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土葬变革的推进,渐渐地,连棺材都不给下地土葬了。而是推行火葬是当下的一种趋向,也是节约土地的一种反动。但在乡村里却仍有人实行土葬,以至还有汽车葬,你肯定没有听说过。由于就在日前,有网友爆料:在河北的一乡村里有一村民逝世后,不火葬,也不土葬,而是用一辆轿车下葬了,是不是很新颖?
爱车人真的搞不懂,他死后竟然用汽车当棺材。
从网友报料,在一处新挖好,并用水泥加固了四壁的坟穴前,一辆钩机用绳索吊起一辆银灰色轿车,然后缓缓放入坟穴内。周围有穿孝服的人群,还能听到阵阵鞭炮声和吹打乐器声。
听说村民逝世后运用了一辆轿车下葬。主要是该村民生前比拟喜欢车,估量是留下遗言要用轿车下葬。下葬的轿车是一辆老款现代索纳塔,曾经有十几年车龄了,估量也就值1万元左右。为了能将轿车下葬,主家还特地联络了一辆钩机前往,将轿车吊入坟穴内。关于这件事,你怎样看?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166个,其中殡仪馆1775个,殡葬管理机构1005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386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8.1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7万人。火化炉6206台,火化遗体471.8万具,火化率48.3%,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
殡葬业主要包括殡仪服务、遗体处理、经营性公墓、其他产品销售和服务。我国殡葬服务业市值自 2008 年以来增速较快,其中,以 2012 年为例,墓地服务占比超五成。当前殡葬服务业每年 产值 800 亿,其中近 60%是墓地服务。
2017年我国火化遗体479.6万具,国内同期死亡人数为986万人,以此计算2017年我国遗体火化率为48.6%。
2016年我国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09‰。2014-2016年我国人口死亡率增速逐年下滑。2016年死亡人口几乎与2014年持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死亡人数986万人。
殡葬服务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未来发展更需要哲学的思考,因为它关乎生死大命题;需要理性的规划,因为它属于百年大计;需要感性的执行,因为它肩负情感传递。殡葬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革,需要优化政府服务,应积极倡导多元殡葬服务新理念,提高对科学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但最近日前发表“向羽”文章《江西多地“抢棺材”》: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江西上演惊人一幕:抢棺材。
文章披露:江西省为强推火葬,毁棺与政绩挂钩,形成“抢棺竞赛”,多地出现“抢棺砸棺”的大场面:执法队进村入户,强行将村民的棺材抬走,各地棺材堆积如山,经挖掘机捣毁,棺材化为碎片。
这场抢棺材运动,不仅活人的棺材要抢,死人也不放过,一些未出殡的老人尸体被执法人员抢走,烧掉;更骇人听闻的是,“在江西弋阳,有老人已经下葬多日,当地官员强行将墓掘开,把棺材撬出来,将尸体抬出火化”,当地官员将此作为政绩表扬……
报道刊出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这两天,舆论和各界学者纷纷谴责江西的做法。有法律人士指出,江西此举违反物权法、构成毁坏财物罪、侮辱尸体罪,且江西毁掉棺材的补贴资金如果来自地方财政,则是纳税人的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著名学者于建嵘在微博谴责:【谁给了官员抢棺材的权力?!】江西省为推动火葬,强行从民众家抢夺棺材集中毁坏。我只想知道,还没有埋死人的棺材算不算合法的私有财产?江西省官方公然抢夺公民的私有财产的这个权力从哪里来了?!
文化学者摩罗表示:土葬是融入草树,肥沃草树,目前乡村尚宜。葬制葬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之核心,要人为改变,也得有个教化过程。不教而改,孟子以“惘民”名之。人生之大,莫过于养生送死,葬俗葬制,是民族传统的核心部分。值此复兴传统文化之际,却粗暴摧毁传统葬俗,殊为不妥。不是不可以移风易俗,但需有待社会结构和生活形态的改变,尤需进行漫长的教化工作。目前两个条件均无,一味迫民逼民,不但伤民心之意,还将伤“民心向背”。从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安定言之,必须改变此等野蛮做法。
人民网发表评论:《“农村不让养猪养鸡”“强行起棺火化”…基层治理岂能“一刀切”?》,文章称:殡葬改革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该不该一刀切?如何兼顾公序良俗?有没有理由采取粗暴乃至野蛮手段?使蛮动粗,哪怕有了些许效果,怕也伤了人心,毁了形象,甚至激发了民怨,埋下了不安。
光明网发表评论:《凭一纸公文就抢棺材,这还是治理吗》,这种吏呼一何怒,翁妪一何悲的画面,是怎样的一幅社会图景啊!江西硬性夺棺而后强行毁坏的丛林手段,不论目的多么正确,不论宗旨多么动听,都是悖民意、失民心的治理,都是在快速累积民众对行政的不信任。夺棺而毁,使得手段之蛮横、行政之粗糙、治理之无方暴露无遗。
新华社客户端此前发表文章《村民土葬7天被"强行起棺" 专家质疑合法性》,江西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颜三忠称:如果缺乏对公序良俗的尊重和对法律程序的遵循,不仅成效难以保障,也可能误伤“人心”。”在一个有着上千年土葬文化的社会,以如此剧烈、快速甚至强力的方式推进殡改,强行起棺、当众销毁棺木,难免显得“操之过急”,涉嫌违反公序良俗。要知道,“挖人祖坟”在民间历来被视为禁忌,入土为安更是千百年来的乡土文化,这些在官方的殡改目标面前,似乎都不再是一个问题。
移风易俗,初衷良好;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契合时代语境。但是,此项改革,是否征求了基层群众意见,在组织动员、说服群众、思想引导、配套服务等方面是否得当合理,是否尊重当地习俗,是否符合群众意愿等方面,值得检讨和考量。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该不该一刀切?如何兼顾公序良俗?有没有理由采取粗暴乃至野蛮手段?使蛮动粗,哪怕有了些许效果,怕也伤了人心,毁了形象,甚至激发了民怨,埋下了不安。移风易俗固然重要,但必须以人民的意愿为前提、以群众认可的方式去推进。如此,改革的初衷才不至于变成一厢情愿,改革的效果才不会事倍功半。
人民利益无小事,群众工作无小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把好事办好,更要倾听民意,尊重民意,敬畏民意。
我国未来殡葬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自1956年以来,殡葬改革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从21世纪初,殡葬改革出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公益殡葬与暴利殡葬”“火葬生态与土葬生态”“传统殡葬与现代殡葬”等突出矛盾爆发,殡葬改革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面临重要抉择。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殡葬改革,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之一,是关系到社会民俗改革、社会文明进步、党风建设和人民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半点犹疑。
受传统儒家有关孝道及敬老思想的影响,殡葬服务对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是绝对的 " 刚需 "。同时,作为全球人口最多且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加的国家,中国的殡葬服务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 2016 年底,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2.3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6.7%。而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到 2025 年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 3 亿;2030 年将达到 3.58 亿,占人口总数的 25% 左右;2034 年左右突破 4 亿人。老年人口的增加必将导致死亡人数的快速提升,为殡葬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由于人口持续老龄化,我国死亡人数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死亡人数为 977 万人,按照人均丧葬费用 7000 元计算,2016 年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 683.9 亿元。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增长以及人均丧葬费用的提高,预计 2025 年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超过 1500 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