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声音内容已融入日常,长音频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它凭借其独特的伴随性和深度沉浸体验,正加速渗透通勤、睡前、车载等高契合度场景,行业需求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国家政策通过加强版权保护、规范AI生成内容标识、提升网络视听数据质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及出台税收优惠等举措,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内容合规、促进产业升级,为长音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此外,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进一步推动播客平台、音频主播、有声读物等细分场景的内容质量提升,促进中国长音频行业创新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长音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87亿元,同比上涨14.8%;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337亿元,同比上涨17.4%。
相关上市企业:荔枝(LIZI)、腾讯音乐-SW(01698)、网易云音乐(09899)等。
相关企业: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倾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臻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喵斯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懒人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得到(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宁波追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长音频行业产业链、长音频行业市场规模、长音频行业竞争格局、长音频行业发展趋势
一、长音频行业相关概述
长音频是以超时长、强叙事的非音乐类内容为核心,依托标准化播放设备与数字编解码技术,实现深度陪伴与知识传递的音频形态。目前,长音频的主要内容形式包括有声读物、广播剧、播客、课程、泛娱乐音频等。
长音频与短音频的核心区别在于内容完整性、用户场景与价值逻辑。长音频构建连续深度内容,适配通勤等需长期陪伴场景;短音频侧重碎片表达,服务瞬时需求。技术处理上,长音频重连贯生成与语义断句,短音频求秒级触达。二者正加速融合——长音频提炼“干货卡段”,短音频聚合为连载,本质仍是深度内容与瞬时效率的互补。
从发展历程来看,长音频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萌芽期、探索期、扩张期、整合期、智能化阶段。1996-2005年行业进入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以传统广播的线上化为起点。1996年,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率先尝试网络实时广播,成为国内首个互联网广播平台。2005年,苹果公司引入“播客”概念,推动中文播客内容初步萌芽。此时行业技术基础薄弱,内容形式以音乐和电台转播为主,用户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2006-2015年,行业进入探索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专业音频平台。2006年,“动听中国”等有声书网站出现;2010年豆瓣FM上线,标志原生网络音频平台诞生。2011年蜻蜓FM、喜马拉雅、荔枝FM相继成立,聚焦广播电台聚合、PGC和UGC。行业形成“PGC和UGC”双规模式,内容品类扩展至有声书、知识课程等,但版权规范仍在探索中。2016-2019年,行业处于扩张期。音频平台功能迎来全面升级。2016年,喜马拉雅、荔枝FM等平台率先推出直播功能,推出了“声音社交”与打赏经济的兴起;进入2017年,赛道竞争进一步加剧,网易云音乐、斗鱼等非音频平台也纷纷入局。与此同时,知识付费模式迎来爆发,用户规模随之快速增长。在行业积极探索多元变现路径的过程中,内容同质化问题也逐渐显现。2020-2023年,行业进入整合期。巨头资本推动行业格局重塑。2020年荔枝FM美股上市,成为“国内音频第一股”;同年腾讯音乐推出长音频APP“酷我畅听”,字节跳动上线“番茄畅听”,通过网文等IP绑定争夺主播与版权资源。喜马拉雅、蜻蜓FM则强化与小米、百度等LOT生态联动。行业进入“全场景覆盖”竞争阶段,车载、家居终端成新战场,同时头部平台加速商业化,广告与会员收入成为核心。2024年至今,行业进入智能化阶段。生成式AI技术全面渗透行业生态。内容生产端实现自动化脚本生成,AI语音合成及多语种实时翻译,显著降低创作门槛与周期;消费端依托智能推荐与沉浸式音效技术,推动内容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升级。竞争焦点转向全场景融合生态——车载、家居、穿戴设备等硬件入口成为音频无缝嵌入的核心,AI主播与交互式内容成新形态。行业同步面临同质化治理、版权确权革新及全球化协同等系统性挑战。
二、长音频行业产业链
从产业链来看,长音频行业上游为内容创作与版权提供环节,内容创作者包括独立制作人、兼职或业余创作者等,版权方包括文学网站、出版机构等;中游为音频平台与内容传播环节,长音频平台是内容传播的核心,通过音频软件、网站广播电台、广播电台等渠道分发内容;下游为收听设备与用户,用户通过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等设备收听长音频。
我国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创作者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文学的题材涵盖了玄幻、仙侠、都市、言情、历史、科幻等各个领域,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而且,网络文学的创作模式更加自由灵活,创作者能够及时与读者互动,根据读者的反馈调整创作方向,使得作品更贴近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从2018年的2442.1万部增长至2024年的4165.1万部。随着网络文学作品数量的持续增长,长音频行业可依托其稳定内容输出,支撑自身内容生态的持续发展。
智能手机是用户收听长音频的主要设备,它能适配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主流长音频平台的 APP,支持离线下载、断点续播等契合长音频收听场景的功能,比如用户通勤时下载好有声书,途中即便断网也能持续收听,这种便捷性是其成为主力设备的关键原因。智能手机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无论是在购物、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方面,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智能手机的需求量不断上涨。但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的饱和度逐渐提高,新增用户数量趋于稳定,这也导致了出货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1-7月,智能手机出货量1.54亿部,同比下降4.1%。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长音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三、长音频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声音内容已融入日常,长音频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它凭借其独特的伴随性和深度沉浸体验,正加速渗透通勤、睡前、车载等高契合度场景,行业需求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国家政策通过加强版权保护、规范AI生成内容标识、提升网络视听数据质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及出台税收优惠等举措,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内容合规、促进产业升级,为长音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此外,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进一步推动播客平台、音频主播、有声读物等细分场景的内容质量提升,促进中国长音频行业创新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长音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87亿元,同比上涨14.8%;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337亿元,同比上涨17.4%。
四、长音频行业竞争格局
从竞争梯队来看,长音频市场第一梯队代表平台为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这三家在长音频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相较于新的平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和建立了播客生态,并已搭载知识付费、有声读物等东风收割过用户红利,培养了一定的用户粘性和使用惯性。第二梯队代表平台为酷我畅听与懒人听书,它们主要聚焦细分赛道或单一核心业务,避开与头部平台的正面竞争,依靠精准定位吸引小众高粘性用户。第三梯队主要包括声之剧场、番茄畅听等平台,这些平台主要由网易云、字节跳动布局,相对于第一二梯队来说,竞争力有所不足。
1、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是深受用户喜爱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致力于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用声音服务美好生活,提供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如今,喜马拉雅已经建立了从头部IP到长尾内容全面覆盖的健康、均衡、有活力的生态内容体系,在线音频服务已经涵盖了用户从-1岁到100岁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的丰富内容。目前,喜马拉雅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已达3.18亿,内容创作者数量已超过1960万,在线音频服务已包含459个品类4.88亿条音频。
2、广州荔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荔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在2007年成立于广州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旗下UGC音频社区荔枝拥有超过2亿全球累计用户,并于2020年1月17日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荔枝建立了集声音社交、播客内容、音频社区为一体的音频生态,致力于通过多元化产品矩阵用声音连接用户,旗下拥有以荔枝App、荔枝播客、荔枝互娱等子品牌。
五、长音频行业发展趋势
1、行业整合加速
伴随产业链结构日益成熟,长音频行业已步入深度整合阶段。尽管头部平台如喜马拉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普遍面临盈利压力与增长瓶颈。喜马拉雅与汽车厂商合作、哔哩哔哩入局猫耳FM等案例表明,资本正通过与内容生产者、硬件厂商及跨界品牌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互补,推动平台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共生。与此同时,中小型平台则依托垂直领域优势融入生态阵营,形成“头部领航 + 细分补位”的协作格局。这一转变既延续了市场竞争梯队的分化态势,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绑定,打破了此前的资源割裂壁垒,推动行业从存量争夺迈向增量共创。未来,竞争将围绕“IP+技术+场景”三大核心要素,构筑生态壁垒。
2、AIGC 全面渗透,重塑行业生产与体验逻辑
AIGC 已成为长音频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正从内容生产到用户服务全链条重构行业。在内容创作端,AI语音合成、智能剪辑技术大幅降低制作成本,比如快速将网络文学、新闻稿件转化为有声内容,还能优化音频的断句、语气,提升内容产出效率。在用户服务端,AI 算法能基于用户收听历史、场景偏好精准推送内容,像针对通勤用户推荐短平快的资讯类长音频,为睡前用户推送舒缓的有声读物。未来AIGC还可能催生互动式音频等新形态,比如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改变广播剧剧情走向,进一步提升用户沉浸感。
3、用户圈层破壁,“全民化”与“垂类化”并行演进
随着用户规模增长的持续推进,长音频用户群体从早期的核心爱好者向全年龄段扩散,银发群体、下沉市场用户、Z世代青少年等群体的加入推动“全民收听”格局形成。Z世代热衷广播剧和虚拟主播,银发族偏好戏曲和健康养生内容,形成“人人皆听众”的全民化基底。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垂直领域内容的深度发展,职场技能、二次元、传统文化等细分品类精准覆盖不同圈层,如商业财经类播客吸引高净值人群,小众文化广播剧凝聚圈层黏性。这种“广度覆盖+深度渗透”的并行态势既呼应了情感陪伴需求的普适性,也延续了内容生产模式中对分众需求的精准响应,实现了用户规模与需求满足的双向提升。这要求平台兼顾大众化内容池与垂类精品矩阵,用户对内容专业性的苛求已成为留存关键。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长音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长音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长音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2021-2025年长音频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长音频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2026-2032年中国长音频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