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研发现状、细分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研判:结构升级驱动产业变革,负极材料等打开行业增长空间[图]

内容概要:新型炭材料是在传统炭材料基础上,经调控制备工艺等形成的先进炭基材料,突破单一属性,可在多领域实现定制化功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我国高度重视其研发创新,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多方面系统推进,为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其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近年来,在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拉动下,我国炭素制品总产量稳步提升,2024年达751.63万吨,其中新型炭材料贡献显著增量,凸显行业向高端化转型。从细分市场看,新型炭材料覆盖多领域,活性炭技术成熟,应用格局良好。石墨类材料作为锂电池负极核心,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推动下,锂电池产量增长拉动负极材料需求,带动石墨电极产量增长,为新型炭材料行业拓展广阔空间。未来,该行业将在技术、应用、产业生态三方面持续发展,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市企业:方大炭素(600516.SH)、东方碳素(920175.BJ)


相关企业: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二维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封平煤新型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明大新型炭材料有限公司、铜川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吉林聚能新型炭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济宁碳素集团有限公司、抚顺方泰精密碳材料有限公司、湖南宸宇富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蜂窝活性炭有限公司、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大潮炭能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型炭材料‌、炭素、石墨、活性炭、锂电负极材料、新型炭材料发展历程、新型炭材料‌行业产业链、新型炭材料‌发展现状、新型炭材料细分市场、新型炭材料‌发展趋势


一、新型材料行业相关概述


新型炭材料是在传统炭材料(如活性炭、石墨)基础上,通过精准调控制备工艺、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形成的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特定功能导向的先进炭基材料。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了传统炭材料“高比表面积、高吸附性”等单一属性,可在电学、热学、力学、催化等多领域实现定制化功能,是支撑新能源、高端制造、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


新型炭材料依据微观结构、制备工艺及核心功能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低维炭材料,含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以纳米级精准结构和优异光电性能为特征;二是多孔炭材料,涵盖介孔炭、微孔炭及分级多孔炭,凭借高比表面积和可控孔径侧重吸附与储能;三是复合炭材料,包括炭-金属、炭-陶瓷、炭-聚合物复合体系,融合不同材料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四是其他功能炭材料,如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石墨炔、低密度高孔隙的碳气凝胶等,满足特定场景下的定制化需求。

新型炭材料分类


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碳纤维制备为核心,主要依托有机纤维碳化技术。随着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对高性能材料需求的提升,制备工艺逐步升级,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先进方法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石墨烯因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受到广泛关注,推动行业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同时活性炭等传统炭材料也在环保、储能等领域持续拓展应用。进入21世纪,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多种新型碳材料相继实现技术突破,相关产业初具雏形,国内企业逐步积累自主研发能力。2010年后,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政策引导下,行业朝着高端化、功能化与复合化方向快速发展,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材料在制备技术与应用场景上实现重要突破。目前,新型炭材料行业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性能提升,推动行业进入创新驱动、应用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新型材料行业政策


新型炭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创新,陆续出台《“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产业布局、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拓展、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系统推进,为新型炭材料行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推动其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持续发展。

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相关政策


三、中国新型材料行业产业链


我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上游以煤炭、石油焦、天然石墨等基础原料为核心,通过精细化提纯与预处理技术保障原料品质;中游聚焦高性能产品制造,涵盖活性炭、沥青焦、针状焦及石墨烯等细分领域;下游则受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劲牵引,在光伏热场、锂电池负极、汽车制动等应用场景中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推动全产业链向高端化、协同化方向持续演进。

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产业链图谱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全球及中国新型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炭素行业作为基础材料工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石墨电极、特种炭材料、碳纤维及负极材料等关键领域,深度服务于钢铁冶金、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全球炭素市场已形成以亚洲、北美和欧洲为主的成熟格局,构建了从原料处理到高端制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光伏产业推动碳/碳复合材料热场部件规模化应用、锂电池拉动负极材料需求,以及半导体、航空航天领域持续采购高纯石墨与特种炭材料的共同驱动下,全球行业规模从2020年88.94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189.02亿美元,尽管2023年受宏观环境影响出现短期回调,但整体保持稳健上行。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10亿美元,高端特种炭材料占比也将持续提升。

2020-2025年全球炭素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炭素生产国与消费市场,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专业特色集群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双碳”战略引领和下游新兴产业强力拉动下,行业实现高速发展,整体规模自2020年210.26亿元迅速扩张至2024年472.22亿元。未来,随着光伏、锂电、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需求持续放量,碳/碳复合材料、高端负极材料等高性能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加上再生活性炭在工业环保与资源循环中渗透率进一步提高,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24亿元,行业保持良好发展趋势。

2020-2025年中国炭素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新型炭材料作为炭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新能源、环保等产业需求拉动下,带动我国炭素制品总产量稳步提升。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炭素制品总产量达751.63万吨,同比增长0.95%。其中,新型炭材料贡献了显著增量,特别是技术含量更高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量达44.7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18.04%,这与普通功率石墨电极产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行业正持续向高端化产品结构转型。

2020-2024年中国炭素制品产量(单位:万吨)


从细分市场看,新型炭材料覆盖了活性炭、沥青焦、针状焦及石墨烯等多个领域。其中,活性炭作为技术最成熟的细分领域,已形成“传统应用稳增长、新兴领域拓空间”的格局。其在传统的水处理、食品饮料等领域需求稳定,同时在VOCs治理、汽车尾气净化等环保政策驱动领域增长迅速。2024年我国活性炭产量107.67万吨,市场规模达98.82亿元。

2020-2024年中国活性炭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石墨类材料是锂电池负极的核心及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锂电池产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和其他锂电池产量合计达1096GWh,同比增长16.6%。锂电池产量的增长直接拉动了锂电负极材料的需求,2024年我国负极材料产量约200万吨。在此背景下,2024年全国石墨电极产量为75.76万吨,同比增长4.45%,新型炭材料行业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2-2024年中国锂电池产量及石墨电极产量


中国新型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未来将呈现技术升级、应用拓展与产业协同三重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攻坚,通过微观结构调控与绿色工艺创新推动材料性能向高端化演进;应用场景在新能源、环保治理与高端制造等多领域持续深化与拓宽,驱动需求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优化;产业生态则通过全链条协同与集约化发展重塑竞争格局,推动形成更加健康、高效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攻坚,高端化进程提速


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呈现从单一产品突破向全链条技术体系构建的升级态势。在材料性能层面,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炭材料向高纯度、高导热、耐高温等极端性能方向演进,以满足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场景的严苛需求。生产工艺方面,智能化与绿色化改造同步推进,数字化仿真技术持续优化材料制备流程,电煅烧、气相沉积等清洁工艺逐步替代传统高能耗方式,有效兼顾生产效率与环保要求。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深化促使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利快速审查等政策红利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的战略转型。


2、应用场景:新兴领域主导增长,产业边界持续拓宽


需求结构将呈现"新兴产业引领、传统领域升级"的双轮驱动格局,应用边界向更多维度拓展。新能源领域仍是核心增长引擎,锂电负极材料随动力电池性能升级需求持续迭代,氢能储运炭材料、超级电容炭等随储能产业发展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环保领域向精细化治理延伸,再生活性炭技术成熟推动应用成本下降,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挥发性有机物高效吸附等场景的渗透率稳步提升。高端制造领域需求加速释放,碳碳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热防护、光伏热场系统等场景的应用从示范走向规模化,推动行业需求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持续优化。


3、产业格局:全链协同深化,集约发展重塑生态


产业生态将朝着协同化、集约化方向深度重构,竞争维度从单一产品向产业链综合能力转变。上下游企业通过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实现从关键前驱体到高端制品制造的全链条协同,提升供应链韧性并促进材料性能与终端需求的精准匹配。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东部地区聚焦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中西部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网络。在环保政策与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整合进程加速,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构建、产能优化整合与全球市场布局巩固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向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演进。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新型炭材料行业投资预测,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 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