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
2013-2018年中国总人口数(万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8年中国人口死亡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8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827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男性人口仍比女性人口多出3359万,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下同)。到2018年末,男性人口71351万人,女性人口68187万人,男性人口仍比女性人口多出3164万,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
2013-2018年中国男性人口数(万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8年中国女性人口数(万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年末中国男女人口数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 14 亿人口,男女人数差 3000 多万,看起来并不多,但值得关注的是男女差异的年龄结构。我国 60~64 岁性别比为 100.03,该年龄段是男女性别比例最为平衡的阶段。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性别比例失衡逐渐加大,到 00 后出生时达到顶峰。2017 年各年龄段男女性别比数据显示,在 1994 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中,男女性别比已经突破 110,其中 20~24 岁性别比为 110.98,15~19 岁性别比为 117.7,10~14 岁性别比为118.46。也就是说,性别比例失衡主要集中于年轻人群,在 90 后年龄段,性别比已经突破 110,而到了 00 后,性别比已经突破 118。这意味着,将来约 18%的 00 后男生无法配对到同年龄阶段的女生。
而且,年龄结构性问题外,还存在地域上的结构性问题。现在城市里高知识、高收入的大龄女青年的婚姻问题,是社交媒体的常见话题。这是因为城市女青年得到的关注多,有更强的话题设置能力。相比之下,农村里因为贫穷娶不上媳妇的年轻男性,却在社会视角之外,而他们造成社会问题的能力却未必小。有些人认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不是问题,因为男性可以到更小年龄层的人群中去寻找配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男性向更小年龄段寻找配偶的时候,会挤压这个年龄段男性的择偶机会,更何况,在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女性中找不到配偶,又凭什么能找到更年轻的女性呢?
实际上,年龄挤压未必存在,真正存在的是有钱、有资源的男性,对相对弱势的男性青年的挤压。那么,在城乡分化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从整体上看,就是城市男青年对农村男青年的挤压。
所以,男女性别比例失衡这一后果的主要承担者,往往是农村男性青年。而令人感叹的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的往往正是农村。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农村男青年的父母,当年一手造成了他们现在的困境。城市大龄女青年往往是因为要求高才没有结婚,她们不会对社会有什么抱怨。剩女是一个群体问题,不是一个阶层问题。相形之下,农村男青年因娶不到老婆,发现处于社会底层的自己在婚姻上没有竞争力,很可能心生不满,从而走上破坏社会的危险道路。从这个角度看,剩男是一个阶层问题。
中国社会需要充分警惕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后果,积极加以应对。消灭重男轻女现象是长期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男女比例失衡状况正在逐年缓解,男女比例已连续12 年下跌。数据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数量差从 2011 年的 3401 万,减少到 2018 年的 3164 万。正是因为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兴起使得男女的差别变小,人们才对孩子的性别不再那么执着。观念的改变、人口比例的恢复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日积跬步”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