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海洋生物制药作为海洋经济与生物医药深度交叉的前沿领域,以海洋生物为原料,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挖掘其因独特生存环境进化出的活性成分,开发创新药物、生物制品及功能性产品,在抗肿瘤、神经保护等领域潜力巨大,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我国高度重视其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提供战略引领与支持,产业迎来政策、技术、需求协同驱动的战略机遇期。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行业实现高速增长,2020至2024年间产业增加值从451亿元跃升至7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71%,领跑海洋经济板块。目前,已形成涵盖海洋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和功能性产品四大类的全链条产品体系,并在藻酸双酯钠、GV-971、BG136等一批重大新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阶段。产业布局呈现集群化发展,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和海峡西岸四大区域依托资源与科技优势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未来,行业将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与绿色制造技术,拓展全球合作,强化我国在全球海洋医药创新与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
上市企业:海正药业(600267.SH)、绿叶制药(02186.HK)、海王生物(000078.SZ)、蔚蓝生物(603739.SH)、华特达因(000915.SZ)、诚意药业(603811.SH)、国发股份(600538.SH)、东方海洋(002086.SZ)、华大基因(300676.SZ)、海尔生物(688139.SH)
相关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健康海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青岛蓝谷药业有限公司、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碧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力卓药业有限公司、中科分子生物(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海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医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制药发展政策、海洋生物制药行业产业链、海洋生物制药发展现状、海洋生物制药竞争格局、海洋生物制药发展趋势
一、海洋生物制药行业相关概述
海洋生物制药是以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植物、微生物及极端环境生物)为原料,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药物化学技术,系统研究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化学结构及合成机制,最终开发出用于疾病预防、治疗或健康管理的创新药物、生物制品及功能性产品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在于挖掘海洋生物因独特生存环境(如高压、高盐、低温、缺氧)进化出的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神经保护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成药潜力。
海洋生物制药行业依据技术路径与产品形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海洋中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利用海藻、牡蛎等海洋生物经炮制制成复方中药;二是海洋化学药,通过化学提取或合成优化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如曲贝替定、头孢菌素),开发抗菌、抗肿瘤等创新药物;三是海洋生物制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技术生产重组蛋白、疫苗及诊断试剂(如海洋微生物源胰岛素类似物);四是海洋功能性产品,以活性成分为原料开发保健食品(如DHA鱼油)、化妆品(如虾青素精华)及生物材料(如海藻酸钠支架),覆盖从治疗药物到健康消费的全场景应用。
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起步于古代海洋药用经验,现代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河豚毒素、胶性粘多糖等成分的提取,并逐步形成药用生物体系。70年代末,随着“向海洋要药”被纳入国家科技规划,行业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80年代通过半合成技术推动药物开发,但受限于生物技术割裂,研究集中于典型海洋生物。90年代后,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带动技术跨越式发展,21世纪初《中华海洋本草》的编纂与“蓝色药库”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资源系统化开发时代的到来。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AI制药等颠覆性技术的深度融合,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跃迁,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二、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海洋生物制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分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从创新能力建设、产业生态优化、体制机制保障等多方面为其提供战略引领与政策支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突破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关键技术”,标志着产业进入中央统筹推进的新阶段。随着“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海洋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我国正以“深海基因库+蓝色药库”双轮驱动,加速构建从资源勘探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已迎来政策红利释放、技术突破加速、市场需求扩容的战略机遇窗口期。
三、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产业链
海洋生物制药行业产业链上游以海洋生物资源为核心,涵盖海洋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海洋病毒等原料,同时包括海洋生物毒素等特殊活性物质,这些资源通过养殖、捕捞及基因库建设等方式实现可持续供应;中游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制造,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及合成等技术,将海洋生物活性成分转化为海洋药物、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等终端产品,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多领域研发生产;下游则构建多元化销售网络,医疗机构、药店、电商平台及商超等渠道直接触达消费者,科研机构与第三方实验室则通过临床试验与检测认证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形成从资源开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四、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洋生物制药作为海洋经济与生物医药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正凭借深海资源的独特性与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加速崛起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迭代加速突破与临床需求多元化驱动下,我国深海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2020-2024年行业增加值从451亿元增长至7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71%,增速领跑海洋经济各细分赛道。技术层面,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与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形成深度耦合,通过AI驱动的智能筛选平台、自动化生物制造系统等创新范式,推动研发模式向“数据智能-精准合成-工程放大”的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方向加速演进。
中国海洋生物制品行业产品研发呈现技术驱动、临床导向与全产业链协同的显著特征。技术突破层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攻克氨糖“卡脖子”技术推动蓝湾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国产化上市,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企业开发的全球首个海洋多糖类抗肿瘤药BG136进入Ⅲ期临床,上海绿谷制药的海洋寡糖药物GV-971突破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范式;临床应用领域覆盖骨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需求,其中藻酸双酯钠(PSS)作为我国首个海洋药物已临床应用38年;依托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行业形成“资源勘探-活性筛选-临床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上市品类30%,BG136等原创药更通过国际多中心试验推动“中国方案”出海,标志着行业正从资源驱动向技术引领跨越,成为全球海洋医药创新的核心竞争极。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需依托于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发展易聚集于海洋资源丰沛、科研力量雄厚的区域,因此行业区域集聚效应显著。目前,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已形成差异化、协同化的区域布局:环渤海地区以山东半岛为核心,依托中科院海洋所等科研资源,构建了从资源采集到制剂生产的完整链条,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杭州、南京为支点,聚焦创新药研发与高端制剂生产,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的海洋微生物固碳平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珠海、广州为节点,依托基因库与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与基因工程药物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如珠海企业开发的共轭亚油酸系列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厦门、漳州为重点,深耕海洋藻类提取物与高纯度EPA鱼油开发,利用区域藻类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保健品产业集群。四大区域通过技术协同、资源互补与产业链分工,共同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制药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五、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竞争格局
依托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行业特性、资源分布与政策导向等影响,逐步形成了龙头引领、区域集聚的产业格局。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不少企业进军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但海洋生物医药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以及研发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导致行业参与者众多但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目前国内以海正药业、绿叶制药、诚意药业等几家龙头企业为主。从企业竞争梯队看,第一梯队以海正药业、绿叶制药等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全产业链布局、重磅药物管线及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技术+市场双壁垒;第二梯队包括明月海藻、润盈生物等特色企业,聚焦海藻多糖、益生菌等细分领域,通过技术转化与成本控制占据市场,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第三梯队以蓝谷药业、深蓝生物等新兴公司为主,依赖资本融资和轻资产模式,受政策扶持驱动,尚处技术积累期。整体呈现“资源垄断-垂直深耕-资本突围”的差异化竞争路径,梯队间通过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差异化策略实现协同发展。
中国海洋生物制药企业已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主要呈现四大发展路径:以蓝湾科技、医诺生物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凭借高纯度提取等专利技术构建壁垒;以华大海洋、海正药业为首的资源平台型企业,依托母公司的基因组学或一体化生产平台优势;以诚意药业、海王生物为核心的市场导向型企业,依靠成熟渠道和拳头产品向创新领域延伸;以及以绿叶制药、绿谷制药为典型的研发突破型企业,专注于重磅创新药的开发。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成长初期,多数企业海洋药物业务占比虽小,但已成为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展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六、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未来将呈现技术融合、市场多元与全球化协同发展的趋势:AI与合成生物学将深度重构研发范式,通过智能筛选和定向合成缩短新药开发周期并降低成本,同时深海探测技术持续解锁极端环境生物资源,为抗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提供创新靶点;市场需求加速向“治疗+预防”双轮驱动转型,功能性食品、医美等消费级市场快速崛起,推动企业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如自建海洋牧场、控股CRO、布局电商直销)实现垂直深耕;国际化合作方面,行业将依托“一带一路”深化技术授权与联合研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以绿色制造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连续流生产)推动低碳转型,巩固中国在全球海洋医药创新与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融合驱动研发范式革新
未来五年,海洋生物制药将加速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AI与大数据技术将深度渗透药物研发全流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海洋化合物活性,缩短筛选周期至传统方法的1/3;合成生物学平台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海洋多糖、萜类等活性成分的定向合成,降低生产成本超50%。同时,深海探测技术持续突破,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解锁更多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为抗肿瘤、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此外,生物3D打印技术有望实现海洋生物组织工程化,推动再生医学领域创新,形成“资源勘探-智能筛选-合成制造”的全链条技术闭环。
2、市场需求多元化与全产业链整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海洋生物制药将聚焦抗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慢性病治疗领域,预计2030年相关药物市场规模占比将超60%。同时,功能性食品、医美等消费级市场快速崛起,海藻多糖、鱼油DHA等成分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渗透率持续提升,带动行业向“治疗+预防”双轮驱动模式转型。企业层面,头部企业将通过并购原料供应商、控股CRO企业等方式强化全产业链控制,例如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确保甲壳素稳定供应,或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直销品牌,实现从资源端到消费端的垂直整合,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利润空间。
3、国际化合作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生物制药将深化全球布局,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海洋药物研发联盟,推动国际标准制定。例如,参与国际海洋基因组计划,共享深渊微生物资源库数据;与欧洲药企合作开发基于海洋多糖的纳米递送系统,突破技术壁垒。同时,行业将加速向低碳转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减少污染物排放;生物反应器与连续流制造技术提升原料利用率,降低能耗40%以上。政策层面,预计2025年后将出台更多绿色制造补贴,引导企业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巩固中国在全球海洋医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海洋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国生物制药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2025-2031年中国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2025-2031年中国海洋生物制药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