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正处于政策驱动与技术迭代的关键发展期。2023年7月实施的GB 15084-2022标准正式允许电子后视镜(CMS)替代传统光学后视镜,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2024年,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市场规模为27.02亿元,同比增长13.72%。技术端,CMS已从单一显示设备进化为智能感知终端,集成ADAS预警、V2X通信、AR导航等功能,例如远峰科技CMS可实现车道偏离预警与盲区监测联动,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定义及分类
汽车电子后视镜(CMS,Camera Monitor System)是一种通过摄像机与监视器组成的系统来获取规定视野的间接视野装置。其核心功能是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车辆周围环境,经数字视觉处理系统优化后,在液晶显示器上呈现画面,从而取代传统光学后视镜。相较于传统后视镜,电子后视镜具有视野更广、抗干扰能力更强、可集成智能化功能等优势。汽车电子后视镜主要分为电子内后视镜和电子外后视镜。
二、行业政策
近年来,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迎来了重要的政策发展机遇。2022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GB 15084-2022)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政策法规上正式允许装备电子后视镜的车辆进行汽车产品公告准入,开启了汽车电子后视镜的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年以前的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汽车制造商开始尝试将摄像头和显示屏技术应用于车辆后视镜设计,最早的电子后视镜采用简单的黑白摄像头和小型显示屏,但因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应用范围有限。
2013年至2023年的标准制定阶段,2013年,中国汽车后视镜旧国标发布,当时还不允许电子后视镜替代传统镜面后视镜。2020年6月4日,中国发布了GB 15084征求意见稿,增加了汽车电子后视镜CMS的标准规定。2021年发布报批稿,2022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GB 15084-2022《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电子外后视镜的“上车”提供了机遇。
2023年至今的市场应用阶段,2023年7月1日,新国标正式实施,中国汽车全面迎来电子后视镜时代。此后,广汽埃安昊铂Hyper GT、吉利路特斯ELETRE、北汽魔方等车型陆续将电子后视镜列入配置表。预计未来在国内外法规支持和消费者接受度提高的背景下,电子后视镜的搭载将趋于普及化。
四、行业壁垒
1、认证壁垒
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具有较高的认证壁垒。与传统光学后视镜相比,电子后视镜不仅需要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还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认证和测试。例如,电子后视镜的车规级电子器件和核心芯片需要通过AECQ100认证,该认证过程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此外,产品还需经过高低温、振动、电磁兼容性(EMC)等各项测试,并且产品制造过程要符合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些严格的认证和测试要求,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新厂商进入难度增大。
2、技术壁垒
汽车电子后视镜(CMS)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与系统集成能力上。CMS系统由高清摄像头、图像处理器、显示屏等核心部件构成,每个环节均需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例如,摄像头需具备高像素(如800万像素以上)、广视角(超过120度)及低光成像能力,同时需解决防水、防尘、抗电磁干扰等可靠性问题。图像处理器需实现低延迟(≤50ms)、高动态范围(HDR)及实时畸变校正,这对算法优化和硬件性能提出极高要求。国内企业如韦尔股份、欧菲光虽在CMOS传感器领域取得突破,但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如索尼的IMX490传感器仍占据主导地位。此外,CMS需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深度融合,实现盲区监测、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这要求企业具备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进一步抬高了技术门槛。
3、资金壁垒
CMS行业的资金壁垒贯穿研发、生产、认证全链条。研发阶段,企业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核心部件开发、算法优化及可靠性测试。例如,一款符合车规级标准的CMS系统,其研发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生产阶段,建设专业生产线需采购高精度模具、自动化装配设备及环境测试设备,这部分采购金额也不在少数。此外,CMS需通过IATF 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E-mark(欧洲安全认证)等国际认证,单个车型的认证费用较高。市场推广阶段,企业需承担主机厂配套开发费用、模具摊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成本。高昂的资金需求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摄像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芯片、显示屏、塑料、碳纤维、铝合金、电容、电阻、电感等原材料和零部件。产业链中游为汽车电子后视镜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为汽车行业。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作为国内汽车电子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在汽车电子后视镜(CMS)领域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与市场拓展能力。公司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为核心战略,构建了覆盖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等产品的完整产品线,成为推动汽车后视镜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力量。华阳集团在CMS领域的技术突破始于2016年,当年国内推出首款流媒体后视镜产品,并于2017年实现前装量产,配套长城汽车高端品牌WEY的VV5、VV7车型。其流媒体后视镜通过车身后方高清广角摄像头取景,视野比传统后视镜宽2.5~3倍,覆盖车后方盲区,尤其在弱光、暴雨等恶劣环境下,凭借1080P分辨率及动态范围扩展技术,仍能提供清晰影像。2025年一季度,华阳集团营业收入为24.89亿元,同比增长25.03%;归母净利润为1.55亿元,同比增长9.27%。
(2)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涵盖内外饰件、金属件、电子电器件等。近年来,公司通过收购宁波峰梅视讯电子有限公司(峰梅视讯),切入CMS赛道,补强电子类业务短板。宁波华翔在国内布局多个生产基地(如宁波、上海临港、长春),具备年产超百万套CMS的产能。其自动化装配线可实现摄像头模组、显示屏及控制单元的高精度组装,良品率达99.5%。2025年一季度,宁波华翔营业收入为62.61亿元,同比增长10.00%;归母净利润为2.56亿元,同比增长13.93%。
六、行业现状
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正处于政策驱动与技术迭代的关键发展期。2023年7月实施的GB 15084-2022标准正式允许电子后视镜(CMS)替代传统光学后视镜,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2024年,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市场规模为27.02亿元,同比增长13.72%。技术端,CMS已从单一显示设备进化为智能感知终端,集成ADAS预警、V2X通信、AR导航等功能,例如远峰科技CMS可实现车道偏离预警与盲区监测联动,提升产品附加值。
七、发展因素
1、机遇
(1)政策红利释放与标准完善
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正迎来政策驱动的黄金发展期。2023年7月1日实施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GB 15084-2022)明确允许电子后视镜(CMS)替代传统光学后视镜,并对其性能、安装规范及安全等级提出具体要求。这一政策突破直接消除了市场准入障碍,推动车企加速布局。例如,北汽魔方、路特斯Eletre等车型已率先搭载汽车电子后视镜,而阿维塔12等新车型更将汽车电子后视镜作为智能化配置的核心亮点。
(2)消费升级与智能化需求爆发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和智能化体验的要求提升,汽车电子后视镜(CMS)作为集盲区监测、防眩目、低延迟成像等功能于一体的配置,逐渐成为中高端车型的差异化卖点。例如,CMS的广角视野(可达传统后视镜的3倍)和夜视增强功能显著提升了驾驶安全性,而集成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警告(如车道偏离预警、盲区监测)则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对主动安全的需求。此外,年轻消费群体对科技感的追求推动了CMS的渗透率提升。后装市场亦成为增量空间,如深航华创“逸航”品牌已适配500余款车型,满足存量车智能化升级需求。
(3)产业链协同与国产替代加速
汽车电子后视镜(CMS)产业链涉及摄像头、图像处理芯片、显示屏、软件算法等多个环节,政策推动下国产化进程显著加速。例如,韦尔股份、欧菲光等企业在CMOS图像传感器(CIS)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华阳集团、远峰科技等企业则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出高性价比的CMS解决方案。此外,商用车领域(如物流车、公交车)对CMS的需求增长,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试错与迭代机会。例如,京东物流无人重卡已搭载国产CMS,其数据反馈直接优化了产品性能。随着5G、AI技术融合,CMS将向智能驾驶入口演进,与AR-HUD、自动驾驶系统深度整合,进一步打开产业链价值空间。
2、挑战
(1)成本问题
成本是制约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子后视镜的硬件设备需要满足高清晰度、低延迟等要求,这使得其硬件成本大幅增加。在软件方面,画面延迟、拼接畸变纠正等环节给终端处理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进一步增加了软件成本。此外,排线、设计、安装等其他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加起来,价格将达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一旦发生损坏或故障,其维修成本也将高出传统后视镜数倍甚至十倍。高昂的成本不仅限制了电子后视镜的市场普及速度,也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加谨慎。
(2)市场需求变化
尽管汽车电子后视镜在视野、抗干扰性等方面优于传统后视镜,但消费者认知度不足仍是主要挑战。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汽车电子后视镜(CMS)的稳定性、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选择经过长期验证的传统后视镜。此外,替代品威胁日益显著。例如,理想汽车通过HUD(抬头显示)集成侧方盲区影像,实现类似CMS的功能,且成本更低。这种“类CMS”方案可能分流部分市场需求,迫使汽车电子后视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AR-HUD融合)和成本优化(如复用ADAS摄像头)来维持竞争力。
(3)供应链稳定性
汽车电子后视镜的关键部件如摄像头、图像处理器、显示屏等高度依赖进口,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以CMOS传感器为例,索尼、三星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企业自给率不足30%。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导致汽车电子后视镜生产成本上升30%,交付周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此外,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加剧供应链风险。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部分美国零部件进口受阻,企业需通过本土化采购(如豪威科技)或多元化供应商策略来降低风险。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建立弹性供应链体系,以应对突发状况。
八、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的市场参与者众多,头部制造商处于行业相对领先地位。结合企业盈利能力、企业研发投入及企业规模,汽车电子后视镜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韦尔股份、宁波华翔、华阳集团、欧菲光等;第二梯队公司为思特威、路畅科技、奥联电子、伟时电子等;第三梯队有一汽富维、华安鑫创等。
九、发展趋势
1、技术融合
未来汽车电子后视镜(CMS)将超越传统显示功能,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视觉中枢”。一方面,CMS需集成V2X(车联网)功能,与路侧设备、云端平台实时交互。例如,通过摄像头捕捉的侧后方盲区数据可上传至云端,支持交通优化算法,同时接收其他车辆或基础设施的预警信息。另一方面,CMS将与高精度地图、定位系统结合,在自动驾驶场景中提供动态视野补偿。例如,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激活时,CMS可自动调整画面视角,辅助车辆精准定位。此外,多传感器融合(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将提升CMS的环境感知冗余能力,满足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安全要求。
2、市场下沉
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汽车电子后视镜(CMS)将逐步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当前CMS单车成本是传统后视镜的15倍,但规模化生产有望将成本降低50%以上。例如,上海豫兴电子的SOC方案已适配10万元级车型,而欧冶半导体的AI融合方案通过算法优化减少了硬件依赖。此外,政策推动下的商用车市场(如物流、公交)将成为CMS普及的突破口。试点项目可能强制要求特定路线车辆配备CMS,倒逼企业开发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产品。后装市场亦将崛起,通过标准化接口与模块化设计,满足存量车智能化升级需求。
3、体验升级
汽车电子后视镜(CMS)的未来竞争将围绕用户体验展开。一方面,企业需优化显示效果(如低延迟、高动态范围)与交互设计(如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减少消费者适应期。例如,部分车型已实现显示屏自动调节亮度与角度,避免眩光干扰。另一方面,CMS将整合更多生态服务,如导航、娱乐、支付等,成为车载智能生态的入口。例如,通过CMS屏幕可实时显示周边充电桩、停车场信息,或与智能家居联动。此外,个性化定制(如主题皮肤、视角偏好)将成为差异化卖点,满足消费者对科技感与专属感的需求。随着CMS从硬件向服务转型,其商业模式将从单一销售转向“硬件+软件+服务”的综合收益。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