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太空旅游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政策技术双驱动,可复用火箭推动商业化加速[图]

内容概况:近年来,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发展迅猛,已成为航天产业中极具潜力的新业态。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全面建成和运营中国空间站,并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以提升航天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此后,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1月,《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太空旅游,形成新的产品服务形态,拓展商业航天活动领域。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2024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5万元,同比增长5.52%。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不断进步,太空旅游的运营成本显著降低,这不仅提高了行业的经济效益,也有力地推动了其商业化进程。


相关上市企业:航天科技(000901)、航宇微(300053)


相关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蓝天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瀚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太空旅游、太空旅游市场规模、太空旅游行业现状、太空旅游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太空旅游指非职业宇航员以娱乐、观光、体验或科研为目的,进入太空(通常指海拔100公里以上的卡门线及以上区域)开展的活动。根据飞行高度、持续时间及技术难度,太空旅游主要分为亚轨道飞行、轨道飞行以及深空旅行三大类型。

太空旅游分类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历经三阶段发展:2003-2015年起步探索期,以神舟五号(2003年,杨利伟首飞)、神舟七号(2008年,翟志刚出舱)、天宫一号(2011年)及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为标志,奠定载人航天技术基础并开启商业航天元年;2016-2023年积累期,天宫二号(2016年)验证空间站技术,2021年《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提太空旅游支持,2022年亚轨道运载器实现重复使用飞行;2024年至今快速发展,深蓝航天预售2027年亚轨道船票(100万元/张,2张秒售罄)、穿越者计划2028年商业亚轨道飞行、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四次成功发射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太空旅游从技术探索向商业化运营跨越。

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三、行业产业链


太空旅游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火箭与航天器制造、太空船、空间站模块、生命保障系统、推进系统等系统和设备,以及发射服务(如火箭发射场、卫星部署、在轨服务等)、地面支持设施(如发射控制中心、游客培训中心、模拟器训练设施等)等。产业链中游为太空旅游运营服务环节。产业链下游主要为游客。

太空旅游行业产业链


太空旅游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了高净值人群、科技爱好者、探险家和网红主播等多元群体,成为初期市场的重要支撑。高净值人群看重其稀缺性与象征意义,视其为高端社交资本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定制化服务如专属训练计划、个性化太空影像拍摄等,可为其打造高端社交“名片”。科技爱好者痴迷于航天技术创新,渴望亲身体验前沿科技,将太空之旅视为见证科技巅峰的圆梦之旅。探险家追求极限挑战与自我实现,太空俯瞰地球的成就感极具吸引力。网红主播则看重太空旅游的高曝光与视觉冲击力,失重体验和宇宙景观拍摄为内容创作开辟新蓝海,在互联网市场中流量变现潜力巨大。随着产业发展,企业和组织、文化娱乐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将成为重要客户群体。因此,太空旅游发展需充分考虑多元消费群体需求,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期望。

太空旅游潜在消费群体及特点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


四、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发展迅猛,已成为航天产业中极具潜力的新业态。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全面建成和运营中国空间站,并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以提升航天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此后,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1月,《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太空旅游,形成新的产品服务形态,拓展商业航天活动领域。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2024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5万元,同比增长5.52%。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不断进步,太空旅游的运营成本显著降低,这不仅提高了行业的经济效益,也有力地推动了其商业化进程。

2021-2024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对消费者而言,太空旅游仍然有着较高的消费者进入门槛:一是经济门槛,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亚轨道旅行船票高达数十万美元;而近地轨道旅行价格更是达到千万美元以上;此外,还可能包括高昂的保险费、培训费、定制航天服、税费等一系列隐藏成本。二是生理与健康门槛,与航天员筛选类似,太空旅游乘客需通过严格筛选和训练才能适应极端环境,包括无严重心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骨密度、离心机耐受、抗辐射暴露和肌肉萎缩等筛选条件,对于高龄乘客则需要额外体能与心理评估,确保在太空中的生理健康。三是时间投入门槛,主要体现在训练周期长、发射窗口受限、任务耗时久等环节,若是选择长时间近地轨道停留,则需更长的训练和恢复时间以对抗肌肉萎缩。基于以上,从训练到发射,需多次往返发射场配合测试,时间成本远超传统旅行。

太空旅游消费门槛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近年来,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技术研发和航天器制造领域,中科宇航和深蓝航天等企业表现突出。中科宇航凭借其“力箭一号”火箭的连续成功发射,展示了强大的运载能力和技术实力,计划2027年进行太空旅行飞行器的首飞,2028年开始载人太空旅游。深蓝航天则通过亚轨道运载器的重复使用飞行,推动了航天运输技术的创新,其2024年在淘宝直播间预售的亚轨道载人旅行船票瞬间售罄,显示出市场对其技术的高度认可。在太空旅游运营服务方面,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和航宇微等企业也展现了强劲的竞争力。北京穿越者计划2028年实现首次商业载人亚轨道飞行,并与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合作布局产业,通过提供定制化的太空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高净值客户。

部分企业布局太空旅游项目简介


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孵化,聚焦中大型火箭研制、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全链条开发。其力箭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九次飞行,累计发射73颗卫星,入轨载荷总质量超9吨,完成国际订单履约。2025年启动IPO辅导,估值达111亿元。其太空旅游飞行器采用单级火箭与旅游舱组合设计,配备4扇全景舷窗,单次搭载7名乘客,飞行高度100公里,提供3分钟失重体验,通过伞降系统安全着陆。计划2027年首飞,2028年启动载人任务。

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简介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是民营航天领军企业,专注液体可回收复用火箭研发,目标通过技术降本推动太空旅游大众化。公司完成国内首例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试验(米级至公里级),2024年实现“星云-1”火箭入轨+回收验证,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其研发“雷霆”系列液氧煤油发动机,零部件减少40%,成本压缩至行业一半,支撑亚轨道旅行及卫星发射需求。2024年预售2027年亚轨道载人旅行船票,每张150万元(国际同类服务价格的1/100),采用“星云-1”火箭发射,飞行12分钟,含5分钟失重体验,乘客需通过健康检测及1个月专业培训。计划2025年实现火箭入轨回收,2026年完成载人飞船数十次试验,2027年开启商业化运营,2030年追赶SpaceX技术标准。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产品简介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迭代加速,驱动成本断崖式下降与体验升级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将迎来突破性进展。以深蓝航天“星云-1”火箭为例,其垂直回收技术已实现米级至公里级验证,2025年计划完成入轨回收,目标将单次发射成本压缩至传统火箭的1/10以下。蓝箭航天“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模块化设计,零部件减少30%,寿命延长至50次以上,支撑亚轨道旅游票价从150万元/张向50万元区间下探。同时,生命保障系统将实现“轻量化+智能化”,如中科宇航旅游舱采用仿生学循环设计,单人次氧消耗量降低40%,支持7名乘客完成3分钟失重体验后安全返回。技术迭代将推动太空旅游从“贵族专属”向“中产可及”转型。


2、消费群体扩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初期聚焦高净值人群的太空旅游将向多元化群体渗透。教育机构可开发“太空研学”项目,如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太空科学课程,结合模拟舱训练与真实太空影像拍摄,打造“科技+教育”新场景。企业客户将定制“太空广告”“太空会议”等特色服务,如紫微宇通D6飞船支持品牌IP联名,在120公里高空展示企业LOGO。自媒体博主则通过“太空直播”“失重短视频”吸引流量。商业模式将从“单次票务”向“生态运营”升级,如穿越者公司规划建设“商业发射太空港+航天主题乐园”,形成“发射-体验-衍生”全链条消费闭环。


3、政策持续发力,加速产业链全球化布局


国家政策将持续释放红利,如《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北京、海南等地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亚轨道旅游项目给予最高30%的研发补贴。产业链将实现垂直整合,中科宇航在广州南沙建设全产业链基地,年产能达30发固体火箭,牵引卫星、测控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国际合作将深化,如东方空间“引力二号”火箭采用模块化设计,兼容国际标准接口,支持与SpaceX等企业开展联合发射任务。同时,太空旅游将与文旅、AI、5G等产业融合,如结合元宇宙技术打造“虚拟太空体验馆”,通过VR/AR实现“地面-太空”实时互动,成为全球太空旅游核心增长极。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7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太空旅游产业国际化与全球竞争,重点企业分析,结论与展望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