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诺奖得主的中国"捞金"生意:出场一次100万 午宴晚宴均可售诺奖得主疯狂捞金,中国真的是“人傻钱多速来”吗?[图]

    自新千年伊始,中国就兴起了一股诺奖得主走穴热。让人惊奇的是,诺奖得主不仅不辞辛劳,还十分亲民。除了高大上的科技论坛,就连房地产活动也愿意屈尊参加。2014年9月12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就光临了某开发商楼盘,与社区业主、300多位企业家齐聚一堂,探讨“创新的榜样”,一点架子都没有。诺奖得主疯狂捞金,中国真的是“人傻钱多速来”吗?

    “组团”来中国走穴

    诺奖得主从何时起频繁来华,这个已无从考证。

    代表人物,却有一二。

    蒙代尔是来华最多的诺奖学者。1999年,蒙代尔因“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提出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将欧元由概念变成现实,被誉为“欧元之父”。

    早在1995年,蒙代尔就到访中国,与中国就此结缘。获得诺奖后,更是成为了“常客”。此后10年间,蒙代尔访问中国超过20次。仅2013年下半年,就来了5次。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诺奖得主也不例外。

    最近几年,在中国独领风骚的是挪威的爱德华•莫索尔。自从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莫索尔好像“爱上”了中国。

    让我们来看看2019年莫索尔的中国行程吧——

    2月26日,会见浙江嘉兴市领导。

    4月7日,参加河南郑州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技创新中心的揭幕仪式。

    5月5日,访问山东大学。

    6月15日,在陕西中医药大学作学术报告。

    9月10日,参加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

    9月13日,参加欧美同学会第六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郑州峰会。

    9月16日,接受某母婴类社区综合平台的采访。

    9月18日,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以上只是不完全统计。按这频率,莫索尔几乎每月都要来一次中国,堪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颁发个劳模勋章也不为过。

    更让人惊奇的是,诺奖得主不仅不辞辛劳,还十分亲民。除了高大上的科技论坛,就连房地产活动也愿意屈尊参加。

    2014年9月12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就光临了某开发商楼盘,与社区业主、300多位企业家齐聚一堂,探讨“创新的榜样”,一点架子都没有。

    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趋势,诺奖得主开始流行“组团”走穴。

    2018年8月10日,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上,6位诺奖得主“抱团”参加。一个月后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又“召集”了5名诺奖得主,“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莫索尔也位列其中。

    最牛的还是上海。2018年10月29日开幕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集齐”了26位诺奖得主。

    不知道是否能召唤牛顿或爱因斯坦?

    2

    诺奖得主的生意经

    上个世纪,很少有诺奖得主到访中国;今天,诸多大咖纷纷来中国站台。仅从这个变化看,可以视作中国影响力的一大进步。

    中国科技是在开放学习中进步的。诺贝尔奖又是科技殿堂的最高荣誉,诺奖得主亦是最顶尖的人才。因此,邀请诺奖得主来中国,探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分享行业新动态新方向,有利于中国科技发展。

    退一步说,哪怕是走秀,也间接传播了科学精神。

    但站在诺奖得主的角度,来中国走穴,大多数与科学无关,只是一笔生意。

    当诺奖得主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市场有需求,就有商业机构来运作。诺奖得主来中国走穴,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2014年6月,诺奖得主基德兰德到访中国,包括高校讲座、企业考察以及经济论坛在内的活动,全部由一个名为“世界名人中国行”的机构策划。

    这家机构,拥有遍布全球各领域的名人经纪资源,包括各国政要、诺奖得主、经济名家、企业领袖等,曾多次策划、邀请“洋大师”来华。

    据记者调查,企业邀请蒙代尔和罗杰斯等大师前来演讲报价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约16万美元)。这只是5年前的价格,现在肯定不止这些。

    实际上,出席演讲只是行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网上,你可以找到一份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的中国行广东站招商方案,仅赞助合作方式,就报价不菲——

    首席冠名赞助合作伙伴限1家开价200万元、战略合作伙伴限3家每家80万元、指定赞助限5家每家30万元、支持单位限5家每家15万元。

    诺奖得主的时间很宝“贵”,在中国每一分钟都充满商机,演讲会中的与大师互动对话环节、大师亲临企业参观指导、招待晚宴、午宴,甚至往返机场车程中与大师独处,均可明码标价,向社会“出售” 。

    看到这里,就会明白,为什么莫索尔每次来中国,短短几天,要奔波于多个城市。

    挪威到中国相隔7000多公里,来一次不容易,自然要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多多参加活动,多多捞钱。

    在国外,莫索尔只是一个科学家,在中国却成为通吃学术、产业界,横跨生物、教育领域的弄潮儿。

    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棵“摇钱树”。

    3

    反对诺奖形式主义

    我们不反对诺奖得主来华,反对的是形式主义。

    有的科技论坛,邀请一个或多个诺奖得主,每个诺奖得主演讲半小时。短短半小时,能谈什么深刻的观点,带来什么启发?

    有的活动,诺奖得主的演讲主题与活动主旨南辕北辙。曾有科技界业内人士爆料,在研讨科技政策的研讨会上,当地政府硬是请来了研究细菌的诺奖获得者讲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更有甚者,一个诺奖得主在中国身兼数职。例如莫索尔,先后在上海、济南、嘉兴、无锡等地设立“诺贝尔奖工作站”或实验室。

    这些诺奖得主难道有分身之术?

    如果是商业活动,倒也无可厚非。2014年9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新经济力量论坛开幕前,某品牌矿泉水公司董事长与蒙代尔进行了“交流”。

    企业热捧诺奖得主,就是希望能利用名人效应推广品牌。在商言商,各取所需。

    但是,政府举办的活动,如果硬要拉着诺奖得主站台,不仅无助于国际交流,反而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2018年,深圳发布诺奖实验室组建管理办法,每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将收到最高一亿元的建设资助。

    我们理解深圳抢夺科技制高点的宏愿,但是,这些诺奖实验室真的能促进深圳的基础科学发展吗?

    回顾历史,过去30年,深圳没有产生过一名诺奖得主,并不妨碍深圳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展望未来,深圳未来的发展,也不取决于诺奖得主及其挂名的“实验室”。

    这个钱,我们还是少花点好。

    近年来,我国技术交易成交项目和成交金额逐年递增,2018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411985项,同比增长12.1%。

2012-2018年签订技术合同项目数

资料来源:科技部、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技术交易成交金额17697.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较快,增幅为31.8%。2018年技术交易成交金额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1.97%。

2011-2018年技术市场成交额

资料来源:科技部、智研咨询整理

    平均单笔成交金额有了明显提升,从2012年的228.1万元/项,增长到2018年的429.6万元/项,复合增长率达到11.1%。

2012-2018年全国技术交易平均成交金额情况

资料来源:科技部、智研咨询整理

    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类技术合同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成交项数略有波动,成交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8年技术服务合同快速增长,较上年上涨41.1%,成交金额达9634.6亿元;技术开发合同增幅为24.0%,成交金额5888.5亿元,居第二位;技术转让合同较上年增长15.0%,成交金额为1609.7亿元;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额564.6亿元,较上年增长25.7%。

2018年技术合同类别构成

资料来源:科技部、智研咨询整理

    按技术领域统计,其中,电子信息技术成交金额较上年增长16.7%,为4505.2亿元;城市建设技术同比增长39.2%,成交额为2685.0亿元;现代交通快速增长,成交额25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2.7%。各技术领域中,除航空航天领域有所下降外,其余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核应用领域增长最为迅猛,较2017年增长八倍有余。

    技术交易主体仍以企业为主导。企业法人输出283049项,成交额15978.0亿元,占各类主体总输出额的90.3%。

2018年各类技术交易主体成交额占比

资料来源:科技部、智研咨询整理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赋予了国家设立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强化了市场导向的研发机制和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内部成果转化机制,将国家政策落地落实。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作价入股成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其中,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大幅增加,成为高校技术转移最有效之一。

    总体来看,平均单笔成交金额呈上升趋势。高校技术成果输出,单笔交易均价远低于科研机构。高校技术交易平均成交金额,从2012年的50.7万元每笔,增长到2018年的59.6万元,增幅较小;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输出,平均每笔交易金额从2012年的111.5万元/项,增长到2017年的247.3万元/项,2018年平均成交金额下降明显。

2012-2018年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交易平均成交金额情况(单位:万元/项)

资料来源:科技部、智研咨询整理

    4

    中国需要的是大科学家

    诺奖得主来华捞钱,本质是诺贝尔奖崇拜,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学术功利化。

    但须知,中国应该崇拜的是诺贝尔奖精神,而非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奖精神,恰恰是杜绝学术浮躁、功利化,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如果一个科学家频繁走穴捞钱,他必然没有时间做科研,也无法获得诺奖;如果一个科学家在获得诺奖后频繁走穴捞钱,人们能够从他身上获得只是铜臭味而非科学精神。

    2015年,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这样说: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获奖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口中的“很多事”,显然不是走穴捞钱。

    “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60多年来专注中医药研究实践,在获诺奖之前鲜为公众所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当天就返回湖南,第二天还要到田里去。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研制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隐“功”埋名30年。

    当下中国,需要的不是走穴捞钱的诺奖得主,而是脚踏实地的大科学家。

    与其把钱花在外来的诺奖得主身上,不如拿来资助自己的科研工作。

    别再当“冤大头”了!

本文采编:CY351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