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聚焦机器人等9大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深化“1028”产业生态布局[图]

内容概要: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支撑,正全力构建"1028"现代产业体系(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近期,常州发布了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氢能、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9大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的投资机遇,充分彰显了常州打造未来产业高地的战略眼光和产业雄心。


上市企业:天合光能(688599.SH)中创新航(03931.HK)今创集团(603680.SH)恒立液压(601100.SH)快克智能(603203.SH)科华控股(603161.SH)精研科技(300709.SZ)千红制药(002550.SZ)


相关企业: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新创碳谷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斯威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理想汽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汽车常州有限公司、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百瑞吉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关键词: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氢能、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1028”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江苏省常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常州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1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488.9亿元,增长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5139.4亿元,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显著;第一产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3.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三大产业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常州经济在"万亿之城"新起点上实现良好开局。

2020-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单位:亿元)


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支撑,正全力构建"1028"现代产业体系(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2024年,常州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可比价),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达4269.13亿元,同比增长7.5%(不变价),占GDP比重提升至42.2%,充分彰显"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发展特色。


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集群产值相继突破千亿级,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达5438.8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常州新能源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发储送用网"全产业链生态加速完善,产业集聚度跃居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2024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大关,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近80万辆,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产业发展亮点纷呈:理想汽车实现第1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全球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十大新能源应用场景全面赋能城市发展。基于在新能源领域的突出贡献,常州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称号,这一城市产业名片进一步巩固了常州在全国新能源产业格局中的领先地位。

2020-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近年来,常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创新主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壮大。


从创新主体培育来看,常州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上市企业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达100家,资本市场"常州板块"加速崛起;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全年净增超700家,总量突破5400家,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三是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9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常州实现重大突破,全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常州在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强大实力,为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单位:家)


三、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系统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发展政策体系。


近年来,常州市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常州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常州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实施方案(2023-2030年)》《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常州市加快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州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这些政策既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又充分结合了常州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2023-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


常州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深化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宏伟蓝图,锚定"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强劲开局的历史交汇点,系统部署了十项战略任务:一是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向好势头;二是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五是着力拓展空间格局,提升城市风貌品质;六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七是着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八是着力聚焦文化铸魂,涵养城市人文底蕴;九是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绘就民生幸福画卷;十是着力守牢安全底线,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这份战略部署既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又彰显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能,标志着常州市正以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25年常州市政府十大重点工作任务


江苏省常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常州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先进制造业高地,已成功构建起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动能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以"1028"产业架构为战略支点,即10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高端装备集群、新能源集群、新材料集群、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集群、绿色精品钢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新型电力装备集群、新型纺织服装集群、生物医药集群、节能环保集群,涵盖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机器人、生物医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28条关键重点产业链,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三二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江苏省常州市“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常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核心引擎。在获批"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下,常州正加速布局未来产业赛道。2025年2月,在"2025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新春交流会上,常州成功签约30个具有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08.1亿元,重点布局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此同时,常州前瞻性发布了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氢能、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9大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的投资机遇,充分彰显了常州打造未来产业高地的战略眼光和产业雄心。

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重点细分赛道


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作为全市首部"多规合一"的法定空间规划,经国务院批准于2025年1月正式实施。规划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常州明确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两大核心功能。规划覆盖全市4372平方公里行政辖区,其中中心城区489平方公里(主城区+金坛城区),提出到2035年将常州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


常州市规划创新构建"一主一区、一极三轴"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一主"指常州主城区,强化其作为市级综合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一区"为溧阳生态区,重点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区;"一极"是金坛增长极,培育区域性新兴制造业基地;"三轴"包括沿江发展轴(对接长江经济带)、常溧发展轴(联动常州-溧阳)、常金发展轴(贯通常州-金坛),形成全域协同发展骨架。


在区域协同方面,规划通过构建5条市域铁路网络深度衔接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沿沪宁发展带打造创新走廊,全面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功能。实施层面创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差异化管控的刚性约束体系,并预留5%弹性发展空间增强规划适应性。这一空间规划体系有机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区域协同,为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和长三角中心城市提供了系统性空间解决方案。

常州市“一主一区、一极三轴”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常州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制造立市”,并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根据规划,常州将通过系统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产业集聚区及主导产业方向,重点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常州将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新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重点发展区域与产业布局,常州构建了多层次产业创新空间体系:"两湖"创新区聚焦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常州科教城依托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所等高端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发高地;高铁新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塑造长三角中轴枢纽门户形象;金坛产业新城定位新兴制造业基地,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溧阳生态经济区突出生态示范功能,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能源产业。此外,全市划定六个先进制造业片区,重点保障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用地需求,通过工业区块线管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从重点产业看,常州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占全国近1/4,协作机器人产量稳居全国首位,集聚了近15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2024年规上产值达309亿元。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常州已形成完整技术链条,拥有灵巧手、线性执行器、力传感器、轮式行走机器人、具身智能等20余家核心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发展动能。

常州市重点发展区域与产业布局


常州市重点产业链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领域以天合光能、中创新航等企业构建了从硅料至电站的全产业链闭环,高端装备产业依托中车戚墅堰、今创集团、快克智能等企业实现轨道交通和工业机器人全链条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理想汽车为龙头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领域则通过新创碳谷、千红制药等企业突破关键技术,为常州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常州市重点产业链及代表性企业


江苏省常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当前,常州市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正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能级实现质的跃升。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已进入"创新引领+集群突破"的新阶段,未来将通过四大战略方向协同推进,全力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标杆城市。


1、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常州将充分发挥"中国新能源之都"的产业优势,推动光伏、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发-储-送-用-网"一体化产业生态。重点突破固态电池、钙钛矿光伏、压缩空气储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


2、打造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新高地


依托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快克智能协作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常州将重点突破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集成服务商。通过打造"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推动智能制造从"机器换人"向"人机共融"的高级阶段演进,力争到2026年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3、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


常州将战略性布局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点建设新北、金坛、武进三大合成生物产业园区。依托"龙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领航企业,形成多极驱动的新兴产业增长格局。


4、区域协同向“开放式创新”深化


常州将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重点打造"常锡宜新能源产业走廊",构建"研发在沪宁、转化在常州"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吸引上海、南京等地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常州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和竞争力。


本文采编:CY37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