山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区域战略地位关键。根据《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马鞍山立足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锚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目标,以“多规合一”为路径,构建“两脉四区四中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同时,规划强化交通、物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辐射力,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塑造“抱山枕水”“缘钢兴市”的城乡风貌,为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和保障。
马鞍山市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战略蓝图,依托“两脉四区四中心”生态本底,构建“核心驱动、轴带辐射、集群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及慈湖高新区、雨山经开区为创新极核,沿宁马城际、长江经济带交通廊道布局“1+3+N”战新产业集群(以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为三大支柱),在博望、含山等区域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步依托生态廊道与农业片区打造“产城绿”融合的弹性空间,形成“东部创新走廊—西部智造高地—南部生态产业带”的协同发展网络。规划聚焦“三主两新多点”功能布局,保障钢铁及关联产业升级空间,强化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三大战新产业集群用地,统筹市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慈湖高新区(节能环保、新材料)、郑蒲港新区(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等园区平台发展,推动含山绿色铸造、和县智能制造、当涂智能家电、花山软件互联网、雨山磁性材料、博望高端机床等N个县域特色产业差异化集聚。同时,按照“公益优先、刚弹结合”原则,在产业空间内科学配置基础保障型与品质提升型设施,强化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配套,构建“产业生态化、空间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的新质生产力承载体系,实现产业空间与国土空间的高效适配、绿色共生。
马鞍山市重点产业多元发展,涵盖钢铁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各产业均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钢铁及新材料领域有马钢股份、中钢天源等龙头稳固产业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汉马科技、东科半导体等企业蓬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泰尔重工、宝武马钢轨交材料科技等成果突出;生物医药产业有美华高科制药、诺恩特医药科技等助力创新;数字经济领域东华软件工程、金禾软件等推动数字化转型。这些重点企业不仅在各自领域内深耕细作,还通过技术合作、产业链协同等方式,共同推动马鞍山市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安徽省马鞍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鞍山市正以“长三角的‘白菜心’”为定位,通过政策深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与生态优先战略,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体系,推动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并进
马鞍山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通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程,推动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如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持续引领轨道交通装备升级。新兴产业方面,马鞍山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1+3+N”战新产业集群,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例如,中钢天源在磁性材料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汉马科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产销两旺。未来,马鞍山将继续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同时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传统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2、未来产业布局与场景应用加速拓展
马鞍山市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在先进材料、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与健康、空天信息等领域,马鞍山已形成初步布局,并通过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例如,航天宏图在长三角卫星遥感交易项目中投入运营,安徽靓马信息科技完成30座集群式无人机机场部署,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未来,马鞍山将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推动未来产业从孵化培育向规模化发展迈进,力争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极。
3、创新生态优化与人才支撑持续强化
马鞍山市通过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化成果转化路径、强化人才驱动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目前,马鞍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并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人才方面,马鞍山实施“诗城英才”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引育高层次人才,并建设产业工程师学院、工匠学院等培养技能人才。未来,马鞍山将继续优化创新生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