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氢是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这种氢气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碳排放,因此也被称为“零碳氢气”。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绿氢的生产成本正逐步降低,为其商业化推广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24年末,国内已建成绿氢项目累计达到65个,建成产能11.75万吨,已经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绿氢10-20万吨的产能目标。2022年国内绿氢项目开始加速落地,2023年绿氢建成产能达到3.72万吨,累计建成产能达到6.35万吨,2024年建成产能5.41万吨,同比增长45%。内蒙古、新疆等“三北”地区凭借风光资源禀赋,成为项目集聚地,两省规划绿氢项目超270个,占全国总量40%。
一、定义及分类
绿氢是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这种氢气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碳排放,因此也被称为“零碳氢气”。氢气主要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类型。其在制取方式、碳排放水平、成本效益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烧产生的氢气。目前,全球约95%的氢气属于灰氢。蓝氢同样以化石燃料(主要是天然气)为原料,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来制取氢气。与灰氢不同的是,蓝氢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二、行业政策
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绿氢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全球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中长期政策,持续推动绿氢技术和应用体系的发展,我国绿氢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阶段逐步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2024年11月发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中明确将绿氢制造,氢能装备制造,输氢管道和加氢站运营纳入青海省鼓励类产业。2024年12月,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了《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纯氢冶金,发展纯氢还原零碳高纯材料,开展“绿电—绿氢—纯氢冶金”上下游产业链示范。
三、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尽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已经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将绿氢制备归属到危化品生产领域。仅有内蒙古、吉林、河北、广东等少数省区市发布了相关氢气制备限制解除政策,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其他地区绿氢制备项目仍必须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需要申领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并在化工园区内统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制氢项目审批时间较长,土地成本较高,并额外增加了安全设施、人员培训等成本支出。
(2)技术及人才壁垒
绿氢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壁垒高,产业链包括电解水制氢、绿氢储运等,对企业技术实力要求较高。行业内头部企业通过多年深耕,已形成丰富的技术储备,市场竞争力较强,新进入企业短时间内难以逾越。此外,绿氢产业涉及多学科领域,如化学、物理、材料、机械、电气等,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但从设计、审查、立项、施工到验收等全流程产业链均缺乏人才或专业团队,项目发展受限,新进入者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技术人才团队的构建。
(3)资金壁垒
绿氢产业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绿氢项目投资规模动辄数十上百亿元,且涉及风光电配套、制氢装备、储运消纳等长链条环节,对企业资金实力要求高,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因资金壁垒和技术门槛难以入局。
四、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绿氢产业链上游为能源电力、制造设备等,能源电力可分为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电解水制氢是目前最主要的制取绿氢的方法,主流技术路径有碱性电解水制氢(ALK)、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阴离子交换膜制氢(AEM),制氢设备包括电解槽隔膜、电解质、电极材料等。中游为绿氢生产。下游为绿氢应用领域,绿氢的下游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交通领域,绿氢在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如在化工领域,绿氢耦合碳捕集二氧化碳/生物质二氧化碳生产绿色甲醇,或结合空分氮气生产绿氨,可形成低碳乃至零碳基础化工原料,帮助传统化工实现清洁生产;在储能领域,绿氢可作为储能介质在电力系统的源端发挥调峰作用,促进波动性电源的平滑上网,同时离网式“电-氢”耦合能源系统能为海岛、荒漠等偏远地区实现稳定供能。中国绿氢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天楹业务横跨环保与新能源两个业务领域。以垃圾焚烧发电、城乡环境卫生 服务与环保装备制造为压舱石,公司打通了从前端清扫、中转分选、末端处置的城乡环境卫 生服务全产业链。在立足传统环保行业同时,公司紧抓绿色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深度布局 新能源发电和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构建起“环保+新能源”双引 擎发展的新格局。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2.06亿元,同比下降3.64%;归母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下降47.63%。主要系 EPC 项目需根据客户建造进度备货交付,期间未达到收入确认节点,导致公司建造业务收入和毛利润同比减少;此外,公司正大力投入新能源产业建设,初期固定资产投资及运营资金需求增加,相应推高了财务费用。中国天楹前瞻性布局绿氢产业,2024年8月,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辽源天楹制氢科技有限公司与辽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署《绿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计划在辽源高新区化工园区投资、建设与运营年产15万吨绿氢项目。项目总投资48.5亿元,首期建设年产4万吨绿氢产能。
(2)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吉电股份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涉及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及火电、供热、生物质能、电站服务等领域。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为37.6亿元,同比下降1.42%;净利润为6.23亿元,同比增长0.74%。新时代新征程,公司牢牢把握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机遇,重点在新能源、绿色氢基能源、清洁能源替代等领域持续发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绿氢领域,公司项目接连落地,2024年8月,吉电股份公告称,拟动态投资13.26亿元,建设盐城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该项目光伏装机规模20万千瓦,项目所发电量70%上网,30%制氢。该项目也是吉电股份在吉林省外建设的首个绿氢项目。
五、行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绿氢的生产成本正逐步降低,为其商业化推广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24年末,国内已建成绿氢项目累计达到65个,建成产能11.75万吨,已经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绿氢10-20万吨的产能目标。2022年国内绿氢项目开始加速落地,2023年绿氢建成产能达3.72万吨,累计建成产能达6.35万吨,2024年建成产能5.41万吨,同比增长45%。内蒙古、新疆等“三北”地区凭借风光资源禀赋,成为项目集聚地,两省规划绿氢项目超270个,占全国总量40%。
六、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1)绿氢政策不断完善与加强
氢能是清洁、低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额外污染,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双碳背景下,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各项氢能支持政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氢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5年1月1日,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氢能的能源地位。
(2)制绿氢技术不断进步
在制氢环节,电解水制氢是目前生产绿氢的主要方式。过去,电解水制氢技术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电解水技术不断涌现,电解槽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如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效率高于碱性电解水,系统集成简单,近年来通过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膜电极制备技术的发展,其成本在逐渐降低。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则被认为是理论效率最高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目前也在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大幅下降,为绿氢的商业化推广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下游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双碳大背景下,绿氢作为一种储量大、污染小、热值高、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为各行业脱碳提供了重要途径,受益于技术进步、供给扩大,绿氢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应用已经渗透到交通运输、工业、能源等诸多领域,赋能行业绿色化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氢冶金、甲醇燃料船舶、氢储能
等行业加速发展,对绿氢需求进一步增长。绿氢行业应用前景广阔。
2、行业挑战
(1)制氢技术适应性挑战
现有电解槽技术在应对波动性电源时存在短板。碱性电解槽在低负荷工况下有安全隐患,长期低负荷运行可能损害设备寿命;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虽负荷调节范围广、响应速度快,但成本高且寿命短。这使得在绿氢项目中,难以找到一种既能高效适应电源波动,又能兼顾成本和寿命的理想电解槽技术,限制了绿氢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提升。
(2)项目运行管理挑战
在项目运行层面,绿氢项目上网电量和下网电量缺乏国家层面统一政策规范。目前仅有内蒙古提出具体限制,其他省份缺乏基于省级电网情况的制度化规定。这导致并网型绿氢项目在利用网电稳定氢气供应时,因无统一标准,可能无序增加电力系统调节压力,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也不利于绿氢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规模化推广。
(3)制氢成本不确定性挑战
制氢成本受资源配置和电网交互情况影响且面临政策不确定性。设备成本与新能源装机、场内调节资源配置相关,用电成本与电量上网和下网规定相连。相关政策的变动不仅影响项目初期设备投资,还左右用电成本,进而影响制氢成本测算。由于当前绿氢项目政策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精准预估项目投资回报,抑制了社会资本进入绿氢产业的积极性。
(4)标准认定严格化挑战
随着全球对产品碳足迹关注度提升,绿氢标准将更严格。目前国际上尚无绿氢统一定义,未来使用网电生产的绿氢可能因网电的碳排放属性而难以满足低碳要求。在网电使用比例核算或清洁性证明方面,可能面临更严格规范,这对氢电耦合系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在项目规划、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碳足迹核算与清洁性认证相关问题,增加了项目运营的复杂性和合规成本。
七、竞争格局
当前绿氢行业处于竞争阶段,集中度较低。绿氢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电建等国企,该梯队企业技术、资金和资源实力较强,具备先发优势;第二梯队有宝丰能源、亿利洁能等煤化工及其它行业中的企业,现拓展制氢业务;第三梯队有隆基、阳光电源等可再生能源电池商,该梯队企业依托原有技术优势下沉绿氢市场,主要提供电解槽和解决方案。
八、发展趋势
在市场、政策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未来绿氢行业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技术层面,绿氢技术有望实现更大突破。电解水制氢技术不断升级,SOEC技术预计2030年商业化,AI算法优化电解槽启停策略,提升弃电利用率;储氢方面,高压气态储氢为主流,低温液态储氢商业化后有发展潜力,固态储氢研发不断深入;运氢上,欧洲规划氢气管网但需攻克材料氢脆难题,中东-东亚绿氨贸易路线逐步成型,绿氨作为氢载体在长距离运输上颇具潜力。产业链层面,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上游制氢与可再生能源融合保障绿电供应,中游储运探索降本增效方案,下游应用需求反推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发展闭环。应用端,绿氢在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如在工业上,化工领域绿氢制合成氨、甲醇项目渐增,钢铁行业氢基DRI技术推广,大幅降低碳排放,未来还将深入石油、有色金属冶炼等领域。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