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工厂化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技术措施,使养殖产品生产达到快速、优质、高效、成批且稳定的一种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属于设施农业范畴,是典型的“新农业”,即工业化生产形态的现代化农业。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长期占据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首位,但产业仍面临生产模式粗放、资源利用率偏低等突出问题,亟需技术革新推动转型升级。工厂化养殖模式凭借集约化程度高、环境可控性强等优势,正逐步成为推动渔业强国建设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2020-2024年期间,我国工厂化养殖面积呈波动态势,整体维持在9000万m³以上,2024年养殖面积为10223.52万m³,同比增长7.9%。产量则稳步增长,2024年成功突破百万吨,达104.0万吨,同比增长9.9%,标志着我国工厂化养殖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养殖户积极探索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带动单产实现大幅提升,由2020年的6.44千克/m³增长至2024年的10.18千克/m³。从淡海水养殖来看,2024年工厂化淡水养殖面积为5359.6万m³,产量为57.3万吨,福建、湖北、山东、江西工厂化淡水养殖产量靠前,四地占据全国61.4%的产量。2024年工厂化海水养殖面积4863.9万m³,产量为46.8万吨。工厂化海水养殖集中在福建、山东、海南、辽宁等沿海地区,福建省以1347.4万m³的养殖面积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海水养殖基地。其次为山东省,以1261.8万m³的养殖面积生产了21.9万吨的海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远超其他地区。未来,工厂化养殖将朝着大型化、少人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上市企业:好当家(600467)、东方海洋(002086)、百洋股份(002696)、国联水产(300094)、大湖股份(600257)、天马科技(603668)等
相关企业:湖南杉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海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贵州启帆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泉州南安市福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工投天海科技有限公司、瀚洋农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眉县槐芽镇恒泽鑫顺水产养殖公司、株洲鲟旺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中发国信(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恒兴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环控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君山生态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工厂化养殖发展背景、工厂化养殖面积、工厂化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地区分布、工厂化养殖发展趋势
一、工厂化养殖行业相关概述
工厂化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技术措施,使养殖产品生产达到快速、优质、高效、成批且稳定的一种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属于设施农业范畴,是典型的“新农业”,即工业化生产形态的现代化农业。
国内比较多见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3种:1)流水养殖模式。流水养殖模式主要控制养鱼环境,利用不断流动的水流进行鱼类养殖,具有投入少、建池简单、占用面积小、周期短、密度高、产量高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耗氧量高的经济性鱼类,这种养殖方式有利于鱼类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地发挥鱼类的生长潜力。但这种养殖方式养殖用水不进行循环再利用,流水交换量为每天6~15次,耗水量极大。尽管流水养殖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但目前仍是国内使用最多、养殖面积最广的工厂化养殖方式。2)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由鱼池、增氧设施、水质净化系统、消毒防病设施、水温调控设施5部分组成,此养殖模式下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后再进行循环使用,这种养殖模式与流水养殖模式相比,降低了一部分用水量,相较于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一部分水产养殖工厂采用这种养殖方式。3)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是通过水处理设备将废水净化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循环使用的一种养殖模式,主要包含去除氨氮的生物净化装置、去除悬浮颗粒的物理过滤装置、可以消毒杀菌的臭氧发生装置、去除二氧化碳的曝气装置,其关键技术是水质净化处理装置,核心是快速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和增氧技术。这种养殖模式虽然能减少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节约用地,养殖产品优质安全,病原可控,不受地域与环境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养殖模式前期投入较高,且国内这种设备制造还不甚成熟,目前国内企业使用这种养殖模式的较少。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工厂化养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二、工厂化养殖行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长期占据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首位。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养殖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养殖品种多样(涵盖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且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水产养殖业。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567.88千公顷,同比下降0.74%;养殖产量6060.03万吨,同比增长4.31%。
2019-2024年期间,我国水产养殖单产整体呈增长态势,由7.15吨/公顷增长至8.01吨/公顷,主要系水产种业创新发展,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长足进步,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等因素推动。然而,产业仍面临生产模式粗放、资源利用率偏低等突出问题,亟需技术革新推动转型升级。工厂化养殖模式凭借集约化程度高、环境可控性强等优势,正逐步成为推动渔业强国建设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三、工厂化养殖行业市场现状
1、养殖规模
2020-2024年期间,我国工厂化养殖面积呈波动态势,整体维持在9000万m³以上,2024年养殖面积为10223.52万m³,同比增长7.9%。产量则稳步增长,2024年成功突破百万吨,达104.0万吨,同比增长9.9%,标志着我国工厂化养殖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养殖户积极探索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带动单产实现大幅提升,由2020年的6.44千克/m³增长至2024年的10.18千克/m³。
从淡海水养殖来看,工厂化淡水养殖面积占比较大,海水养殖面积稳步提升。2024年工厂化淡水养殖面积为5359.6万m³,占比52.4%;工厂化海水养殖面积4863.9万m³,同比增长9.0%。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海水养殖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工厂化海水养殖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养殖模式,逐渐成为海水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实现了质的飞跃,养殖密度、养殖水质和养殖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养殖的不只鱼类,还有更多样的品种,对虾、海参、鲍和贝类等品种的循环水养殖先后在我国获得成功。数据显示,2020-2024年期间,工厂化淡水养殖产量由30.3万吨增长至57.3万吨,工厂化海水养殖产量由32.5万吨增长至46.8万吨。
2、地区分布
工厂化海水养殖集中在福建、山东、海南、辽宁等沿海地区。2024年福建省以1347.4万m³的养殖面积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海水养殖基地。其次为山东省,以1261.8万m³的养殖面积生产了21.9万吨的海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远超其他地区。
2024年工厂化淡水养殖面积超500万m³的省份有浙江、山东、福建、湖北,其中浙江省养殖面积达1128.3万m³,位居全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个面积超1000m³的省份。此外,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广东、云南、广西工厂化淡水养殖面积均在100万m³以上。
2024年,福建、湖北、山东、江西工厂化淡水养殖产量靠前,分别为10.79万吨、9.76万吨、9.33万吨、5.29万吨,四地占据全国61.4%的产量。湖南、安徽紧随其后,养殖产量超4万吨。
四、工厂化养殖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生产规模大型化与超大型化,未来将涌现年产量数千吨级的集约化养殖场,通过集中管理降低单位成本;二是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管理将快速实现应用,依托自动化水质监控、投喂机器人等技术,大幅减少人力依赖,提升管理效率;三是模块化生产方式双向延伸,既推动大型养殖场的标准化模块复制,也发展适合内陆家庭的小型化模块(如集装箱式养殖单元),只需接通水电即可运行,单模块年盈利理想状态可达10余万元,实现“大而强”与“小而精”的协同发展。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工厂化养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工厂化养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工厂化养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2021-2025年工厂化养殖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工厂化养殖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2026-2032年中国工厂化养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