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指尖上的夜经济

    曾经的夜经济存在于人们的口齿间和足跟下,如今被互联网+紧紧连结的当下,夜间的活力则多释放于人们的指尖。

    夜间经济从来不是单一场景,不是刻板印象中仅存于街边大排档、巷弄夜市和酒吧一条街的狂欢。在“互联网+”时代,夜经济被赋予更多新意,其背后的商家担负的角色更像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并非只懂得售卖的小摊贩。

    如果说,曾经的夜经济存在于人们的口齿间和足跟下,那么如今被互联网紧紧连结的当下,夜间的活力则多释放于人们的指尖。这里有狂欢不假,但更多的却包裹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这个意义上看,夜经济拓展的外延正在逐渐弥合日间与夜晚的缝隙,衣食住行突破时间的限制,活跃了漆黑的夜,同时治愈了人们的心。

    解锁夜间消费新姿势

    “师傅,您在哪个门?”7摄氏度是10月25日晚10时30分北京的室外气温,下楼前,王涛用手机预约了一辆网约车,走出公司大楼,只见门口早已被网约车挤得水泄不通,他顶着阵阵寒意,快速奔向约好的网约车。

    “我们公司福利不错,晚上加班,打车都给报销。”王涛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晚上10点是他“最正常的下班时间”。“北漂”3年,目前和另外2个“北漂”合租了一套三居室,他的住处距离公司并不远,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路程。“我没什么夜生活,回到家,就是点个外卖,打两把游戏,12点前睡觉。一周5天,天天如此。”

    王涛到家的时候,正是游戏主播小旺一天中最忙的时候。29岁的他从小时候玩“小霸王”游戏机开始,便对打游戏“欲罢不能”,如今他玩的是时下最流行的手游《王者荣耀》,在官网比赛中拿到名次后,在游戏主管的鼓励下,开了个房间,正式做起了游戏直播。“每天上线时间不固定,一般都在晚上9、10点钟。这个时间段,玩的人最多,打赏也最多。一晚上收到几万元的打赏很正常。”

    “这一款是主播自留的针织长裙,手感超级舒服,特别显瘦、显高挑,穿上后保证宝宝们都是大长腿!”小旺的女朋友“女王大人”和他算得上是半个同行,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已经在淘宝上做了2年直播,靠“电视购物”一般的推销方式、略带夸张的表演风格,每次直播都能引来成千上万的人观看。因为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来临,最近她把每天直播的时间由原来的晚上6—9点延长到了11点。“我做直播,就是因为薇娅,她是淘宝主播top1,是我的偶像,去年‘双十一’,她直播2小时销售额超过了2个亿。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厉害!”

    网约车、直播、外卖……事实证明,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不仅拓展了人们的消费空间,还延伸了消费时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今年7月份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夜间消费图景,晚8—11点是“90后”阅读资讯的黄金时间,其中晚10点用UC刷资讯看短视频最频繁;晚9—10点是淘宝成交的最高峰,夜间淘宝网购占全天消费比例超36%;晚11点到凌晨3点,数万人在天猫“熬最晚的夜,买最贵的眼霜”;晚11点到凌晨2点,银泰喵街上每过1小时客单价提高1000元;在饿了么等外卖服务带动下,晚9点后二线城市外卖餐饮消费增长最快,城市“非中心地带”夜经济弯道超车,市郊外卖消费增速超过中心城区。

    多业态融合是大势所趋

    人们常说,没有传统企业,只有传统思维,互联网给夜间消费带来的改变,相关企业、商家早已对此洞若观火。

    “618”是电商年中的促销大戏。2019年,阿里巴巴玩出了新花样,为了抓住夜间消费的商机,618前夕,淘宝的淘Live特意开设了从每天零点到早上8点的通宵档节目,麻辣闯天下、辣妈有萌宝、红酒学院等几十档节目涵盖了美食、母婴、服饰等多个品类。阿里巴巴方面介绍,开通“通宵档”的初衷是“希望给更多机构和商家在淘Live平台展示的机会”,其后发现效果不错,仅试运行的一个多月里,通宵档节目的观看量平均达近20万人次,带动淘Live整体成交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0%。

    消费者的痛点往往正是商机所在。“阿里系”除了基于人们夜间网购的需求推出各种夜间促销活动外,阿里健康推出的“24小时送药服务”也是直击人们夜间买药的痛点。据了解,截至目前,阿里健康通过与当地药店合作,已在杭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合肥九大城市开通了24小时送药服务。该项服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阿里旗下资源的整合。2018年,阿里巴巴将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进行合并,成立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围绕新零售、会员体系、营销、物流、金融等领域进行业务创新,阿里健康的24小时送药服务正是与阿里的物流体系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配送速度,从而实现“市民全天24小时急用药线上买单,线下白天半小时、晚上一小时配送到位”,满足夜间急需买药的用户群体。

    不只是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也都在布局夜间经济,2019年2月,继盒马鲜生推出了24小时下单送货后,苏宁正式推出了“biu×24h店”模式,所谓的“biu×24h店”,就是白天是常规的苏宁小店,夜间10点到清晨7点,摇身一变成为无店员值班经营的无人便利店。

    为解决企业员工夜间加班出行难题,滴滴企业版推出了员工夜间用车解决方案,凭借丰富的行程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用车大数据管理能力,为企业在夜间用车时段量身定制远程调度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滴滴企业版不仅方便了企业员工夜间用车,还帮人们省去了垫付车费、提交报销、审核等复杂流程,帮助企业大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不难看出,如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推动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夜间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看似前景大好实则困难重重

    现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夜间经济生态的打造同样离不开互联网。从目前已有的“互联网+夜经济”的商业业态看,互联网在其中主要扮演了三种角色:一是导流,通过线上“流量”资源为线下赋能。二是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导流后沉淀的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人群、市场、产品等精准分析。三是开辟新市场,对商家来说,有效培养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直都是业界大命题,在这方面,互联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不过,机遇和挑战就像硬币的两面。互联网在助力夜间经济生态打造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全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经历诸多事故和负面新闻之后,滴滴一直在改进自己的业务与规则,重金引进了风险场景识别能力,结合乘客的性别、出行时间、订单起终点等多维度特征进行风险评估的同时,还对司机的服务质量、性别、是否安装车载录像设备、驾驶习惯、投诉记录等多维度特征进行评估,增加了临时联系人、乘客叫醒服务等功能。但,即便如此,截至记者截稿,备受瞩目的顺风车业务仍未正式恢复运行。

    另外,还涉及便利问题。随着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消费者对服务便利的要求越来越高。仍以滴滴为例,据其发布的夜间出行数据显示,目前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夜间出行供需非常不平衡,在北京,最多的出行需求集中在市区内,占比达67%,而在深夜时段地铁和公交停运后,有10%的用户需要从市区回到房山、大兴等郊区,这部分需求很难被及时满足,不仅用户等待时间大幅延长,而且成交量也仅有6成左右。

    盈利问题更不可忽视。在商言商,一旦一项服务被确定为一个长期业务,那么它的盈利问题便成为其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从经营效率的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夜间运营的成本要比白天高,但收入却比白天低。业界一直都在尝试通过技术升级来改变这一局面,但效果仍不容乐观。2017年底,无人便利店曾遇冷,大批相关企业入不敷出,难以盈利。原因就在于无人店的监控系统成本较高,节约的人力成本无法补上系统的成本。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