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文艺晚会将于9月3日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9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
当天晚上8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将出席观看。
届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现场直播,新华网进行图文直播。
“对等关税”被裁定违法,特朗普称将上诉至美最高法院
美国政府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外征收关税再次被判违法。美媒认为,这一裁决对特朗普政府激进的贸易政策是沉重打击,美国国内围绕关税政策的司法争议与意见分歧仍将给国际贸易带来极大不确定性。此次裁决结果公布后,美国总统特朗普拒绝承认并宣布将上诉至最高法院。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一裁决引发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疑问,即此前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是否还具有效力?
美联邦上诉法院维持原判
公开报道显示,特朗普政府今年1月上台后援引美国《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以不经过国会批准、直接颁布行政令的方式出台一系列加征关税措施。美国国际贸易法院5月裁定此举违法。随后,特朗普政府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8月29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维持了之前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认定《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并未授予特朗普实施“芬太尼关税”和“对等关税”的权力。
法院裁决书显示,关税是国会的一项核心权力。《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授权总统在紧急情况下颁布某些经济措施,以应对“异常和特殊威胁”,其授予总统监管进口的权力,但并不意味着授权总统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征收关税。美国“政治新闻网”提到,过去50年间,美国总统经常援引这项1977年出台的法律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但此前尚无一位总统使用该法对外征收关税。
该裁决10月14日之前不会生效,以便特朗普政府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特朗普在判决公布后批评上诉法院“极具党派性”,宣称这一裁决对美国是一个“灾难”,“如果任其成立,这项决定将彻底摧毁美国”。
多位部长警告“毁灭性”后果
据美媒报道,特朗普政府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实施的钢铝关税、汽车关税不受此裁决影响。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7月,特朗普政府征收约1070亿美元关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的,撤销这部分关税可能意味着“财政崩溃”。
据彭博社报道,在8月29日提交给法院的一份声明中,特朗普政府内阁部长们要求法院立即暂停针对政府的任何裁决,直至最高法院作出终裁,否则将带来“毁灭性的可怕后果”。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国务卿鲁比奥警告称,裁定总统的关税政策非法将“引发严重的外交尴尬”,使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地区已进行数月的谈判化为泡影,并可能促使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则表示,不利的裁决将“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即美国缺乏捍卫其自身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决心”。
BBC分析称,联邦上诉法院的裁决不仅对特朗普政府的核心议程造成重大挫折,还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并对全球市场产生连锁反应。报道认为,正待与美国敲定具体贸易协议条款的各贸易伙伴,可能要考量美国的关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而如果最高法院推翻联邦上诉法院的裁决,则会开创先例,鼓励总统更激进地使用这项法律。
与多国谈判仍在继续
据中泰证券统计的信息,目前美国宣布已与英国、越南、印尼、菲律宾、韩国、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贸易协议,但公布的均为贸易协定概要,最终协议仍待细节敲定后公布。此外,美国与中国、巴西、印度等主要贸易伙伴因为存在分歧尚未达成贸易协议。
8月27日起,美国对印度加征的关税升至50%。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8月29日表示,印度不会“屈服”,而将专注于开拓新市场。印度官员透露,新德里暂无报复计划。被美国同样加征高达50%关税的巴西已启动经济对等法案相关程序,总统卢拉表示,尽管巴西已着手准备反制,但仍希望通过谈判化解争端。
美国与盟友间的贸易谈判仍在继续。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8月27日突然取消赴美行程,据称是因为对美国总统行政令包括日本增购美国大米和降低农产品关税的计划感到不满。日本共同社获悉,日美政府已开始撰写文件,拟同时发布内容为减轻对日“对等关税”负担的特例措施和降低汽车关税的总统行政令。
欧盟委员会8月28日公布了一份法律草案,拟将所有美国工业产品的进口关税降到零,希望换取美国下调欧盟汽车进口关税,但欧洲议会已有反对声音,抨击欧盟单方面让步讨好美国。
出口下滑,日本制造业持续萎缩
虽然日美在7月下旬就关税达成了协议,但税率高企,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犹存,日本经济压力并未得到显著缓解。9月1日公布的多项数据显示,受美国关税影响,日本8月制造业持续萎缩,海外订单减少,同时企业削减了资本投资。尚未完全实施的协议内容以及难以发布的协议文件为接下来日本经济的走向蒙上阴影。与此同时,围绕“大米”的争议卡住了日美进一步谈判的齿轮,导致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8月28日突然取消赴美行程。彭博社9月1日报道认为,最新围绕大米问题爆发的争执反映出,即便在达成贸易协议后,要真正落实与美国的贸易协议仍存在困难。
制造商利润骤降
据路透社9月1日报道,8月的标普全球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7,虽然高于7月的48.9,但低于49.9的初值,连续两个月位于50荣枯线以下,表明制造业继续处于收缩状态。调查显示,由于市场状况低迷,新订单量继续下降,海外新订单的下降速度为2024年3月以来最快。标普全球市场情报公司经济副总监安娜贝尔表示,新出口业务降幅扩大特别令人担忧,这是一年半以来最大的降幅。此前,日本政府数据显示,7月日本出口出现四年多来最大降幅,主要原因是对美国汽车出口下降,工业生产降幅也超过预期。
标普调查显示,日本企业的商业信心降至3个月低点,受访企业表示,对客户需求、人口老龄化以及美国关税的担忧是主要原因。彭博社9月1日援引日本财务省当日公布的数据报道称,在截至6月的3个月里,除软件外商品资本支出增速较前一季度放缓至0.2%。显著低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初步统计中1.3%的企业投资增幅。报道称,关税正对出口商造成压力,引发外界对其盈利能力和加薪能力可能因此受损的担忧。
与此同时,受汽车制造商因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利润大幅下滑影响,今年4至6月日本制造商税前利润同比骤降11.5%,降至11.27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4.9元人民币)。日本《每日新闻》9月1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日本汽车制造商吸收关税成本并降低销售价格成为拖累其利润的主要因素。路透社报道称,制造商(尤其是汽车制造商)利润受到的影响正在加剧,这给作为内需增长关键引擎的商业投资蒙上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彭博社报道提到,作为日美贸易协定关键内容的5500亿美元投资机制,在日本国内引发担忧,分析认为日本企业可能集中投资美国而忽视本土业务发展。
大米卡住谈判齿轮
“日美实施贸易协议遇阻,大米问题仍是争议焦点”,彭博社9月1日以此为题报道称,除了围绕5500亿美元投资存在理解差异外,两国在大米问题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
据日媒此前报道,日本政府已经收到美国政府的通知,提议将日本增加购买美国大米的内容纳入美国总统关于对日关税的行政令中。日本方面强烈反对该提议,认为将日本的行为举措纳入美国的行政令是在“干涉内政”。此外,日美两国今年7月达成的协议已约定不降低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日本关税,因此这违反了日美关税协议内容。赤泽亮正8月28日当天取消原定访美计划据悉与此有关。
《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日美政府间的沟通问题可能是造成当前混乱的原因之一。赤泽亮正是负责关税谈判的日方代表,但美方有3名代表,分别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赤泽亮正主要与被认为是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系最密切的卢特尼克进行谈判。据统计,在达成协议前,赤泽亮正与卢特尼克进行了15次会谈(包括通话),与贝森特进行了7次会谈。赤泽亮正最后与格里尔会面是5月23日,共计3次。7月,赤泽亮正与特朗普在白宫见面时,贝森特和卢特尼克也在场,而格里尔缺席。日本政府内部有观点认为,格里尔与日本方面的接触有限是导致当前混乱的原因之一。
随着美国政府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外征收关税再次被判违法,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与美谈判走向或将步入更加难以预测的“未知区域”。
经济增长短期内承压
周一公布的最新数据将用于修正此前发布的日本4至6月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该季度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1%,被认为超出预期。但此前日本政府已将2025财年实际增长预测从之前的1.2%下调至0.7%,日媒称这部分反映了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前景恶化。
谈及日本经济前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短期内可能承受小幅经济增长压力,第三季度预计增速放缓至0.8%。他表示,日美最终达成的15%关税税率在全球横向比较中相对有利,但日本经济的潜在风险点在汇率领域,如果美国降息,即使日本央行保持利率不变,日美利差也会急剧缩小,意味着日本相对利率上升,将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法国政府面临垮台风险,欧洲央行行长警告:风险令人担忧
据法新社9月1日报道,随着9月8日议会信任投票的日子临近,法国政府面临的垮台风险也越来越大,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当天警告称:“任何欧元区政府垮台的风险都令人担忧。”
还有整整一周时间,法国总理贝鲁就将面对议会信任投票,在法新社等媒体看来,贝鲁和他的现任政府很有可能无法通过投票,届时将不得不辞职、解散。对此拉加德表示:“我在过去六年所观察到的是,政治局势的发展和政治风险的出现,对评估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国家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不过,拉加德认为法国眼下还没有到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管的地步,因为法国目前的银行体系结构和运营状况良好,“并不是当前风险的来源”。
面对不信任前景,身为总理的贝鲁仍然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并通过各种渠道向法国民众解释。8月31日他接受BFM电视台等法国4家主流媒体的采访,表示“法国就像一艘早就有洞,50年都在漏水的旧船……这次投票决定的不是总理的命运,而是整个法国的命运。要么选择我,要么国家陷入混乱”。
目前法国解散议会、重新举行立法选举的可能性也在激增,一项最新公布的民调显示,若出现这种情况,以国民联盟为代表的极右翼政党和其盟友将获得31%的选票,远高于左翼联盟23.5%的支持率,执政的复兴党及其盟友只能获得14%的选票,远低于2024年时的支持率,这对于法国政府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美媒:中国对AI有着不同愿景,或许更明智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对人工智能有着不同的愿景,这或许更明智美国正投入数十亿美元,消耗大量能源,急于在中国之前实现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飞跃。自近3年前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硅谷已投入巨额资金,追逐人工智能的“圣杯”:达到或超越人类思维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支持者表示,通用人工智能将为美国带来不可逾越的军事优势,助力治愈癌症、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很少提及通用人工智能,正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行业“坚持面向应用”——打造实用、低成本的工具,以提高中国的效率并便于市场推广。
像如今硅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的那样,通用人工智能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那么中国将有能力充分利用当前形式的人工智能并将其应用推广至全球方面,领先其全球竞争对手一步。在中国,国产人工智能模型已被应用于为农民提供作物轮作建议等诸多方面。
当然,美国科技公司正在利用当前的人工智能开发大量实际应用。但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让该行业自主发展不同,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中国还更积极地拥抱开源模型,这使得中国企业围绕该技术开展业务变得更经济、更容易。这种做法正帮助中国的人工智能走向全球,这一趋势也促使硅谷纷纷效仿。
这种侧重点与美国许多大型科技企业的愿景有所不同。这些科技巨头认为,能够在思维能力上超越人类的机器,将给科学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然而,OpenAI在8月发布的GPT-5——该公司最初宣称这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却让许多用户感到失望。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承认,推出过程并不顺利,此后他试图给通用人工智能的炒作降温,并警示可能存在人工智能投资泡沫。
硅谷的其他巨头也开始动摇,对“中国的做法可能更合理”这一观点持开放态度。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科技分析师赛琳娜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如果我们国家(美国)一味执着于这一目标(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就有可能落后于中国。中国不那么在意打造足以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而是更专注于使用我们现有的技术。”
印度首富安巴尼与谷歌、Meta合作打造印度AI网络
近日,印度首富安巴尼宣布成立一家名为信实智能(Reliance Intelligence)的新公司,旨在打造全国规模的AI基础设施,包括面向各行各业的企业工具和服务。信实智能首先宣布与谷歌合作,在印度构建专用的AI云基础设施。此外,信实智能还宣布与Meta成立合资企业,为印度及部分国际市场的客户构建和扩展企业AI解决方案。根据协议,信实智能和Meta承诺以70/30的股权比例,共投资85.5亿印度卢比(约1亿美元)。
OpenAI瞄准印度,拟建1GW级数据中心,“星际之门”扩张提速
OpenAI正计划将其庞大的AI基础设施版图扩张至印度。
9月1日,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这家ChatGPT的开发商正在印度物色本地合作伙伴,计划建立一个容量至少达到1吉瓦(GW)的数据中心。该项目若能落地,将成为印度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而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已在该国大举投资此类设施。
目前,该项目的具体选址和时间表尚不明确。而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可能在本月访问印度时宣布这一计划,但相关安排仍存变数。对此,OpenAI的代表拒绝置评。
“星际之门”的全球棋局
OpenAI的印度计划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其全球AI基础设施建设狂潮的一部分。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已经在美国本土启动了其标志性的“星际之门”项目,该项目耗资巨大,旨在与软银集团和甲骨文合作,建设约4.5吉瓦的算力容量,这一前所未有的建设计划甚至得到了特朗普的称赞。
除了美国本土,OpenAI的足迹已遍布全球。据报道,公司已宣布成为挪威一个数据中心项目的主力租户,该项目规模可达520兆瓦。此外,公司还计划在阿布扎比建设一个规模惊人的5吉瓦设施,其中OpenAI自身将使用1吉瓦的算力。
“国家版OpenAI”
OpenAI的全球扩张,也带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据报道,这家ChatGPT的制造商正在与美国政府就一项名为“国家版OpenAI”的全球倡议进行协调。
OpenAI方面已将此举定位为一种确保美国领先全球AI发展的手段。公司正在全球寻求首批十个合作伙伴,并透露已有超过30个国家表达了兴趣。
将印度这个重要的亚洲国家纳入其基础设施网络,无疑是这一宏大战略构想中的关键一步,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AI领域的竞争正从算法和模型层面,进一步深化到全球基础设施和地缘影响力的全面博弈。
DeepSeek发布关于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公告
人民财讯9月1日电,DeepSeek发布关于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公告,DeepSeek已在平台内对AI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并明确提醒用户相关内容由AI生成。用户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此类生成内容标识,不得利用AI制作、传播虚假信息、侵权信息以及从事任何违法违规活动。同时,已发布《模型原理与训练方法说明》,对模型的基本原理、训练数据及内容生成机制予以说明,以帮助用户更全面地理解AI技术、合理使用DeepSeek相关服务,切实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控制权,防范因误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未来,DeepSeek将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持续优化AI生成内容标识的呈现方式与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标识的用户体验。
美国撤销外资在华芯片厂授权
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一份声明称,韩国芯片制造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中国分公司以及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将失去作为“经验证最终用户”的快速合规资格,这意味着它们需要获得许可才能将某些美国芯片制造设备运往其在中国的工厂。
声明称,该决定将在当地时间9月2日公布120天后,即12月31日正式生效。BIS打算批准出口许可申请,以允许这些企业继续在中国运营现有工厂,但不打算批准任何扩大产能或升级技术的申请。美国商务部负责工业和安全事务的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Jeffrey Kessler)在声明中宣称:“特朗普政府致力于堵塞出口管制漏洞,特别是那些使美国公司处于竞争劣势的漏洞。”
香港《南华早报》9月1日报道指出,此举标志着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科技竞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尽管两国同意暂停加征关税后,经济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美方仍在扩大其半导体出口管制制度。而随着美国撤销部分在华外资芯片厂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中国推动经济自力更生的努力正在提振半导体行业的信心与前景,业内人士预计将会有更多自研技术出现。
韩国8月半导体出口额151亿美元,同比增加27.1%
当地时间9月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8月进出口动向”报告显示,尽管美国采取新关税措施,韩国8月出口额仍同比增加1.3%,为584亿美元,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增势。
韩国三大主力出口品目(半导体、汽车、船舶)带动出口增长。半导体出口额为151亿美元,同比增加27.1%,刷新历史新高;汽车出口额为55亿美元,同比增加8.6%,创下历年同月最高纪录,也连续三个月保持增势;船舶出口同比增长11.8%,为31.4亿美元,连续六个月同比增加。
莫迪访日参观TEL 印日加强半导体合作
8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的第二天,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东京共同搭乘新干线前往仙台市,参观了TEL(Tokyo Electron)的半导体工厂“TEL Miyagi”。此次访问凸显了印度不断发展的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与日本先进半导体设备和技术的互补性。
印度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莫迪听取了关于“TEL Miyagi”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作用、其先进制造能力,以及与印度正在进行的和计划中的合作的简报。莫迪在社交平台X上强调,半导体行业是印日合作的关键领域,印度在该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
据日媒报道,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半导体在汽车、电信设备和电子产品制造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在自动化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印度与日本深化芯片合作意义重大。印度与日本关系专家、阿联酋BITS Pilani迪拜校区国际关系助理教授沙姆沙德·艾哈迈德·汗表示,这一合作将使印度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日本可利用印度优秀的工程师降低制造成本,印度则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一部分。
在随后举行的印日双边峰会上,石破茂与莫迪承诺未来十年将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国防、能源、供应链和投资合作,并扩大在人工智能、太空、高铁等领域的合作。两国领导人发布了未来十年合作方向的“共同愿景”,日本计划在未来十年对印度的私人投资从2010年代的每年约27亿美元增至每年约68亿美元。
此外,两国还同意在未来五年内将工人和学生的交流人数增加到50万人,以应对日本老龄化和人口下降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莫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相信,日本的技术和印度的人才是一个成功的组合”。
莫迪此次访日旨在加强印度的外交关系,为其“印度制造”倡议争取支持。通过深化与日本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印度有望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同时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
阿联酋AI公司G42据悉寻求芯片供应多元化 避免过于依赖英伟达
财联社9月1日讯 据消息人士称,阿联酋人工智能(AI)公司G42正在与多家科技巨头洽谈,试图吸引它们入驻该国规划的AI园区。此外,G42还计划在芯片供应上实现多元化,而不仅依赖英伟达。
知情人士透露,G42目前的洽谈对象包括 亚马逊AWS、谷歌、Meta、微软以及马斯克的 xAI,其中谷歌的谈判进度最为领先,可能率先签订计算力采购协议。
该知情人士还表示,G42还在寻求AMD、Cerebras Systems(G42持有部分股权)和高通等美国芯片制造商,为园区提供部分算力。
今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访问阿联酋时,与该国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一个拥有5 GW数据中心的AI园区。
其中已有1 GW项目落地:OpenAI与阿布扎比的MGX、日本软银、以及甲骨文合作,宣布将在此建立其首个美国境外星际之门(Stargate)数据中心。
上述1 GW项目将采用英伟达Grace Blackwell GB300系统,这是目前英伟达最先进的AI芯片。该项目作为阿联酋–美国AI园区首个阶段,预计于2026年左右上线。
虽然星际之门获得了最多关注,但它仅占AI园区整体规模的20%。
作为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之一,阿联酋正在加速推动AI发展,以应对来自邻国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的竞争。
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支持的AI公司HUMAIN计划到2030年建设1.9 GW容量数据中心,并在2034年扩展至6 GW。
据HUMAIN首席执行官透露,其现有及在建数据中心的算力已全部售罄。
目前,阿联酋在芯片选择上几乎完全押注美国芯片制造商,而这些算力将主要由美国客户消费和销售。
英伟达有望明年GTC大会发布新一代AI芯片
英伟达(NVIDIA)有望在2026年GTC大会发布新世代AI芯片,功率需求飙升,未来资料中心将需要800V HVDC(高压直流电)架构支撑AI运算,供应链透露,英伟达已要求供应链积极导入相关新电源架构,台达电(2308)、光宝可望迎来大商机。
因应英伟达电源规格大革命,台达电、光宝积极部署相关产品。台达电的HVDC电源柜设计,每柜可支援0.8至1.0MW的IT机柜耗电量,有望自2026年起获得采用。
台达电并打造全新电源电路设计,以独家封装技术,整合碳化矽(SiC)及半导体周边元件、散热材质成为单一模组,开发符合英伟达下世代AI芯片所需电源,预计明年下半年量产。光宝也宣布推出采用碳化矽及氮化镓(GaN)器件和高效率拓扑结构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抢食相关商机。
市场人士分析,800V HVDC架构可能在英伟达Rubin系列就要导入,目前还在开发推进,尚未拍板定案。唯一确定的是,英伟达催促供应链积极导入800V HVDC架构的需求相当殷切。
外资看好台达电受惠电源架构未来几年升级,大幅带动内涵价值提升,成为AI服务器迭代下的主要受惠者。特别是电源柜的出现,可提升系统能源效率4至5个百分点、达92%以上,成为未来服务器升规的焦点。
台积电2026年高端芯片价格或上涨5%~10%,以维持高关税下的利润率
据IC设计厂商透露,为解决关税、汇率及供应链效率问题,台积已向客户表示2026年5/4、3、2nm制程晶圆代工报价涨幅约5%~10%。
据报道,由于供应链中断显然降低了该公司的利润率,这家台湾巨头正在考虑提高其所有5nm及以下先进节点芯片的价格。
台积电已将涨价通知代工合作伙伴,涵盖 5nm/4nm、3nm和2nm等节点。这意味着,英伟达和苹果等台积电的“热门”客户现在需要为其芯片需求支付更高的价格。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周新台币一直在升值,这使得台积电有必要提高节点价格以维持其利润率。此外,据称该公司将降低其成熟节点的价格。
对于台积电制造工厂重返美国,该公司一直对该地区展现出巨大的承诺,不仅增加投资额,还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设立了新的生产线,以满足先进封装和芯片制造的需求。台积电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制程工艺扩展到2nm,并同样为美国提供独立的封装供应链。鉴于台积电的巨额投资,似乎许多专家已经预料到价格会上涨。
台积电目前在代工领域一家独大,这意味着它掌握着“价格战”的主动权。然而,尽管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台积电仍然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其制程。
机构: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有望接近300万辆
9月1日,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2025年中国出口量有望接近300万辆,同比增长48%。
特斯拉在部分欧洲市场销量继续下滑,新款Model Y未能扭转颓势
财联社9月1日讯 受中国电动车竞争对手与传统车企双重夹击,以及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公开示好极右翼政党所引发的舆论反噬,特斯拉在欧洲部分市场的销量暴跌趋势已延续至第八个月。
法国、丹麦和瑞典率先公布的8月新车注册数据显示,即便推出新款Model Y高性能版,也未能扭转销量下滑的颓势。
法国周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特斯拉新车注册量同比大跌47.3%,而整体新车销量却增长了2.2%。瑞典电动车销量持平、新车销量上涨6%,特斯拉注册量却暴跌逾84%;在丹麦,特斯拉注册量也下降了42%。新车注册量通常能反映销量表现。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比亚迪车型在欧盟的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了206.4%,达到9698辆。
特斯拉在欧洲最大的市场是德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今年的销量也出现了下滑,但尚未公布8月份的销售数据。
特斯拉在欧洲面临多个问题:首先是公司车型阵容单一且老化,自2020年Model Y上市以来,再未推出面向大众市场的全新车型,而中国车企和传统车企正在不断向市场投放新款电动车型。
欧洲汽车市场分析师、Schmidt Automotive负责人Matthias Schmidt分析称:“特斯拉销量持续疲软,部分原因应归咎于竞争格局的急剧恶化。”
他还指出,马斯克在今年7月二季度投资者电话会议上仍坚称“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没有问题”,但事实上该公司在西欧的市场份额已从2024年的2.5%降至目前的1.7%,这让他听起来有些自欺欺人。
市场主导地位动摇
今年初,特斯拉欧洲团队曾解释称,销量下滑主因是生产线切换至新款Model Y。然而,尽管新版Model Y自6月起已在欧洲大部分市场交付,但其销量在8月依旧惨淡:丹麦下降46.5%,瑞典更是暴跌87%。
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进一步放大了特斯拉的困境,他去年豪掷重金助特朗普重返白宫,又在欧洲为极右翼政党摇旗呐喊,引发消费者强烈反弹。
虽然马斯克已于5月底离开白宫,结束了其临时政府雇员身份,还在之后与特朗普公开决裂,但特斯拉品牌忠诚度还在下降。
英国电动车咨询平台Electrifying.com自今年起持续追踪消费者对特斯拉的态度。其首席执行官Ginny Buckley指出:“马斯克的个人影响力对品牌已愈发两极分化。”
该平台调研显示,逾半数受访者直言马斯克让他们对特斯拉望而却步,这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特斯拉的市场主导地位已非理所当然。
供应链研究机构SC Insights联合创始人Andy Leyland认为,除竞争加剧、产品迭代停滞外,特斯拉还面临“品牌忠诚度下降、技术领先光环褪色”两大隐忧。此外,二手市场的低价抛售正在反噬新车销量。
自2023年起,特斯拉大幅下调新车售价,这严重打击了二手特斯拉的保值率。英国二手车数据公司Marketcheck统计显示,7月英国二手特斯拉成交量创纪录,同比暴增270%;Model Y二手均价更跌至新低,较2023年7月缩水41%。
比亚迪: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7.36万辆与上年同期持平
9月1日,比亚迪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7.36万辆,上年同期为37.31万辆;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286.4万辆,同比增长23%。比亚迪表示,公司2025年8月出口新能源汽车合计80,813辆。
雷诺集团宣布管理层变动及组织架构调整
9月1日,雷诺集团新任首席执行官福兰(François Provost)宣布了一系列管理层变动和组织架构调整,即刻生效。其中,Fabrice Cambolive在继续担任雷诺品牌首席执行官的同时,兼任雷诺集团首席增长官,并继续担任领导团队成员。Philippe Brunet被任命为首席技术官,并加入领导团队,负责雷诺集团和安培(Ampere)的工程技术业务。Anthony Plouvier被任命为首席采购官,接替福兰并加入领导团队。其他调整包括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及传播、公共事务等职位。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站点增至近七千座
9月1日电 8月29日是全国测绘法宣传日,由自然资源部主办的2025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主场活动当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建成以来,基准站已经扩展至近7000座,为数字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
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是北斗系统应用落地的重要配套设施,由遍布全国各地的北斗基准站和数据中心组成,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精度测绘基准、北斗导航定位等服务,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领域。
截至目前,“一张网”已由最初的3363座基准站整合扩充至6951座,其中,国家站420座,省级站3093座,协同站3438座。东部地区站与站的平均距离30公里,西部地区站与站的平均距离50公里,形成了较为均匀的空间布局,能更好地为北斗产业化发展、北斗规模化应用提供保障支撑。
“一张网”开通以来,日定位服务次数超千万,为近20万专业用户提供服务,建设成果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火箭实验室中子号火箭发射台正式启用
近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Rocket Lab)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中大西洋区域航天港(Mid-Atlantic Regional Spaceport)为中子号(Neutron)运载火箭专用发射台——3号发射复合体(Launch Complex 3)举行启用仪式,标志着该型号火箭朝着2025年底实现首飞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该设施与现役电子火箭使用的2号发射复合体相邻。
Rocket Lab公司表示,该发射台旨在强化美国本土太空发射保障能力与发射场多样性布局。该设施采用突破性设计:摒弃传统发射塔架和支撑臂结构,通过内置连接系统完成火箭推进剂加注,并配备面向海洋侧的水冷式火焰导流装置,用于引导发射时产生的高温燃气。公司中子号火箭项目副总裁Shaun D’Mello向媒体说明,该设计借鉴了电子火箭的运营经验,通过精简基础设施实现了24小时内快速转场维护能力,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与时间成本。
该工程自2023年底启动,累计使用700吨钢材和140立方米混凝土。D'Mello特别指出,采用钢结构异地预制方案是快速建成的关键。目前设施已完成建设,即将开展首飞前综合测试。
Rocket Lab公司重申了力争今年底前实现中子号火箭首飞的目标。公司强调虽积极推进计划,但绝不会为赶工期而降低技术与安全标准。D'Mello透露,首枚中子号火箭箭体正在美国巴尔的摩工厂制造,预计未来两至三个月内运抵发射场。
马斯克:SpaceX星舰溅落点与目标仅差3米
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对外披露了星舰(Starship)上级舱在第十次试飞中完成的一项惊人成就,尽管该上级舱在返回地球途中遭遇不少难题,但其在目标着陆区域的定位精度仍展现出极高水平。
在谈及星舰上级舱返回地球的过程时,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 上透露,该上级舱最终的溅落点与目标位置仅相差 3 米(不足 10 英尺)。要知道,星舰上级舱本身体积不小,加之着陆区域是广阔的海洋,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堪称不可思议。
星舰第十次试飞整体取得了成功,超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 booster)与上级舱均顺利完成了所有任务目标。不过,SpaceX 公布的视频和图像显示,上级舱的隔热罩已被烧至金褐色,尾部裙边部分结构明显缺失,襟翼及其他表面也留下了再入大气层时承受巨大压力的痕迹。
SpaceX 在 X 平台的一篇帖子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星舰在隔热瓦故意缺失的情况下成功穿越大气层,还通过机动动作刻意测试襟翼的承压极限。即便尾部裙边和襟翼出现明显损坏,它仍完成了翻转和着陆点火动作,最终溅落点与目标位置仅约 3 米之隔。”
据悉,这一成果与星舰今年早些时候的试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此前三次星舰上级舱试飞,均在溅落前提前解体。第十次试飞不仅是今年星舰上级舱首次实现成功溅落,并且即便机身已受损,其仍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精准定位。
对 SpaceX 而言,此次成功是其研发完全可重复使用发射系统的关键验证。航天器能够在恶劣的再入环境中完好幸存,且着陆时与目标位置的误差控制在数米之内,这充分体现出其具备执行未来任务所需的可靠性 —— 包括执行轨道载荷运输任务,乃至最终实现月球和火星着陆。
Redwire获得NASA 200万美元合同 推进国际空间站生物技术与轨道研究
雷德威公司(NYSE:RDW)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期五年、总值最高达2500万美元的独家无限期交付/不定数量(IDIQ)合同,将为国际空间站(ISS)提供生物技术设施、任务集成及在轨运营支持。该协议允许NASA未来无需设定限制或最低要求即可发布任务订单。
根据NASA"太空生产应用计划"(InSPA)的首笔订单价值250万美元,将资助使用雷德威专利PIL-BOX技术在空间站开展扩展药物研发研究,该技术旨在加速太空药物研究。
雷德威将管理、集成并支持NASA资助的各类轨道科学研究,涵盖利用微重力独特优势开展的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研究,这些实验能获得地球环境无法实现的重要发现。
"雷德威的生物技术设施始终是NASA空间站研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支持关键科学研究的增量产出,也拓展了在轨能力以承载药物研发、癌症研究和组织工程领域的前沿科研,"雷德威太空产业总裁约翰·韦林杰表示,"作为该IDIQ合同的唯一受援方,我们感谢NASA对我们经实践验证的生物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持续信任,致力于为NASA及空间站科研界实现新突破。"
雷德威在微重力研究领域拥有数十年传承,曾支持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的数百项研究。该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礼来公司、巴特勒大学等知名机构合作,提供太空生物技术与药物研究解决方案,探索新疗法并加速创新。
近期推出的"太空药物开发计划"(SpaceMD)旨在通过在轨培育晶种,助力地球上新药及改良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扩展该公司在太空医疗创新领域的作用。
瑞典拟解除采铀禁令
据Mining.com网站援引彭博通讯社报道,瑞典政府提议解除采铀禁令以减少进口,因为该国希望重振核电。
根据28日瑞典政府声明,这次改革将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意味着对该国环境法的禁令将解除。
瑞典核电生产占该国电力供应的1/3,但所使用的铀完全依赖进口,主要来源国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国有公用事业机构国家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 AB)过去从俄罗斯购买铀,但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已经停止从俄罗斯进口。
在此项提案公布之前,瑞典气候和环境部长罗米娜·普尔莫赫塔里(Romina Pourmokhtari)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我想降低我们能源供应的这种脆弱性,并开始在瑞典开采铀”。
目前,瑞典正在运营的核反应堆有6座,Vattenmfall公司计划在未来10年新建几座核反应堆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芬兰的富腾(Fortum Oyj)公司也在考虑是否投资新核电厂。
瑞典地方市政当局目前可以否决铀矿开采申请,因此另外一个提案在考虑是否取消这一否决权。该国已发现铀矿床都分布在北部。
在这个北欧国家开发铀矿也有商业考虑,比如澳大利亚奥拉能源有限公司(Aura Energy Ltd.)和新地平线铀业公司(Neu Horizon Uranium Ltd)的合作。今年6月,奥拉公司称,位于瑞典中部的哈根(Haggan)铀矿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铀矿。
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前瑞典政府于2018年实施了采铀禁令,称采铀会导致水和农业生产面临污染风险。
澳大利亚黄金产量再次达到300吨
据矿业周刊(Mining Weekly)报道,来自墨尔本的咨询企业瑟比顿联合公司(Surbiton Associates,SA)的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2024/25财年矿山金产量达到300吨,创两年来新高,但仍低于1999/2000财年的328吨。
其中,2025年第2季度产量为76吨,环比增加3吨,增幅4%,反映出该行业的稳定增长。按照5200澳元/盎司的金价,本财年的产量价值刚好超过500亿澳元,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出口商品,位于铁矿石、煤和液化天然气之后。
“澳大利亚采金业高效、高产而且极为重要”,SA公司董事桑德拉·克罗斯(Sandra Close)表示。“黄金出口额几乎是澳大利亚农业、林业和渔业产品出口合计额的一半。遗憾的是,许多政治家和大多数公众知之甚少”。
全球不确定性,包括中东、俄乌的局势紧张,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激进政策,持续推动以美元计金价上涨。这也使得以澳元计算的金价涨幅更大,尽管澳元强劲。
选厂将库存低品位矿石与现采矿石混合抑制了产量增长,这一比例在2季度刚好超过15%。这种做法有助于延长矿山寿命并优化资源利用。
外企对澳大利亚金矿的控制权随时间而变化。1997年,外企控制了澳大利亚20%的黄金产量,2002年末达到70%的顶峰。目前,外资控制比例大约45%。南非金田公司(Gold Fields)以37亿澳元并购金路资源公司(Gold Road Resources)即将在9月下旬完成,这一比例将有所上升。
此次并购涉及格鲁耶尔(Gruyere)金矿,该矿位于拉弗顿以东200公里,由金路公司在2013年发现。金田公司在2016年以3.5亿澳元并购该矿50%股份。矿山建设于2019年完成,投资达到6.21亿澳元,2024/25财年产量为30.5万盎司。这个露天采坑预计至少达到500米深度,从而成为澳大利亚开采最深的露天采坑之一。
“虽然澳大利亚对金矿的总体控制比例达到55%,但2024/25财年对最大5座金矿的控股只有24%”,克罗斯称。“这的确显示了海外公司对我们最大金矿商的控制”。
2024/25财年,澳大利亚产量最高的金矿为纽蒙特公司的伯丁顿(Boddington),产量为57.40万盎司。其次是特罗皮卡纳(Tropicana)金矿,产量为46.61万盎司,盎格鲁黄金公司(AngloGold)持有其70%股份,雷吉斯资源公司(Regis Resources)持有30%。纽蒙特公司的卡迪亚(Cadia)金矿产量为43.20万盎司。北星资源公司(Northern Star)的“超大金坑”(Super Pit)产量为40.54万盎司。纽蒙特的塔纳米(Tanami)产量为38.70万盎司。
第二季度,伯丁顿仍是澳大利亚最大产金矿山,产量为14.7万盎司。随后是超大金坑,产量为11.74万盎司。卡迪亚产量为10.4万盎司。金田的圣埃夫斯(St Ives)产量为9.92万盎司。特罗皮卡纳产量为9.38万盎司。
澳洲钛矿项目冶金测试获突破
澳洲Empire Metals公司西澳Pitfield钛矿项目冶金测试获突破,钛溶解率达98%,产出纯度99.25%的二氧化钛产品。风化矿石浮选回收率粗选段77%、精选段90%,整体钛回收率约67%。矿石低氧化铁含量(约5%)显著降低酸耗与废料量,可沿用常规工艺无需定制化产线。
在线订购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