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多肽合成试剂‌制备方法、行业产业链全景、细分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研判:下游多肽药物需求爆发,驱动合成试剂市场扩容与升级[图]

内容概要:多肽合成试剂是促进氨基酸形成肽键、保护活性基团、抑制副反应的专用化学试剂,是多肽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核心材料。制备技术上,传统发酵法和提取法已逐步淘汰,化学合成法与基因重组法成为主流,二者均需合成试剂构建酰胺键。近年来,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达1107亿美元,预计2025年增至1217亿美元,美国占主导,中国占比5.6%但潜力大。中国多肽药物市场受政策、需求与技术驱动快速发展,2024年规模约554.4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612亿元,为上游试剂行业提供需求基础。多肽合成试剂行业随之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市场规模约24.4亿元,预计2025年攀升至26.8亿元。细分市场中,离子型缩合试剂增长强劲,结构升级趋势显著。行业正朝着技术创新、国产替代深化与产业生态协同方向演进,绿色化、高效化成为技术突破点,国产替代向高端推进,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上市企业:昊帆生物(301393.SZ)、凯莱英(002821.SZ)、药石科技(300725.SZ)、ST诺泰(688076.SH)


相关企业: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吉尔多肽生物制药(大连市)有限公司、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维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普康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汇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淄博天堂山化工有限公司、黄冈鲁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吉恩药业有限公司、宁夏金象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湖滨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浙江野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泰州启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中晟全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佰欧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育臣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博耀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多肽合成试剂‌、多肽药物、多肽合成试剂‌行业产业链、多肽合成试剂‌发展现状、多肽合成试剂细分市场、多肽合成试剂竞争格局、多肽合成试剂‌发展趋势


一、多肽合成试剂行业相关概述


多肽合成试剂是指在多肽化学合成过程中,用于促进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保护氨基酸活性基团、抑制副反应发生或优化合成效率的一类专用化学试剂。多肽作为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人工合成需通过特定试剂克服氨基酸羧基与氨基反应的能垒,实现定向、高效的脱水缩合反应。这类试剂的核心功能包括激活氨基酸羧基、保护敏感官能团、抑制手性消旋化、促进肽键形成等,是多肽药物研发、生物医学研究、小分子化学药物合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多肽合成试剂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缩合试剂,核心作用是促进氨基酸羧基与氨基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包括碳化二亚胺类、磷鎓盐类、脲鎓盐类等;二是保护试剂,用于选择性保护氨基酸的氨基、羧基及侧链敏感官能团以避免副反应,如Fmoc类氨基保护试剂、酯类羧基保护试剂、Trt类侧链保护试剂等;三是手性消旋抑制试剂,以HOBt及其衍生物为代表,可稳定氨基酸手性中心、降低合成过程中的消旋化率,此外还包含多肽底物等功能型辅助试剂。

多肽合成试剂分类


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即酰胺键)连接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其连接方式与蛋白质相同。通常将氨基酸数目少于100的归类为多肽,超过100的则视为蛋白质。多肽的分子尺寸介于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之间,因而占据独特的药物地位,填补了小分子化药与大分子蛋白药物之间的空白。相较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具有生物活性高、靶点选择性强的特点,在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多肽的制备方式多样,其中化学合成与半发酵合成路径均需依赖合成试剂实现。

小分子、多肽与蛋白质的对比


多肽药物的制备技术可分为两代。第一代技术包括传统发酵法和提取法,主要在20世纪得到发展,其特点是从动植物或微生物中获取多肽,产能和质量均受自然产物限制且难以精确控制。如今该技术正被逐步淘汰,仅有约3.1%的多肽(如动物胰岛素)仍沿用这类方法。第二代技术涵盖化学合成法(液相、固相及片段合成)与基因重组法,兴起于1950至1980年代,其优势在于摆脱了天然来源限制,可实现结构明确、质量可控的规模化生产,因而成为当前主流。目前约68.7%的多肽通过化学合成制备,19.8%依赖基因重组,另有8.4%采用半合成路径(如德谷胰岛素)。这些方法在氨基酸偶联或侧链修饰阶段均需使用合成试剂以构建酰胺键,推动其成为多肽制备的关键环节。

当前多肽分子制备方法的应用情况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产业链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产业链上游以氨基酸(尤其是Fmoc氨基酸)、保护基、活化剂等核心原材料为主,国内企业在基础原料领域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但高端手性氨基酸等仍依赖进口;中游聚焦试剂研发生产,涵盖缩合剂、活化酯类等各类产品,本土龙头企业与外资品牌竞争格局分明,固相合成配套试剂占主导且绿色合成、AI辅助设计等技术加速迭代;下游覆盖医药(肿瘤、代谢疾病治疗)、生物科技(组织工程、基因治疗)、食品化妆品(添加剂、美容肽)及农业(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领域,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需求驱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产业链图谱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三、全球及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多肽药物作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在肿瘤治疗、免疫调节以及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等多个治疗方向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多肽合成与修饰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针对慢性病的创新疗法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已达到约1107亿美元,同比增长8.85%。在研发加速与临床需求进一步释放的推动下,预计2025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1217亿美元。


从区域格局来看,多肽药物的研发热度持续高涨,近二十年来全球获批药物数量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美国与欧洲是该领域发展较早、成果较为集中的地区,早在1970年前已有多个多肽药物上市。目前,美国占据全球多肽药物市场约68.2%的份额,处于主导地位;欧洲五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合计占比为9.1%。相比之下,中国多肽行业起步较晚,但伴随政策支持与本土研发能力的增强,未来发展潜力显著。

2020-2025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


中国多肽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临床需求释放与技术追赶三重动力的共同驱动。政策层面,《“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将多肽药物纳入重点支持领域,临床审批加速与研发补贴落地为行业保驾护航;需求端,在人口快速老龄化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群体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潜在市场空间已突破千亿级别,持续推动行业扩容。2024年,我国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已达约554.4亿元,同比增长8.45%。预计2025年整体规模将进一步增至612亿元,这一稳定增长态势也为上游多肽合成试剂行业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市场动能。

2020-2025年中国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多肽合成试剂是多肽药物研发、生物医药研究及小分子化学合成的核心支撑材料,主要用于促进氨基酸定向形成肽键、保护活性官能团并抑制副反应,其性能直接决定多肽合成的效率、纯度与规模化可行性。近年来,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将多肽产业纳入重点支持领域,叠加多肽疫苗、ADC药物等新兴赛道研发需求激增,以及国内CRO/CDMO行业产能扩张带来的批量采购需求,共同推动多肽合成试剂行业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24年我国多肽合成试剂市场规模约24.4亿元,同比增长9.91%。未来,受益于下游多肽药物市场持续扩容、高端试剂国产化替代加速及绿色合成技术应用深化,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26.8亿元,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提供坚实支撑。

2020-2025年中国多肽合成试剂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细分市场正呈现“传统与新兴技术并存,结构升级趋势显著”的鲜明特征。从规模上看,碳二亚胺型缩合试剂作为成熟技术产品目前仍占据主体,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4.2亿元稳步增长至2025年预计的17.1亿元;而离子型缩合试剂虽起步规模较小,但凭借其更高的合成效率与更低的消旋化程度,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9.7亿元,其年复合增长率远超传统类型。这一结构性变化清晰地表明,下游多肽药物研发与生产对试剂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推动着整个行业向高效率、高技术壁垒的离子型试剂方向快速迭代与升级。

2020-2025年中国多肽合成试剂细分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呈现出“专业分工明确、市场集中度有限”的竞争格局。受制于产线布局与技术门槛,多数企业仅专注于特定种类试剂的生产,整体市场参与者较为分散。从业务模式看,企业主要分为专业型与综合型两类:专业型企业中,以昊帆生物为代表的公司凭借覆盖第一代至第四代的全系列产品建立起行业领先地位,而部分企业则以“精而专”路线在特定试剂领域形成优势;综合型企业中,既有如MilliporeSigma等国际品牌将多肽试剂作为其业务板块之一,也有国内厂商如常州吉恩药业等聚焦于单一或少数试剂品种。总体来看,国内厂商虽在碳二亚胺类、保护试剂等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产能基础,但具备全系列产品供应能力的企业仍属少数,行业整体呈现结构分层、专业细分的发展特征。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重点企业布局情况


昊帆生物是全球少数具备全系列多肽合成试剂研发与产业化能力的公司,专注于该类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小分子化学药物、多肽药物研发与生产中酰胺键构建环节。依托在多肽合成试剂领域的技术优势,公司还拓展了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市场潜力的通用型分子砌块与蛋白质试剂,构建了以多肽合成试剂为核心、分子砌块与蛋白质试剂为协同的产品体系。该核心业务亦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占总营收比重超过78%。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多肽合成试剂业务收入达2.21亿元,同比增长20.82%,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1.89%。毛利率方面,该业务毛利率为39.96%,虽较去年同期微降0.8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较高盈利水平。

2022-2025年H1昊帆生物多肽合成试剂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单位:亿元)


五、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正朝着技术创新驱动、国产替代深化与产业生态协同的方向加速演进。技术层面,绿色化与高效化成为核心突破点,光催化脱保护、连续流合成等新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工艺,如基于Fmoc/Pic平台的固相合成策略可规避三氟乙酸的环境风险与副反应,新型高效缩合试剂因适配自动化合成需求快速渗透,同时AI辅助分子设计平台的应用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市场层面,国产替代向高端领域深度推进,本土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在HATU等核心品类上实现规模化生产,逐步打破国际巨头在高纯度、低消旋化试剂领域的垄断,同时依托性价比与本土化服务优势拓展海内外市场。产业格局层面,集群效应愈发显著,长三角等区域凭借完善配套形成产业高地,头部企业加速构建全系列产品矩阵与"原料-试剂-应用"协同生态,行业从分散的品类竞争向综合化、生态化竞争转型。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从功能单一到“一剂多用”的绿色创新升级


技术创新正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绿色化与多功能化成为研发主攻方向。传统试剂面临合成效率低、消旋化程度高、污染大等问题,倒逼企业探索新型分子设计与工艺优化。例如,兼具氨基保护与偶联双重功效的Boc-Oxyma试剂,通过“一剂双效”特性简化合成流程,且副产物可回收循环,契合绿色化学需求。同时,原创型缩合试剂的研发取得突破,炔酰胺、联烯酮等新型试剂凭借高反应活性与低消旋化优势,为多肽合成提供新思路。此外,AI辅助分子设计平台的应用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连续流合成等前沿工艺与试剂的适配性研发加速,推动行业从“满足基本需求”向“高效绿色合成”转型。


2、国产替代向高端领域深度渗透


国产替代进入攻坚阶段,本土企业正逐步打破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的垄断格局。长期以来,国际品牌在高纯度、低消旋化的新型试剂领域占据主导,但国内企业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实现突破,部分核心品种已达到国际同等质量水平,成功进入大型药企与CDMO企业供应链。行业竞争焦点从传统的价格比拼,转向产品纯度、批次稳定性与定制化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同时,本土企业依托贴近下游市场的优势,快速响应GLP-1类药物、修饰型多肽等新兴需求,针对性开发专用试剂。伴随产业链自主可控政策推动,国产试剂在高端科研与工业生产场景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3、从品类聚焦到全链条协同的生态竞争


行业竞争格局从分散的品类竞争,向全链条协同的生态化竞争演进。早期多数企业局限于单一或少数品类生产,而头部企业已开始构建全系列产品矩阵,覆盖从基础缩合剂到高端保护试剂的完整品类,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产业链纵向整合趋势凸显,部分企业向上游延伸布局原料供应,向下游与CDMO、制药企业深化合作,形成“试剂研发-生产-应用”的协同生态。区域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强化,长三角等地区凭借完善的化工基础与生物医药配套,集聚了多数优质企业与创新资源。这种生态化布局与集群优势,将成为企业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多肽合成试剂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多肽合成试剂行业重点企业分析,多肽合成试剂行业趋势预测与投资风险分析,多肽合成试剂行业投资建议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