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钍矿‌行业发展现状、进出口情况、需求市场、重点企业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钍基熔盐堆引领核电新格局[图]

内容概要:钍矿作为新一代战略核能资源,凭借极高能量密度、安全性优、废料少且常与稀土伴生致提炼成本低等特性,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加速迈向“战略能源核心”。中国资源与技术双领先,已探明工业储量28.7万吨居世界第二,白云鄂博矿区占全国超四分之三,且技术实现全球颠覆性突破,甘肃武威实验堆是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还摆脱了对大型水源依赖,拓展了多元应用场景。作为关键矿产,我国钍矿贸易呈“净进口”格局,进口来源多元化但核心国集中,尼日利亚是关键进口来源,近年进口单价震荡上行。下游需求上,核电是“双碳”关键支撑,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为钍矿行业提供战略窗口。企业布局呈现“资源端垄断、技术端集中、应用端协同”,全链条自主可控。未来,行业将围绕钍基熔盐堆技术突破与商业化推进,强化上下游协同,拓展多元应用,为能源转型提供战略路径。


上市企业:包钢股份(600010)、北方稀土(600111)、东方锆业(002167)、华菱钢铁(000932)、久立特材(002318)、上海电气(601727)、宝色股份(300402)、海陆重工(002255)、浙富控股(002266)、东方电气(600875)、中核科技(000777)、上海建工(600170)、中国核建(601611)、江苏神通(002438)


相关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钍矿‌、核电、核燃料、四代核电钍基熔盐、钍矿‌行业产业链、钍矿‌发展现状、钍矿进出口、钍矿‌企业布局、钍矿‌发展趋势


一、钍矿行业相关概述


钍矿是指含有钍元素的矿物集合体,其核心价值源于钍(Th)这一银白色放射性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上兼具金属特性与稀土伴生属性,虽未被列入17种稀土元素之列,却常与稀土矿共生共存,形成“土中藏金”的资源特征。在地质学与工业领域,钍矿被界定为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其关键判定标准包括钍元素品位、共生矿产条件及开采加工可行性。


从资源本质来看,钍矿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能量密度极高,1吨钍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煤炭,单块拳头大小的钍金属即可满足伦敦一周的供电需求;二是安全性能优异,作为核燃料时产生的高放射性核废料仅为铀基反应堆的10%,且毒性衰减周期从数万年缩短至300年;三是开采成本低廉,作为稀土开采的伴生矿,无需单独勘探开采,提取成本仅为铀矿的1/10。这些特性使钍矿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与铀矿的战略性资源,尤其在核能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钍矿的核心优势


钍矿分类因研究角度和控矿因素差异存在多种方案,核心可按成因、矿物组成、赋存岩石等维度划分,其中成因分类最为常用,主要包括岩浆型(赋存于花岗岩、碱性岩等,由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热液型(产于火山岩或变质岩的蚀变带、断裂带,品位较高且资源占比显著)、沉积/砂矿型(含残积、冲积、滨海砂矿等,独居石为主要含钍矿物,伴生组分丰富)及变质型(由原有含钍岩石经变质作用改造而成);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氧化物型、磷酸盐型、硅酸盐型等,按工业用途则可分为核燃料用、冶金用、化工用钍矿,此外还可根据矿物组成分为独立钍矿、伴生钍矿和综合型钍矿。

钍矿分类


中国钍矿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钍矿行业依托资源储量充沛、核心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多元的综合优势,正从“小众资源”加速向“战略能源核心”级。中国凭借资源与技术的双重领先,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资源层面,我国已探明钍工业储量达28.7万吨、居世界第二,其中白云鄂博矿区储量超22万吨,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三以上,且主东矿钍氧化物远景储量预计超30万吨,随勘探深入还将进一步扩容;技术上,我国已实现全球颠覆性突破,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不仅是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更首次成功实现了钍铀核燃料转换。该反应堆采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的技术路线,彻底摆脱了对大型水源的依赖,使核电可深入内陆;其高达700℃的输出温度不仅提升了发电效率,更能与光伏、风电协同,构建“核光风储”多能互补网络,并拓展至高温制氢等多元应用场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中国钍资源分布情况


作为放射性矿产资源,钍矿在我国被纳入关键矿产管理范畴,出口受严格管制,行业贸易呈现显著的“净进口”格局。尽管国内钍资源储量丰富,但受限于开采规模与技术适配性,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需求持续存在,进口量整体维持在4万吨以上。数据显示:2025年1-9月,该品类进口量达4.68万吨,同比增长24.67%,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0-2025年9月中国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规模(单位:万吨)


从进口来源地结构看,我国钍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来源地呈现“多元化布局、核心国集中”的特点,覆盖尼日利亚、泰国、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多个国家,有效分散了单一来源地的供应风险。其中,尼日利亚作为核心进口来源国,在2025年1-9月贡献了2.08万吨的进口量,对应进口金额7.26亿元,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占比分别高达44.38%和64.65%,在我国钍矿进口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

2025年1-9月中国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来源地分布


在进口价格方面,近年来我国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单价波动显著,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具体而言,进口单价从2020年的0.83万元/吨起步,于2022年冲高至3.13万元/吨的峰值;随后虽有所回调,但2023年至2024年价格始终维持在2.28-2.41万元/吨的较高区间。2025年1-9月,行业进口单价为2.40万元/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18.72%,表明市场价格在经历调整后已进入相对稳定的高位运行阶段。

2020-2025年9月中国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单价(单位:万元/吨)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钍矿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中国钍矿行业产业链


当前,我国钍矿行业已构建起涵盖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冶炼加工至核燃料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应用场景也逐步从核能发电核心领域,拓展至高端陶瓷、医疗设备、冶金添加剂等多元化方向。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上游依托内蒙古白云鄂博等共伴生矿,实现在稀土开采过程中综合回收钍资源,有效降低原料成本;中游聚焦技术攻坚,致力于为钍基熔盐堆研发耐高温、抗腐蚀的特种合金、核级石墨等关键材料,以及反应堆容器、主泵等核心装备;下游则通过建设与运营钍基熔盐堆系统,不仅实现清洁电力供应,更依托其高温输出特性,向工业供热、高温制氢等综合能源应用延伸,最终构建起一条从资源禀赋到高效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完整价值链条。

中国钍矿行业产业链图谱


从行业下游应用来看,钍基技术的核心价值在核能发电领域尤为突出。钍基熔盐堆凭借其无水冷却、常压运行的特点,彻底突破了传统核电对大型水体的依赖,使其能够在干旱内陆地区灵活部署。它不仅产生的核废料量仅为传统技术的千分之一,更能提供24小时稳定电力,有效弥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供电的不足,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


与传统铀反应堆相比,钍基熔盐堆在安全性、环保性和资源利用上实现多重突破。它采用液态燃料和常压设计,具备固有安全性,从根本上杜绝堆芯熔毁风险;其核废料毒性衰减周期从数万年缩短至数百年,同时能输出700℃高温用于制氢、化工等多元场景。总体来看,钍基熔盐堆的技术突破打破了传统核电对铀燃料的依赖,得以充分利用我国储量丰富的钍资源,为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钍基熔盐堆与铀反应堆对比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核电因其低碳、高效的特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核电运行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测算,2024年我国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1.2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减碳效益显著。近年来,我国核电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商运核电机组达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规模居全球第三;全年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4.72%,利用小时数高达7797小时,展现出强劲的稳定供电能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首位,2040年装机有望突破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提升至约10%。这一持续扩张的核电蓝图,为钍矿行业及其关联的钍基熔盐堆技术提供了明确的战略窗口与产业化空间,推动钍资源从潜在储备向新一代核能燃料加速转型。

2018-2024年中国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及总装机容量


四、中国钍矿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中国钍矿行业呈现“资源端垄断、技术端集中、应用端协同”的竞争格局,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布局精准且优势突出:上游资源端,包钢股份掌控白云鄂博矿区75%以上钍资源,依托稀土伴生开采实现低成本高纯度钍提取,国有地勘单位凭借政策与技术优势主导勘查市场,民营企业则在专项技术服务领域错位竞争;中游材料与设备端技术壁垒极高,华菱钢铁、久立特材分别垄断堆用核电钢、高温镍基合金管等关键材料供应,上海电气、宝色股份、东方电气等龙头主导高温换热器、主容器、主泵等核心设备研发,江苏神通主导核级阀门市场,浙富控股、海陆重工等在细分部件领域实现技术卡位;下游工程与应用端,上海建工、中国核建凭借实验堆建设经验锁定示范堆订单,首航高科、西子洁能则探索熔盐堆与新能源、制氢等场景的融合应用,整体形成“资源-技术-应用”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布局。

中国钍矿行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布局情况


中国钍矿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钍矿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围绕钍基熔盐堆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展开,从实验堆向示范堆及商用堆稳步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将日益凸显,推动高端材料、核心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技术的整体升级;最终通过核能发电、工业供热、高温制氢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拓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切实的能源解决方案,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低碳发展提供自主可控的战略路径。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化进程


中国钍矿行业的核心发展趋势是围绕钍基熔盐堆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化展开。随着近期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实验堆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行业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工程示范阶段。未来,发展重点将集中于攻克百兆瓦级示范堆的工程化技术难题,推动反应堆系统集成优化与关键材料装备的耐久性提升,并建立完整的钍铀燃料循环体系。这一过程需要跨学科、跨产业的协同研发,最终目标是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可商业化推广的稳定能源系统,为实现钍基核能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钍矿行业的第二个关键趋势在于产业链的深度协同与创新生态的加速构建。由于钍基熔盐堆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其发展将强力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紧密的协同网络。上游的钍资源将依托现有的稀土开采体系,实现综合回收与低成本供应;中游则将催生对耐高温、抗腐蚀特种材料以及核心装备的巨大需求,推动高端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下游则通过与光伏、风电、高温制氢等产业的融合,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复合能源系统。同时,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推动下,近百家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持续优化这一新兴产业链的布局与效能。


3、多元化应用驱动战略转型


未来,中国钍矿行业将呈现应用场景多元化与战略价值深化的显著趋势。钍基熔盐堆凭借其无水冷却、常压运行、高温输出的独特优势,将彻底改变核电只能“傍海而居”的传统格局,使其能够深入广袤的内陆及干旱地区,为区域发展提供稳定的基荷电力。更重要的是,其700℃左右的高温工艺热,将在清洁发电之外,拓展至工业供热、高温制氢、化工等非电领域,极大提升其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钍基核能的发展将使我国将丰富的钍资源禀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源自主权,有效降低对进口铀的依赖,从而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提供一条全新的、自主可控的战略路径。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钍矿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钍矿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钍矿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钍矿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钍矿主要生产厂商、经销商介绍,2025-2031年中国钍矿投资前景分析,2025-2031年钍矿行业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