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人造石墨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进出口分析:产业链整合深化,高端制造业需求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图]

内容概况:近年来,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加速,产业链整合深化,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形成双重驱动。2024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规模为438亿元,同比增长6.83%。其中,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持续增长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推手。2024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达208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占比87%,有效带动人造石墨市场规模的增长。此外,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半导体)对特种石墨的需求稳步增长,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


相关上市企业:贝特瑞(835185)、方大炭素(600516)、紫宸科技(603659)、杉杉股份(600884)


相关企业: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山启机械有限公司、郑州中意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上海乔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宝钢股份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人造石墨、人造石墨市场规模、人造石墨行业现状、人造石墨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人造石墨广义上指一切通过有机碳化再经过石墨化高温处理得到的石墨材料,如炭纤维、热解炭、泡沫石墨等。狭义上的人造石墨通常指以杂质含量较低的炭质原料为骨料、煤沥青等为粘结剂,经过配料、混捏、成型、炭化和石墨化等工序制得的块状固体材料。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相比,其在循环性能、高温性能、电解液匹配性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多用于动力电池、中高端消费锂电等领域,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储能等行业。

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对比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起步阶段,1896年,美国人艾奇逊发明人造石墨电极,标志着人造石墨技术的诞生。19世纪70年代后,炭材料开始应用于电化学、电热领域(如电机电刷、电解电极),但早期产品为无定形碳,性能有限。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引进和研发人造石墨技术,主要用于冶金和电解铝工业,作为电解槽内衬及阳极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产业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针状焦为原料的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研制成功,显著提升了人造石墨的导电性、耐蚀性和抗热震性,满足了大型电炉的需求。中国逐步建立人造石墨生产基地,但初期产能集中于中低端产品,主要用于钢铁冶金和电解铝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


21世纪初至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人造石墨需求大幅增加。2002年,贝特瑞成功打破日本垄断实现天然石墨国产化,并在后续发展中逐步实现人造石墨和硅基负极的研发和量产。2005年,上海杉杉成功国产化人造石墨,杉杉股份成功研制出新型人造石墨材料,成为中国人造石墨领域的龙头企业。2006年,贝特瑞获得第一项硅碳负极研究的专利。2009年,贝特瑞开发出硅基负极材料。2010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天然石墨领域的龙头企业。


2010年至2020年的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2012年,中国出台《石墨行业准入条件》,加强资源管理,推动产业整合。2016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石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向高端人造石墨领域拓展(如核石墨、高纯石墨)。


2020年至今的爆发式增长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造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而随着连续石墨化技术实现突破,解决高温连续石墨化的百年难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发展历程


三、行业产业链


人造石墨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其中原材料包括针状焦、石油焦、煤沥青、天然石墨矿、化学试剂等,生产设备包括颚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双螺旋锥形混合机、高速搅拌机、艾奇逊炉、内串炉、连续式炉等。产业链中游为人造石墨的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储能电池、钢铁、化工、航空航天和国防、半导体制造、润滑剂、医疗设备等领域。

人造石墨行业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四、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加速,产业链整合深化,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形成双重驱动。2024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规模为438亿元,同比增长6.83%。其中,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持续增长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推手。2024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达208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占比87%,有效带动人造石墨市场规模的增长。此外,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半导体)对特种石墨的需求稳步增长,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

2016-2024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数量为0.89万吨,同比增长61.58%;进口金额为3.29亿元,同比下降19.11%。其单价大幅下滑的原因包括:一是国际市场石墨价格波动,如非洲、东南亚等新兴产区原料成本降低;二是国内企业主动调整采购策略,增加中低端原料进口以补充产能缺口。同期,中国人造石墨出口数量为22.57万吨,同比下降7.22%;出口数量为22.41亿元,同比下降24.00%。随着贸易壁垒升级,美国对华石墨制品加征关税,欧盟碳边境税(CBAM)实施,导致中国产品成本优势削弱。

2020-2025年1-5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出口情况


2025年1-5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金额国家分布中,中国从日本进口人造石墨金额为8568.41万元,同比下降27.01%,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26.08%。第二是瑞士,其进口金额为7821.80万元,同比增长32.10%,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23.81%;第三是美国,其进口金额为5598.12万元,同比下降16.48%,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17.04%。


同期,中国人造石墨出口金额国家分布中,中国人造石墨出口美国金额为4.87亿元,同比下降20.62%,占中国总出口金额的21.73%,主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产业链补贴导致中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二是波兰,其出口金额为3.16亿元,同比下降28.35%,占中国总出口金额的14.11%,反映欧洲本土电池厂商(如Northvolt)产能释放,替代部分中国进口。第三是匈牙利,其出口金额为3.00亿元,同比下降53.63%,占中国总出口金额的13.39%。

2025年1-5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出口金额国家分布情况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已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全球化布局,主导高端市场,而中小企业则聚焦细分领域,通过差异化竞争谋求生存空间。技术方面,贝特瑞掌握连续式造粒、包覆碳化等核心技术,硅碳复合材料实验室比容量达420mAh/g;杉杉股份突破二次造粒工艺,产品压实密度行业领先。

中国人造石墨行业代表性企业简介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主营业务覆盖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其人造石墨产品以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和长循环寿命为核心优势,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3C数码领域。贝特瑞自2010年起连续15年稳居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第一,2024年人造石墨出货量突破34.5万吨,市占率持续领先。其客户涵盖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化学等国际一流电池企业,并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供应链。2024年,贝特瑞营业收入为142.37亿元,同比下降43.32%;毛利率为23.02%,同比增加5.36个百分点。

2020-2024年贝特瑞经营情况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全球最大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供应商,业务聚焦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与生产。其产品以高性价比、稳定性能著称,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其旗下上海杉杉科技是国内首家实现人造石墨负极产业化的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公司。杉杉科技已在国内布局70万吨石墨负极产能,包括内蒙古、四川、云南三个产能分别为10万吨、20万吨、30万吨的一体化基地。此外,公司还拟在芬兰建设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能。2025年一季度,杉杉股份营业收入为48.04亿元,同比增长28.04%;归母净利润为0.33亿元,同比增长145.23%。

2018-2025年一季度杉杉股份经营情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高端化与差异化并进


中国人造石墨行业正迎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升级浪潮。当前,行业技术迭代加速,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工艺瓶颈。例如,连续石墨化技术已进入商业化阶段,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0%,璞泰来、中科电气等龙头企业新建项目普遍采用该技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成本竞争力。同时,实验室阶段硅基负极材料比容量已达420mAh/g,预计2028年实现产业化,将推动人造石墨向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方向突破。此外,企业正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构建竞争壁垒。贝特瑞聚焦硅碳复合材料,其产品已进入全球头部电池企业供应链;杉杉股份则突破二次造粒工艺,提升产品压实密度与循环寿命。未来,行业将形成“高端人造石墨+新型负极材料”双轮驱动格局,满足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对材料性能的多元化需求。


2、产业链整合深化,全球化布局加速


面对国际贸易壁垒与成本压力,中国人造石墨企业正加速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纵向一体化成为主流趋势,璞泰来、贝特瑞等企业已实现从石墨矿开采到负极材料加工的全产业链覆盖,通过自建石墨化、碳化产能,将石墨化自供比例提升至80%以上,显著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同时,横向协同加强,企业与电池厂商、整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如宁德时代与江西紫宸共建负极材料基地,实现需求预测与产能规划的精准对接。全球化布局方面,为规避美国IRA法案、欧盟CBAM等贸易限制,龙头企业加速在东南亚、欧洲建厂。例如,贝特瑞印尼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已投产,杉杉股份规划芬兰10万吨一体化基地,形成“国内研发+海外生产”的全球化运营模式,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3、绿色低碳转型成硬性指标,ESG体系重构行业规则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人造石墨行业的硬性指标。政策层面,内蒙古、云南等地要求新建项目能效低于1.2吨标煤/吨,倒逼企业升级厢式炉工艺,并投入超50亿元进行设备改造。同时,欧盟碳边境税(CBAM)实施,要求出口产品披露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推动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正重构行业规则,企业需披露碳排放数据、劳工权益保障等信息,以符合国际标准。例如,贝特瑞通过ISO 14064碳核查认证,其印尼基地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碳减排超30%。未来,绿色制造能力将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门槛,而未能达标的企业将面临市场准入限制与成本劣势,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7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共十二章,包含人造石墨投资建议,2025-2031年中国人造石墨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2025-2031年人造石墨技术开发、项目投资、生产及销售注意事项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