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揭秘“造城运动”的幕后推手

    编者按: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不少地方兴起了“新城区”建设热。然而记者前不久在采访调研时发现,一些在建或已建成的“新区”,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规划失当、空置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引发了群众不满和社会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

  不可否认,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寻求新的城市生长点理所当然。但是,城市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那么,一些地方“造城”进程中问题频出的根源在哪里?又该如何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百姓满意“双赢”呢?半月谈就此进行了调研,并推出“我心中的城镇化”问卷调查,欢迎广大读者、网友积极参与。

  

   要想有大政绩就得造大城

  江苏苏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一些地方领导总想留下点政绩,手笔小的一般修个标志性建筑或几条宽阔的马路,手笔大的就会想着再造一座新城。

  这名官员表示,在“造城”过程中,现任的城市管理者无疑受益很大,能够经手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大项目,不但能充分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还会因面子工程获取政绩,得到提拔。至于财政赤字、民生欠账,都可以留给后任,自己往往不用负多少责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表示,一些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提升地方形象,以提高地方知名度,从而吸引外面的客商或旅游者,却很少考虑当地百姓究竟能否从城市建设中获益。在这样的政绩观指导下,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造新城,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而且也好展现。

  “马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但我们却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安徽省太和县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采访中,一名国土部门的干部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十分乐于规划修编,这种修编不是冲着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的,而是为了求短期政绩和形象,贪大求全。往往规划要一步到位,这使得规划标准过高,当期建设严重脱离了实际需求。“不说别的,就说现在各地在规划中对城市面积和人口的预期,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城市化率。有人把目前县级规划承载的人口数加起来已远远超过了我国总人口”。

  一个县级市的市委书记曾经表示,建新城就是要“20年站前列,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

 
  造城后才有更多的地卖

  记者在江西、安徽、苏北等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采访了解到,由于当地大都是“吃饭财政”,因此地方政府要想增加可用资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卖地。造一座新城显然是卖地的最好办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可以肯定的是,地方政府从经营土地中能收获良多。地方政府一旦尝到甜头,就会乐此不疲,但后果往往是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房价越来越贵,普通百姓非但难以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好处,相反还要为水涨船高的房价付出更多代价。

  孙施文则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土地时也会算上一笔账,如果在老城内部进行拆迁,不但成本高而且容易引发矛盾,但在城市外围的农村,无论是拆迁农房还是征收农田,成本要小很多。因此,最划算的经营土地的方式就是再造新城,这不但能迅速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能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不少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干部在与记者交谈时表示,东部地区当初抓住了政策机遇,获得了发展机会,而现在国家收紧了土地“闸门”,中西部地区发展压力很大。事实上,记者采访中明显感到,地不够用已成为当前中西部不少地方发展中最头疼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基层政府通过规划,先把城市框架拉大,将大量的土地先储备到手,从而为以后发展用地预留空间。

  记者在安徽某地采访,当地干部开玩笑地说,该地的城市不是建出来的,而是拆出来的。通过拆迁和征地,这个地方的城市面积比过去扩大了近一倍。这些新增加的土地除了部分划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外,不少都卖给了开发商搞房产项目,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

  专家表示,“造城运动”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员可以支配更多的土地资源,而这往往容易滋生腐败。

 

  互相攀比带来巨大浪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地方再造“新城”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既为了城市更好地发展,也为了给市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缺乏科学规划,最终不但未能给百姓带来实惠,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看到,40多米宽的马路、占地数百亩的市民广场、建得光鲜亮丽的博物馆和体育馆,以往只有在大城市才能看到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如今却在一些县城安家落户。对此,杨保军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时并不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却喜欢跟风攀比,看到其他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后,总想学习模仿一下,造出了许多所谓的“超前”建筑,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还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

  “筑巢引凤”是很多地方政府建设新城的动机。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向记者大倒苦水:“我们这里经济条件差,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只能在硬件上做文章了。”对于这种现象,孙施文表示,事实上,这只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真正的客商并不仅是冲着地方的硬件设施去的,更何况一个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力应该是百姓的需求,如果这个城市的百姓不能从新城建设中获益,那么建再多光鲜亮丽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也是白搭。

(《半月谈》2010年第20期/蒋芳 蔡玉高 杨玉华 皮曙初)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