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目前常用的渔光互补安装方式主要分为桩基固定式和漂浮式两种。当下,光伏用地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随着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大量项目上马,对土地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适宜建设光伏电站的平坦、开阔且光照充足之地愈发稀缺。另一方面,在近年来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抓手下,土地资源需兼顾农业、生态等多方面用途,导致用地成本不断攀升,各地光伏用地政策呈现进一步收紧趋势。渔光互补模式的出现,既为渔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光伏用地受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国多地发布了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鼓励政策,支持利用地方水域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实现渔业养殖和绿色发电融合发展。在政策鼓励下,各企业积极参与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悦达华丰378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潮南陇田40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灌云洋桥156.16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接连落地。渔光互补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将逐渐成为光伏电站建设的主流模式之一。未来,随着更多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其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将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上市企业:横店东磁(002056)、华银电力(600744)、金开新能(600821)、长源电力(000966)、悦达投资(600805)、穗恒运A(000531)、赣能股份(000899)
相关企业: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金开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投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沿海筑富新能源有限公司、东营辉阳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江西赣能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光伏、渔业养殖、太阳能发电
一、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概述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目前常用的渔光互补安装方式主要分为桩基固定式和漂浮式两种。对于水深3米及以下的情况,可采用桩基固定式渔光互补的安装方式,使用PHC预应力管桩,将桩打入水塘底部,光伏组件安装在桩上,光伏和渔业是在结构上相互独立的。漂浮式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一般适用在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多采用在水面安装浮筒,将光伏阵列安装在浮筒(漂浮系统)上,并加以固定。
渔光互补的模式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模式所形成的“上面发电、下面养鱼”,“一种资源、两个产业”集约发展模式,不需占用农业、工业和住宅用地,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价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渔光互补”具有以下优点:(1)空间资源利用:渔光互补模式充分利用了渔业养殖水面的空间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既保证了发电的效率,又满足了水产养殖的需求。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水面上的空间往往被闲置或仅用于遮阳等简单的用途,而渔光互补模式则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双重效益。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地(水面)的利用率,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2)能源资源利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渔光互补模式通过在水面上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资源,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3)清洁能源:渔光互补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因为它利用的是渔业养殖水面,而非农业用地或自然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发展。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二、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发展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倡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太阳能发电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得益于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壮大,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技术迭代加速,成本大幅下降。目前,光伏已成功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 277.57GW,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885.68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光伏发电根据安装场景、规模及技术特性,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两者在资源利用、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上形成互补,共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分布式因其灵活性和政策推动近几年增长显著,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史上首次超过集中式。2023年集中式光伏装机再次超过分布式,主要得益于沙戈荒光伏基地装机放量。2024年我国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59.39 GW,累计装机规模510.89 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118.18 GW,累计装机规模374.78 GW。
当下,光伏用地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随着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大量项目上马,对土地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适宜建设光伏电站的平坦、开阔且光照充足之地愈发稀缺。另一方面,在近年来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抓手下,土地资源需兼顾农业、生态等多方面用途,导致用地成本不断攀升,各地光伏用地政策呈现进一步收紧趋势。如陕西省发改委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耕地布局优化调整和项目建设的通知》,明确坡度在25°以下的园地原则上被禁用。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成为了光伏产业新的挑战。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拥有广阔的养殖区,2023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达7624.6千公顷。渔光互补模式的出现,既为渔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光伏用地受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三、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市场现状
1、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多地发布了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鼓励政策,支持利用地方水域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实现渔业养殖和绿色发电融合发展。如2023年12月,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关于规范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的通知》,提出稳妥推进“渔光互补”、“盐光互补”、“风光渔互补”等立体分层设权管理,开展综合开发、立体使用,最大程度节约集约利用海域资源。探索海上光伏项目深水远岸布局,减少对海域和滨海湿地自然属性的影响。2024年2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部门发布了《外贸出口优势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年)》,其中提出推动建设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渔光互补”。在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管理方面,国家能源局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解读中表示,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以及小型地面电站通常负荷小、自用电量少,往往采用全额上网的模式,从发电特性上看,与分布式光伏发电就近就地开发利用的基本定位不相符。同时,这类项目用地情况复杂,地方管理方式不统一,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基于以上考虑,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以及小型地面电站光伏发电项目归于集中式光伏电站管理。
2、建设项目
在政策鼓励下,各企业积极参与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悦达华丰378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潮南陇田40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灌云洋桥156.16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接连落地。2012年,中国首座“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江苏建湖并网,主要建设在养殖池塘上面,一期工程容量为20MW,年发电量达2100万kWh。2024年12月,总投资约65亿元的我国最大“渔光互补”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在沧州市成功并网发电。项目建设363个方阵共231万块光伏组件,占地面积约2.6万亩。该项目并网后,年均发电量18.6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279万居民的一年用电量。每年可预计生产10余万公斤鱼虾,同时节约标煤约5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为我国新能源高质量、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四、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图谱
渔光互补模式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由于渔光互补模式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因此其上游既包括光伏电站建设所需的光伏组件、光伏玻璃、逆变器、光伏支架等零部件,也包括渔业养殖所需的鱼苗、饲料等。中游为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设计与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需要选择光照充足、水域面积大、水质良好的地区,需考虑水面稳定性,避免风浪过大影响光伏板安全。下游为电力市场、消费市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所生产的电可进入电力市场进行交易,所生产的水产品则进入消费市场。
2、产业链上游
光伏组件是光伏发电的核心组件,负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光伏组件产量迅速增长,2024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588GW,同比增长13.5%。组件生产呈现高效化和多样化特点,0BB、SMBB、焊带优化等技术助力降本增效,场景化与差异化产品涌现。
水面环境下对光伏组件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组件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对策如下:①潮湿环境下组件易产生PID效应——选择抗PID效应较强的双玻组件;②潮湿环境组件的电气绝缘性能下降——选用更严密的封装材料,组件通过双85测试;③大风大浪的晃动易引起电池片的隐裂——选用机械强度更优秀的单晶硅片,背板材料选用强化玻璃。为尽可能降低因环境引起组件的风险,应选用抗PID性能好,透水率低,抗酸碱老化更好的双玻单晶光伏组件。
渔光互补大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形式,可分为单立柱和双立柱。单立柱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立柱焊于桩顶,双立柱采用双抱箍的方式,将立柱通过抱箍与桩连接。上接斜撑、斜梁、檩条等作为光伏支架主要支撑构件,光伏组件与檩条之间通过螺栓或压块连接,檩条斜梁与管桩之间通过前后斜撑连接,构建了桩柱一体化结构,保证了光伏支架体系的整体稳定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混凝土预制桩整体累计产量超4亿米。
五、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发展趋势
渔光互补作为现代渔业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其发展趋势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1)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随着柔性支架技术、智能运维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步伐将加快。(2)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加快落地。渔光互补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将逐渐成为光伏电站建设的主流模式之一。未来,随着更多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其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将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推广。(3)投资成本有望下降。随着光伏技术进步,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渔光互补项目的成本将逐步下降。此外,规模化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摊薄融资成本都有助于渔光互补项目的推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5年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年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5年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共十章,包括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概述、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运行环境(PEST)分析、全球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运营态势、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经营情况分析、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投资机会、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