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公众健康意识增强,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持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9793个,资产总计51746.1亿元,销售收入达25298.5亿元,利润总额完成3420.7亿元,与此同时,集采常态化推动传统药企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生存”,加速构建全产业链精益管理体系,同时促使企业从仿制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有利于行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上市企业:国药控股(01099.HK)、国药股份(600511)、国药一致(000028)、天坛生物(600161)、中国中药(00570.HK)、国药现代(600420)、国药太极(600129)、华润医药(3320.HK)、复星医药(600196)、石药集团(01093.HK)、恒瑞医药(600276)、上海医药(601607)、科伦药业(002422)、人福医药(600079)、同仁堂(600085)、丽珠集团(000513)、步长制药(603858)
关键词:医药制造发展历程、医药制造市场政策、医药制造产业链图谱、医药制造发展现状、医药制造竞争格局、医药制造发展趋势
一、概述
医药制造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生物发酵、提取纯化、制剂加工等技术手段,生产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疾病的药品、药用辅料及相关产品的产业。它是连接医药研发与医疗应用的核心环节,涵盖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制剂的全流程,兼具高技术壁垒、高监管要求和高投入回报周期的特点。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分类,医药制造业可具体细分为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和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制造八个细分行业。
二、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医药工业基础薄弱,主要生产制剂,原料药依赖进口。1964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成立,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内地医药工业得到重点发展。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医药的统一管理体制逐步形成。1982年开始试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医药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998年,国家设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了药品监管制度改革加速的序幕。随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等政策相继出台,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启动制修订,药品监管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快,药物创新活力被极大激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医药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研发创新和产品质量,向研发创新和质量、效率要效益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初步形成,同时国产药品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三、发展背景
1、政策背景
医药制造行业是集高附加值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也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关于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的通知》《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社会背景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023万人,同比增长1.60%,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达15.64%,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慢性病治疗药物的需求增长较快,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特别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药物,为相关医药制造企业带来了稳定的市场需求,此外,近年来,我国国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药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入院人次数达2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90%,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2460元,同比增长16.04%,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进一步增至2547元,我国居民入院人次数和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加,为医药制造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四、产业链
医药制造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中药材、药用辅料、包装材料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研发设备(如实验室仪器、生物反应器、基因测序设备等)和制药设备供应商;行业中游为医药制造企业;行业下游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药店、疾控中心、养老机构、电商等医药流通渠道以及终端消费者。
目前,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医疗机构为我国最主要的医药流通渠道,医疗机构是处方药的主要消费场景,医生处方直接影响药品使用量,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近年来,我国不论医疗机构数量还是医疗卫生水平均取得重大突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达109.2万个,同比增长2.0%,其中,医院3.9万个,同比增长1.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4万个,同比增长2.3%,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步增长为医药制造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五、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公众健康意识增强,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持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9793个,资产总计51746.1亿元,销售收入达25298.5亿元,利润总额完成3420.7亿元,与此同时,集采常态化推动传统药企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生存”,加速构建全产业链精益管理体系,同时促使企业从仿制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有利于行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六、竞争格局
1、整体格局
由于医药制造行业涵盖的产品品类极为丰富,因此,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内参与者众多,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但近年来,随着医改政策的推进,我国医药制造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在我国医药制造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在《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榜单中,上述企业纷纷上榜。
2、行业内代表企业分析
(1)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以生命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集团规模、效益和综合实力居于全球同行业领先地位,拥有科技研发、工业制造、物流分销、零售连锁、医疗健康、工程技术、专业会展、国际经营、金融投资等大健康全产业链。公司拥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工业板块生产企业100余户。40余个认证产品通过世卫WHO、美国FDA、欧盟EU/EUL认证。
(2)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制药业务为本集团核心业务,包括三大业务:创新药业务、成熟产品及制造业务以及疫苗业务。创新药业务,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等核心技术平台,打造开放式、全球化的创新研发体系,持续提升管线价值,推动重磅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成熟产品及制造业务,以整合式发展为目标,聚焦差异化、高技术壁垒、高毛利产品研发,加大首仿、高难度复杂制剂及改良型新药的比重,同时推动产线产能整合,持续降本增效;疫苗业务,已搭建以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两大技术平台为核心的自主研发体系,未来将加速推进自研疫苗产品的上市进度,并通过合作开发进一步拓宽疫苗产品管线,提升疫苗产业化能力。2024年复星医药营业总收入完成410.7亿元,其中,制药业务占70.43%。
七、发展趋势
集采常态化使传统仿制药利润空间收窄,药企将加大创新药及高壁垒仿制药的研发投入,从仿制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未来,会有更多药企以自主研发为主,或采取“自主研发+全球合作”的模式,聚焦热门治疗领域,如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打造差异化产品线,以创新成果获取市场竞争力和更高利润回报,此外,为应对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药企将继续构建覆盖“采购—生产—供应链—研发”的全产业链精益管理体系,通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化生产工艺、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借助AI等技术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实现降本增效,保障企业利润。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共十三章,包含医药制造企业综合评价,国内医药制造业标杆企业竞争力分析,2025-2031年中国医药制造企业产销模式渠道竞争力提升对策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