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计算机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关键设备,二者间的发展密不可分。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契合国家制造强国的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之一。近年来,在物联网、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键性行业的关键任务越来越多地依靠工业计算机,工业计算机的产品和技术也迎来了变革与升级。与此同时,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在政策上对推动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带动了工业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增长,工业计算机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计算机市场规模约为165.1亿元。
一、定义及分类
工业计算机(又称IPC,工控机,工业电脑)是一种专门为工业环境设计的计算机。这些环境通常要求计算机能够承受极端条件,满足宽温、防尘、抗震或电气噪声等状况;工业计算机通常应用于自动化、制造、过程控制、运输等需要高耐用性和可靠性的工业场景中。从终端类型上,工业计算机包括桌面工控机、无风扇/嵌入式工控机、工业主板/嵌入式板卡、行业专机、工业平板/HMI五种产品。
二、行业政策
工业计算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设施,正迎来国家政策层面的重点扶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工业计算机行业相关政策,为工业计算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市场空间。例如,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提出要重点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营维护相关软件。工业操作系统方面,重点更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安全仪表系统(SIS)、嵌入式软件等产品。到2027年,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任务。2025年3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要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推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
三、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计算机发展历程较为曲折,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起步期、形成期、成长期以及现在的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机械工业部组织有关单位针对工业自动化和国防工业需要,着手研制工业计算机,并在有关工程试点应用,开启了我国工业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制小型工业计算机。70年代初,JS10等小型工业计算机实现行业化,投入生产。与此同时,我国开始研究发展微型工业计算机,生产的工业计算机系统推广应用于工业、国防、科学实验等领域,工业计算机行业开始形成。1984年,工业计算机列入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和国家计算机系列型谱,确立了工业计算机的构成和方向。微型工业计算机系统和分散型控制系统发展受到重视,国内有关单位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成效显著。STD总线工业计算机和VME总线工业计算机等实现行业化。
20世纪90年代初,IPC和DCS成为发展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台湾的IPC进入大陆,国内工业控制计算机行业组织了IPC联合开发,大陆本土的IPC进入市场。DCS(分散型控制系统)在80年代发展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和市场不断选择和优化,形成了本土品牌,进入了中小工程。配套的工业计算机行业在调整中快速发展,一批高技术企业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业计算机新技术开发和产品质量、标准受到重视,推出了CompactPCI工业计算机、新型嵌入式工业计算机和特种工业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工业控制计算机行业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我国工业计算机行业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着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具有竞争力的新的产品体系和品牌,进入国际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工业计算机行业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支撑力。即将面对的新的挑战与机遇,预示着这一发展时期的全面到来。
四、行业壁垒
1、资金壁垒
工业计算机行业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型特征,新进入工业计算机行业的企业面临较高的资金壁垒。从生产设备购置到试验环境搭建,都需要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特别是高精度加工设备和可靠性测试平台的配置成本尤为昂贵。同时,工业计算机产品研发周期长、认证流程复杂,要求工业计算机企业具备持续投入能力。
2、技术与人才壁垒
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业计算机行业要求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积淀。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涉及嵌入式系统、工业通信协议、可靠性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同时,工业计算机开发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包括硬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和行业解决方案专家等。因此,新进入工业计算机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3、品牌壁垒
工业计算机产品的特殊应用场景对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严苛要求,使得品牌信誉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依据。成熟品牌通过长期项目积累形成的口碑优势,容易产生马太效应。此外,产品需要解决人机交互、系统兼容性和机械结构等综合问题,要求工业计算机企业具备从硬件设计到软件适配的全栈能力。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工业计算机产业链呈现完整的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链上游为半导体芯片、印制电路板、晶片组、计算机电源、连接器等关键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产业链中游为工业计算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系统集成。产业链下游为应用领域,工业计算机产品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自动服务、轨道交通、通讯、电力等领域。工业计算机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北京国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国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智能硬件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解决方案提供商,2010年在“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430076。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认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国基科技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开发平台、嵌入式计算机及智能设备、宽带无线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行业应用,为国防电子、港口自动化、油田数字化、智慧林业、边防智能管控、公安维稳、智能交通、电信运营、水利电力等国家重点产业建设提供先进可靠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系统系列、无线宽带系列、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应用软件系列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有深厚技术与经验积累,已取得两百多项专利、软著及省级以上新产品认证。数据显示,2024年国基科技营业收入为2.12亿元,同比增长3.41%。
(2)恒为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恒为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从事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销售与服务,是国内优秀的网络可视化和智能系统平台提供商,以及算网解决方案和运维科技的提供商,致力于为运营商网络、信息安全、国产信息化、工业互联网、行业智能和智算中心等领域提供业界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主营业务为网络可视化业务和智能系统平台业务。其中网络可视化是一类面向网络应用领域的细分智能系统,而智能系统平台指的是为智能系统应用提供硬件及软件平台解决方案的行业,目前以国产信创领域为主;同时公司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开拓人工智能基础架构及解决方案业务。数据显示,2024年恒为科技智能系统平台营业收入为7.38亿元,同比增长88.27%;网络可视化营业收入为3.78亿元,同比增长0.53%。
六、行业现状
工业计算机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关键设备,二者间的发展密不可分。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契合国家制造强国的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之一。近年来,在物联网、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键性行业的关键任务越来越多地依靠工业计算机,工业计算机的产品和技术也迎来了变革与升级。与此同时,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在政策上对推动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带动了工业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增长,工业计算机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计算机市场规模约为165.1亿元。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支持与智能制造升级
中国政府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高度重视为工业计算机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工业计算机、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的自主化进程,并推动其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随着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工业计算机在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机器人控制等场景的需求持续增长。政策引导叠加产业升级需求,为工业计算机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并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
(2)国产化替代与技术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工业计算机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化取得显著进展,国产CPU(如龙芯、兆芯)、实时操作系统(如SylixOS)等核心技术的成熟降低了对外依赖。同时,国内工业计算机企业在工业总线、嵌入式系统、高可靠性设计等方面不断突破,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国产化替代趋势明确,国内工业计算机企业在电力、轨交、军工等关键行业逐步替代进口品牌,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3)新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工业计算机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工业控制延伸至智慧城市、新能源、智能交通、医疗设备等新兴领域。例如,在新能源行业,工业计算机用于光伏逆变控制、储能系统管理;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于自动驾驶路侧计算单元。此外,5G、AI、边缘计算的融合推动工业计算机向智能化、高性能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新兴行业的快速增长为工业计算机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机会。
2、不利因素
(1)高端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尽管工业计算机国产化进程加快,但高端工业计算机的核心芯片(如高性能CPU、FPGA)、高精度传感器等仍依赖进口,特别是欧美厂商在高端工控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际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国内工业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交付,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的情况下,关键元器件的断供风险仍然存在,制约了工业计算机行业的完全自主可控发展。
(2)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中国工业计算机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产品集中在低端市场,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中小企业依赖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工业计算机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相比之下,以西门子、倍福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品牌影响力,长期垄断高端市场份额,享有显著的技术溢价优势,而国内工业计算机企业仍需在技术创新和高端市场突破方面加大投入。
(3)专业人才短缺,技术积累不足
工业计算机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高,既需要精通嵌入式系统、工业通信协议等硬软件技术,又需了解特定行业的工艺需求。目前国内相关人才储备不足,高端研发人才多集中于消费电子、互联网等领域,工业计算机企业面临招聘难、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同时,部分中小工业计算机企业在核心技术积累上仍较薄弱,难以与国际领先企业抗衡。
八、竞争格局
工业计算机是我国工业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必备要素,也是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重要组成。目前,中国工业计算机企业根据其年营业收入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年营业收入大于20亿元的有研华股份、凌华科技、友通资讯、立瑞科技等;营业收入在10-20亿元之间的有广积科技、安勤科技、威强电、研祥智能等;营业收入不足10亿元的包括了恒为科技、融程电、国基科技、盛博科技以及其他中小型的工业计算机企业。
中国工业计算机企业产品布局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涵盖工业控制机、嵌入式系统、工控主板、工业平板电脑等核心产品。头部企业如研华科技、威强电等专注于工业级计算机硬件研发,同时向智能化系统和工业云网延伸,形成从硬件到解决方案的完整产品体系。
九、发展趋势
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业和嵌入式系统设计工程师将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像搭积木一样,用标准的、成熟的、开箱即用的计算机模块,来组装满足客户特定应用需要的工业和嵌入式产品。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设备制造商或客户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显著降低研制难度和研制费用,降低研制风险,减少研制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产品投放市场时间,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2年中国工业计算机行业产业链情况分析:下游产业发展带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图]](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330/dd2a6e2dd1963d26c8672c625ba6166e69bd4120.png?x-oss-process=style/w320)
2022年中国工业计算机行业产业链情况分析:下游产业发展带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图]
工业计算机行业是指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数据采集等领域的计算机设备。在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工业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