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海底电缆作为跨海域电力联网与全球通信网络的“水下生命线”,涵盖通信与电力两大核心类型,前者承载全球数据流量,后者支撑海上风电与跨海电网互联。近年来,我国以政策组合拳构建立体化支持体系,将其纳入深远海风电开发、海洋经济升级等战略布局,为行业注入技术研发、产能协同、场景拓展的全方位动能。需求端,海上风电与海洋能开发成为双引擎:2020-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46.33%,2025年目标30GW装机催生超8000公里动态海缆需求,深远海项目推动单GW海缆价值量翻倍至30亿元以上;海洋能装机规模预计2030年达40万千瓦,持续拓展高端海缆市场。随着深远海风电开发成为主流趋势,叠加深海矿产开发、海底数据中心互联、海上能源岛等新兴场景将持续拓展市场边界,行业规模随之跃升,2024年达23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0亿元,2030年跃升至700亿元量级。技术端,我国已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形成220kV至500kV完整技术体系,单根无接头长度突破90公里,支撑海南联网、舟山柔直等重大工程。未来,行业将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态海缆、AI运维系统与可降解材料成为关键突破口,同时通过“材料-设备-运维”全链条协同与标准输出,构建全球产业生态,引领海洋经济与数字基建深度融合。
上市企业:东方电缆(603606.SH)、中天科技(600522.SH)、亨通光电(600487.SH)、汉缆股份(002498.SZ)、华通线缆(605196.SH)、宝胜股份(600973.SH)、永鼎股份(600105.SH)、太阳电缆(002300.SZ)
相关企业:远东海缆有限公司、南海海缆有限公司、江西吉恩海缆有限公司、中国海底电缆建设有限公司、富通集团(浙江)电缆有限公司、山东万达电缆有限公司、四川贤盛达电缆辅料有限公司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底电缆、海洋能、海上风电、海底电缆发展政策、海底电缆行业产业链、海底电缆发展现状、海底电缆竞争格局、海底电缆发展趋势
一、海底电缆行业相关概述
海底电缆(Submarine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于海底环境,用于传输电力或通信信号的线缆系统。它是跨海域电力联网和全球通信网络的骨干基础设施,被誉为连接世界的“水下生命线”和“信息高速公路”。
海底电缆主要按功能分为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两大类。海底通信电缆利用光纤传输光信号,承载全球绝大多数国际数据流量,是互联网的“水下信息高速公路”。海底电力电缆则使用绝缘保护的导体传输电能,它又可细分为用于短距离的交流电缆和用于远距离、大容量的直流电缆,是连接海上风电、实现跨海电网互联的“电力大动脉”。
二、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海底电缆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贯通能源与信息的“超级纽带”,不仅是深远海风电开发、跨海能源输送、全球互联网互联的核心基础设施,更是支撑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为引领,联动《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组合拳,从能源结构转型、海洋经济升级、未来产业布局三大战略维度构建起立体化支持体系,明确将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跨海能源通道互联、海洋物联网基础设施共建等作为核心抓手,为海底电缆行业注入涵盖技术研发攻关、产能协同布局、应用场景拓展的全方位政策动能。
三、中国海底电缆行业产业链
中国海底电缆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上游以铜杆、铝杆、聚乙烯等原材料供应为核心,中游聚焦电缆制造与集成,涵盖设计、生产、测试等环节,由中天、亨通、东方电缆等头部企业主导,从事高技术壁垒的海缆生产与系统集成;下游则包括安装运维及应用市场,涉及电缆铺设、运维监测及国家电网、海上风电投资方等终端用户,其中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带动高压直流海缆需求激增,成为核心增长点。
中国海上风电市场是海底电缆需求的核心驱动力,目前正持续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从900万千瓦跃升至4127万千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33%,增速领跑全球新能源领域。进入2025年,行业高景气持续: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达249万千瓦,截至6月底累计并网规模突破4420万千瓦,同比增长15.8%,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7.7%。随着海上风电场加速向深远海区域拓展,对高压大容量海缆的技术需求愈发迫切——500kV交流海缆、±525kV直流海缆等高端产品成为刚需,而离岸距离的延长与电压等级的提升,更推动单位GW装机对应的海缆投资额持续攀升,为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海洋能是海底电缆的重点需求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高度重视海洋能的开发利用。自2012年起,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推动下,国家累计投入国拨经费超过11亿元,支持了110余个海洋能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及产业化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能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随着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等重大装备实现应用,截至2024年底,我国海洋能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2万千瓦,位列全球第四。根据《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我国力争到2030年实现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将通过推进一批试点工程建设,总结推广经验,持续扩大项目规模,以规模化带动成本下降和产业成熟。海洋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明确目标,将为海底电缆带来持续且广阔的市场需求。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四、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海底电缆行业正处于技术引领与市场扩容的双重驱动阶段。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与全球数据流量指数级增长的双重拉动下,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2024年市场规模约230亿元。据国家能源局规划,2025年我国将实现30GW海上风电装机目标,由此催生的动态海缆需求将超8000公里,其中66kV及以上高压柔性直流电缆占比有望攀升至65%,技术升级驱动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随着深远海风电开发(离岸距离超70公里)成为主流趋势,单GW项目海缆价值量较近海项目实现翻倍增长至30亿元以上,高端海缆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而在海洋经济战略纵深推进下,深海矿产开发、海底数据中心互联、海上能源岛等新兴场景将持续拓展市场边界,推动行业规模于2030年跃升至700亿元量级。
近年来,我国海底电缆工程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国际领先的跨越,已形成涵盖交流、直流及柔性直流等多种技术的完整体系。电压等级覆盖220kV至500kV,单根无接头长度突破90公里,成功应用于海南联网、舟山柔直、江苏如东海上风电等重大工程。目前,国产海缆在全球电压等级、输送容量和应用规模上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海上风电并网、岛屿互联和跨区域能源输送等国家战略需求。
2025年5月,南方电网发布“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海底电缆及附件专项招标”中标结果,中天科技与东方电缆分别以约9.06亿元和8.99亿元中标包1和包2。作为全国首个由电网企业主导投资、实现海陆统筹的±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标杆工程,该项目将创新性敷设单回±500千伏直流海底电缆,不仅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正式迈入电网主导规划、规模化应用的新纪元,更预示着随着深远海风电开发向百公里级离岸距离加速突破,高电压等级、大容量传输的柔性直流海缆技术将成为主流解决方案,持续驱动国产高端海缆在材料研发、工艺控制及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全链条技术迭代与产业能级跃升。
五、中国海底电缆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呈现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竞争梯队分化显著:第一梯队由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主导,三者合计市占率达87%,凭借属地资源、高压技术(如500kV柔直海缆)及历史业绩形成绝对优势,其中东方电缆2024年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36.66亿元;第二梯队包括汉缆股份和宝胜股份,合计市占率约11%,通过扩产及抢装潮外溢需求获取份额;第三梯队为新进入者,市场份额不足2%,受限于技术积累与供货业绩,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此外,国际巨头如普睿司曼、耐克森主导全球高端市场,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加速渗透,形成“国内寡头垄断+国际新兴市场突破”的双重竞争态势。
东方电缆是中国海底电缆行业的核心龙头企业,自1998年成立、2014年于上交所上市以来,始终专注于海缆系统、陆缆系统和海洋工程三大业务板块。该公司在海缆领域技术实力突出,已具备500kV交流海缆与±535kV直流海缆的研发与量产能力,代表国内顶尖水平。近年来,企业积极拓展国内海上风电、岛屿联网和海洋油气项目,并加速布局国际市场,推动海缆业务持续稳健增长。截至2025年8月12日,公司在手订单总额约196亿元,其中海底电缆与高压电缆板块达11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3%;电力工程与装备线缆、海洋装备与工程运维分别占比50亿元和36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动能。
六、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海底电缆行业未来将呈现技术、市场与生态协同升级的立体化发展趋势:技术端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突破,动态海缆、柔性直流输电及AI运维系统支撑深远海风电开发,可降解材料与低碳工艺满足全球碳中和需求;市场端形成“国内深耕+全球拓展”双轮驱动,深远海风电与跨国光缆主导国内增长,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通过本地化布局贡献超30%海外收入,同时海底数据中心互联等场景开辟千亿级空间;生态端构建“材料-设备-运维”全链条协同,国产化率提升与标准输出强化供应链韧性,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动毛利率提升,最终实现从技术追赶者到全球规则制定者的跨越,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引领全球海洋经济与数字基建互联互通。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迭代驱动高端化突破,智能化与绿色化成为核心方向
未来五年,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将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技术层面,动态海缆、柔性直流输电等前沿技术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支撑深远海风电开发(离岸距离超80公里)及漂浮式风电平台需求,单GW项目海缆价值量预计提升30%以上。同时,AI运维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将普及,通过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降低运维成本20%-30%,并推动海缆寿命延长至40年以上。绿色化方面,可降解护套材料、低能耗传输技术及氢能驱动铺缆船将成为标配,满足全球碳中和目标,例如部分企业已实现单项目减排二氧化碳超5000吨,技术壁垒与环保优势将重塑国际竞争力。
2、市场空间从国内向全球扩展,新兴场景与区域市场成增长极
国内市场,深远海风电与海洋油气开发将主导需求增长,预计2030年深远海风电与海洋油气开发海缆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占比超60%;跨国海底光缆市场则因东南亚、中东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而爆发,中国企业在区域EPC总包项目中份额有望达40%。国际市场方面,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如德国、印度基地)和本地化服务(如东南亚区域服务中心)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响应速度,目标2030年海外收入占比超30%。此外,海底数据中心互联、海洋观测网等新兴场景逐步落地,单根海缆传输速率向1Pbps(1000Tbps)迈进,开辟千亿级增量市场。
3、产业生态从分散竞争向协同共生演进,标准输出与产能全球化重塑格局
行业将加速纵向整合与横向跨界协同,形成“材料-设备-运维”全链条生态。材料端,500kV绝缘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国产化率预计从40%提升至70%,降低供应链风险;设备端,企业与风电整机商、通信运营商共建技术联盟,定制化开发适配15MW机组的66kV海缆或量子通信海缆;运维端,“设备+服务”模式普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毛利率较传统制造高15-20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将主导制定《动态海缆技术规范》等国际标准,依托“一带一路”产能输出(如东南亚、非洲生产基地),推动全球市场份额从25%提升至40%,成为全球海缆技术与产业规则的核心制定者。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市场发展形势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共八章,包含中国海底电缆产业链梳理及全景深度解析,中国海底电缆代表性企业案例研究,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市场及投资策略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