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逆全球化思潮正将全球产业链布局由“效率至上”导向“安全至上”,逻辑变化为国际贸易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面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分子育种技术正成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分子育种被列为重点支持技术之一。广义的分子育种目前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育种。2020-2024年期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规模由7亿元增长至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9%,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这一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育种企业对分子技术的日益依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但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分子育种仍处于初期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从技术结构看,分子辅助标记育种技术作为底层支撑性技术,在2024年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规模占比达70%。分子辅助标记育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宗作物的基因型筛选与品种改良;转基因技术则以20%的占比位居第二,广泛用于抗虫、抗病、高产性状培育;基因编辑技术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2024年市场份额约为10%,截至2024年末,农业农村部共公布4批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8张安全证书,其中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均获得3张。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监管的完善、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我国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9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规模将达200亿元。
上市企业:荃银高科(300087)、华大智造(688114)、大北农(002385) 、隆平高科(000998)、登海种业(002041)等
相关企业: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未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科稷达隆(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北京博艾远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粮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丰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青岛清原种子科学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分子育种发展历程、分子育种发展背景、分子育种市场现状、分子育种市场规模、分子育种发展趋势
一、分子育种行业相关概述
分子育种方法亦称基因工程育种法,是在分子水平上将外来的由其他生物中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DNA(或RNA)分子片断,用人工的方法进行重组,然后通过一定的载体引入到“受体”生物的细胞内,同原有的DNA组合,使后代“表达”出新引入的DNA(或RNA)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的遗传性状,从而快速、稳定而定向地创造出新品种的现代育种方法。广义的分子育种目前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育种。
20世纪50年代,DNA的结构被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此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为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直接修改生物的基因,这标志着分子育种技术的真正开始。每个阶段都是基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理解的深入,使得育种从粗糙的表型选择逐渐演变为精确的基因编辑和基因组选择,大大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精度。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
二、分子育种行业发展背景
1、中国种业主权仍面临严峻挑战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不仅直接决定作物的产量、品质与抗逆性,更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当前,全球种业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格局,是近三十年深度并购整合和技术积累逐步形成的。特别是随着转基因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跨国种业巨头通过资本并购、专利布局和技术垄断,不断巩固了对核心种质资源和市场渠道的控制。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下,中国种业主权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在关键种质创新、核心育种技术等领域,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端种源在供应链上仍存在对外依赖,如蔬菜种子供应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国际种业巨头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壁垒、主导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全球新兴市场的渗透,使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竞争中面临更多制度性和技术性障碍。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加快在亚洲布局,中国种子企业在品牌影响力、渠道体系和综合服务能力方面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逆全球化思潮正将全球产业链布局由“效率至上”导向“安全至上”,逻辑变化为国际贸易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面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分子育种技术正成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2、中国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育种工作,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分子育种被列为重点支持技术之一。2022年5月,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农作物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和鉴定平台、畜禽育种创新平台、水产联合育种平台等为重点,发展原创育种技术,支持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性科研和商业化育种体系,改善科研创新条件,推动产研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5年4月发布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加强现代化育制种基地建设,健全重大品种支撑推广体系和种源应急保障体系。
三、分子育种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2020-2024年期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规模由7亿元增长至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9%,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这一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育种企业对分子技术的日益依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但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分子育种仍处于初期阶段,市场规模较小。
从技术结构看,分子辅助标记育种技术作为底层支撑性技术,在2024年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规模占比达70%。分子辅助标记育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宗作物的基因型筛选与品种改良;转基因技术则以20%的占比位居第二,广泛用于抗虫、抗病、高产性状培育;基因编辑技术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2024年市场份额约为10%。
分子育种检测主要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辅助分子育种过程,实现精准育种。在政策推动、技术更新和商业化需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分子检测正逐步从科研工具转变为育种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标准化环节。2020-2024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中分子检测领域的市场规模由约3亿元增长至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5%。
2、育种现状
农业农村部颁布的《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和《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明确绝大多数性状可以在完成中间试验后直接申请安全证书,使得其研发周期和成本大幅缩短降低。2023年4月,中国第一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落地,为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突变gmfad2-1a和gmfad2-1b基因品质性状改良大豆AE15-18-1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有效期为5年。截至2024年末,农业农村部共公布4批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8张安全证书。其中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均获得3张。
四、分子育种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仍处于以杂交育种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到“3.0时代”之间。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监管的完善、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我国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9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规模将达200亿元。分子育种突破了传统育种方法受种源变异限制且杂交困难、成果突破难的瓶颈,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未来,分子育种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育种,如已有部分头部企业利用AI模型预测玉米株高、抗倒伏等性状,并在基因组数据中寻找靶点,提升了选配效率与成功率。此外,随着行业分工加深与育种流程复杂化,分子育种体系逐步从“单点式技术服务”向“模块化、一体化平台体系”转型,多个服务环节(分型检测、表型评估、AI辅助设计等)正在通过标准化流程、统一平台进行集成部署。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全国分子育种领先企业经营形势分析,分子育种行业前景及投资价值,2026-2032年分子育种行业投资发展建议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