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废玻璃综合利用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将各环节废弃玻璃转化为资源,实现绿色转型。其技术路径涵盖机械法、热能法、化学法,推动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高度重视,密集出台政策文件,构建起完善的制度框架,为产业提供明确导向与坚实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平板玻璃生产国,产量稳步增长,但受房地产市场需求收缩影响,2025年1-8月产量有所下降。废玻璃产量波动增长,2024年达2346.6万吨,细分结构逐步优化。当前,废玻璃回收量波动上升,但回收率仍较低,2024年为46.88%,尚未突破50%,回收潜力待释放。回收市场呈现价格分层与区域分化特征,2024年回收价值约60.5亿元。未来,行业将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驱动下,迈向规范化、高值化与协同化发展新阶段,智能分拣等技术加速落地,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区域协同机制逐步形成,实现资源价值与环境效益双提升。
上市企业:格林美(002340.SZ)、南玻A(000012.SZ)、金晶科技(600586.SH)、耀皮玻璃(600819.SH)、福耀玻璃(600660.SH)、高能环境(603588.SH)、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
相关企业:湖南巨强再生资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广州益环再生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菏泽浩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天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再生宝玻璃回收处理有限公司、上海绿色家园废玻璃回收经营有限公司、河南富港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关键词:废玻璃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政策、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产业链、废玻璃综合利用发展现状、废玻璃产量、废玻璃回收量、废玻璃回收率、废玻璃回收价值、废玻璃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一、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概述
废玻璃综合利用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与管理模式创新,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废弃玻璃(不含危险废物属性的玻璃)进行收集、分拣、处理、加工,使其重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或产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过程。
废玻璃的分类主要依据其来源、颜色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划分。按来源可分为日用容器玻璃(如瓶罐)、平板玻璃、电子玻璃(如显像管屏)及特种玻璃;按颜色则普遍分为透明无色、绿色、棕色/茶色以及蓝色等杂色玻璃,其中无色玻璃因用途最广、价值最高而需严格分拣;此外,按价值等级还可分为高附加值的战略级(如高硼硅玻璃)、稳定收益的主力级(如建筑玻璃)和需技术突破的机会级(如复合涂层玻璃)。
废玻璃的综合利用技术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机械法、热能法和化学法。机械法是通过破碎、筛分等物理手段将其直接加工成玻璃骨料、玻璃微珠或玻璃砂,用于建筑填料或沥青路面;热能法则利用其熔融特性,将其回炉作为原料制造新的玻璃制品,或经高温发泡、拉丝制成保温隔热性能优异的泡沫玻璃和玻璃棉;最高阶的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结构与成分,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微晶玻璃、水泥掺料或土壤改良剂等新产品,实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二、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政策分析
废玻璃综合利用是绿色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废玻璃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制度框架。从《“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设定清晰的减排目标;从《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细化系统建设要求,再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统筹整体转型方向,这一系列政策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为废玻璃综合利用产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产业链
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工明确且协同紧密。上游以各类废玻璃产生源(包括建筑废玻璃、日用废玻璃和工业废玻璃)为核心,依托个体商户、社区回收点等渠道进行系统收集与初步分选;中游作为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人工与光学分选等技术对废玻璃进行高效分拣、破碎和清洗,并借助高掺技术和高值化工艺显著提升原料利用等级;下游则为资源化应用市场,处理后的碎玻璃主要回流至玻璃厂再造新瓶罐、用于建筑领域的沥青骨料或保温材料,并逐步向光伏玻璃、装饰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整个产业链正依托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从低端回收向“精细化分拣—高值化利用”模式升级。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四、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平板玻璃是重要的基础工业材料,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国,其产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行业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我国平板玻璃年产量始终维持在9.5亿重量箱以上。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平板玻璃产量达到10.0亿重量箱,同比增长2.9%。进入2025年,尽管光伏新能源、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高端领域对特种玻璃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行业带来新的拉动力量,但受房地产市场需求收缩的影响,玻璃企业普遍面临库存上升和产销压力加大的挑战。2025年1-8月,全国平板玻璃产量为6.48亿重量箱,同比小幅下降2.0%。
近年来,我国废玻璃产量整体延续波动增长态势。从2020年的2126.18万吨逐步上升至2024年的2346.6万吨,其间在2023年受房地产行业调整与绿色转型政策双重作用,产量曾短暂回落至2246.8万吨;进入2024年,随着光伏玻璃、汽车轻量化玻璃等新兴领域需求逐步释放,废玻璃产量再度企稳回升,显示出结构优化带动下的持续增长潜力。
从废玻璃细分市场看,废玻璃主要由废平板玻璃、废日用玻璃和其他废玻璃构成,其中前两者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废平板玻璃产量为1160.1万吨,废日用玻璃产量为877.3万吨,两者合计占总量的比重超过86%,构成废玻璃资源的主体来源;其他废玻璃虽然占比较低,但产量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光伏、汽车等新兴领域对玻璃应用需求的持续增长,废玻璃的来源结构正在逐步优化,高价值玻璃占比有所提升。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回收体系不断完善,废玻璃的资源化价值进一步凸显,整个市场朝着更加规范、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玻璃作为一种理论上可实现100%回收并无限次循环利用的材料,其回收利用兼具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环境效益。当前,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正处于从“低效回收”向“精细化分拣与高值化利用”转型的关键阶段。尽管近年来国内废玻璃回收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由于来源分散、回收体系不完善、成本高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困难、分拣技术参差不齐以及公众参与度较低等多重制约,我国废玻璃整体回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废玻璃回收量为1100万吨,虽较2023年增长12.24%,但回收率仅为46.88%,尚未突破50%,反映出回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中国废玻璃回收市场呈现明显的价格分层与区域分化特征。从品类看,光伏玻璃因技术门槛较高,回收价格约达800元/吨,但需进行分离处理;建筑玻璃价格波动显著,高透品种曾达560元/吨,2023年普遍回落至200元/吨;汽车玻璃回收价基本维持在200元/吨左右。区域方面,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代表,依托“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和专项补贴政策,降低回收成本,叠加高端再生玻璃需求旺盛,平板类废玻璃价格稳定在500–600元/吨;而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规模限制,回收价格普遍偏低,部分区域因运输成本高出现“东部溢价、西部滞销”的现象。2024年,全国废玻璃回收价值约为60.5亿元,同比增长23.5%。随着光伏、汽车等产业对玻璃需求上升,废玻璃来源结构持续优化,在“双碳”政策引导下,回收体系逐步完善,资源化价值不断凸显,市场正朝着规范化、高效化方向演进。
五、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初步形成以专业化回收企业为主导、玻璃制造企业有限参与的竞争格局,企业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技术差异化特征。以湖南巨强科技、上海燕龙基为代表的专业企业,通过构建区域回收网络和深耕高掺率、高值化技术,在废玻璃再生利用领域占据核心地位;而南玻A、福耀玻璃等大型制造企业主要作为废玻璃的产生源或潜在用户,尚未大规模介入回收环节。格林美、高能环境等综合性环保企业则因业务重心不在玻璃领域,参与度较低。整体上,行业正从粗放回收向“精细化分拣—高值化利用”转型,具备技术优势和渠道整合能力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步确立领先地位。
六、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未来将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的多重驱动下,迈向规范化、高值化与协同化发展新阶段。政策层面,国家通过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废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纳入重点支持范畴,推动“两网融合”与“互联网+回收”模式普及,同时借助补贴、税收优惠及标准完善,强化全链条规范管理,激发市场内生动力。技术创新成为核心突破点,智能分拣、无水清洗、低能耗熔制等技术加速落地,从计算机视觉识别分拣到余热回收节能窑炉的应用,既提升了分拣精度与生产效率,又降低了能耗与污染,推动废玻璃从低端回收向高端玻璃棉、光伏玻璃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此外,行业整合持续深化,龙头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优势,重点城市群将形成区域协同利用机制,同时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本地化转型,逐步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实现资源价值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政策驱动强化,行业规范发展
未来,在“双碳”战略及“循环经济”推动下,我国政策层面将持续发力,推动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化发展。“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了行业目标,各地也将出台更多配套措施,如再生资源补贴政策等,降低回收企业运营成本。同时,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将不断健全,新版《废玻璃分类等级规范》把电子显示玻璃、光伏玻璃等新兴品类纳入回收目录,扩大产业边界。政策与标准的联动效应将促使行业竞争格局更加有序,企业将在更规范的环境中发展。
2、技术创新引领,高值化利用加速
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废玻璃综合利用向高值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分拣系统、低能耗熔炼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提高回收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废玻璃在高端建材、光伏玻璃、电子显示玻璃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提升其附加值。例如,光伏玻璃回收将随着组件报废期到来而加速爆发,汽车轻量化玻璃、电子显示玻璃再生利用也将受新能源产业驱动而快速发展。
3、产业整合加速,区域协同优化
行业将呈现加速整合的趋势,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竞争格局。龙头企业通过全产业链整合构建竞争壁垒,中小企业则向区域细分市场转型,专注特定品类回收或本地化加工。在区域布局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区将维持领先地位,同时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占比将逐步提升。“互联网+回收”平台将整合零散回收资源,加强跨区域资源协同,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6-2032年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共十四章,包含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重点企业推荐,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测算,2026-2032年中国废玻璃综合利用行业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