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目前,济南市正着力构建"四梁三擎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即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为"四梁",以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和量子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为"三擎",以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为"四支撑"的协同发展架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形成"10+N"产业矩阵。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济南以高新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双核,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加快推进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上市企业:中孚信息(300659.SZ)、中创股份(688695.SH)、华熙生物(688363.SH)、中国重汽(000951.SZ)、金雷股份(300443.SZ)、华明装备(002270.SZ)、天岳先进(688234.SH)、圣泉集团(605589.SH)
相关企业: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中晶芯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济南格莱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济南豪瑞通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山东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国迅量子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关键词:山东省济南市、新质生产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山东省济南市经济运行情况
作为山东省省会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承担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重任务,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济南市以“项目深化年”为总抓手,深度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强产业、防风险、惠民生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实现量质齐升。2024年,济南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达1352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519.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68.4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3:33.4:63.3,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特征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
作为山东省工业强市,济南近年来以“项目深化年”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投资扩量提质,全年实施工业投资项目超2000个,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集群。2024年,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实现稳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从产业结构看,2024年济南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数字经济加速赋能,全市已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新增数字产业集群3个,数字生态指数跃居全国第8位,数字化竞争力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2个,15个项目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试点,“晨星工厂”数量增至209家。此外,济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区域综合型试点,数字化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济南市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创新载体,重点打造了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024年,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主体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专精特新企业7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加快推进,泉城省实验室成功纳入中关村国家实验室网络节点,济南空天信息省实验室获批筹建。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牵头制定的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量子测量)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年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家,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9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973个项目入选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充分彰显了济南企业的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山东省济南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将"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确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战略任务。在这一国家战略引领下,济南市作为山东省会城市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科创优势,率先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济南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济南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济南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济南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既体现了济南市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又彰显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统谋划,为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
济南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确立为工业强市建设的核心战略,系统构建"三链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在主导产业领域实施优质企业攀登倍增计划,重点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成长梯队,年内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优质企业1000家以上;在未来产业赛道布局方面,聚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通过"技术攻关-企业孵化-场景应用-生态构建"全链条培育,着力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创新示范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维度,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转型、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元化升级,聚力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四、山东省济南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山东省济南市正全力构建"434"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即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为"四梁",以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和量子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为"三擎",以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为"四支撑"的协同发展架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精品钢、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十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形成"10+N"产业矩阵。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济南以高新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双核,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加快推进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这一体系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的梯度发展路径,构建起全要素融合、全链条协同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五、山东省济南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正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两城三轴多圈”的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主城引领、副城支撑、县城与小城镇发力的协同聚力发展态势。这一空间布局体系以主城区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以莱芜-钢城副中心为战略支撑极,依托北向、东南向、西南向三条城镇发展轴带,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卫星城、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生态共保的现代化都市圈。其中,主城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商贸物流、文化传承等核心功能,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莱芜-钢城副中心突出先进制造特色,建设辐射鲁中鲁南的区域增长极;平阴、商河等县城立足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共同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济南市创新构建"三圈层、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形成梯度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格局。核心圈层聚焦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集聚发展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中间圈层以长清、章丘、济阳三大组团为主体,打造"研发+制造"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带,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外围圈层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莱芜-钢城组团建设绿色智造产业示范区,平阴组团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商河组团培育通航产业、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并依托温泉资源构建康养旅游目的地。通过三圈层协同联动,实现创新要素梯次传导、产业功能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济南市域产业能级和竞争力。
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济南市以济南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核心载体,高标准建设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等重大平台,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先导区。其中,起步区聚焦绿色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已落地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爱旭太阳能电池等龙头项目;高新区东区推进齐鲁软件园二期、彩虹湖人才科技生态园建设,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
济南市重点企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集群化的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浪潮集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引领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潮流;中孚信息则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为济南市的信息安全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在生物医药领域,齐鲁制药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华熙生物作为全球领先的透明质酸生产企业,进一步巩固了济南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中国重汽和济南二机床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了济南市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和吉利等企业的入驻,推动了济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空天信息和量子科技作为新兴领域,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山东天岳先进科技以及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的崛起,为济南市未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山东省济南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济南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形成“创新策源—链群集聚—数字赋能—未来布局”的立体格局,未来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标杆。
1、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
济南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信息、元宇宙等前沿领域,支持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通过实施RISC-V芯片攻关、培育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标志性项目,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同时,做强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技术供给能力,为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2、产业链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
济南市深化“四抓四提升”战略,推动产业链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跃迁。一方面,新增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3个以上,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链,实施“建强补延”工程,定向招引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生态。同时,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如莱芜—钢城绿色智慧钢铁基地、泰山钢铁精品钢智能制造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3、数字赋能与绿色发展双轮驱动
济南市统筹推进数字赋能与绿色发展,构建双轮驱动新格局。在数字济南建设方面,推进100个数字经济项目,新增5G工厂、晨星工厂30家,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2个,加快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培育省级软件百强70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实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行动,新认定绿色工厂30家,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4、未来产业布局抢占制高点
济南市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在空天信息领域,加快济钢卫星总装制造产线、深蓝液体火箭发动机基地建设,推动空天信息大学筹建,培育星箭智造、航空器制造等特色集群。在低空经济领域,编制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强化法治保障,引进工业无人机链主企业,拓展智慧绿色低空应用场景。在量子科技领域,依托国家实验室推进量子精密测量设施建设,集聚科大国盾等企业,形成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产业链,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