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就扩大农产品贸易达成共识 美国豆农如释重负
	
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介绍了,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达成的主要成果。其中,中美就扩大农产品贸易达成共识的消息让美国豆农如释重负,他们对中国采购企业再次光临充满期待。
	
目前,中方尚未披露中美扩大农产品贸易的具体措施安排。《纽约时报》称,目前尚不清楚农产品贸易是否需要重新谈判;此外,中国是否会恢复大规模进口其他美国农产品也未可知。
	
美国大豆协会和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负责人称,相关贸易协议尚未签署,重要细节也未公开,但这仍不失为利好农民的积极消息。
	
美联社指出,2024年,美国出口的大豆总价值约245亿美元,其中中国订单的价值就超过125亿美元。报道称,自美国政府今年开始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暂停了美国大豆采购。“中国正通过大豆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布局来保障粮食安全”。
	
中欧举行“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磋商
	
中国商务部公布,中欧“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磋商于上周五(10月31日)至周六(11月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就出口管制领域彼此关切进行深入、富有建设性的沟通。
	
中国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星期一(11月3日)在官网发布这一消息。
	
文告称,中国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江前良局长与欧委会贸易总司雷东内(Denis Redonnet)副总司长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升级版”中欧出口管制对话磋商。双方就出口管制领域彼此关切进行深入、富有建设性的沟通。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交流,促进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畅通。
	
中国10月初宣布对稀土及相关技术扩大出口管制范围,欧盟方面对此表达了严重关切。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星期六(11月1日)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中方确认,10月宣布的出口管制暂停措施同样适用于欧盟。双方重申,将继续就改进出口管制政策的执行保持接触与合作。”
	
路透社报道称,欧中官员的对话还涉及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晶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一案。荷兰政府上月宣布接管这家中国控股公司,引发汽车制造业的半导体供应链被扰乱的担忧。
	
日本向离美科技人才抛出“橄榄枝”,将接收逾百名海外研究人员
	
据日本《读卖新闻》11月3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正推动建立完善体系,以吸引优秀的海外研究者赴日本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研究。此举被视为日本抓住美国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为离美科研人员提供新的平台。
	
报道称,美国政府近期收紧外国留学生入学政策,并于5月暂停包括哈佛大学在内多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招生计划,同时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和研究机构人员。随着欧洲国家加紧吸纳顶尖科研人才,全球科研领域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日本政府认为,这为“强化日本科学技术实力”提供了契机。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计划,日本将接收逾100名海外研究人员,并通过大学及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每名首席研究员每年可获约30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4.6元人民币)资助,博士后研究员为1500万日元,研究生约500万日元,资助期为3年。日本政府已在2026财年预算中申请17亿日元用于相关支出,并计划总投入达1000亿日元,以吸引海外科研人才。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11所高校已入选一项支持海外研究人员的国家项目,相关薪酬和补贴已自今年10月起发放。
	
针对日本政府采取的吸引海外人才的做法,当地民众反应不一。有日本网民认为,此举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也有人质疑,日本投入巨资吸纳外国研究者或只是暂时之策,一旦美国政策松动,这些人才可能仍会回流。
	
研究:气候变化威胁近六成南极冰架稳定性
	
法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六成南极冰架到2300年时可能无法继续稳定存在。这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大幅上升,严重威胁沿海地区生态与人类安全。
	
新华社星期一(11月3日)报道,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南极冰盖边缘的漂浮冰架能够抑制冰流汇入海洋,它们的消融会显著加速海平面上升。
	
开展这项研究的法国研究人员,通过气候模型分析了64个南极冰架。
	
结果显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继续维持高水平,到2150年可能有大约41%的冰架无法稳定存在;到2300年时,这一比率可能达到59%(即38个冰架),而这38个冰架约束的冰盖区域若完全消融,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米。
	
如果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二摄氏度以内,那么绝大部分冰架可保持稳定,有效降低海平面上升风险。
	
研究人员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此前针对南极冰架存续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大气变暖的影响,而这项新研究以整体视角,重新审视冰架存续能力,同时考量大气与海洋双重因素导致的质量损失,以估算冰架难以维持现今形态的临界点。
	
这项研究给出的失稳临界点是最晚时限,这意味着实际冰架崩塌可能更早发生。
	
	
中国工信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
	
记者11月3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在《党建》杂志上发表题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目标,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与制造业应用“双向赋能”。其中将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居全球第一梯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000家,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走深向实。
	
与此同时,产业基础日趋坚实,赋能应用成效显现。文章指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多地建成单体万卡规模智算集群。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截至今年6月,我国建成高质量数据集超3.5万个,总体量超400PB(1PB=1024TB),覆盖钢铁、石化、煤炭等重点行业。重点行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中国宝武、中铝集团、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推出钢铁、有色金属、电力、通信等行业专用模型,加速传统产业“智”变升级。
	
文章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与制造业应用“双向赋能”,一端抓技术供给,促进“智能产业化”;一端抓赋能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整体壮大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其中包括,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算力供给,统筹用好现有支持渠道,加快突破高端芯片、高速互联等技术,推动构建智能芯片软硬协同发展生态。建设算力互联互通平台,强化算力协同调度。攻坚算法模型,加强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底层算法研究,突破类脑智能、世界模型等前沿技术。发展工业细分领域大模型,鼓励大小模型协同创新。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化转型,制定制造业重点行业智能化转型指引。加速智能产品装备迭代创新,推进AI手机、AI电脑等消费终端换代,加快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研发与应用,推动大模型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深度融合。
	
着力培育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大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投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梯次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算力、数据、场景等支持力度,培育更多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标准引领,发挥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加快制定行业急需标准,分级分类推动重点标准研制。加大资金支持,发挥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引导产业集聚,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强化安全治理保障。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强化深度合成鉴伪、算法安全防护、训练数据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监测,加强安全测试评估和服务供给,探索研究分级分类安全监管方式。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能力,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等。
	
OpenAI与亚马逊达成380亿美元协议,ChatGPT母公司将采用AWS服务
	
根据一份价值 380 亿美元的多年期协议,亚马逊公司(Amazon.com)将为 OpenAI 提供云计算服务,助力这家 ChatGPT 母公司获得数十万块英伟达图形处理器(GPU)的使用权,用于训练及运行其人工智能模型。
	
这份于周一公布的协议,凸显出人工智能行业对算力的需求正急剧攀升 —— 背后驱动力是对 “能媲美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技术” 的追求。消息公布后,亚马逊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上涨 5%。
	
OpenAI 将立即启用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 AWS)服务,所有规划算力预计将于 2026 年底全部上线,并在 2027 年及之后保留进一步扩容的空间。
	
上周,OpenAI 完成重组,摆脱了非营利组织的出身限制;此次合作是其重组后首批重大举措之一。路透社此前曾报道,OpenAI 正为首次公开募股(IPO)铺路,公司估值或高达 1 万亿美元。
	
不过,人工智能企业的估值飙升,以及它们巨额的支出承诺(仅 OpenAI 一家的支出承诺就超 1 万亿美元),已引发市场担忧 ——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热潮正逐渐演变为泡沫。
	
微软以97亿美元与IREN达成协议,锁定人工智能算力
	
随着科技巨头纷纷在美国各地扩充数据中心算力,微软通过一份价值 97 亿美元的协议与 IREN 达成合作,锁定了新的算力资源。
	
根据这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微软将获得使用 IREN 旗下英伟达 GB300 芯片的权限。在这家科技巨头扩大人工智能服务规模的过程中,该协议将为其提供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为满足新增需求,IREN 另行与戴尔科技(Dell Technologies)达成协议,将以 58 亿美元采购新的图形处理器(GPU)及相关设备。这些硬件预计将于明年在 IREN 位于得克萨斯州柴尔德里斯的园区分阶段部署。
	
数据中心运营商 IREN 的股价在周一盘前交易中上涨,开盘前报 73.98 美元,涨幅达 22%。
	
在美国,数据中心对推动人工智能热潮愈发关键。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正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大型新设施,以容纳训练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数千块高耗能 GPU。
	
这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压力,包括用于数据处理的 GPU 短缺,以及运行这些设施所需的电力供应问题。
	
微软表示,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其数据中心规模扩大一倍,以跟上云服务和计算服务激增的需求。该公司目前计划在本财年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入比此前预期更多的资金。
	
近期,微软已与 Nscale 签署协议,后者将在欧洲为其提供约 20 万块英伟达人工智能处理器;同时,微软还承诺在五年内投入 174 亿美元,与荷兰公司 Nebius 达成类似的 GPU 基础设施协议,用于在新泽西州文兰市建设新的数据基础设施算力。
	
OpenAI改进ChatGPT语言模型,提早识别心理压力、风险话题
	
OpenAI 现已对 ChatGPT 语言模型进行全面升级,旨在提早识别心理危机、自残 / 自杀和情感依赖等负面行为,并通过温和的方式引导用户寻求真实世界的帮助。
	
在此援引官方新闻稿表述,本次升级的核心主题将聚焦于躁狂或精神疾病、自残、自杀,未来 ChatGPT 将会对这些对话的明显迹象作出反应,还能捕捉更细微的情感困扰信号,可避免脆弱的用户在与虚拟模型交流中无意陷入误解或更大压力。
	
消息称字节推出豆包长期激励计划,豆包大模型业务独立估值
	
11月4日消息,据ZFinance报道,字节跳动正在内部试点一项名为 “豆包长期激励计划” 的新机制。该计划针对豆包及相关大模型业务,建立起一套类似“虚拟股”的激励体系,通过授予“豆包股”及配套的期权回购机制,进一步增强核心人才的留任力与创造力。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豆包股”的定价仍以业务投入成本为参考,授予价格相当划算。随着豆包及大模型 ToB 业务的推进,未来“豆包股”将根据业务增长重新估值,使员工的激励与业务表现直接挂钩,让更多参与者共享增长红利。假设字节目前对豆包及大模型业务的内部估值约为 40 亿美元。
	
如果未来豆包真能成长为下一个 TikTok 级产品,估值跃升至 400 亿美元,那么员工手中的“豆包股”将获得 10 倍增长。
	
这正是“豆包长期激励计划”的妙处:它让员工不再只是领工资、拿期权的“打工者”,而是提前成为新业务的 “内部创业股东”。他们押注的,不只是稳定收入,而是一次可能改变字节版图的增长曲线。
	
	
美媒:黄仁勋游说特朗普对华出售Blackwell芯片,但遭美官员反对
	
北京时间11月4日,《华尔街日报》发表内幕文章称,虽然黄仁勋(Jensen Huang)大力游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允许英伟达对华出售Blackwell芯片,但是此举遭到了美国高级官员的反对。
	
据美国现任及前任政府官员透露,就在中美在韩国举行高峰会前夕,一项紧急议题浮出水面。特朗普希望讨论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的请求:允许该公司向中国销售新一代AI芯片。
	
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批准英伟达Blackwell芯片的出口将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向,可能会加速中国的技术发展。黄仁勋经常与特朗普沟通,他一直在不懈地游说特朗普放宽出口管制,以维持中国业务。
	
反对批准英伟达芯片出口的还包括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和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他们曾参与领导贸易谈判。
	
美国官员透露,面对来自高级顾问几乎一致的反对意见,特朗普决定在高峰会中不讨论英伟达的先进芯片。
	
特朗普的这一最终决定是鲁比奥及其他州政府顾问对黄仁勋游说取得的一场胜利,后者是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的执掌者。英伟达向中国出口Blackwell芯片的潜在销售额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并可能帮助英伟达让中国的AI公司继续依赖其技术。英伟达正等待特朗普政府批准,以便向中国市场推出性能较低版本的Blackwell芯片。
	
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Kush Desai)表示:“特朗普总统在政策事务上会听取各方意见,包括来自顶级商业领袖的观点。不过,指导他决策的唯一因素是美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在此之前,不甘心失去中国市场的黄仁勋曾表示,英伟达目前处境尴尬,他希望特朗普能帮助公司找到解决方案。
	
消息称中国补贴数据中心高达50%电费,促进国产AI芯片发展
	
据报道,中国加大了对国内一些大型数据中心的补贴,使其能源费用降低了一半,以促进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推出了新的补贴政策,帮助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中国科技巨头降低电力成本。
	
报道称,甘肃、贵州、内蒙古等数据中心密集省份的地方已做出回应,提供补贴,将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费降低高达50%,前提是这些数据中心使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
	
知情人士表示,使用英伟达等外国供应商芯片的数据中心不符合此类优惠条件。
	
专家表示,用当前一代中国芯片产生相同数量的代币(计算能力单位)所需的电力比英伟达H20高出约30%至50%。
	
虽然科技公司通常会从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那里租赁计算能力,但他们仍然需要自己建设大量的计算能力,以满足人工智能驱动型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
	
尽管使用国产芯片会带来更高的能源成本,但中国更加集中的电网仍然比美国提供更便宜、更环保的电力,而且近期不会出现电力短缺。
	
中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偏远省份,如甘肃、贵州和内蒙古,已成为数据中心集群的热点地区。这些省份的工业用电单位成本比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低约30%。加上新的补贴,单位成本将进一步降至每千瓦时约0.4元人民币,即5.6美分。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8月份公布的数据,美国工业用电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千瓦时9.1美分。
	
韩国10月半导体出口额增长25.4%,创同期历史新高
	
韩国10月出口额同比增长3.6%。尽管受中秋节长假影响工作日减少,但由于半导体和船舶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出口额仍实现增长。然而,对美国和中国等主要市场的出口表现有所下降。
	
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1月2日发布的数据,10月份韩国出口额达到595.7亿美元,创下历年10月份的最高纪录。自6月份以来,韩国出口已连续五个月保持增长势头。日均出口额也创下新纪录,达到29.8亿美元。
	
按品类划分,在15大出口产品中,半导体、船舶、石油产品和计算机等四类产品的出口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半导体出口额达到1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创下10月份的历史新高,并连续第八个月保持正增长。这一结果反映了市场对高容量、高附加值存储器的强劲需求,也推高了存储器固定价格。
	
计算机出口也增长了1.7%,扭转了连续三个月的下滑趋势,转为正增长。船舶出口同比增长131.2%,达到46.9亿美元。同期,石油产品出口增长了12.7%。
	
然而,受美国关税影响较大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分别下降了10.5%和18.9%。受美国50%关税影响的钢铁出口也大幅下降了21.5%。
	
从区域来看,除拉丁美洲和独联体以外,九大主要出口区域中有七个区域的出口业绩出现下滑。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16.2%至87.1亿美元,对中国的出口同比下降5.1%至115.5亿美元。在这九个区域中,只有美国出现了两位数的降幅,这主要归因于关税的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韩国10月进口额同比下降1.5%至535.2亿美元。贸易顺差为60.6亿美元,比上月增加28.9亿美元。
	
微软获美国出口许可运输AI芯片 计划在阿联酋投资逾150亿美元
	
11月3日,据路透社报道,微软(MSFT.US)宣布,计划在截至2029年底的七年内,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投资超过150亿美元,并已从特朗普政府获得出口许可,允许向该海湾国家运送先进芯片。
	
微软副董事长兼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这笔投资中最大的一部分,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是在阿联酋扩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项投资对于满足当地对人工智能(AI)应用的需求至关重要。”史密斯透露,公司去年已获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今年也获得了新的许可。
	
中国全自研新一代工业无线通信芯片在沈首发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化、智能化改造有了核心利器。日前,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两款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工业无线通信芯片揭开面纱,标志着我国在工业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从标准引领、技术领先到芯片首发的关键性突破。
	
随着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柔性化生产、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新形态正深刻重构工业生产模式。然而,支撑这些高速、高精度应用的“神经中枢”——工业通信网络却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更关键的是,物理线缆已成为工业智能化迈向更深层次的瓶颈。
	
此次发布的新一代工业无线通信芯片由辽宁辽河实验室和沈阳市邦粹工业通信与安全研究院联合研发,包括通用型与专用型两款。沈阳市邦粹工业通信与安全研究院院长杨雨沱介绍,针对运动控制的“硬实时”需求,芯片实现“端到端全链路确定性时延”,数据直接通过芯片的专用通路发送出去,从几毫秒的时延缩短到最低50微秒以内,有了20倍甚至更多的提升;在安全性上,芯片支持物理层的波形管控,实现了本质上的安全,并且在实际工业场景中达到了99.999999%的可靠性。
	
“相当于用手机替代座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辽宁辽河实验室副主任曾鹏表示,以往工厂里的网络传输只能用物理线缆方式,此次发布的芯片在诸多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可实现全面无线化,进行无处不在的通信和大面积的数据采集和感知,进行更加优化的决策和控制,将真正做到透明工厂、数字工厂、智能工厂。
	
此次两款新一代芯片的发布,意味着我国自主工业无线技术体系实现完美闭环。该芯片的WIA-FA技术,是我国自主提出的工业无线网络标准,并于2017年成为工业高速无线控制领域唯一的IEC国际标准。如今,基于我国自主标准成功研发出核心通信芯片,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到核心芯片的全面自主可控。
	
以自主芯片为基石,没有线缆束缚的柔性产线、自由穿梭的同步机器人、无线互联的精密仪器和黑灯工厂等全新应用场景将加速走进现实,并有望形成强大的市场牵引力,为工业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1-9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8%
	
11月3日,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 1-9月世界广义新能源车销售比例达到世界汽车销量占比为29.2%,比2024年全年增长2.9个百分点;而狭义新能源车达到22.3%,呈现相对较强的状态。1-9月世界新能源373万辆的增减量贡献度中,中国占68%,德国和美国各占增量的5%和4%。
	
崔东树:近几年中国贡献了世界8成左右的增量,中国车市是世界新能源车竞争的核心的焦点。
	
日本移动出行展 重新定义未来汽车
	
日本汽车业者在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尝试突破传统交通工具的定义,让未来汽车成为移动的生活空间、社区服务终端乃至“飞天巴士”。
	
据新华社报道,夏普在展会推出首款汽车LDK+。这款纯电动概念车的设计理念是“客厅空间的延伸”。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普通家庭用车实际行驶时间只有5%,其余95%的时间都停在车库。LDK+的目标就是盘活这95%的时间。
	
车窗采用液晶遮光技术,一键即可实现完全私密空间;驾驶席可180度旋转,配合后部大屏幕,可用于观影或在线会议;中央扶手箱可后移、打开折叠桌板,并整合了投影仪和空气净化器。
	
夏普公关部工作人员森大祐告诉记者,LDK+计划2027年发售,未来这款车还将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自动为车内空间使用者调节温度、湿度和照明等。
	
针对公共交通不足现状,日野汽车展出的纯电动概念车poncho dot定位于助力解决社区移动难题。这款基于小型卡车开发的车辆设有11个折叠座椅,早晚高峰可用作小型公交车;座椅折叠后可运货或容纳多辆轮椅,实现分时段承担通勤接送、货物配送、医疗接送等多种任务。
	
展区工作人员透露,这款汽车未来计划采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有望缓解专业驾驶员不足问题,但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丰田汽车的海狮概念车可变身远程诊疗车。副驾驶座椅内置传感器可测量心率、血压等体征,车厢沙发床下放置常用医疗设备,随车护士协助患者通过电视电话系统问诊,并在医生在线指导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处置。车门边缘的液晶显示条能提示等候者现在看诊的是哪名患者,前面还有几人。丰田希望借此缓解人口稀少地区居民就医难题。
	
初创公司SkyDrive的纯电动“飞行汽车”吸引众多参观者排队体验。据介绍,这款车型计划2028年在大分县别府市至汤布院及大阪投入运营。届时,可将别府市和汤布院之间巴士一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约15分钟。
	
工作人员称,这款飞行汽车的噪音仅为直升机的约三分之一,目前可搭载驾驶员及两名乘客,力争2030年后实现自动驾驶。
	
日本移动出行展由此前的东京车展更名而来,今年是第二届。
	
本届展会在10月30日至11月9日举行,以“一起去探寻令人心潮澎湃的未来吧”为理念,吸引逾500家企业和团体参展。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铃木、斯巴鲁等日本主要车企悉数参展。国际品牌方面,比亚迪、现代、起亚、宝马和奔驰等也有车型参展。
	
吉利参股雷诺巴西公司,开拓拉美新能源汽车市场
	
11月3日,吉利控股集团发文称,当日公司与雷诺集团正式签署巴西战略合作最终协议,双方将通过雷诺巴西公司(Renault do Brasil)深化新能源车型的本地化生产与市场拓展,标志着两大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迈入跨洲际落地新阶段。
	
根据协议条款,吉利将收购雷诺巴西公司26.4%的股份,雷诺集团仍保持控股股东地位并负责合并财务报表。这一股权安排为吉利开辟了关键市场入口:作为少数股东,吉利将全面共享雷诺巴西公司的成熟工厂产能与覆盖广泛的市场网络,加速其在拉美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进程。
	
销售渠道整合成为合作核心亮点之一。雷诺巴西公司将正式成为吉利新能源产品在巴西的授权经销商,为其提供销售、金融及售后服务的全链条支持。其中,吉利旗下电动SUV车型EX5将率先通过雷诺品牌的全域经销商渠道进行销售,直接触达巴西主流汽车消费群体。
	
对于雷诺集团而言,此次合作将加速其电动化转型步伐。借助吉利的先进新能源技术,雷诺可快速扩展新能源产品线,精准匹配巴西市场日益增长的电动化需求。生产端的协同效应同样显著:位于巴西南部库里蒂巴市的埃尔顿・塞纳(Ayrton Senna)工业园区,除继续生产雷诺现有车型外,将新增吉利品牌产品的制造业务。这座运营已超25年、累计生产350万辆汽车及500万台发动机的工业园区,将通过产能复用进一步提升利用率与市场竞争力。
	
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正式下线
	
11月3日,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试产,并顺利下线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据悉,该工厂主要用于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的飞行器生产,规划年产能10000辆,初期年产能5000辆,这也是全球首个具备“万辆级”年产能的飞行汽车制造工厂。小鹏汇天方面表示,满产状态下,生产线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
	
高德、HERE达成合作 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ADAS等解决方案
	
11月3日,位置数据与技术平台HERE Technologies与国内导航提供商高德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此次合作融合HERE全球级AI地图制图技术与高德在中国汽车行业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根据规划,双方将为超过30家中国汽车品牌提供无缝导航、ADAS功能以及互联车载系统。
	
	
神二十和神二十一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 神二十航天员将于11月5日返回地球
	
新华社酒泉11月4日电 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4日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六号卫星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电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北京时间11月3日11时47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六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察、水利气象等领域。
	
本次任务是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2025年执行的第4次发射任务。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中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该型火箭可适配直径4.2米和3.7米两种整流罩,具备一箭一星和一箭双星发射能力,本次任务采用4.2米直径整流罩的基本构型。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05次飞行。
	
美公司拟发射卫星:反射阳光提供夜间光照
	
据加拿大CTV电视台2日报道,一家美国初创公司正在研发一项卫星技术,通过在太空部署大型镜面,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为太阳能发电站在夜间补充能源,或为高纬度、冬季漫长的地点增加光照。
	
报道称,名为“反射轨道”(Reflect Orbital)的这家公司表示,可以通过该技术“在夜间贩售阳光”。目前,该公司已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申请,计划发射首颗名为“EARENDIL-1”的试验卫星。公司提出了多种卫星设计方案,反射镜的尺寸从10米×10米、18米x18米至54米×54米不等,并计划在明年进行首次技术演示。有专家分析,为提供足够的光照,即使是最大尺寸的卫星,也需要发射数千颗。
	
公司代表艾米莉·比尔巴奥在接受CTV采访时称,公司已收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咨询,询问该技术是否能在冬季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D。对此,她说:“我们不会就健康方面发布任何声明,但我们很乐意尝试这些演示。”
	
不过,已经有专家对此表达担忧。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学教授菲尔·兰吉尔认为,此类技术可能会成为“多方面灾难的根源”。他表示,除了增加太空近地轨道的拥堵程度,人为在夜间增加光照还可能造成光污染、空气污染,并干扰动植物而造成生态问题。
	
兰吉尔在接受CTV采访时表示:“那会很怪异——夜空亮度不会整夜恒定,会出现时明时暗的波动。你周围的天空到处都有活动,那将是一个奇异的世界。”还有一些天文学家担忧,大规模发射“反射镜”卫星可能加剧夜空的光污染,加重现有的“星链”等卫星星座带来的干扰天体观测问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反射轨道”公司仍然很乐观。比尔巴奥表示:“我们非常有信心,明年在演示时,通过展示其精准度和控制力,并解释哪些技术可以长期稳定运行,我们将证明,这些技术能够与地球环境很好地共存。”
	
星链卫星2025年第100次发射:29手功勋猎鹰9号火箭
	
快科技11月3日消息,SpaceX再次达成里程碑,完成了2025年的第100次星链卫星发射,累计超过2500颗。
	
北京时间11月1日4点41分, SpaceX从范登堡太空军基地4E工位发射了一枚29手猎鹰9号火箭B1063.9,成功将28颗星链V2 Mini卫星送入轨道。
	
B1063火箭首飞于2020年11月21日,五年来已经发射了29次,并且再次成功回收了一级助推器。
	
目前,星链卫星发射总数已经超过1万颗,仍然在轨运行的8600多颗。
	
根据SpaceX官网信息,今年还会有8次星链发射,年度发射总数将会达到228颗。
	
SpaceX迫于NASA压力提出加速登月方案
	
财联社10月31日电,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就火箭研发延迟提出批评之际,埃隆·马斯克旗下SpaceX提出了一项更快的宇航员登月方案。SpaceX表示:“我们已提交并正在正式评估简化的任务架构与操作方案,相信这将加速重返月球进程,同时提升宇航员安全。”根据与NASA签订的40亿美元合同,该公司需将巨型星舰火箭改造为能运送宇航员往返月球表面的着陆器。SpaceX承诺为NASA的“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准备好星舰,这将是半个多世纪来美国人首次登月。
	
	
美稀土磁体初创公司与特朗普政府敲定14亿美元交易
	
面对耗时长久的稀土产业链建设,两家美国初创公司想到了一个“走捷径”的路子,并且获得特朗普政府的高额资金支持。 美国稀土磁体初创公司Vulcan Elements周一宣布,与美国政府和私人投资者达成价值14亿美元的交易,用于建设一座年产1万吨磁体的工厂。
	
公告表示,对于其扩建工厂事宜,美国国防部战略资本办公室将提供6.2亿美元的政策贷款,同时美国商务部还将给予芯片法案项下的5000万美元激励资金,另外还有5.5亿美元由私人资本组成。 众所周知,美国并不具备大规模提炼稀土的产能。Vulcan Elements的应对之策就是从电子垃圾中寻找原材料。公司在公告中强调,实现万吨产能的重点是“回收报废磁体和电子废弃物”(focus on recycling end-of-life magnets and electronic waste)。
	
这项协议也涉及专门提纯和回收稀土材料的公司ReElement Technologies。这家回收公司也将获得美国国防部8000万美元的政策贷款,并由私人投资者配套等额的资金。
	
与之前的几笔政策投资类似,美国国防部将得到两家创业公司的认股权证,这是按预设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美国商务部还获得Vulcan Elements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权。
	
这也是特朗普政府最新一笔“政策资金换股权”的交易。今年7月,美国国防部获得当地最大稀土矿商MP Materials的15%股权。8月,特朗普政府又收购英特尔10%股权。此外,英伟达和AMD还与美国政策达成了“出口分成协议”。
	
Vulcan Elements成立于2023年,由前海军军官John Maslin联合电气工程师Piotr Kulik创立。公司的目标是在美国生产烧结钕铁硼(NdFeB)永磁体。钕铁硼磁体能够将电能转化为运动,是几乎所有先进机器和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Vulcan在今年3月公布首个小规模商业制造设施,并在8月完成6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对应估值为2.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由特朗普之子小唐纳德·特朗普担任合伙人的1789 Capital。
	
据悉,Vulcan与ReElement此前已经宣布达成合作。ReElement将报废磁体、电子废弃物和开采的精矿加工成高纯度稀土氧化物。Vulcan把这些氧化物还原为高纯度稀土金属,并制造成成品稀土磁体。
	
马来西亚总理:投资1.42亿美元建设磁体厂将促进稀土产业发展
	
据报道,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表示,在马来西亚彭亨州投资6亿令吉(约合1.42亿美元)建设一座超级磁体制造厂将增强该国的稀土产业实力。
	
今年7月,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与韩国JS Link公司签署协议,将在马来西亚关丹地区莱纳斯先进材料工厂附近建设一座年产3000吨钕磁体制造厂。
	
安瓦尔近日表示,由于该项目涉及稀土加工,马来西亚贸易部长将密切关注其进展。JS Link公司已经购置了土地,并希望尽快投产,因此这不再是一份谅解备忘录。投资已经到位,土地也已准备就绪,现在需要加快推进进程。”
	
安瓦尔表示,此次合作将增强马来西亚在先进材料和清洁技术领域的实力,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关键矿产的供应链。
	
据该国政府估计,马来西亚拥有约1610万吨稀土矿藏,但缺乏开采和加工技术。该国正在寻求外国投资和技术共享机会,以开采和加工稀土原料。
	
稀土是高科技制造业的关键材料,包括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导弹等。马来西亚政府正在与中国就稀土加工进行谈判,并于上个月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寻求合作以实现其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多元化。
	
英国金属回收商 Global Ardour Recycling 收购纽波特港区金属回收作业
	
英国金属回收商 Global Ardour Recycling 宣布收购基于纽波特码头(Newport Dock)由 Adelphi 运营的金属回收工厂。该码头具备深海船舶装载能力(可装载约 36,000 吨货物),将提升公司出口规模与物流能力。 收购旨在加强该公司在国内供应商与汽车回收领域的服务能力,并拓展出口通道。
	
华通线缆安哥拉12万吨电解铝项目12月27日将正式投产
	
据报道,位于安哥拉本戈省丹德自贸区的铝工业园第一期项目,将于2025年12月27日正式投产。该项目投资额超过2亿美元,预计将创造超过1200个就业岗位。安哥拉工贸部国务秘书奥古斯塔·福尔特斯(Augusta Fortes),在洛伦索总统接见华通安哥拉工业公司董事会主席张文东之后,向媒体通报了这一消息。国务秘书福尔特斯称,目前项目已具备所有启动运营的条件,落成典礼将标志着建设工作完成,工业生产正式开启。
	
在线订购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