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上半年原油价格走势分析、2019年下半年原油价格走势预测及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原油市场的影响分析[图]

    一、上半年减产“搭台”,地缘“唱戏”,油价波动放大

    1、OPEC+减产“搭台”

    国际油价在2018年四季度经历断崖式下跌。18年10月发生的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失踪事件持续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焦点。在土耳其政府的持续调查面前,沙特处境尴尬。沙特为换取美国方面的支持,顺势公开表示OPEC将全力增产石油。这一颇具“投名状”意味的表态引发了原油价格的下跌。

    最为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在18年11月5日宣布在对伊石油进口问题上,将给予中国、希腊、意大利、印度等8个国家和地区以180天的豁免期,这就意味着前期油价持续上涨的预期基础被彻底破坏。结合期货交易的多头持仓数据超预期下滑以及美国股市的连续回调,市场对于风险资产的偏好情绪开始收紧,杠杆资金的回撤也加剧了流动性的枯竭,进而放大了下跌走势。最终,布伦特油价在18年12月底触碰到50美元/桶大关。进入19年以来,原油价格持续反弹。然而从上半年角度回顾来看,油价走势先扬后抑。一季度的油价涨势凌厉,整体呈现单边上涨趋势;进入二季度以后走势出现分化,尤其是进入5月以后,油价转而回落。

2015年至今的国际油价表现(美元/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支撑这一轮上涨的因素我们认为有三方面:一是超跌反弹的补涨作用。由于去年四季度最后一波的加速下跌明显是金融市场的非基本面因素造成的,油价跌破成本线本身就不具备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油价上涨的初期,超跌反弹成为主要支撑。二是减产联盟的主动维稳,即新一轮减产协议的超预期执行。18年12月6日,OPEC和俄罗斯等世界主要产油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经过拉锯式的谈判,减产联盟最终达成了协议,即自2019年1月起减产120万桶/天,其中OPEC承担80万桶/天减产任务,伊朗得以豁免。非OPEC承担40万桶/天减产任务,其中俄罗斯承担22.8万桶/天。减产联盟计划在19年4月再次评估减产效果并决定是否继续延长协议。由于协议达成的结果高于此前减产100万桶/天的预期,油价当即以大涨回应。

OPEC减产联盟参与国各自承担的减产任务(万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OPEC减产联盟参与国各自承担的减产任务(万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19年1月以来,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就相对较好,主因是沙特作为减产联盟的带头人超预期执行减产任务。19年1月,沙特当月减产幅度就超过了此前确定的定额目标,执行率达到122%,由此带动OPEC整体的减产执行率就达到了84%。此后连续数月,沙特持续控制自身产量及出口量。2019年5月份沙特产量进一步下降至969万桶/天,环比4月下降7.6万桶/天。由此,沙特5月份的减产目标执行率进一步上升至293%。但5月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因此OPEC整体减产执行率反而略有下降,至142%,环比降低4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减产行动则不温不火,这也符合该国在历次减产行动中的一贯表现。虽然俄方的表现不如沙特那般激进,但整体仍符合框架要求,且根据5月份产量,俄罗斯减产执行率已经超过100%,至135%。因此,我们预计5月份非OPEC阵营的减产执行率将在4月份的基础上有明显提升。总之,正是由于减产联盟持续超预期的减产行动,加之美国原油产量增长遭遇瓶颈,上半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应情况相对紧张,为油价上涨提供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1-5月OPEC和非OPEC减产执行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地缘政治以伊核问题为核心,溢价明显

    支撑上半年油价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频繁出现的地缘政治事件。尤其是进入一季度后,委内瑞拉局势紧张。此外,5月美国取消对伊朗石油出口的豁免措施,加剧了市场对供给趋紧的担忧。

    (1)伊核协议已名存实亡,但转化为实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去年,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之初,根据我们与国内中东地缘政治专家交流得到的信息,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此次美国对伊制裁力度空前,角度全方位且战略目标清晰,具体有四点:第一、美国一次性激活自1979年以来对伊朗的所有制裁手段。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案是由2012年颁布的新《国防授权法》以及其他多部法律共同组成的。今年5月到期的仅仅是其中关于石油出口禁令的法律。此次美国重启制裁则不光是重启石油出口禁令,其他有关于对伊朗国际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制裁措施一并得以重启。第二、自2016年1月伊核协议生效后签署的合作协议全部需要停止。目前影响较大的商务合同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向伊朗出售民航客机的合同,能源方面则涉及道达尔、中石油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合资的伊朗南帕斯油田项目。道达尔方面已经明确表示,若不能享受豁免,将在11月4日前退出伊朗南帕尔斯油田开发活动。第三、美国明确此次制裁将不给予包括欧洲在内的国家或者公司豁免权。此前市场认为美国出于对欧洲的政治盟友方面的考虑,将给予欧盟企业以豁免或部分豁免,但目前美国方面的表态非常强硬,明确不给予任何公司以豁免权。第四、本次制裁的战略目的在于从经济方面压垮伊朗,并明显削弱伊朗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奥巴马时期的对伊制裁的核心目的是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前,以进一步推动伊核问题最终解决。而此次美国单方面退出后,其重启制裁的目的已经截然不同。综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多个场合的表态,可以认为这次对伊制裁目的就是要在经济方面拖垮伊朗,并且明显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回顾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的过程,美国方面的战略意图虽然非常清晰,但实际执行力度仍有非常大的调整空间。在去年11月中期选举同期,该国宣布给予中国、印度、土耳其等8个国家和地区180天进口豁免便是例证。这一出口豁免政策已于今年5月2日正式到期。5月4日白宫针对伊朗原油出口的豁免问题发表声明,要求伊朗石油买家自5月起停止进口该国原油。从这一强硬措辞中可以进一步清晰传达出美国完全切断伊

    朗石油收入的战略意图。

伊朗原油产量数据下降明显(千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美国重启制裁以来,伊朗原油产量数据下降非常明显,已由制裁前的380万桶/天的中枢水平降至今年5月份的237万桶/天。出口数据呈现同样的趋势,19年5月该国原油出口量已经降至22.6万桶/天,已经基本实现美国最初意图将伊朗原油出口降为零的目的。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年年中至18年10月,这一阶段对应的是美国刚刚重启对伊制裁的时期。在重启制裁初期,美国无论是表态还是实际措施都非常强硬,尤其是针对欧洲盟国的斡旋,美国并不为其所动。由于欧洲主要公司对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在这一阶段边际变量最大的也是欧洲地区。至18年10月,欧洲对伊朗的原油进口量由最高的60万桶/天已经基本降至零。韩国也在18年7月起停止了对伊朗原油的进口。第二阶段是18年11月至19年4月,这一阶段对应美国对8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进口豁免。虽然在名义上实施豁免,但是美国方面的前提条件是要求豁免对象分阶段的减少进口,并以此得到下一段时期的豁免权利。在这一时期内,我们看到日本等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亚太地区国家进口虽然有所恢复,但最终还是相继停止了对伊原油进口,而在伊朗具有较多战略投入的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依然维持了相当水平的进口量。第三阶段则是19年5月至今,这一阶段对应美国取消对伊朗原油出口的全部豁免政策,不仅如此,该国还对伊朗石油化工行业采取了制裁措施。至此,伊朗第一大出口收入来源的石油石化产业全部被列入制裁范围。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金融制裁这一核心手段的作用下,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明显减少了对伊朗的原油进口。尤其是印度方面,在美国全面取消对该国的普惠待遇等措施的压力下,印度不得已停止了对伊进口活动。上述三大国的战略收缩,使得伊朗石油出口形势急转直下。由于失去了“托底”作用,伊朗原油出口恐将归零。

    欧洲几大伊核协议签字国联合发言称其将致力于维护和维持伊朗的财政渠道和出口,但是面对美国方面来自全球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封锁,该表态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不难判断,伊核协议目前已经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伊朗原油分国别出口情况(万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伊朗方面采取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的方式加以反制,该国总统鲁哈尼宣布伊朗将不再对外出售重水及浓缩铀,并将再次重启铀浓缩活动。而此前伊核协议规定伊朗停止一切铀浓缩活动,并在15年内最多保存300公斤经浓缩的六氟化铀,不再建造重水堆或积累重水。

    长期以来,伊朗维持了一定限度的民用核能建设,并以此作为维持其战略安全的重要砝码,但伊朗始终没有逾越武器级的核门槛。原因是伊朗深知一旦此平衡被打破,自身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在美国中东政策整体收缩的背景下,伊朗趁伊核协议带来的喘息之机趁机扩大了势力范围,这也是美国方面对伊朗“下重手”惩治的关键原因。但在地缘政治领域,“斗而不破”是一项基本规律。在美国方面派出航母战斗群的同时,特朗普又明确对美国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表示,不想与伊朗开战;国务卿蓬佩奥也表示国际石油市场不必恐慌,与伊朗的对话窗口始终打开。在美国退出伊拉克战场后,我们认为其再次派出实际的军事力量介入中东局势的可能性并不大,美国也很难在伊朗国内找到有力抓手,借助沙特和以色列等盟友力量加以围堵辅之以经济“内乱”可能仍将是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判断此区域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大,但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发生影响原油和化工品外送的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仍是沙特主要能源外送通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委内瑞拉局势不稳,反对派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上半年另一个地缘政治焦点便是委内瑞拉局势。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瓜伊多在今年1月23日自行宣布成为临时总统,并获得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多个拉美国家政府的支持。现任总统马杜罗命令所有美国外交人员在72小时内离开该国,并关闭该国驻美所有使领馆,马杜罗称这是由美国领导并阴谋策划的政变计划的一部分。此后几个月内,美国方面还通过外交施压、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等方式,要求委内瑞拉现任总统马杜罗下台,并在4月30日配合瓜伊多等人发动政变未遂。

    未遂政变后,瓜伊多领导的反对派开始寻求与马杜罗政府谈判。5月16日,委政府与反对派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首轮“秘密会晤”,寻求和平解决国内政治冲突的方法。此后,委内瑞拉国内社会形势基本平稳,反对派没有再组织大型游行示威活动。5月29日,双方在奥斯陆结束了第二轮对话,但并未达成协议。瓜伊多当天发表声明称,他派出的代表在对话中要求马杜罗下台并重新选举以解决国内危机,但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委反对派将继续尝试在宪法框架内推翻马杜罗政府,同时也会继续参与奥斯陆对话。马杜罗则表示,解决国内危机的方案是维护和平、尊重宪法、和谐共存和发展经济。目前,反对派试图政变未能成功,然而其内部也已出现了难以弥合的矛盾,反对派的自乱阵脚使得其未来取得政权的机会较为渺茫。目前,委内瑞拉军方坚决支持现任总统马杜罗,在未获得军方支持背景下的政变成功的概率也非常渺小。此外,俄罗斯方面对于委内瑞拉局势的参与,也令地缘政治局势产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具体对于原油市场而言,年初由于委内瑞拉局势持续紧张升级,该国的原油生产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随后反对派的活动导致该国最大的发电厂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全国大停电,并进一步影响了该国的原油生产活动。进入19年后委内瑞拉产量加速下滑,5月产量已经降至74.1万桶/天,较年初115万桶/天的水平下降超过40万桶/天,创历史新低。出口方面也下降较为明显,自3月份停电事故发生后,该国原油出口明显降低且至今也没有恢复至年初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起委内瑞拉对美国出口量已经由40万桶/天左右的水平降至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委内瑞拉对于美国极限施压的一种回应。

委内瑞拉原油产量(千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委内瑞拉原油出口目的地构成(万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需求预期悲观引发油价回调

    今年一季度,市场对于需求预期的判断相对较为乐观,一方面是由于主要消费国,尤其是美国经济数据的表现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国内库存水平整体较为合理;另一方面,OPEC超预期减产使油价整体处于上涨通道,也冲淡了市场对于需求预期的担忧。然而,贸易摩擦对于经济的整体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尤其是4月份以后,主要国家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皆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市场此前忽略的贸易摩擦的影响正在开始实际落地。此外,美国与主要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仍存在较强的持续升级的预期,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对于今后需求前景的担忧正逐渐加重,并影响其风险偏好。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们对18年下半年开始的EIA短期能源展望以及OPEC月报中对于世界原油需求预测部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到,19年一季度前对于19年全年需求增长的预期整体稳定在150万桶/天,从二季度开始,该组织连续下调对于19年全年的需求增长预期,最新的6月份公布的数据更是将这一数据下调至120万桶/天,环比下降20万桶/天。

    OPEC的预测则更为悲观,该组织从18年下半年开始便接连下调对于19年的需求预期。6月份发布的最新一期月报将19年需求增长数据调整至114万桶/天,环比5月份的121万桶/天下降7万桶/天,直观表现出了市场对于需求增长的担忧。

EIA短期能源展望对世界原油需求预测变化(万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OPEC月报对世界原油需求预测变化(万桶/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2019下半年原油价格存在高不确定性,关注微观数据变化

    1、美国夏季消费旺季汽油库存和炼厂开工率是关键

    下半年原油的需求方面仍然存在走弱的不确定性。与柴油的库存走势相反,2018年四季度美国汽油库存上升。从炼油厂的裂解价差来看,2018年美国及欧洲汽油的裂解价差明显弱于柴油。反映了汽油消费的疲软。

美国汽油库存处于高位水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湾区炼厂汽油价差弱于柴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欧洲炼厂汽油价差弱于柴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汽柴油的裂解价差可以作为原油消费景气度的前瞻指标,而炼厂设备利用率则直接反映了原油的需求情况。当美国炼厂设备利用率较高时,会导致:①原油商业库存的下降。②美国库欣地区原油库存的下降。由于WTI交易的是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因此在夏初炼厂设备利用率较高库欣地区库存快速去化时,原油价格容易因为换仓等交易因素出现价格上涨。③汽油产品的增加。在夏季消费旺季时如果汽油库存较往年同期大幅上涨,则说明汽油需求的疲软。从而引发市场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因此,二季度美国EIA库存报告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微观数据,会影响市场对需求和库存变化的预期。

美国炼厂开工率近期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美国下半年输油管道投产解决页岩油物流瓶颈,产能投放压制高油价预期

    截至4月5日当周,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增加15座至831座,终结六周连降趋势。前一周曾一度降至2018年4月来新低。去年同期为808座。3月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累计减少37座,为2016年4月以来最大单月降幅。2019年一季度石油活跃钻井数累计减少69座。石油活跃钻井数通常被认为是页岩油产量的前置指标,一般产量的变化会滞后活跃钻井数变化4-5个月。考虑二季度页岩油的管输瓶颈依然存在,预计页岩油二季度产量大幅增长可能性较低。

2019年一季度美国石油钻机数快速下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原油产量二季度大幅增长可能性较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盛测算认为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线在50美元/桶附近。当WTI油价等于50美元/桶时,其自由现金流为正。因此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高于70美元/桶,WTI原油价格高于60美元/桶时,当输油管道的物流瓶颈解决后,页岩油企业存在增产动力。

页岩油盈亏平衡油价预计在50美元/桶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WT原油价格在50美元/桶附近时自由现金流为正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页岩油企业输油管道的运能投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下半年管道投放后,页岩油作为边际供应增量可能快速上产,成为下半年压制高油价的主要因素。

美国输油管道集中在下半年投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大国博弈,OPEC下半年延续减产协议存在不确定性

    以沙特为首的OPEC+委员会重申减产承诺,并且承认该组织应将是否延长减产期限的决定推迟至6月份。推迟延长减产期限的决定反映了OPEC认为石油市场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对委内瑞拉及伊朗的制裁收紧,可能导致市场供应进一步收缩。对于OPEC来说,布伦特原油价格低于50美元/桶时击穿了绝大多数成员国的财政盈亏平衡价格以及经常账户平衡油价,因此减产动力较强。但当原油价格突破70美元/桶以上时,消费国原油需求可能减少,同时来自特朗普的不满会变强;此时OPEC组织的减产动力可能减弱。尤其是俄罗斯,属于减产联盟中较弱的一环。

OPEC成员国财政盈亏平衡油价大多高于50美元/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巴西,俄罗斯,英国及澳大利亚是2019年除美国外的主要边际供应增量

    OPEC月报预测,2019年除了美国外,主要的供应增长边际变量来自巴西,俄罗斯,英国和澳大利亚。

巴西,俄罗斯,英国及澳大利亚是2019年除美国外的主要边际供应增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1月巴西原油及液体燃料(包括原油及天然气凝析液等在内)产量小幅下滑,但预期2019年产量仍将增长。巴西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海上油田,大量海上浮式生产平台的投建和运营将在未来贡献产量。

巴西原油产量1月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俄罗斯的液体燃料产量在2月达到了1153万桶/天,环比下降4万桶/天。俄罗斯承诺减产至6月,但全年来看新项目的投产和运营将使液体产量增加。包括Uvat,East-Siberian,Vankorneft,YamalLNG以及Messoyakha。

俄罗斯产量2月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贸易摩擦加剧,合作空间大于博弈

    1、贸易结构不平衡,19Q1逆差再次加大

    2014-2018年,中美两国间的能源及化工品双边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分别达455.29亿、422.02亿、389.50亿、460.11亿和522.8亿美元。其中,中国自美国的进口额分别达184.86亿、173.93亿、166.81亿、221.46亿和258.25亿美元,出口额分别达270.43亿、248.09亿、222.69亿、238.66亿和264.55亿美元。由于能源化工品价格与国际油价联系紧密,双边贸易额在近5年时间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但进入2019年后,双边能源化工品的贸易总额整体下降。2019年1-3月,中美两国能源及化工品的双边贸易总额为85.7亿美元,其中中国自美国的进口额达33.27亿美元,出口额为52.43亿美元。

    2014-2017年,我国对美国的能源及化工品贸易顺差分别为85.57亿、74.16亿、55.88、17.20亿和6.3亿元,顺差逐年递减,尤其是17-18年降幅非常明显。顺差减小的原因在于我国加大了对原产自美国的相关产品,尤其是大宗能源商品的进口力度。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了从美国进口原油和液化天然气(LNG),当年对美原油和LNG的进口总量分别达到765.43万吨和152.91万吨,进口总额达31.49亿和6.44亿美元,分列2017年我国进口自美国的各项能源化工产品第1位和第3位。2018年我国对美原油和LNG进口继续增加,进口量分别达1228.25万吨和216.76万吨,进口总额分别为67.74亿和10.98亿美元,为18年进口金额最大的两种商品。

    然而,由于我国已对原产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液化丙烷等大宗能源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相关效应在进入2019年以后体现得更为明显。虽然原油尚未在征税范围内,但进口降幅较大。19年1-3月我国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原油和液化丙烷进口量分别为20.21万吨、8.58万吨和2443吨,无论是量还是金额均大幅下降。由此带动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2019年1-3月我国对美的能源化工品贸易顺差达到19.16亿美元,已高于17年和18年全年水平。

2014-2019年(1-3月)中美双边能源及化工品贸易额(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进口产品结构方面,2014-2016年中国进口自美国的产品以大宗石油化工中间体(如苯乙烯、其他腈基化合物等)和终端产品(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酯等)为主。液化丙烷较为特殊,兼具能源品和大宗石油化工原料的双重属性。2015-2016年丙烷均为中国向美国进口的最大单一品种,但这一地位在2017-2018年受到了原油和天然气带来的挑战。

    自美国在2015年底取消延续了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该国原油出口窗口进而打开。一方面美国拥有页岩油气革命后的雄厚的油气资源产出作为基础,另一方面,特朗普上台后执行的传统能源优先的政策,也加快了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原油以及LNG开始逐步放量,并迅速成为中美能源及化工品贸易的主角。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我国对美出口的能源化工产品集中于橡胶塑料制品领域,如橡胶、塑料外底的各种鞋靴、橡胶充气轮胎等。

2018年我国进口自美国金额前15位的能源化工产品清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我国出口至美国金额前15位的能源化工产品清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我国对于美国大宗能源品进口依赖程度小

    (1)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虽高,但美国原油份额无足轻重

    由于国内资源禀赋有限,原油产量多年维持在1.9亿-2亿吨水平,新增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加以解决。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50%的警戒线;到2017年,进口总量首次超过4亿吨大关,达4.2亿吨;2018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约4.62亿吨,同比增长10.1%。按1吨原油=7.3桶计算,2018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折合为924万桶/天,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按全年数据测算,2018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71.2%。

    进口来源方面,2018年我国前五位的原油进口来源国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从各国份额变化趋势来看,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2013年开始快速上升,2016年份额达13.8%,首次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我国原油进口第一大来源国。2018年全年的进口比例已经高达15.4%。然而从2019年一季度进口来源数据看,由于美国对伊朗制裁方面的影响,伊朗份额明显下降,而沙特阿拉伯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成为我国第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

    由于美国开放石油出口时间并不长,因此我国对美国的原油采购规模较为有限。2018年我国进口原产自美国的原油合计1228.25万吨,2019年一季度进口量仅为8.58万吨。2018年美国原油占全年总进口量的2.66%,而进入19年后这一份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表明我国对美国原油的依赖程度非常有限。

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国及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美国LNG在我国进口来源中占比不大,替代来源较多

    作为替代煤炭,改善大气污染状况的主力能源品种,我国天然气无论在消费总量还是消费占比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约28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约161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进口方面,2018年我国管道气进口量约5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3%,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约746.23亿立方米,同比增速达41%。由此测算2018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42.6%。2019年一季度我国天然气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3月消费量达77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6%。一季度国内天然气产量达439.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LNG进口量达2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21.3%,管道气进口量129.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2%,整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测算2019年一季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继续上升至42.9%。

    从我国LNG进口来源方面看,大洋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分国家来看,澳大利亚是我国第一大LNG进口来源国。2018年我国自澳大利亚进口LNG达326.15亿立方米,占比约43.7%;其次是卡塔尔和马来西亚,进口占比分别为17.2%和10.8%;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分列进口来源的第四和第五位,进口占比分别为9.1%和4.6%。2019年一季度的进口占比则略有变化,在前五位的国家中,巴新占比明显提升,其他四个国家的占比则不同程度下降,表明我国LNG进口来源正在逐步多样化。2018年我国从美国进口LNG合计216.76万吨,折合约30.7亿立方米,占比约4%;而2019年1-3月进口量仅20.21万吨,折合约2.9亿立方米,占比则大幅下降至1.4%左右。在进口来源多样化的背景下,美国LNG货源的替代来源相对较多,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对我国LNG供应的影响都相当有限。

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Q1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液化石油气(丙烷)进口短期受到一定冲击

    目前,我国进口液化石油气主要是指液化丙烷及液化丁烷。其中,美国是我国液化丙烷的主要进口来源。2013年以来我国进口的液化丙烷数量逐年大幅提高。2013年我国丙烷进口数量仅为245万吨,到2017年增加至1337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2%。近两年由于新增的丙烷脱氢项目需求偏少,以及进口基数扩大,增速有所下降。2018年我国丙烷进口数量约为1346万吨,同比基本持平。我国的进口丙烷有近1/3用于丙烷脱氢原料,其余主要用于工业燃料。而丙烷进口迅速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国内丙烷脱氢(PDH)项目的原料需求明显增长;燃料用途的丙烷由于国际油价明显下降,其经济性有了很大改善,消费量也有所提升。2019年一季度,我国液化丙烷进口量约为349万吨,同比增长2.56%,整体增速依然低位徘徊。

    从进口来源方面看,中东和美国是我国液化丙烷的两大来源地。2017年我国液化丙烷第一大来源国为阿联酋,整体占比为32%,美国以25.3%的进口份额位居其次,排名第三位的是卡塔尔,进口占比为16%。2017年来自中东地区的丙烷占比接近60%。到2018年,美国丙烷的直接进口受到关税方面的影响,份额急剧下滑。由于相关关税影响自下半年开始显现,而美国货源的整体份额降幅约为50%,与时间窗口相对应,表明关税的加征对于我国对美丙烷进口的影响是直接和即时的。2019年一季度,我国对美丙烷的直接进口几乎已经停止,其市场份额逐步由中东及其他国家代替,而这一时期中东国家的丙烷货源占比达到了7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起韩国、马来西亚的丙烷进口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据我们了解,上述两国均不是丙烷原产地。份额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部分大型贸易商与美国供应商签署长期供应合同后,通过贸易串换方式替换了原产自美国的丙烷货源,并从上述两国直接进口所致。

    由于相关长期合同已经签署,因此若两国间贸易摩擦持续,相关贸易商通过串换手段进口丙烷的行为将持续,对于贸易行为本身的影响比较有限。由此产生的附加成本(主要是运输、仓储和转口费用)将由我国国内的消费者承担。此外,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在于国内大量丙烷需求方转而寻求中东货源,导致中东货源价格呈现单边上涨趋势,进而推高了下游原料成本,影响了下游生产效益。我们预计,若贸易摩擦持续,丙烷下游产业的负面影响将长期持续存在。

我国液化丙烷主要进口来源地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合作空间广阔,有望成为平衡两国贸易压舱石

    (1)原油:未来将在中美贸易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从2015年底美国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出口禁令以来,大量美国页岩油倾巢而出。由于美国国内需求规模较为稳定,毫无疑问,增产的大部分原油都将出口。截至2019年5月底,美国原油出口规模已经达到320万桶/天。不少能源机构预测,到2022年美国原油平均出口量可能提高到400-450万桶/天的水平。

    预计未来10年全球石油供给增长预料有80%以上来自美国。按照18年统计数据,加拿大、韩国和中国是美国原油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由于美国石油出口主要是与加拿大油砂“对换”,以适应双方国内炼油工艺之需要,而北美地区的炼能几乎没有增加。因此,可以预计美国增加的石油出口量中的相当一部分将输往亚太区域,尤其是中国。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数量仅占当年总进口量的2.7%,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此外,促使国内扩大对美国原油进口可能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美国出口原油的质量较好,为轻质低硫原油,适应国内炼厂,尤其是新建炼厂的原料轻质化需求。由于美国原油出口目前从规模和加工实践都相对较少,预计形成稳定的需求规模还需要时间。二是美国原油出口按照WTI价格结算,较布伦特存在贴水。虽然目前美国墨西哥湾能够处理超级油轮(VLCC)的港口不多,但随着未来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升级,未来美国原油装载成本预计将进一步下降。

    2012-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年均增速为9.1%,过去10年(2007-2017年)年均增速则为9.9%。若以2017年原油进口量4.2亿吨为基数,按复合增速6%测算,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5亿吨(折合约1000万桶/天)。考虑到原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历史上来看,单一进口来源的占比超15%的接受概率不大,若达到目前我国第三大原油进口来源地的占比即12%,可以达到120万桶/日。由于出口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限制,我们预计美国原油出口量到2020年有望超300万桶/天,到2022年这一数字可能提高到约400万桶/天以上。若中国超过美国原油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加拿大的30%的占比,预计出口中国将超100万桶/日。若届时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达到100-120万桶/日,按75美元/桶价格计算,我国从美国的原油进口贸易金额可达到300亿美元左右(274-329亿美元)。

    (2)天然气:进口美国产LNG空间较大

    在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我国天然气进口渠道需要尽可能多元化,并确保海外进口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我国天然气进口有管道进口和沿海LNG进口两种途径。我国天然气进口管道主要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目前还处于建设期,预计在“十三五”末投产,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目前还处于谈判期,未最终确定。

    中亚天然气管道目前有A、B、C三条线,合计运输能力550亿立方米,D线目前在建设中,预计2020年投产,运输能力300亿立方米;中缅天然气管道运输能力则为120亿立方米。故目前我国管道进口的总运输能力670亿立方米(折合约4900万吨)。2010年以来,美国LNG出口保持较快增速,出口量从2014年的162.5亿立方英尺(4.6亿立方米)上升至2017年的7075.4亿立方英尺(200亿立方米)。

    截至2018年3月,在产的LNG出口终端有两个,即切尼尔能源公司(CheniereEnergy)位于路易斯安那州萨宾帕斯(SabinePass)的终端和DominionEnergy公司位于马里兰州CovePoint的终端,合计外输能力为30.5亿立方英尺/天。预计至2019年底,美国将另有多个LNG出口终端开始运行,届时美国LNG合计外输能力预计将达76亿立方英尺/天。

    美国LNG出口商现已签订每年8000余万吨的LNG供应合同。为保证供应,目前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LNG出口终端建设正在抓紧进行。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1月访华期间,与中国签订了多个LNG长期供应合同,根据合同中国企业将会对新的LNG出口终端进行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级别的投资,这将明显推动美国后续LNG接收站的建设进度。

    预计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需要新增300-500亿方,而陆上进口新增量是120-150亿方,则我国进口LNG总量预计将新增200-400亿方。过去几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考虑到北美到东亚LNG航运成本的约束,60美元油价之下,美国LNG出口到东亚地区不具有经济性优势。随着国际油价稳步攀升,使得美国LNG规模性出口到东亚已具备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美国LNG出口量在2020年将达到6000万吨/年(约850亿立方米,合82.3亿立方英尺/天),2025年将达到1.2亿吨/年(约1700亿立方米,合165亿立方英尺/天)。按照2020年我国进口LNG总量达900亿立方米计算,比照当前卡塔尔进口份额,从美国进口的LNG量占比达到15%-20%(140亿-180亿立方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按照2020年美国出口能力850亿立方米计算,出口至中国的占比约16%-20%,与当前14%的占比略有提高。按液化天然气9美元/千立方英尺的到岸价格计算,若届时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LNG达到140-180亿立方米,贸易金额可达到45-55亿美元,增量约为40-50亿美元。

    (3)丙烷进口潜力与油价息息相关

    根据我国列出的加征原产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关税名录,液化丙烷位居其中。以加征25%进口关税计算,美国的进口丙烷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基于CP价格、美国墨湾FOB价格以及中东-远东、墨湾-远东的LPG即期运费,粗略测算了远东地区的中东到岸货和美国到岸货的价差。结果显示从2016年以来,二者价差缩窄较为明显。但进入19年后,由于中东CP价格明显抬升,考虑运费后与美国货间的价差保持在100美元/吨以上。美国丙烷货源的价格优势已经明显体现。然而这一情况是在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出现的,难有长时间持续的基础。

远东地区的中东-美国丙烷价差测算(美元/吨,含海运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国内主要LPG贸易商在近几年经历了大量的贸易纠纷,尤其是在2012-2013年签署美国丙烷进口贸易长约的企业表现最为明显,相关长期合约的变更和取消也影响了中国对美丙烷的进口。即便如此,我们认为美国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丙烷的主要增量来源,我们预计如东华能源之类的核心贸易商,在合约纠纷解决之后,依然会保持稳中有增的采购规模,这对于平衡其全球采购体系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促进丙烷进口的主要因素仍是丙烷脱氢项目的建设,但与乙烷不同,丙烷存在于美国货源竞争的中东采购渠道。由于中东丙烷价格部分挂钩国际油价,因此,若国际油价继续维持在70美元/桶以上,我们认为美国丙烷货源价格有望重拾优势。

    由于未来我国PDH装置仍将持续扩产,我们预计我国液化丙烷进口量仍将稳定增长。若规划项目均能如期实施,我们预计到2020年底,PDH行业对丙烷的新增需求在500万吨左右,考虑燃料用、裂解(化工)用途的丙烷用量也存在一定上涨趋势,估算整体将新增600-700万吨进口量。假设其中300万吨为新增自美国的进口量,按照500美元/吨价格估算,贸易增量空间在15亿美元左右。

    从占比角度考虑,目前虽然美国出口中国的丙烷占比仅为13%左右,但中国进口美国丙烷占总进口量的比例最高已达25%,预计其增速较难保持高增长。若保持25-30%占比不变,未来3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增量丙烷在200万吨左右,将占美国新增丙烷的约30%份额。若按200万吨新增进口美国丙烷测算,贸易增量空间在10亿美元左右。因此,我们预计未来进口美国液化丙烷的贸易增量空间在10-15亿美元。若以更长时间维度考虑,我们认为国际油价中枢预计将继续提升,美国货源的价格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未来贸易增量空间不排除会上升至20亿美元以上。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原油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0301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原油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原油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原油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原油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原油重点企业发展分析,2024-2030年中国原油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