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海洋能利用行业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海水中的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能源的过程。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海洋能具有可再生、分布广、污染小等特点,对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在该领域已构建起完善的政策体系,《“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4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目标。凭借30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1.8万公里海岸线的资源优势,我国海洋能技术可开发量超过6600万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国海洋能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2万千瓦,位居全球第四,其中潮汐能和潮流能占据市场主要份额,波浪能装机规模更是全球第一。未来,行业将朝着规模化、融合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海洋能+”模式与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多产业协同,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深化国际标准合作,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上市企业:中国广核(003816.SZ)、中国电建(601669.SH)、中国船舶(600150.SH)、东方海洋(002086.SZ)、中天科技(600522.SH)
相关企业: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山东海洋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深能海洋能源有限公司、福建中夷海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潮汐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潮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艾克波浪能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彩虹波浪能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能利用、潮汐发电、波浪能、海洋能利用发展政策、海洋能利用行业产业链、海洋能利用发展现状、海洋能利用细分市场、海洋能利用竞争格局、海洋能利用发展趋势
一、海洋能利用行业相关概述
海洋能利用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依附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等)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可利用形式能源的过程。作为清洁能源的典型代表,海洋能具有可再生性、分布广泛、污染小等特性,其开发利用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海洋能主要分为潮汐能、海流能(或称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和盐差能五大类。其中,潮汐能利用海水涨落产生的势能发电;波浪能捕获海洋表面波浪的动能与势能;海流能利用定向流动的海水动能;温差能依赖海洋表层与深层的温度差进行热力循环;盐差能则通过淡水与海水交汇时的盐度差产生的渗透压能来发电。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潮汐能研究为主,70年代拓展至波浪能、潮流能等领域,80年代后通过“863计划”等推动技术攻关,建成浙江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等示范项目;进入21世纪,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海洋能开发加速,2022年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并网发电,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并网并网发电;2025年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2030年装机规模达40万千瓦的目标,推动技术装备向高效、稳定、经济方向突破,逐步形成从资源评估、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致力于实现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二、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战略定位全面提升
海洋能利用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层面通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政策文件,构建起“顶层设计+专项规划+立法保障”的立体化政策体系,为海洋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及产业化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中,《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海洋能装机规模达40万千瓦,并重点推进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深远海规模化示范工程等建设,推动应用场景从单一发电向“能源+生态+产业”融合模式延伸。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如上海市在《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中,系统布局潮汐能、波浪能等六大海洋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路径,通过试点项目落地、综合能源供应体系构建等举措,形成“央地协同、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为海洋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突破注入强劲动能。
2、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全球领先
我国坐拥广袤的海洋资源禀赋,海域管辖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绵延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6900余个面积超500平方米的海岛星罗棋布,构成全球最丰富的近海资源体系之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显示,中国海洋能发电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技术可开发量超6600万千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下的蓝色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3、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推动成本快速下降
近年来,中国在海洋能关键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实现单机发电量全球领先,波浪能装置“南鲲号”并网发电,温差能发电装置样机完成海试。同时,海上风电产业链的成熟为海洋能开发提供技术借鉴与成本分摊优势——风机基础、海底电缆、智能运维等环节的国产化率超85%,带动涡轮机组、能量转化装置等核心部件成本下降40%。此外,AI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设备运维效率,例如数字孪生系统使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4、离网应用需求显著,多元市场空间加速开启
海洋能在离网和特殊能源供应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其为远海岛礁、海上观测平台、海洋牧场及海上设施提供稳定、绿色的电力解决方案,有效破解能源供应难题。持续增长的离网电力需求,为海洋能技术的迭代验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应用场景。与此同时,“海洋能+”融合模式不断拓展,包括与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氢能等协同开发,进一步拓宽商业化路径,推动海洋能从单一能源供应向综合能源服务升级。
三、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产业链
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上游以资源勘探评估、核心技术创新为基石,重点突破能量转换装置效率提升、抗极端环境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并形成关键设备自主化供应体系;中游涵盖装备制造与集成(如兆瓦级潮流能机组、波浪能装置)及海上电站工程建设;下游则拓展至电力稳定供应、并网消纳保障及远海岛礁、海洋牧场、深海科考等场景的离网能源综合服务。当前行业仍面临技术降本空间有限、专业化运维体系待完善等瓶颈,需通过“海洋能+海上风电/光伏”“能源-生态-产业”融合开发等创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四、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洋能作为清洁能源战略的关键增量领域,正迎来规模化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其资源禀赋与市场潜力备受瞩目。近年来,我国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加速海洋能产业化进程。自2012年起,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推动下,累计投入国家拨款超过11亿元,支持了110余个涵盖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能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水平。随着“奋进号”兆瓦级潮流能机组等一系列重大装备实现应用,截至2024年底,全国海洋能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2万千瓦,位居全球第四。根据《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我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将通过推进一批试点工程、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扩大项目规模,以规模化发展推动成本下降和产业成熟。海洋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清晰目标,将持续释放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海洋能利用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海洋能发展态势强劲,已形成覆盖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多能种的技术体系,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从细分市场结构看,潮汐能和潮流能占据市场主要份额。截至2025年,中国在波浪能、潮流能和潮汐能运行装机规模方面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海洋能设备已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12个国家,其中马尔代夫岛屿供电项目成效显著。中国参与制定的IEC国际标准数量从2015年的3项增至2025年的17项,国际话语权持续增强,已成为全球海洋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引领力量。
五、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国企主导基建、民企攻坚技术”的特征。国家电投、中广核、中国船舶集团等大型能源央企凭借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在潮汐能电站建设运营等中游基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东方海洋科技等民营企业则在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技术研发领域发挥专长,形成差异化竞争。此外,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风电龙头企业也跨界布局海洋能,凭借供应链管理优势缩短设备交付周期。同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六、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未来将朝着规模化、融合化与国际化方向加速发展。在《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引领下,预计到2030年实现40万千瓦装机目标,重点推进兆瓦级潮流能、波浪能等示范工程,并通过“海洋能+”模式,与海上风电、海水淡化、制氢及海洋牧场等多产业协同,提升综合效益。核心驱动力来自持续的技术创新,包括高效转换机制、智能运维和成本下降,推动装备国产化与产业链成熟。同时,中国将深化国际标准合作,推动先进技术和服务“走出去”,助力全球海洋能源转型,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行业正朝着规模化、融合化的方向加速发展
在政策强力驱动下,根据《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装机规模目标为40万千瓦。未来将重点推进潮流能、波浪能的百兆瓦级重大工程建设,并积极探索温差能、盐差能的综合利用。发展的核心路径是多能互补与联合开发,特别是“风浪联合”模式,即海上风电与波浪能装置同场开发,共享输电电缆、运维设施等基础设施,此举有望显著降低开发和运营成本。同时,海洋能也将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上制氢以及海岛供电等场景深度融合,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单一海域的综合经济效益和能源产出。
2、技术创新将持续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未来,技术创新将持续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研发重点将集中于突破高效能量转换机制、提升装备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并攻克深远海环境下的施工、运维以及电力输送等技术瓶颈。通过新材料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如数字孪生)和精准的资源评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有望持续下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也将得到加强,旨在推动核心装备的国产化,并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最终构建起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加速推动国际化合作与标准引领
未来,中国海洋能开发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合作与标准引领。通过积极参与IEEE、IEC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方案纳入全球标准体系,中国意在提升其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凭借在兆瓦级波浪能装置(如“南鲲号”)、潮流能机组等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和工程实践经验,中国市场将积极探索技术与装备“走出去”,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示范项目,为其海岛和沿海地区提供绿色电力解决方案,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优势区域分析,中国海洋能利用行业主要企业分析,2025-2031年中国海洋能利用的前景预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