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商业运载火箭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的运载工具。近年来,国家从战略高度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构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及发射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推出差异化措施,形成“中央统筹+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低轨通信星座加速部署,2025年我国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较2024年增长十倍,但当前运力供给仍显不足——2024年全国共完成68次发射,仅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需求。行业竞争格局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呈现航天科技、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主导,七家持证民营企业差异化互补的梯队化特征。未来,行业将围绕“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方向加速发展,依托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和海南商业发射场等基础设施扩容,推动发射成本下降和“航班化”发射模式实现,并逐步向太空旅游、在轨服务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
上市企业:航天科技(000901.SZ)、航天动力(600343.SH)
相关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深圳驭龙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际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商业运载火箭、“国网星座”、“千帆星座”、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政策、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历程、商业运载火箭行业产业链、商业运载火箭发展现状、商业运载火箭项目部署、商业运载火箭发展趋势
一、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相关概述
商业运载火箭是采用市场化机制,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的运载工具,其研制、生产和发射活动均以市场需求和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根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及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商业发射的定义为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或合资合营等模式,按照国家安全监管要求和市场运作机制,实施的运载火箭相关研制生产及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发射等行为。
商业运载火箭主要可按推进剂和运载能力分类。按推进剂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固体火箭使用固态燃料,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维护简便的特点,但运力较小且通常不可回收;液体火箭使用液态燃料,技术更复杂,但其推力大、可关停重启的核心优势使其成为实现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显著降低了发射成本。按运载能力则可分为轻型、中型、大型和重型火箭,以满足从发射单颗微卫星到组网发射数十颗卫星以及深空探测等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长征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探索,在2014年后借政策东风迎来破冰,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首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2019年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成功入轨标志着民企实现里程碑突破,技术路线向液体动力和可回收方向加速演进;当前行业在卫星互联网等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下,已进入以规模化、低成本和高频次发射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全力构建支撑太空经济的基础运输体系。
二、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政策分析
商业运载火箭作为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装备,是推动卫星互联网、深空探测等战略领域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商业航天,密集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通过明确技术攻关方向、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质量监管等系统性举措,为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发射服务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
与此同时,地方政策持续深化,航天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布局,北京、上海、广东等重点省市相继推出差异化扶持政策,其中《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聚焦火箭总体设计能力提升,《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提出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千亿级突破、商业火箭年总装能力达100发、卫星年智造能力突破1000颗的量化目标,《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则着重强化应用终端产业化配套。这种“中央统筹+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正加速推动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方向跃迁。
三、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产业链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协同,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发展。上游聚焦火箭制造与卫星研制,涵盖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电子元器件、燃料推进系统等核心材料与组件,以及卫星平台、有效载荷与整星制造,为火箭发射与卫星应用奠定基础;中游以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为核心,包括商业发射服务、卫星测控、地面终端设备生产及卫星运营与数据增值服务,形成从发射到应用的完整闭环;下游则面向终端应用及服务市场,传统场景涵盖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新兴场景则拓展至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前沿方向,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驱动,持续拓宽商业航天应用边界。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四、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展现出强劲活力。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战略地位获得国家层面肯定,也为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活动再创历史新高,火箭发射次数与航天器发射数量均实现显著跃升。全年共完成68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商业航天发射(含拼车和搭载)达43次,占比高达63.2%,成为航天发射的主力。民营火箭公司共计执行12次发射任务,占全国发射总量的17.6%,发射次数较2023年略减少1次;其中成功10次,失败2次,成功率为83%,较2023年下降约9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组网需求持续释放、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加速突破,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提升发射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力。
中国火箭型号体系主要由国家队主导的“长征系列”与民营企业研制的商业火箭构成。长征系列作为发射主力,覆盖从轻型到重型的全谱系任务,具备高可靠性与多样化任务适应性。其中,长征五号近地轨道运力达25吨,是我国现役最强运载火箭;长征八号是低轨星座组网主力;长征六号等型号支持一箭多星快速发射;长征十一号还具备海上发射能力。民营火箭则以“快、灵、便宜”为特点,多聚焦中小型卫星发射,例如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已成为发射频次最高的民商火箭,蓝箭航天“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天兵科技“天龙二号”等液体火箭也成功实现入轨,标志着民营火箭正逐步迈向成熟应用。
中国卫星星座计划的全面推进正对商业运载火箭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千帆星座”“国网星座”以及吉利未来星座、鸿鹄三号等多个低轨通信星座加快部署,2025年我国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将接近1000颗,较2024年呈现十倍以上的爆发式增长。火箭作为星座组网的核心支撑,其多星搭载能力、快速响应与高可靠性已成为关键要求。然而,2024年全国仅完成68次轨道发射,共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即便2025年乐观实现100次发射、搭载数量提升至550颗左右,仍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进度需求。与此同时,商业发射还需与嫦娥七号、天问二号、载人登月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共享运力资源,这些任务对发射窗口和可靠性要求极高,进一步挤占了商业发射的档期与资源。因此,亟须提升商业火箭的运载能力并加快建设专用发射工位,以缓解运力短缺问题,支撑我国卫星星座体系的顺利建设。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需求量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商业低轨通信星座进入集中部署阶段,以上海垣信卫星“千帆星座”为例,其一期648颗卫星若按一箭18星方式发射需执行36次任务,若采用一箭36星则需18次。同时,中国星网“GW星座”也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发射约1300颗卫星,约占其总体规划的10%。此外,吉利未来星座、鸿鹄三号等新兴项目陆续启动,推升2025年商业卫星发射总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较2024年实现十倍以上增长。以此估算,按一箭10-20星配置,全年需实施50-100次发射。目前我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超过4万颗卫星,组网发射需求持续扩大。行业正逐步朝向“航班化”发射模式演进,预计到2030年,年均发射量将不低于200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大规模星座组网、深空探测等多元化航天任务的推进,将持续推动商业运载火箭发射需求维持高位。
五、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竞争格局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呈现鲜明的梯队化特征。由于运载火箭发射涉及繁复审批流程与严苛资质要求,其中“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是核心准入门槛,目前国内除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及国家衍生企业外,仅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深蓝航天七家民营火箭公司持有该牌照,构成行业核心竞争主体。从梯队分布看,第一梯队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主导,凭借数十年技术沉淀、国家级工程经验及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在大载荷火箭研发、高可靠性发射任务(如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中占据绝对主导,是支撑国家航天战略的核心力量;第二梯队为上述七家持牌民营企业,它们依托市场化机制快速响应商业需求,在中小型火箭、低轨星座发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如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高频次发射、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液氧甲烷技术突破、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推动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增长极,两类主体既分工互补又适度竞争,共同塑造了行业多元发展格局。
六、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的未来将围绕“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核心方向加速发展。其首要驱动力来自于可回收火箭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多款液氧甲烷可复用火箭计划于2025年前后首飞,目标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至每公斤2万元以下,从而破解大规模星座组网的经济性瓶颈。与此同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与扩容将支撑发射频率迈向“航班化”,形成年超60次的发射能力,以满足“星网”、“千帆”等星座未来上万颗卫星的部署需求。最终,行业将超越单一的发射服务,向太空旅游、在轨服务、深空探测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构建一个由国家队与民营头部企业共同主导、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可回收技术突破驱动成本革命与市场扩容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的首要发展趋势是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将彻底改变行业经济模型。2025年是关键验证期,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力箭二号、智神星一号等多型民营及国家队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其核心目标是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至2万元/千克以下(如朱雀三号目标成本较朱雀二代降低90%),逼近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技术突破是解锁万亿级商业航天市场的钥匙,它能解决当前星座组网最大的成本痛点,使得大规模星座部署具备经济可行性。
2、发射基础设施网络化与高频次“航班化”发射成为新常态
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另一显著趋势是发射工位能力跃升与“沿海+内陆”互补网络的形成,共同支撑发射频率迈向“航班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这一趋势的典范,其一号、二号工位采用“三垂”、“三平”等高效测发模式,单个工位年发射能力达16发。随着2025年二期项目(三号、四号工位)开工建设,未来海南发射场年总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这将与酒泉、太原等传统发射场及海阳东方航天港等商业发射场形成互补网络,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紧张的发射资源约束,满足卫星互联网星座每年数千颗卫星的组网需求,使高频次、高可靠性的“航班化”发射在2025-2027年成为现实。
3、应用场景多元化与深空经济生态成熟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的长期发展将超越单一的卫星发射服务,向多元化的深空经济应用生态拓展。根据首届深空经济大会提出的方向,产业将从未来1-5年聚焦低轨星座组网,向5-10年的中高轨及深空探测拓展。火箭作为基础运输工具,其能力的提升将直接支撑包括太空旅游(如中科宇航研发的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空间站低成本货运(如力箭二号火箭计划承担中国空间站货运任务)、深空资源开发乃至太空制造等新业态的兴起。同时,领先企业如中科宇航正在构建“技术创新+标准转化+资源共享”的产业生态,并通过试验平台全球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最终推动商业航天从国家主导的战略能力,转变为一个自循环、可持续的庞大经济生态系统。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共八章,包含中国商业运载火箭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布局状况研究,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及战略布局策略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