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线下杀生线上杀熟,大数据的锅谁来背?大量平台存在“差别定价”现象! —大数据“杀熟”遭网友吐槽!300元的房间卖给熟客380元? 【图】

    摘要: 线上消费为了拉新,都会给予新用户一定的消费折扣,这种明规则的模式并不是此次网友吐槽的焦点。对杀熟的抱怨,是大量平台存在的未公开规则的新老用户“差别定价”现象。

    近日,微博网友“廖师傅”爆料自己在某网站某酒店的常客,偶然发现购价380的房间,其他用户只需要300元就能拿下,并用朋友账号测试后再度证实。该消息一经发酵,瞬间引来大批网友共鸣。电商杀熟现象不仅存在酒店预订上,在打车、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等线上消费中皆有此类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讨伐之声此起彼伏。

    线上消费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消费模式,一直以“物美价廉”形象备受追捧。此时曝出普遍的杀熟现象,不仅引起公愤,更让有过此类经历的老客户们感到愚弄。其实,这并不是孤立现象,不止国内国外也有类似事件发生,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大数据。

    线下杀生线上杀熟

    传统消费里,杀生已经不是新鲜事。传统消费里老客户能够享受更多优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引流手段,通过会员卡、积分制、店员自由定价权等形式,随着老客户消费次数等增加,就会享受到更重的优惠政策。日常消费里,大众已习惯并接纳这一现象。

    上杀熟却是大众并不熟知的现象,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在线上消费里随着用户消费次数的增加,一开始享受的低价消费会逐渐消失。虽然线上消费为了拉新,都会给予新用户一定的消费折扣,这种明规则的模式并不是此次网友吐槽的焦点。对杀熟的抱怨,是大量平台存在的未公开规则的新老用户“差别定价”现象,甚至有网友提出以“价格歧视”对有此类问题平台进行维权。

    其实,这种问题美国早就引起过热议,2000年亚马逊曾对68款碟片进行类似的定价机制。,新顾客购买价格在22.74美元,老顾客却需要26.24美元。经过消费者的口诛笔伐,亚马逊CEO贝佐斯回应这只是随机价格的一种测试,并向高价客户退还差价解决了这次风波。然而这并未消除线上消费的这一现象,2012年《华尔街日报》爆料新的“差别定价”事件,一家名为Staples的文具店,相隔几公里的顾客同样的商品购价超过1美元。

    据部分网友“xu_徐某某”透露自己使用的是果6,另一个使用千元手机的朋友打车同就会少花几元钱。另外,还有网友爆料,在某平台购物清除浏览器缓存后,购买价格就会降低。

    无论是基于地理位置、手机型号还是浏览记录和购买记录,其中暴露的问题就是被科技圈广为推崇的“大数据”。部分平台在有了“大数据”这个强大的用户画像工具后,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定价机制。虽然不否认存在熟客低价的平台机制,但被曝出的杀熟现象却引起公愤。

    杀熟不违法却伤感情

    根据我国《价格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由于该法未针对“同等交易条件”进行详细解释,根据这一规则,某些平台根据地理位置、手机型号、浏览记录、消费记录做的“差别定价”并不能和“价格歧视”划上等号。另外,根据欧美的一些相关法律,此类行为也并不被判为违法。

    就像传统消费里普遍存在的会员折扣、两杯半价、消费者自行砍价等差别定价类似,线上消费虽然基于“大数据”技术采用新型的差别定价规则,本质上都在《价格法》允许的范畴里。然而,相比于传统消费中普遍的采取统一阶梯定价,线上消费的隐秘性、不可预测性才是引起网友愤慨的重要原因。

    虽然在法理上杀熟并无不妥,却使得线上消费集体营造的“物美价廉”形象面临崩塌。尤其是消费者固有认知中,熟客理应享受“优待”的思维定式,杀熟现象不被大众所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逻辑易懂却破坏企户关系

    抛开消费者身份,站在线上消费平台角度而言,利益最大化是商业的必然诉求。可以说,给予新用户低价是有效的拉新手段,在流量红利见顶电商获客成本日愈高企的当下,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获取更高利润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未做到“事前告知”,以及大数据的强大千人千价机制,用户所抱怨的不止是越消费越花钱,而是不可知所造成的“损害”心理对正常消费带来的恐惧。

    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6%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发现其他人购买同一商品的价格逼自己便宜会非常恼火。而作为消费能力相对较差的国人,这一感受只会更严重。因此虽然线上消费杀熟可以理解,却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如果放任这一现象的蔓延,首先伤害的将是用户对线上消费的忠诚度。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6)》显示,中国电子商务2016年同比增长19.8%,相比前五年3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已出现下滑趋势。至今电商在社零总额中占比也未超过20%,若杀熟事件发酵成全民谴责,或会进一步减缓中国电商的增长。

    其次,部分线上平台对熟客的高定价,将打乱线上消费节奏。如果大数据为用户带来的不是收益而是损失,将会引发大部分用户采取饱受策略。其实,早在当年打车大战时,许多用户为了获取补贴就采用过用新手机号获取补贴后弃之不用的事件。若纵容这一现象的发生,虽并不会动摇电商的势头,但会扰乱电商大数据的获取,为商业带来潜在的损失。

    最后,新零售爆火的当下,线上消费作为牵头者,其积累的亿万消费大数据的优势,是其能够作为“带头大哥”的有利保障。然而,此时出现大数据杀熟丑闻,无疑会影响新零售中用户对大数据这个工具的态度,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个资深的线上消费者,理解电商杀熟的逻辑,却也为这种损害企户情感的现象担忧。日后线上平台可以将低价留存新用户,老用户高价的模式执行下去。但要承担必要的告知义务,让有需要的用户有渠道了解平台差别定价机制的详细情况,这一矛盾即会迎刃而解。

    事件:

    300元的酒店房间卖老客户380元?近日,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起网友强烈关注。当熟人经济从线下搬到线上,“不同人不同价”的电商定价模型正遭受着“是否道德”的拷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网友评论时发现,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讯套餐、电影订票和网络购物中。

    那么企业为何甘冒消费者信任风险这样操作?利用大数据“杀熟”又会为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后果?

    大数据“杀熟”遭网友吐槽

    近来,有网友曝料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他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随着越来越多媒体对此事的持续报道,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一时间,诸如通讯、购物、娱乐、住宿、出行等日常消费迅速被卷入舆论旋涡。大数据“杀熟”成为了互联网公司对同一商品向不同消费者提供差异性价格的代名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王建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企业利用自己的大数据优势,进一步放大了信息不对称,所以企业敢于冒道德底线采取逆向选择。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表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不同消费者实现精准识别、归类、点杀。曹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基于老顾客对于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诚度从而对其进行异价处理是明显的价格欺骗,其行为也是可耻的,技术不是用来坑害用户而是用来服务用户的。”

    不同的顾客对不同的产品价格,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曹磊表示,“平台通过大数据“杀熟”现象只是获得了眼前的小利益,最终对于平台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对此现象以及行为应该严厉打击禁止。”

    依靠企业自觉和政府管控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在“裸奔”,大部分的数据都在互联网中存留,数据掌控方只要有心,通过大数据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是存在可能的。

    无独有偶,2000年,亚马逊就曾对68款碟片进行了差别定价的“测试”,最终在付出高价的老顾客的怨声载道中草草收场。随后一些互联网公司还会根据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使用的不同设备或者购买历史记录等信息制定不同的价格,比如2012年在线旅游网站 Orbitz尝试把 Mac用户引导到服务和体验更高的酒店。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汉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数据“杀熟”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它偶然是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法律、商业道德以及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说它必然则是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由于企业掌握消费者数据隐私,一定会进行差别化的营销或者服务,但大数据挖掘的底线就在于不能进行价格歧视甚至出售给第三方实施犯罪等违法行为,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北京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葛友山表示,按照市场规则平台大数据化是一种商业趋势,但现在这个功能“走偏了”,被用来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捷径,从而对于整个行业是个损害。“当消费者不再选择这种方式去消费,或者不再信任平台或者渠道,原本应该双赢的局面就会被打破。”

    在曹磊看来,对于“杀熟”现象的规避还是要依靠企业的自觉以及政府的管控。

本文采编:CY324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