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图】

    2017 年对于钢铁行业是极具象征性的一年, 2016 年经济触底回升后高位稳定, 供给侧改革浪潮迭起,“地条钢”整治、环保限产等强有力的行政管控将行业盈利进一步推向十年来的高峰, 截至到 2017 年 12 月底热卷以及螺纹钢吨钢盈利已经分别高达 738 元以及 1304 元,超出 2007 年同期水平。面对如此高的盈利水平,我们有必要透过纷杂的表象,重新审视钢铁行业内核,我们的盈利究竟因何而起?

2007-2017 年钢价、矿价与盈利走势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有色钢铁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钢企盈利来源的两种途径: 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成本加成型产业,其盈利的高低和原材料价格没有必然关系,举例来看, 2016 年矿价从低点的 40 美金左右反弹至目前逾 70 美金,但同期螺纹钢吨钢盈利达到1000 元以上。相反, 2015 年年初以来铁矿石价格从高位 70 美金跌至近几年最低的 38 美金,钢企反而亏损了 200-300 元, 真实世界的检验证明了传统认识并不能解释行业运行的实质。 我们认为, 由于钢铁行业产成品高度同质化,单体冶炼企业盈利取决于本身加工制造成本与行业边际成本差值。投资标的企业盈利的上升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边际成本上行获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成本,改变成本曲线中的相对位置实现。行业边际成本上升的方向和速度是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成本曲线的形态决定的,而相对位置的变化更多来自于新型技术产生或行业政策的转折;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中游加工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大部分钢铁上市公司归属于国营钢铁企业, 在成本控制各方面较民营钢企处于劣势, 行业天然的阶梯状冶炼成本结构使得大部分处于高成本区的钢铁上市公司的利润显现必须满足开工率接近极限的条件,简单地来说即全行业产能短缺。 这一点在 00-04 年,以及2009 年四万亿后的 6、 7 月份以及 2017 年去“地条钢”后等时间段内得到充分体现;

国内钢铁阶梯状加工成本结构示意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产能供应处于阶段性瓶颈状态:始于 2016 年四季度的“地条钢”整治运动将行业去产能攻坚战推向了高潮,截至 2017 年 6 月底,“地条钢” 产能已经基本肃清, 全国 27 个省(区、市)取缔、关停“地条钢”生产企业 600 多家,涉及产能约 1.2 亿吨,影响在产产量 5000-6000 万吨。由于“地条钢” 生产方式较为隐蔽,大量隐性产能的退出导致表内产量快速提升,行业的真实产能利用率已经处于极高状态。 我们看到,2017 年 5 月份以后虽然吨钢盈利不断上升,但行业日均钢产量数据却维持在 240 万吨上下窄幅波动,产量对盈利的感知已经趋于钝化,这意味着行业供给能力基本已经达到极值状态,真实产能利用率顶部运行。 以具体实例为证, 2017 年三季度我们看到之前接连亏损的首钢顺义冷轧厂、*ST 重钢已经扭亏为盈,行业高成本区域钢企开始盈利意味着行业产能利用率已经处于饱满状态;

2017 年去“地条钢”导致行业供给端阶段性短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产能置换政策缓解行业产能投放: 在工信部最新印发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今后的钢铁产能建设,无论建设项目属新建、改建、扩建还是“异地大修”等何种性质,只要建设内容涉及建设炼铁、炼钢冶炼设备,就须实施产能置换。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要继续执行不低于 1.25: 1 的要求,其他地区由等量置换调整为减量置换。就此次颁布的产能置换政策看,更加全面细致的措施以及更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对未来钢铁行业产能投放形成一定的抑制, 2018 年行业新增产能或低于市场预期。具体而言,由于绝大多数产能投放是置换而来,这并不影响行业总产能的变化,但考虑到 2017 年供给侧改革中去除的部分钢企原本具有电弧炉生产资质, 加上超高盈利状态下市场自发追加部分产能, 后续电弧炉建成投放后将形成产能增量,因此 2018 年的新增产能中需重点关注电炉钢产能投放进度与行政管束之间的角力情况;

2018 年钢铁行业产能置换政策要点解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钢铁产能置换区域分布图(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增产能投放核对:对于钢铁这样一个庞大的国民产业,产能星罗棋布,统计困难重重,无论官方协会或者民间机构均缺乏可信标准口径数据。因此对于国内黑色金属冶炼有效产能核定,我们需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统计互相印证,让结果尽量保持在一定的置信范围内;自上而下推断新增产能: 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匡算, 由于行业的高炉-转炉型产能投资周期一般是两年左右, 2018 年的产能投放对应着 2016 年的投资, 用这种方式我们得出 2018 年行业长流程产能新增大致区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样的投资,但由于其对应的新增产能投资比例会有不同,所推导的产能新增大小也将有所差异。2016 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环比继续小幅下行,但考虑到新增产能占比增加,我们预计 2018 年行业新增高炉产能大致 1070 万吨, 环比 2017 年小幅增加。而由于电弧炉更短的产能建设周期(6-12 个月)特征,我们预计 2017 年行业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新建一批电弧炉短流程产能,当然由于此种测算不确定较大,我们将其寄希望于以下的另一种方法;

钢铁冶炼及压延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上而下测算产能增长

指标名称
钢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同比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实际增速
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 (以2003年为基数)
-
吨钢投资
钢铁产能增量
单位
亿元
 -
亿元
-
元/吨
万吨
2006
2285
-0.90%
101.5
-2.40%
2087
2008
3779
4969
2007
2617
14.50%
103.91
10.20%
2299
2009
3596
5755
2008
3249
24.20%
108.9
14.00%
2622
2010
3925
5345
2009
3265
0.50%
97.6
3.00%
2700
2011
4154
5200
2010
3494
7.00%
103.6
3.30%
2789
2012
3847
5800
2011
4118
14.60%
106.6
7.50%
2998
2013
4198
5000
2012
5055
-2.00%
101.1
-3.10%
2905
2014
4288
2710
2013
5060
-2.10%
100.3
-2.40%
2837
2015
4221
1680
2014
4789
-5.90%
100.5
-6.40%
2656
2016
4290
1245
2015
4257
-11.00%
98.2
-9.40%
2407
2017E
4324
891
2016
4161
-2.20%
99.4
-1.60%
2368
2018E
4429
107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下而上统计新增产能: 自下而上统计法主要是通过枚举法,但这对于国内新增产能往往难以穷举,只能尽量让所涉及的样本最大化。我们将 2018 年新增产能详细列出如下表, 如我们前文所提及的那样, 2018 年增量除了一部分高炉的投产之外电弧炉产能增量也需要我们重点考虑, 目前可采集到的样本中高炉产能约 1050 万吨,电弧炉产能约 1555 万吨,合计贡献新增产能约 2600 万吨;

自下而上统计产能增长

分类
地区
炉容
产能(万吨)
进度
投产时间
电炉
西北
160
160
拟新建
2018
华南
120
100
拟新建
2018
华中
125
125
在建
2018
华东
610
610
未投产
2018
西南
485
560
未投产
2018
高炉
首钢京唐
1780
400
在建
2018年底
唐山全丰
1350
150
在建
2018年6月
东海特钢
1250
200
在建
2018年10月
河北敬业
1780
300
在建
2018年3月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压缩在产产能仍有额度: 只有带来行业边际成本上行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上升才是有意义的。 市场化的状态下,产能进入和退出是行业盈利变化导致的结果,不是行业盈利上升的原因。 虽然根据官方口径, 2016 年钢铁行业完成去产能任务多达 6500 万吨,但当期大部分以之前无效产能为主,这种事后数字上的确认游戏并不是 2016 年钢铁行业盈利改善的原因。 但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 在无效产能被陆续去化之后在产产能的退出比例将不断增大。2017 年前十个月虽然产能退出总量少于去年,但涉及的在产产能已经达到 2000 万吨,远高于 2016 年同期水平。 如果按照2016-2017分别完成产能退出6500万吨以及5500万吨进行测算,以 3 年去 1.4 亿吨为目标, 虽然 2018 年去产能任务余量仅在 2000 万吨左右, 但所涉及的在产产能仍不可低估, 我们预计 2018 年可实现淘汰有效产能数量约 1400 万吨;

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进程推测(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产能净增量: 按照我们对产能新增及产能淘汰的测算, 增减对冲之下,我们预计 2018 年国内在产产能净增加 1200 万吨左右, 实现小幅扩张。

钢铁行业产能变化(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般基建作为维稳工具用来对冲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下滑, 但政府对经济的观察相对滞后,因此 2015 年上半年紧缩性财政政策四季度之后才转为积极。落实到基建投资增速来看, 2015 年在经济压力最大的情况下,反而从年初的 21%下滑到 17%。

    2016 和 2017 年连续两年维持偏积极财政政策, 其中节奏上看 2017 年财政支出节奏先强后弱,对应基建投资前高后低;

基建是重要的维稳经济手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财政支出节奏放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财政政策凸显收紧信号: 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显示出政府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过渡到重视增长质量。根据会议精神,虽然 2018 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变,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但提出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政策取向虽然不变但定调相比 2016 和 2017 年明显偏保守。结合近期包头地铁项目叫停、 PPP 标准趋严等信号,显示 2018 年财政政策存在收紧趋势,后期基建投资增速将有所下滑。根据我们的预测, 2018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预计为 12.3%,相较 2017 年有所下滑。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表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房地产市场韧性超预期: 2015 年以来的此轮地产周期持续时间是 2009年以来最长的, 2016 全年和 2017 年前三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维持 10%以上的增长。回顾过往两轮地产周期,销售增速从见顶到回落至负值不超过一年时间,而此轮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三四线城市成为支撑全国地产销售的主力军,主要得益于棚户区改造货币化以及居民消费升级;

地产销售持续性超往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四线城市支撑全国地产销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利率上行销售持续承压:2017年 3月17日新一轮地产调控出台,与 2016年国庆节期间调控不同,各地陆续调高房贷利率,购房的融资和机会成本大幅提高,对地产销售形成实质性压制。近期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接连表态,坚持地产调控目标不动摇,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政策。虽然 2018 年棚户改造目标由之前的 500 万套上调至 580 万套,但棚改效应边际性正逐步减弱。另外 2018 年元旦前后, 南京、兰州等多个城市出现调控政策松动迹象,我们认为调控主基调依然不变,目的更多的是防止房地产市场由过热转向过冷, 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定调。在利率上行趋势不变的大背景之下, 2018 年住宅销售面积预计将同比下滑 10%;

2018 棚改效应边际性减弱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利率上行销售继续承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库存继续去化,节奏放缓: 截至 2017 年 11 月,现房库存即住宅待售面积与销售比例已降至 0.21,意味着现房库存去化周期仅为 3 个月。如果考虑期房,潜在库销比已降至 1.02, 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伴随 2017年供需逆差收窄,库存下滑速度有所放缓。 以 2014 年底阶段性峰值为基值,现房库销比和潜在库销比下降幅度皆接近 50%;

2017 供需逆差有所收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潜在库存 2014 年达到历史峰值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库存持续去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地产投资依然稳健: 2017 年年度策略中我们提出, 低库存情况下,只要地产销售不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对地产投资端的扰动并不会太大,不需过于悲观。 目前时间点,库存继续创历史低点,但并不意味着后期地产投资一定会大幅增加补充库存。地产投资回升的核心因素取决于地产销售的持续性,持续性带来地产商预期的改变从而带动投资。目前利率仍然处于高位, 10 年期国债利率高位震荡,销售继续承压,低库存情况下,从房地产商投资角度来讲更倾向于以稳为主;

库存扰动地产销售与投资之间关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利率高企以及地产调控政策延续背景下,地产销售面积将转为负增长,房地产商投资意愿以稳为主,预计 2018 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 6%,增速同比相对稳定。考虑到价格因素以及投资结构中土地购置费比例的增加, 对应新开工面积绝对量同比持平。

土地购置面积并不是地产新开工前置条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4 年以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随着多年来工业企业资本开支收缩,以及 2015 年底宏观经济企稳盈利回升, 2014 年以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投资扩张能力有所提升。截止到 2017 年 11 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 55.8%,相比 2013 年下降 2.0%。 虽然制造业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占据 1/3,但我们认为制造业投资回升仍需观察;

工业企业盈利及负债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本开支重新扩张意愿尚不足: 虽然多年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持续修复,例如钢铁行业, 2011-2012 年期间盈利增速持续下滑, 2012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转为负增长, 2016 年伴随盈利回升,资产负债率快速下降,企业资本开支逐渐具备了重新扩张的能力。始于 2015 年底的这轮经济复苏周期在 2017 年二三季度达到峰值, 但整体制造业投资依然比较低迷。 一方面由于长期熊市后企业家对持续盈利预期较为谨慎,同时政府相关政策对于 2017 年盈利增长最快的钢铁、煤炭这类传统行业的新增产能严格限制,资本开支受到抑制;

钢铁行业盈利及负债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老动能还未能完全转换: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 TMT 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行业投资增速较高, 2017 年前十一个月投资增速为 16%,在整个制造业当中所占比例逐步提升。与之对应的是钢铁、化工等传统耗能行业投资占比的快速下滑, 以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行业投资占比相对稳定, 两者同期投资增速分别为-2.7%和 3.5%。但截至目前,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行业占制造业投资比例仅为14%,传统耗能行业和传统制造行业占比分别为 22%和 27%。仅有的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短期还不足以完全弥补传统耗能行业投资下滑对整体制造业投资的拖累;

制造业不同类别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制造业不同类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益于近年来盈利复苏以及资本开支收缩,工业企业资产负债表不断修复,资本扩张能力持续增强。但受制于远期悲观预期以及政策限制,投资意愿尚不足,叠加制造业投资新老动能还未能完全转换,因此我们判断 2018 年制造业投资复苏仍需观察。
自下而上需求测算: 基于中泰证券钢铁下游各行业研究团队对 2018 年的预判,中性假设汇总测算出 2018 年国内钢铁需求量 7.46 亿吨,同比减少 1.4%。其中以基建和地产为代表的建筑业需求 4.21 亿吨,同比减少 2%。

    小结: 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测算方法,中性假设情况下, 2018年国内钢铁需求预计为 7.46 亿吨,小幅下降 1.4%。细分来看,与 2017年不同,我们认为需求变化的核心变量来自于基建,财政政策收紧趋势下, 后期基建投资增速将有所下滑;房地产方面,利率高企以及地产调控政策偏紧背景下,地产销售面积增速继续下滑, 低库存背景下,房地产商投资意愿以稳为主, 投资增速与 2017 年相当,但价格因素占比较大,量与 2017 年持平;制造业投资有抬升的可能性,但短期看概率相对较低,仍需观察。

    竞争优势锐减出口量下滑: 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外市场总量和我国市场份额的波动。其中海外市场总量与外围经济情况成正相关关系,而市场份额则主要根据国内外相对成本竞争优势决定。2017 年钢铁行业供需面偏强背景下,国内钢价持续大幅上涨,国内外钢价出现倒挂, 虽然海外经济复苏情况良好,但随着本土钢企成本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丢失,导致出口量出现大幅下滑。2017 年 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 6983万吨,同比减少 3086 万吨, 下降 30.7%;

国内外螺纹钢价格比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钢材出口量大幅萎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外部需求稳中向好:在欧洲、日本和美国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周期性回升加快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16 年的 3.2%上升至 2017 年的 3.6%和 2018 年的 3.7%。 2018 年全球经济增长提速,对应国际市场钢材需求总量将会增加;

2018 年钢材出口国 GDP 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钢铁需求(除中国)变化(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关税取消象征性意义大于实质: 2017 年 12 月 15 日据财政部报道,自2018 年 1 月 1 日起,将取消钢材的出口关税,降低 200 系热轧不锈钢卷、钢锭、钢坯及部分铁合金等产品出口暂定关税;前期普钢特钢化出口较多: 从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政策调整来看,针对低附加值产品调低出口退税优惠以及提高出口税率,针对高附加值产品则反之,以促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尽管出口政策指向明确,但在合金钢出口退税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争议。部分企业通过在普通钢材里添加微量合金变为“合金钢”,一方面逃避了低附加值钢材 15%出口税率,另一方面得到高额出口退税,获取价格竞争优势。2015 年含硼钢出口退税被取消之前,通过在普通钢材中加入 0.001%微量硼元素(理论成本仅为 1 元/吨), 2014 全年通过普钢特钢化含硼钢出口量为 3012 万吨,占当年出口总量比例高达 32%,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占比大幅下降。含硼钢退税优惠取消后,出于成本及实际应用考虑,市场开始替代选择添加铬,额外成本也仅需60 元/吨,依然通过特钢税则出口;以 2017 年 1-11 月份出口数据为基础,此次取消出口关税的钢材涉及到棒线材部分品种及钢筋,共涉及出口量为 20.5 万吨,占钢材总出口量比例仅为 0.29%。不管是从涉及范围还是数量来看,对出口影响都极为有限。

历年钢材及相关产品出口政策调整

时 间
历 年 钢 材 及 相 关 产 品 出 口 政 策 调 整
2015年1月1日
取消含硼钢出口退税
2010年7月15日
取消热轧卷板、中厚板、原大型型钢、原带钢9%的出口退税
2009年4月1日
上调冷轧、镀层板退税至13%,热轧不锈钢、合金窄带上调至9%
2007年6月1日
对80多种钢铁产品加征5%-10%的出口关税
2007年4月15日
将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板、冷轧产品等76个税号,出口退税率降为5%;另外83个税号的钢材取消出口退税
2006年11月1日
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 30 项钢铁产品加征 10 %出口关税
2006年9月15日
将钢材(142个税号)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
2005年5月1日
将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到11%
2005年4月1日
取消生铁、钢坯等钢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税
2004年1月1日
将钢材产品退税由原来的15%下调到13%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含硼钢出口退税取消后出口量占比大幅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炉型企业成本竞争力逐步增强: 中国大部分企业以高炉转炉技术路线为主,而海外有较大比例电炉钢企业。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缓慢回落, 供需紧平衡局面逐步缓解,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重心下移,国内长流程炼钢成本竞争力有望提升, 同时电炉钢主要原料价格上涨,造成国内外钢铁产品成本收敛,目前高炉生产成本已经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钢材出口竞争优势回归,出口市场份额有望重新抬升, 伴随全球经济回暖趋势延续,国外钢铁需求继续提高, 刺激钢厂出口量增加。综合考虑我们预计 2018 年中国钢铁净出口量为 7400 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9%。

历年钢材净出口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 年钢铁内需整体小幅回落,外需有所抬升,需求总量预计为 8.2 亿吨左右,同比小幅降低 0.6%,结合上文中产能估算我们预计 2018 年产能利用率为 79.69%左右,较 2017 年下降 1.41%, 同时考虑到目前产能利用率在行业成本曲线陡峭末端运行,单位产能利用率带来的实际吨钢盈利波动可能较大。

2018 年行业产能利用率小幅回落(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钢铁行业产成品高度同质化,单体冶炼企业盈利取决于自身加工制造成本与行业边际成本差值。 因此投资标的企业盈利多寡一方面取决于行业边际成本的高低,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其在行业成本曲线中的相对位置。 在近年来行政性管束加强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投资标的的国有企业获得相对更高的成本竞争力。 因此我们还需要聚焦投资标的在行业成本曲线中相对位置的变化,探讨国营钢厂是否有可能通过移入行业边际成本曲线底端的低成本区域以获得可观盈利;颠倒成本曲线的相对位置: 行业成本曲线形态的改变同样可以让生产企业获得盈利的提升。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钢企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改变自身的管理运营水平等手段使得企业在冶炼环节中的相对竞争中出现回暖。中国钢铁工业参与者由于产权先天可以分为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产业结构。在同等竞争条件下,市场化的民营企业拥有相对竞争优势,始终位于行业成本曲线最底端,而行政化的国营大型钢厂,低效率高负担,位于成本线最上端。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国营钢厂尽力做到自身管理的上限,但那仅仅带来的是两者成本差的收窄,而无法带来两者成本线的倒置,相对的位置并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之前对于这些位于供给曲线末端的国有产能而言,只有产能利用率上升积蓄到接近上限时,譬如 2017 年去“地条钢”所造成的产能供不应求,其盈利的上升才会显得比较突出。但是由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的强力推动,外力的作用有望使得国有与民营钢厂在供给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发生朝夕之间的变化;

二元供给结构中民营钢厂更具有竞争优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政策等外力作用使国有与民营钢厂位置倒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差别化政策或增加中小企业成本: 从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导向来看,中小民营钢厂明显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2017 年初发改委与工信部便联合出台了针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钢企更为严格的差别化电价政策,政府的愿望当然是好的,通过限制甚至关停中小型钢厂实现高炉大型化,完成行业产能出清,进而达到提高行业集中度目的。但由于中小钢厂多以民营企业为主,这客观上造成了行业产能对产权的选择。差别化电价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导向性政策如差别信贷、差别水价、差别排污措施等都将不同程度增加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钢企生产运营成本,诸多政策的叠加效应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未来民营钢企成本的上升,行业成本结构有望出现倒置,以上市企业为代表的国有钢企可能更有“竞争优势”;

成本曲线相对位置改变带动企业盈利提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高炉分容积大小占比状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差别化竞争政策导致行业成本曲线形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污染防治被提升至战略高度: 随着近年来沙尘肆虐、雾霾横行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打赢蓝天保卫战已经成为政府当务之急。 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污染防治成为今后 3 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因此未来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行政管控与提标改造或更为常见。从政府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判断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基本特征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则是,“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后期一味追求 GDP 的官员考核体制必然将会遭到摒弃。在此背景下,钢铁作为典型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领域,即便其承担了不小的税收、就业职责,但今后地方政府在政策决断时,为达到生态文明考核标准,壮士断腕加速行业产能端调整概率将远超往昔;

近期政策政府考核体系对生态环保日益重视

时 间
政 策
文 件
2017年12月17日
《海南省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
此次研究的新考核体系由指标体系、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三个方面构成,对各类地区实行差别考核,取消12个市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在考核中的权重。
2017年12月12日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对象为16区党委和政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评价每年开展一次,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施行;中期评估每五年规划期的第三年开展一次,考核在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一次,均依据考核目标体系施行。
2017年8月16日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设置了5部分24个指标,其中有16个指标为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考核牵头部门汇总各设区市考核实际得分以及有关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并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结果,形成考核报告。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 PM2.5 浓度值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环保限产对民营钢企生产影响更大: 从当前限产实施效果来看,我们测算行业日均钢产量单月下滑 10%-12%,供给端的阶段性收缩不仅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同时行业供需格局偏紧导致钢厂盈利持续高位运行。为了攻克大气污染这一顽疾,后期不定时的环保限产依旧会延续,环京津冀地区由于频繁重度污染加之地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此种类似的行政管控手段或许将成为常态。随着环保限产的深入,我们发现民营钢企所受冲击明显更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民企在环保设备上投入偏少,甚至存在即使安装,环保设备利用时间也偏低的状况,因此政府在“一厂一策”的任务分解方面国企高炉关停比例将更低,如此次采暖季首钢、河钢相关厂区限产比例都尚未到 20%, 远低于 50%的区域内平均水准;二是考虑到区域特殊性,我们认为“2+26”城市所在省市以后仍将是环保限产重点区域,而通过对该地区产能产权属性统计发现,民营钢企占比达 6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即使机械的按照“一刀切”政策执行,民营钢企产量压制仍较明显,高盈利状态下国企盈利的改善将更加突出;

“2+26”城市所在地区民营钢铁产能占据多数(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小结:供给侧改革以及环保政策等一系列外力作用之下, 一方面导致国有钢厂具有更宽松的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将造成部分民营钢企生产成本被迫抬升, 供给结构不均衡的嬗变将使以国营为主的上市钢企更具优势。虽然 2018 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下行背景下吨钢盈利有收缩压力,但单体冶炼企业盈利取决于本身加工制造成本与行业边际成本差值,上市国有钢企在成本曲线相对位置的改变将对冲部分行业盈利的回落, 2018 年板块内大多数投资标的盈利仍有可能维持在较高状态。

供给侧改革前后成本曲线变化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绿色高效的低碳能源: 相比传统化石燃料(煤炭、 石油)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可用作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及化工等,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城市燃气及工业燃料占比最大,分别为 41%和 29%。天然气按运输形式可分为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LNG),其中管道气为气态,常用于城市燃气,多铺设于内陆或近海地区。 LNG 是将气态的天然气压缩为液态,缩小体积以便于远距离储藏和运输,但两者成分几乎一致,后期应用时 LNG 可进行再气化;

天然气在排放及技术方面均优于煤炭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天然气应用占比较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 23%,但同时我国也是煤炭产销大国,目前在化石能源中仍以消费煤炭为主, 2016 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 61.83%,而天然气占比仅 6.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但纵向来看,我国正在持续改进能源结构,较 2005 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峰值74%, 2016 年的占比 62%已降低至历史最低值,同时天然气消费占比也在逐年提高中。目前我国在推进天然气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难点:

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偏低(2016)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 年美国天然气消费占比 31.52%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逐年递增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外依存度高: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区和经济区不相协调, 80%以上的资源量分布在中、西部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埋藏深、储层物性普遍不好,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率和探明储量采收率均较低。截至 2016 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常规天然气地质储量 11.7 万亿立方米,累计产量 1.4 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率 13%,探明储量采出程度仅 12.4%。 但我国是全球第一资源消耗大国, 每年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需从土库曼斯坦、卡塔尔等国大量进口,目前国内超过 30%的天然气需要依赖进口;

2016 年全球天然气贸易流向(十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基础设施不足:一方面我国天然气管道和地下储气库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 2016 年底,中国每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对应管道里程约 70 千米,仅相当于美国的 12%。地下储气库形成工作气量 64 亿立方米,仅占消费量的 3.1%,远低于世界10%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天然气利用存在“最后一公里”短板,全国有超过 20%的地级行政单位、约 30%的县级行政单位没有接通管道气,地方政府对于管道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供气成本较高:假设某一主体可同时使用液化天然气和焦煤,暂不考虑环保费用(鉴于各应用主体环保设备及处理方式不同),我们以2017 年全年液化天然气市场均价及山西主焦煤车板均价测算,每小时产生同等燃烧热值,烧煤的直接成本相对天然气低将近 70 元,全天成本低将近 1700 元;

LNG 与煤经济对比表

项 目
液 化 天 然 气
平均燃烧热值
7225Kcal/Nm³
2000Kcal/Nm³
每小时用量(用天然气100立方)
100m³
360kg
价格
5.7元/m³
1.4元/kg
合 计 成 本
570元
504元 +环保费用 +人工费用 +处理废渣费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政策红利频出: 天然气在安全性、效率及环保等方面优势明显,是能源供应清洁化的最现实选择。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等文件均对近几年天然气发展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到 2020 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力争达到 10%以上,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 148 亿立方米;针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规划中也对新增天然气供暖面积及“煤改气”新增用户提出目标。此外,环境保护税从 2018 年 1 月 1 日起开征,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先前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行政干预较多及缺乏规范性等问题,环保污染成本将相应提高;

“煤改气”重要政策梳理

时 间
 政 策
 发 布 机 构
主 要 内 容
2013年9月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
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2014年6月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国务院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到2020年,累计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5万亿立方米,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
2016年12月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改委、能源局
坚持海陆并进,常非并举。推进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气区持续增产,加大海上气区勘探开发力度。2020 年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 1700 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达到300 亿立方米,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 160 亿立方米。
2017年7月
《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
发改委
到 2020 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148亿立方米。到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 15%左右,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 350 亿立方米以上。
2017年12月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 年)》
发改委、能源局等十部委
“2+26”城市 2017-2021 年累计新增天然气供暖面积 18 亿平方米,新增用气 230亿立方米。其中,“煤改气”壁挂炉用户增加 1200 万户,新增用气 90 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十三五”天然气行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速
属性
累计探明储量(常规气,万亿方)
13
16
4.30%
预期性
产量(亿方/年)
1350
2070
8.90%
预期性
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5.9
8.3~10
-
预期性
气化人口(亿人)
3.3
4.7
10.30%
预期性
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率(%)
42.8
57
-
预期性
管道里程(万公里)
6.4
10.4
10.20%
预期性
管道一次运输能力(亿立方米)
2800
4000
7.40%
预期性
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亿立方米)
55
148
21.90%
约束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温合金凭借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热腐蚀性能在航空发动机、 汽车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其中航空航天占据最重要地位,占需求总量的 55% 。而在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占整个发动机总金属用量的比重达到40%-60%,其应用部件往往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环境最恶劣, 已经成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替代的基础材料, 被誉为“先进发动机基石”,是决定发动机性能高低的关键;

航空航天占比高温合金需求 50%以上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温合金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 虽然高温合金应用广泛,但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一直造成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缓慢,在单晶叶片等尖端材料研制方面,国内机构仍存在高温蠕变、表面缺陷、成材率低等问题, 但随着“中国制造 2025” 和“两机” 专项计划的陆续落实,高温合金有望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 2025” 提出十大重点工程,其中排名第三即为航空航天装备,计划要求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两机”专项计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预计 2020 年前,研发资助资金投入规模将不少于 2000 亿元。目前高温合金的应用更多是集中于军用航空航天领域,考虑到我国战机的升级换代主要是性能的提升,而在服役数量上实际是下降的,所以短时间内高温合金需求总量在现有的军用领域要获得爆发式的增长难度较大,未来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通用航空以及无人机市场的发展前景:通用航空: 过去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繁杂的航空器起飞审批制度和低效的空域利用。 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航空事业发展需求,我国于 2010 年颁布了《关于深化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将 2011 年至 2015 年定为低空改革的推广阶段, 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突破前期的桎梏打下了基础。 而 2016 年 5 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指出未来五年拟新建 500 个通用机场, 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 架以上(目前仅有 2100 架左右,增量达 2900 架),并大力推进其国产化进程。高温合金作为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材料,按照每架次飞机对应 2 吨需求增量,行业蛋糕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未来五年通用航空市场的发展有望带来数千吨市场需求;

空域改革持续推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通用航空器数量(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共十九章,包含中国钢材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中国钢铁行业竞争环境分析,2024-2030年中国钢材投资及发展前景展望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