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中国铁电材料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2024年,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89亿元,同比增长25.75%。随着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铁电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在智能穿戴设备中,铁电材料可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这些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为铁电材料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相关上市企业:中材科技(002080)、新宙邦(300037)
相关企业: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铁电材料、铁电材料市场规模、铁电材料行业现状、铁电材料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铁电材料是一种具有铁电性的材料。铁电性是指在没有外加电场的情况下,材料内部存在自发极化现象,并且这种自发极化可以通过外加电场反转。这种特性类似于铁磁材料中的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得名铁电材料。其核心特性包括自发极化、居里温度、多物理效应等。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铁电材料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起步,1920年法国科学家Joseph Valasek在罗息盐中首现铁电现象;30年代中国开始接触国外成果,处于初步探索阶段;50-80年代进入基础发展,钛酸钡等钙钛矿材料发现推动大规模应用,60-70年代铁电软模理论完善,理论探索深化;80年代至21世纪初快速发展,薄膜制备技术突破,中国在铁电薄膜微电子应用上取得进展,90年代科研投入增加,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21世纪以来创新突破,2006年东南大学熊仁根团队开创分子铁电研究,2018年合成全有机三维钙钛矿铁电体,2023年研发弹性铁电材料实现铁电性与柔韧性平衡,2024年宁波材料所钟志成团队开发无疲劳铁电材料解决传统PZT疲劳问题,成果刊于《科学》,持续推动柔性电子、低功耗存储等前沿应用。
三、行业产业链
铁电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碳酸钡、二氧化钛等原材料,以及高温炉、研磨设备、烧结设备等生产设备。产业链中游为铁电材料研发生产环节。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与生物、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
铁电材料原材料领域以钙钛矿型、铌酸盐型、聚合物及层状钙钛矿为核心,其中钙钛矿型如钛酸钡(BaTiO₃)、钛酸铅(PbTiO₃)凭借高介电常数成为电容器主流材料;铌酸盐型如铌酸锂(LiNbO₃)、铌酸钾(KNbO₃)因优异光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激光调制领域;聚合物类如聚偏氟乙烯(PVDF)以柔韧性好、生物兼容性高的特点,在柔性传感器、生物医学器件中表现突出;层状钙钛矿如铋层状结构(Bi₄Ti₃O₁₂)则因抗疲劳性强,成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关键材料。四类材料通过性能互补,共同支撑铁电材料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多场景的多元化应用。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四、市场规模
中国铁电材料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2024年,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89亿元,同比增长25.75%。随着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铁电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在智能穿戴设备中,铁电材料可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这些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为铁电材料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呈现“科研引领”特征。龙头企业包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材科技等代表,掌握铪基薄膜、弹性铁电材料等核心技术,主导行业标准制定。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内的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铁电陶瓷生产龙头,核心产品钛酸钡(BaTiO₃)、锆钛酸铅(PZT)广泛应用于压电传感器、超声波探头、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市占率领先。公司掌握粉体合成-成型-烧结-极化全流程工艺,服务国防、航天、电子领域,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在新能源领域,完成半固态锂电池隔膜配方开发及上机试验,开发70MPa-IV型储氢气瓶(储氢量84Kg,续航800公里),实现碳纤维国产化,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应用于氢燃料电池重卡、城际动车组,牵头国家工信部70MPa储氢瓶“一条龙”示范项目。2025年上半年,中材科技营业收入为133.31亿元,同比增长26.48%;归母净利润为9.99亿元,同比增长114.92%。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有机铁电材料研发,核心产品PVDF、P(VDF-TrFE)及其复合材料用于柔性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电磁屏蔽。开发无氟聚合物(如二磺酰基烷基侧链聚合物),解决传统PVDF环境争议,与华为、小米合作推动消费电子创新应用。2025年发布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支持6C快充)、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循环寿命超16000次)及固态电解质材料,CBS添加剂通过双界面保护技术提升高电压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果发表于《Small》,获“专精特新”认证,年产能达500吨,构建全链智创解决方案。2025年上半年,新宙邦营业收入为42.48亿元,同比增长18.58%;归母净利润为4.84亿元,同比增长16.36%。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不断突破,驱动高性能材料研发
中国铁电材料行业未来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铪基薄膜、弹性铁电体及无疲劳材料三大方向。铪基铁电薄膜(如Hf₀.₅Zr₀.₅O₂)凭借低功耗、高存储密度特性,将成为低功耗存储器(FeRAM)的核心材料,宁波材料所已实现其产业化突破。弹性铁电材料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实现125%拉伸率与铁电性平衡,未来将拓展至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及介电驱动领域。无疲劳铁电材料则通过晶体结构调控解决传统PZT材料百万次循环后性能衰减问题,2024年宁波材料所开发的无疲劳材料已实现千万次循环无衰减,显著提升存储芯片寿命。这些技术突破将推动铁电材料向高附加值、高可靠性方向演进,支撑量子计算、5G通信等新兴领域需求。
2、应用场景多元化,产业不断融合
铁电材料应用场景将从传统电子领域向新能源、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多元化方向拓展。在新能源领域,铁电材料的高介电常数特性可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新宙邦开发的PVDF基复合材料已应用于超快充电池电解液;在生物医学领域,柔性铁电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生理信号,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在航空航天领域,铋层状钙钛矿铁电体因抗疲劳性强,成为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关键材料。产业融合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将形成“科研-制造-应用”全链条集群,中材科技与比亚迪合作开发新能源储能系统,深圳新宙邦与华为共建柔性电子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产业-市场深度协同。
3、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十四五”材料专项规划及“双碳”目标将推动铁电材料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环保政策方面,国家将严格限制高污染铁电陶瓷产能,推动西南地区企业完成尾气脱硫、微波煅烧等绿色工艺改造。政策支持方面,央行绿色信贷将优先支持环保达标企业,宁波材料所、中材科技等机构获得专项补贴,用于弹性铁电材料、无疲劳材料研发。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中国将主导铁电材料行业标准修订,推动铪基薄膜、有机铁电体等新型材料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提升全球竞争力。未来,行业将形成“技术创新-绿色制造-标准引领”的良性发展循环,支撑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发展。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6-2032年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共十一章,包含国内铁电材料行业企业分析,中国铁电材料行业投资现状与前景分析,2026-2032年中国铁电材料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