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当前,我国航空航天器修理产业已形成涵盖机体定期检修、发动机深度修理及关键部件专业化维护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航空运输业保持高景气度,带动航空航天器定期检修与航线维护需求显著增长,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吸引众多新兴企业进入该领域。为确保航空安全,行业实施严格监管体系,同时民航局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通过统一各地区管理局执行标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市场整合趋势下,部分领先企业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截至2024年底,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29家,与2023年底数量持平。其中能够从事机体维修项目有228家,能够从事发动机维修项目有28家,能够从事螺旋桨维修项目有13家,能够从事部件维修项目有243家,能够从事其他维修项目有168家,同一家维修单位可以具有多个维修项目类别。
相关上市企业:航新科技(300424)、海特高新(002023)、安达维尔(300719)、超卓航科(688237)、金天钛业(688750)、天工股份(920068)、中国铝业(601600)、南山铝业(600219)、立讯精密(002475)、风华高科(000636)等。
相关企业: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科技宇航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相关政策、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产业链、钛合金行业市场规模、CAAC批准的中国维修单位数量及维修项目类别、CAAC批准的国内CCAR-147部维修培训机构按培训类别分类、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竞争格局、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发展趋势
一、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概述
航空航天器修理指对执行运输、探索、开发、战斗等任务的各类飞行设备进行检测、修理、排故、定期检验、翻修及改装,或对因受损或到寿而报废的机体结构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恢复其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使其满足服役可靠性的过程。航空航天器修理主要分为机体大修及改装、部件附件修理、发动机修理以及航线维护。
二、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我国航空工业科研生产与配套保障体系改革的政策,旨在推动航空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航空航天器修理是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行业,为加强国内航空航天器修理能力布局和建设,增强维修核心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行业维修质量,行业内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推动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发展。例如,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大力发展航空器制造维护、通航飞行、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打造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培育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2025年7月,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关于修订印发《运动类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统一制定和发布各类别维修执照的航空器维修理论知识培训和实作培训要求,并分别明确其最低培训学时。航空器维修理论知识培训和实作培训应当由经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批准的运动类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机构实施,并且不低于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规定的最低培训学时要求。
三、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产业链
航空航天器修理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航空材料和零部件,包括石墨纤维、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电子元器件、航空部件等。由于航空航天器需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其结构材料需兼具高强度、轻量化、耐高低温、抗腐蚀等综合性能,因此普遍采用性能优异的铝合金、钛合金及特种不锈钢。目前,该类金属材料市场成熟度高,供给较为稳定。而石墨纤维、高端电子元器件等新型复合材料与部件正处于技术快速迭代与产能扩张阶段,市场需求旺盛,其价格波动与供应稳定性已成为影响我国航空航天器修理成本与效率的关键变量。产业链中游为航空航天器的修理环节。产业链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民用航空、军用航空、航空物流等。
钛合金是航空航天器修理的重要原材料,主要基于其卓越的耐高温性能和显著的轻量化优势。当航空航天器在大气环境中高速运行时,机体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结构温度急剧上升,在此极端工况下,钛合金凭借其优异的高温强度和组织稳定性,能够有效维持力学性能,确保飞行安全。与此同时,在航空航天器结构空间严格受限的条件下,钛合金较低的密度使其成为实现减重目标的理想选择,在满足强度与刚度要求的同时大幅降低整体质量,从而完美契合航空航天器对材料性能与重量控制的严苛要求。近年来,伴随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跃迁,航空航天领域对耐高温轻量化钛合金构件的苛刻需求、船舶制造领域对深海耐蚀钛合金部件的规模化应用、汽车工业对氢能储运及轻量化车体钛合金解决方案的迫切期待,以及医疗健康领域对高生物相容性钛合金植入物的持续增长需求,共同推动高品质钛合金精密铸件市场进入高景气周期。据统计,2020-2024年中国钛合金行业市场规模从287亿元增长至4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76%。未来,随着钛合金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与材料性能的不断优化,将为航空航天器修理提供更充足的原料供应、更成熟的工艺支持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维修保障体系向高效、精准、可靠的方向发展。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四、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发展现状
自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我国航天器年均发射数量均保持着稳定且快速的持续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全年发射航天器285颗,在轨航天器总数已达1094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量的9.4%。这一持续扩大的在轨航天器规模,为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创造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推动着维修技术体系从传统航空器向航天器领域延伸拓展,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航空航天器修理产业已形成涵盖机体定期检修、发动机深度修理及关键部件专业化维护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航空运输业保持高景气度,带动航空航天器定期检修与航线维护需求显著增长,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吸引众多新兴企业进入该领域。为确保航空安全,行业实施严格监管体系,同时民航局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通过统一各地区管理局执行标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市场整合趋势下,部分领先企业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截至2024年底,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29家,与2023年底数量持平。其中能够从事机体维修项目有228家,能够从事发动机维修项目有28家,能够从事螺旋桨维修项目有13家,能够从事部件维修项目有243家,能够从事其他维修项目有168家,同一家维修单位可以具有多个维修项目类别。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CAAC批准的国内CCAR-147部维修培训机构共96家。其中能够从事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业务的有59家,能够从事机型维修培训业务的有56家,同一家培训机构可以具有多个培训类别,同一个培训类别可以具有多个培训项目。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方面,59家从事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的培训机构中,有50家从事涡轮飞机(TA)培训项目,有9家从事涡轮旋翼机(TR)培训项目,有9家从事活塞飞机(PA)培训项目,有6家从事活塞旋翼机(PR)培训项目。在机型维修培训方面,国内56家从事机型维修培训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业务基本能够覆盖国内在用各型运输类航空器。
五、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陆海空三军航空装备的快速迭代升级,主战机型更新换代进程加快、作战任务范围持续拓展、战备训练强度显著提升,军用航空航天器修理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传统以军方修理体系为主的保障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现代军事航空装备的发展节奏与维护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军用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逐步形成军方修理保障体系与第三方企业修理保障体系并行的双轨发展格局。在民用航空维修市场,行业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航空公司下属维修单位(如上海科技宇航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和独立第三方维修企业(如航新科技、海特高新等),其中航空公司系维修单位凭借其天然的客户资源、资金保障和产业链协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相对主导地位。
1、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航空领域,围绕着“保障飞行安全”主线,为用户提供提升飞机安全性和保障性的产品及服务。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不断创新,航新科技业务已覆盖设备研制及保障、航空维修及服务两大领域。设备研制及保障业务领域:主要涵盖机载设备研制、检测设备研制、飞机加改装业务、大数据业务、传感器业务;航空维修及服务业务领域:主要涵盖部附件维修保障、整机维修保障(包括基地维修、航线维护、飞机内饰改装和飞机喷涂)、航空资产管理业务。整机维修保障:包括基地维修、航线维护、飞机内饰改装和飞机喷涂等。目前拥有4条维修服务线和1条飞机涂装服务线,可同时满足5架窄体飞机的基地维修需求,主要维修机型A320系列和B737系列等;航线维护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非洲地区,可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维护服务及部附件更换;可对飞机进行全方位的涂装设计和涂装及客舱内饰翻新与维修。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航新科技航空维修及服务营业收入为7.92亿元,同比增长0.89%。
2、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高端核心装备研制与保障、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低空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高性能第二代/第三代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其中,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包括航空再制造和航空工程技术服务。在民航运输飞机方面,公司拥有美国FAA、欧洲EASA、中国CAAC等世界主要民航机构维修许可授权,服务机型包括波音B737NG系列、空客A320/A321系列,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民营飞机MRO企业,联动公司上下游产业链优势,形成航空金融、飞机大修、航线维护、退租检的完整产业链。公务机方面,拥有美国FAA、欧洲EASA、中国CAAC、开曼、阿鲁巴、百慕大、马恩岛、圣马力诺等维修许可授权,服务机型包括加拿大庞巴迪挑战者系列和环球快车系列、美国湾流系列、巴航工业世袭1000/莱格赛650/飞鸿300、达索航空猎鹰7X/8X等,同时是霍尼韦尔特许经销商及美国湾流、巴航工业、达索航空、罗罗航空发动机等主流公务机OEM厂家的维修授权服务中心,是大中华区维修范围最广、维修能力最强的公务机维修企业。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海特高新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营业收入为5.18亿元,同比增长11.88%。
六、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发展趋势
1、智能化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深化
未来航空航天器修理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故障预测与精准维修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构建高保真数字模型,维修单位可在虚拟空间中模拟部件老化过程与故障模式,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干预方案。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探伤系统将实现对复合材料内部损伤、微裂纹的自动识别与量化评估,大幅提升检测精度与效率。同时,增强现实(AR)辅助维修系统将为技术人员提供实时操作指引与数据叠加显示,显著降低复杂部件拆装错误率。这些智能化技术的系统化应用,将推动维修模式从“事后修复”向“预测性维护”转型,全面提升维修保障的前瞻性与可靠性。
2、新型材料修复工艺持续突破
随着航空航天器材料体系不断升级,维修技术将重点攻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及新型钛铝合金的现场修复难题。低温固化预浸料、激光增材修复等先进工艺将逐步成熟,实现复合材料损伤部位的快速原位修复,避免传统热压罐处理对整体结构的影响。针对高温合金部件,冷喷涂技术将实现涂层性能与基体材料的优化匹配,有效恢复发动机叶片等关键部件的耐高温性能。此外,基于分子自组装原理的纳米修复材料将实现对微损伤的自主填充与愈合,显著提升结构件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为新一代航空航天器的持续适航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3、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未来维修保障将突破传统“故障-修理”模式,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生态系统演进。通过植入式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结构载荷、振动频谱、温度分布等运行参数,构建动态更新的部件健康档案。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平台将建立部件退化模型与剩余寿命预测算法,实现维修时机与范围的精准规划。该体系还将整合供应链管理、维修资源调度与适航认证流程,形成从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到维修决策的闭环管理。这种以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模式,不仅可优化维修资源配置,更能通过个性化维修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延长装备使用寿命,提升整体运营经济性。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2021-2025年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2026-2032年中国航空航天器修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