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年巴西肉牛养殖业现状(千头)
年份 | 存栏量 | 出栏量 | 出栏率 |
2012年 | 197,550 | 49,690 | 25.15% |
2013年 | 203,273 | 50,185 | 24.69% |
2014年 | 207,959 | 49,600 | 23.85% |
2015年 | 213,035 | 48,220 | 22.63% |
2016年 | 219,180 | 48,250 | 22.01% |
2017年e | 226,037 | 48,350 | 21.39% |
资料来源:USDA
巴西气候适宜牧草生长,且草场维护和土地种植成本低,饲草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于肉牛养殖的草地、饲草料资源是我国的10余倍。从而为低成本的肉牛放牧养殖提供了土地和物质基础。
巴西肉牛养殖模式主要以放牧为主,管理较为精细,重视草场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自觉执行围栏放牧和以草定畜,不仅有效避免了草场退化,还实现了粪尿的自然消纳,避免环境污染。草地围栏放牧规模一般为100头/栏,设有补饲槽和自动饮水设备。
集中育肥一般在每年的冬季,此时雨水相对较少,牧草质量不高,为了保证出栏牛的膘情而采用短期(3个月)集中育肥,肥育场含隔离场、集中肥育采用电围栏方式,没有牛棚或牛舍,中间有活动高地。
巴西肉牛养殖的集中育肥及其三种模式。粗放环境下的饲养管理虽然成本低,但弊端是不容易控制出栏时间,到了出栏淡季(5~11月),往往因牛肉价格上升等影响国内牛肉市场的稳定。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圣保罗州等州开发成功了用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进行集中育肥的高效育肥模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模式将170天的育肥时间缩短到了80天,一个淡季可以出栏2次。之后集中育肥饲养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现在形成了大型屠宰场和部分投资者在几个月之前事先预测牛肉市场需求动向,参股肉牛育肥场或牧场进行适度规模集中育肥的模式。
集中育肥在巴西分围栏育肥、半围栏育肥和冬季牧草育肥三种模式。
围栏育肥:围栏育肥就是用铁丝网、电围栏、栅栏等围成一定面积的格栅,在高度管理之下,使用饲槽饲喂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进行大群体的育肥。该育肥模式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都有使用,在巴西特别是在冬季(5~11月)宰前的90~120天内使用,育肥期间日增重约1.2~1.8千克。
半围栏育肥:半围栏育肥是对放牧中可以育肥出栏的牛群加配饲槽,饲喂高能、高蛋白饲料的育肥,比围栏育肥方式成本低,更能节约饲养管理费。但育肥期间的日增重约为0.6~0.8千克,育肥时间较长。
冬季牧草育肥:巴西南部的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6℃,来自南方的寒流有时会造成霜害,一般牧草不能正常生长。因此,该地区采取在放牧地播种抗寒性强的牧草(裸麦、豆科植物)的方式作为冬季育肥牛的高蛋白原料。该技术在围栏育肥技术成熟之前便广为应用,育肥期间的日增重为0.6~0.8千克,与半围栏育肥效果一样。
围栏育肥的生产成本与收益。围栏育肥的收益受架子牛价格、育肥成本和育肥牛销售价格三要素的影响。另外,由于巴西土地辽阔,影响牛和饲料运输成本的道路交通状况也是重要因素。巴西的集中育肥方式多种多样,各牧场都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条件,如架子牛和土地的价格、牛肉市场价格和育肥场到饲料原料产地的距离、饲料单价等,选择适宜的育肥方式,
自然繁殖条件下的长生产周期。生产周期是决定肉牛生产效率的关键点之一。巴西肉牛的繁殖方式是自然繁殖,牛3岁时怀孕,4岁分娩。犊牛放牧18个月,体重在500~700千克时屠宰,生产周期大约5年半,是美国的2倍多,这也是与美国相比,巴西肉牛存栏规模与牛肉产量不成比例的原因之一。
低成本规范屠宰+精细分割+高度副产物利用。巴西规范化肉牛屠宰企业的月屠宰能力约为290万头,以JBS公司为首的4大公司屠宰量就占了全国总屠宰量的33%,产业集中度很高。
考察团参观的MATSUDA肉牛屠宰厂及分割车间面积不大,但日均宰牛900~950头。分割车间拥有紧凑有序的三条并列分割线,四分体剔骨操作后,骨骼经专有通道运往副产品处理间,制成骨肉粉、宠物饲料原料;所有物料均经专用通道传输,彼此隔离,从入门冲洗水靴的设备、到屠宰加工中产生的血液、骨骼生产宠物饲料,下脚料也进一步修整、包装和有效利用。与我国相比,巴西肉牛屠宰企业设施规范、管理先进、生产效率高,车间规模不是很大,但屠宰量大。能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因此,巴西单头肉牛的屠宰成本反而比我国低很多。
牛肉价格波动周期与出口状况。巴西的牛肉价格波动周期:实际就是育肥牛价格波动周期。由于在放牧条件下以自然交配为主进行繁殖生产,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育肥,因而育肥牛的出栏很难准确、迅速应对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形成牛肉价格的规律性波动。该周期一般为6~8年(高价和低价每隔3~4年交替变化)。事实上,如果把1980年巴西国内的育肥牛价格作为100,用物价上涨率校正其后每年的牛肉价格后,可以看到一条缓慢的波浪形曲线,并且显示出较为规则的周期性变化。
巴西的牛肉出口:最近受口蹄疫的影响,牛肉进口国畏惧进口巴西牛肉有可能同时带入口蹄疫病毒,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都对进口巴西牛肉提出了一定的条件,即必须是剔骨牛肉。剔骨冷鲜牛肉占巴西出口牛肉的70%以上。
今后巴西牛肉增产的可能性。2009年年末,巴西农业部战略管理室(AGE/MAPA)预测了主要农牧产品的产量,其中牛肉产量在2018—2019年度之前的10年中将增产49.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将增产4%以上。2009年实际屠宰3998万头,今后每年将比上年度多屠宰160万~200万头。
换个角度看,如果不增加屠宰头数还要达到上述的预测产量,巴西需要将现有的胴体产量提高约1.5倍,达到约300千克。如果用现有的胴体产量除以存栏头数得到的“牛肉生产效率”(千克/头)来比较,美国是125.0、澳大利亚是76.9、阿根廷是59.0,分别是巴西49.7的2.5倍、1.6倍、1.2倍。这表明巴西还有极大的增产空间。如果巴西达到上述牛肉生产大国的生产效率,其牛肉产量甚至还有可能超出AGE/MAPA的预测值。
巴西的肉牛育种与品改体系。南美洲原本无牛,所有牛种都由移民带入。1870年由印度导入的瘤牛占现在巴西肉牛的80%,其中的50%以上是瘤牛当中的Nellore种。除此之外,在巴西南部还有Nellore与欧洲大陆系的杂种以及少量的纯种安格斯、海福特、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
巴西科学意义上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始于1962年。现在巴西育种与改良重视的主要性状是早熟性(性成熟和生长性能)、增重速度、繁殖性能和带犊能力,最近又增加了对肉质性状(皮下脂肪、肌间脂肪、肌内脂肪)的选择。巴西肉牛早熟性的选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往一头母牛5年才能出栏育肥牛的生产周期,现在已经缩短到了2.5年。此外,巴西高度重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快速繁育技术,婆罗门牛、日本和牛等种群之所以能在巴西得以快速扩繁与这些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
肉牛养殖设备设施配套齐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巴西具有非常完备的满足肉牛养殖需要的配套设备设施。各种设备设施不仅设计先进,而且非常实用。另外,巴西的肉牛产业服务体系非常完善。有各个品种的专门协会进行肉牛育种,由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优秀种牛培育和扩繁;大型的牧草种子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联合进行牧草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并承担技术推广任务,专门的公司负责肉牛专用饲料添加剂和专用设备生产,肉牛集中育肥和屠宰也均由专业企业进行,肉牛养殖户仅需进行简单的围栏放牧管理。从而实现了肉牛养殖的专业化分工和高效生产。如参观的MATSUDA集团,除通过公司加养殖户的方式提供牧草、矿物添加剂等服务外,还通过自身的新闻媒体中心开展远程教育与技术服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西的装牛台和运牛车。巴西土地辽阔,运输距离远、运牛量大,在运牛时都使用标准的运牛车来降低运输应激和防止牛体损伤,还可以防治疾病的传播。装卸牛时,还有与运牛车配套的装卸牛台。装卸简便易行,既省工又安全。与之相比,我国牛的运输量也很大,但缺乏这些“软功夫”来改善工作环境,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
高度注重产学研密切结合,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巴西的肉牛业高度依赖草地的承载力和牧草质量,因此,政府高度重视相关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国家和地方分别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所、站),大学设有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学院,无论科研单位还是大学,都有面积多达数百公顷的实验基地。工资和运转经费由政府全额提供支持。
巴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引导产学研结合,还设立专门的基金引导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农场主或企业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农场主或企业与研究单位确定研究方案之后,当地政府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费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巴西的牛肉消费。巴西是一个内需型的牛肉消费大国,既不追求亚洲口味的香腻感,也不追求欧美型的嫩酥感,并不太计较牛肉的嫩度,实实在在追求摄入量。巴西没有法定的肉牛肉分级标准。牛肉优质不优价(一些超市独自分级后销售),因此,加大成本提高牛肉品质换不来高的市场回报。原因之一,是巴西的牛肉主流消费者不太关注品质,而是注重牛肉量的消费。这一点与我国相似,我国牛肉主流消费者对廉价牛肉的追求,实质上是对提高消费量的追求,消费者对牛肉品质的漠视,是我国的牛肉分级标准不容易普及的主要因素。 虽然巴西消费者不太关心肉质,但近年来由于大型超市不断出现,柜台上细嫩、有机、味道鲜美的犊牛肉等品牌牛肉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由此,屠宰加工厂开始在屠宰月龄、屠宰工艺和排酸处理上下工夫;城市里的高级餐馆更加关注嫩度、牛肉pH、冷却时间、解冻时间和保存温度。
印度是全球肉牛养殖大国,历年来肉牛养殖量占全球第一位,2011年印度肉牛存栏量为3.0亿头,2016年为3.03亿头;印度肉牛出栏率不高,2016年出栏率为22.58%
2012-2017年印度肉牛养殖业现状(千头)
年份 | 存栏量 | 出栏量 | 出栏率 |
2012年 | 300,000 | 63,500 | 21.17% |
2013年 | 299,606 | 65,000 | 21.70% |
2014年 | 300,600 | 66,000 | 21.96% |
2015年 | 301,100 | 67,000 | 22.25% |
2016年 | 302,600 | 67,500 | 22.31% |
2017年 | 303,350 | 68,500 | 22.58% |
资料来源:USDA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