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锚定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目标,全力推进“3+1”主导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图]

内容概要:德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产业协同为纽带、绿色低碳为底色,构建起“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立体化发展架构。在“3+1”主导产业层面,机械装备依托东方电气等链主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材料化工聚焦新能源材料突破技术壁垒,食品饮料以品质化、品牌化深耕细分市场,数字经济则以“智改数转”赋能传统产业全链条;新兴产业赛道上,通用航空与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抢占技术制高点;现代服务业深度嵌入制造业生产环节,研发设计、智慧物流、科技金融等业态与制造业形成“研发-生产-服务”闭环,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拓展新场景。通过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产业链精准招商、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组合拳,德阳正推动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向“链式协同”“集群共生”升级,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相关企业: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四川宝石机械钻采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德阳科吉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汉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省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金路树脂有限公司、四川东树新材料有限公司、德阳三环科技有限公司、亨通精密铜箔科技(德阳)有限公司、蜀芯(德阳)半导体有限公司、华夏鲲鹏信息技术(德阳)有限公司、四川英杰新能源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德兰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天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能源装备、油气钻采、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白酒、烟草、电子元器件、通用航空及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北斗导航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四川省德阳市经济运行情况


德阳市作为四川省经济强市,凭借“三线建设”奠定的产业根基与成都都市圈核心节点的区位禀赋,锚定“中国装备科技城”与“世界美酒特色产区”双核驱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经济总量重返全省前三”为攻坚目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担使命、竞进争先,现代化建设步伐稳健有力。2024年全市经济运行量质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326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增速位列全省前列。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1亿元、增长9.1%(贡献率达64.2%),第三产业增加值1312.1亿元、增长6.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8.5:51.4:40.1,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服务业提质增效态势明显,彰显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韧性与澎湃动能。

2020-2024年四川省德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单位:亿元)


德阳市工业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在装备制造、材料化工、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525.2亿元,同比增长9.3%,贡献率达60.1%,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552户,增加值增速达14%,其中"3+1"主导产业表现尤为亮眼:机械装备(15.8%)、材料化工(16.9%)、数字经济(16.5%)三大产业领跑增长,食品饮料产业保持7.9%的稳健增速。高技术制造业更实现22.5%的爆发式增长,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以48.8%的增速成为最大亮点。


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2024年德阳工业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工业总产值突破4800亿元,利润总额超310亿元,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双百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蓝鲸倍增企业贡献2130亿元产值,燃机智慧制造基地建成投产,中小型燃机项目入选省级重点,成功获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德阳经开区跻身"千亿园区",德阳高新区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两个省级化工园区初具规模,展现出强劲的集群发展优势。

2020-2024年四川省德阳市全年工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单位:亿元)


2024年德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获评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并荣膺"中国装备科技城"称号,标志着城市创新能级实现质的飞跃。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旌湖实验室正式揭牌,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实体化运行,德阳大学科技园顺利开园并吸引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精密制造等5个重点项目落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落户,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创新主体培育成果丰硕,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5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1700亿元,同比增长12%。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32项"卡脖子"技术被成功突破:国机重装完成国内首次超大吨位高温合金冶炼和铸造,东方电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投入运行,东方汽轮机实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用化突破,东方锅炉研制出世界首台3000吨级粉煤加压气化炉,东方风电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特变电工成功研发飞机耐磨供电电缆打破国外垄断。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全年转化成果3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3.6亿元,增速高达142%,荣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0-2024年德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单位:家)


三、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其定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引擎与关键驱动力,这一重大理论突破不仅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更成为地方破局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根本遵循。面对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大机遇,德阳市围绕“3+1”主导产业提质倍增目标,先后出台《德阳市支持“3+1”主导产业提质倍增的若干政策》《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德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德阳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细则》《围绕产业生态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产业培育、创新驱动、技术改造、数字转型、服务保障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为德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系统化、全方位的政策支撑。

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


德阳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锚定“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目标,明确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报告聚焦四大核心任务:一是以“存量倍增、增量突破”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围绕能源装备、油气钻采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白酒、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同时前瞻布局通用航空、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赛道,培育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新星”产业链,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二是以数字化全链条赋能驱动数字经济跃升,构建“一核两带一飞地”产业空间格局,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500亿元;三是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培育A级物流企业,年内新增规模(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超150家,冲刺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四是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紧扣“3+1”主导产业,聚焦锂电、极限制造等细分领域,围绕“3个10”目标精准招引链主、链核、链源企业,以链式思维激活产业生态,为德阳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5年德阳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大任务


四川省德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德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产业协同为纽带、绿色低碳为底色,构建起“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立体化发展架构。在“3+1”主导产业层面,机械装备依托东方电气等链主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材料化工聚焦新能源材料突破技术壁垒,食品饮料以品质化、品牌化深耕细分市场,数字经济则以“智改数转”赋能传统产业全链条;新兴产业赛道上,通用航空与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抢占技术制高点;现代服务业深度嵌入制造业生产环节,研发设计、智慧物流、科技金融等业态与制造业形成“研发-生产-服务”闭环,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拓展新场景。通过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产业链精准招商、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组合拳,德阳正推动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向“链式协同”“集群共生”升级,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德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德阳市立足"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科学构建"两带两山、一轴一核"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农业空间布局上,以中部平原和东南丘区两大现代农业耕作带为主体,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中部平原带重点建设现代粮油产业园区,东南丘区带则通过"旱改水"等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同时依托龙门山和龙泉山特色农业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立体化现代农业体系。生态安全格局方面,强化龙门山-邛崃山生态屏障功能,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六江一渠"水系生态廊道系统,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安全屏障。城镇发展格局上,依托成德绵城市发展轴集聚创新要素,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力,推动什邡绵竹、中江等节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梯度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德阳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德阳市新质生产力产业依托"两带两山、一轴一核"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为创新引擎,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策源地,驱动产业创新升级;沿成德绵发展轴构建先进制造产业带,集中布局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依托龙门山生态优势培育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结合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在凯江流域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通过“链主企业引领、产业园区承载、创新平台支撑”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德阳已培育出东方电气智能装备、二重重装新材料等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并配套建成3个省级实验室与5个中试基地,构建起覆盖研发设计、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全链条产业空间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在国土空间上高效配置与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当前,德阳正加速推进产业体系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以“数实融合”为突破口,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德阳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德阳市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推动发电设备、重型机械装备等产业领先发展;先进材料方面,四川省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东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引领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生产;电子信息产业中,德阳三环科技有限公司、亨通精密铜箔科技(德阳)有限公司等在电子陶瓷、电子铜箔等领域成绩斐然;新能源领域,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英杰新能源有限公司等积极布局风力发电、新能源充电设备等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四川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天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涵盖航空航天零部件、通用航空器等多领域,共同推动德阳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德阳市重点产业链及代表性企业


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德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已进入加速成长期,呈现"三化协同、创新引领"的显著特征。未来,德阳将着力构建"一核三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重点突破航空材料、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技术;培育新能源装备、商业航天、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成德同城化产业协同,共建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全覆盖,打造"零碳产业园"示范样板。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化升级


德阳市将依托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通过推动东方电气、国机重装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新型发电设备、航空复合材料),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同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绿色低碳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德阳市将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以氢能、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例如,通过实施《德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氢能装备研发和场景应用,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储能等示范项目落地。此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加速布局,形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格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3、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深化拓展


德阳市将深化与成都的同城化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例如,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申报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推动高端装备、绿色建材等优势产品“走出去”。此外,德阳市还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本文采编:CY37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