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近年来,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2024年,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5亿元,同比增长5.93%。随着商业航天、低轨星座和深空探测需求的激增,星敏感器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第三代自主知识产权星敏感器已在中国航天集团批量应用。
相关上市企业:天银机电(300342)、久之洋(300516)、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电子(600879)
相关企业:豪威集成电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兵红箭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星敏感器、星敏感器市场规模、星敏感器行业现状、星敏感器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星敏感器是航天器姿态测量的核心光学传感器,通过探测恒星方位信息确定航天器三维空间姿态。该技术具备自主导航能力、抗干扰性强,广泛应用于卫星、深空探测器、导弹、飞机及舰船等领域。按应用模式分类,星敏感器主要分为机械跟踪式星敏感器、穿越式星敏感器和固定探头式星敏感器等。
星敏感器通常具备两种工作模式:全天球识别模式和星跟踪模式。在全天球识别模式下,星敏感器通过光学镜头捕捉视场内的星图,经过一系列处理如星点质心定位、星图识别和姿态解算后,直接输出姿态数据。而在星跟踪模式下,星敏感器则依赖于先验的姿态信息,通过星跟踪算法模块,结合局部的星点质心定位和识别技术,来精确解算出当前的姿态信息。
二、行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开启星敏感器技术研究以来,中国在该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从2001年第一代星敏感器首飞,到2004年第二代小型一体化星敏感器应用于嫦娥一号,再到2007年第三代CMOS星敏感器精度提升至角秒级,中国星敏感器技术逐步迈向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后,行业进入微型化与高精度阶段,2017年纳型高精度星敏感器立项并成功结题,2023年航天科技八院完成多头高精度型号验收,2024年纳型星敏感器项目通过验收,技术不断优化。2025年,随着卫星产业密集发射期的到来,星敏感器需求激增,技术向微型化、航空机载化、甚高精度化发展,并结合惯性/天文组合导航提升可靠性,为航天事业提供更精准的姿态测量支持。
三、行业产业链
星敏感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精密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芯片、数据处理算法、结构件、电路板等原材料和零部件,测量精度可达角秒量级。产业链中游为星敏感器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卫星、探测器、导弹导航、无人机、舰船姿态控制等领域。
我国航天近三年在发射次数与部署航天器数量上实现连续正向增长,屡破历史纪录。2023年实施67次发射,发射221个航天器;2024年完成68次发射,部署282个航天器,居全球第二;2025年预计持续高位运行,如“千帆星座”“GW星座”等计划推动发射次数与数量进一步攀升,彰显我国航天活动的高频次与规模化发展态势。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和部署航天器数量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驱动下,国有航天巨头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力,构建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特别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近年来以破竹之势崛起,成为推动航天科技实力跃升的重要力量。星敏感器作为航天器姿态控制的核心传感器,在此背景下需求激增,其微型化、高精度特性成为关键支撑。然而,发射载荷质量仍存提升空间。2024年我国发射载荷质量约225吨,而美国达1800吨,差距显著。星敏感器虽通过纳型、皮型设计实现轻量化,如天银星际纳型星敏感器重量仅108克,精度达5角秒级,但整体载荷质量与美国仍有差距,制约了深空探测、高轨卫星等任务能力。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趋势研判报告》
四、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2024年,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5亿元,同比增长5.93%。随着商业航天、低轨星座和深空探测需求的激增,星敏感器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第三代自主知识产权星敏感器已在中国航天集团批量应用。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星敏感器行业竞争格局呈现“科研院所引领、商业企业崛起”的二元特征。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八院803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凭借高轨卫星、深空探测项目经验,在精度、可靠性及抗辐射技术上占据优势,主导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配套。商业领域则以北京天银星际科技为龙头,其纳型/皮型星敏感器凭借轻量化(108克级)、高精度(5角秒级)及动态性能(30帧/秒)优势,在低轨卫星市占率最大。
北京天银星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天银机电与清华大学合资成立,技术源自清华20年空间技术积累,是国内商业星敏感器绝对龙头。其纳型/皮型星敏感器精度达亚角秒级,支持30帧/秒动态姿态更新,累计在轨运营超600台,低轨卫星市占率超70%。产品应用于“千帆星座”“GW星座”等国家卫星互联网项目。技术突破包括无热化光学设计、像方远心光路,实现-40℃至+60℃温变稳定性及15年寿命,故障率低于0.01%。参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如嫦娥系列、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自主研发星模拟器等配套设备,交付周期缩短至45天,性价比达海外同类产品1/3-1/2,支撑航天强国战略。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星敏感器覆盖大气层内外环境,光谱范围涵盖可见光/近红外,支持单天体/多天体识别及多传感器组合。其专利技术包括紧凑型长焦距无热化光学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应用于“天鲲二号”卫星及低轨平台。取得多项核心专利,如10倍中波红外显微镜专利,实现中波红外波段像差校正。中标军工项目金额约2.03亿元,推动红外技术升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光电侦察、防空反导)和民用(监测测量)领域,参与国家重大航天项目,如天鲲二号卫星配套,技术实力获行业认可,支撑新光电技术发展及国防事业贡献。2025年前三季度,久之洋营业收入为3.57亿元,同比增长29.12%;归母净利润为0.22亿元,同比增长7.93%。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迭代,推动性能提升
星敏感器技术正朝高精度、微型化、抗辐射方向加速演进。以天银星际为代表的商业企业已实现纳型星敏感器重量仅108克、精度达5角秒级的突破,动态性能支持30帧/秒姿态更新,并在-40℃至+60℃温变下质心漂移量<0.4μm,15年在轨寿命成标配。五院502所研发的多头星敏感器光轴矢量精度达0.6角秒,更新率8赫兹,部分指标国际领先。未来,CMOS图像传感器迭代(量子效率82%)、无热化光学设计优化、多传感器融合(如惯性/天文组合导航)将成为核心方向,推动设备在深空探测、高轨卫星等场景实现亚角秒级精度,同时满足航空机载化需求,支撑卫星快速变轨与实时数据传输。
2、市场需求增长,应用场景多元化扩展
星敏感器应用正从传统卫星领域向多维度场景渗透。在军事领域,白昼星敏感器已用于导弹、飞机、舰船的惯导校正、航向测量及形变监测,如五院502所的星光定向仪在船载平台实现形变量反演;在民用领域,低轨卫星星座(如“千帆星座”“GW星座”)推动商业航天需求激增,单星搭载星敏感器数量从1颗增至7颗,支撑卫星互联网组网与高清影像实时传输。此外,深空探测任务(如火星探测)对星敏感器抗辐射、高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天银星际HST-A1星敏感器已应用于我国火星任务,指向精度<0.3角秒,保障复杂宇宙环境下的精准变轨。
3、产业链协同发展,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行业正通过“科研院所+商业企业”协同模式推动产业链优化。上游材料端,宝钛股份钛合金、光威复材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实现进口替代,支撑设备微型化;核心芯片端,紫光国微宇航级FPGA、铖昌科技相控阵T/R芯片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化率。中游制造端,天银星际年产2000台套能力已获国际认可,产品出口欧美日,并获SpaceX、亚马逊订单,技术标准成全球商业卫星基准。政策层面,“十四五”航天规划明确突破宇航级芯片、光学器件等关键技术,结合资本投入(如航天科技集团可回收火箭研发),推动“量”与“质”协同升级,支撑航天强国战略实施。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趋势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趋势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2021-2025年星敏感器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星敏感器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2026-2032年中国星敏感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