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正稳步推进,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为骨架,计划总规模约4.5万公里。截至目前,该网络已完成约80%,另有15%正在建设中。国家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铁路发展目标:《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提出,至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20万公里(《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高铁达成7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实现铁路连接,5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通达高铁。同时,计划形成全国范围内的1-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1-3天快速货物物流网络。此外,中国高铁技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了显著的国际化发展。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和蒙内铁路等项目的成功运营展示了中国铁路技术的适应性和效益。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持续推动,轨交设备需求正不断增长。2024年,中国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为1649.48亿元,同比增长27.79%。
一、定义及分类
轨交设备是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类设备的总称。轨道交通主要包括铁路(如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轨交设备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物质基础,它涵盖了从轨道铺设、车辆运行、信号控制到车站设施等众多方面,用于实现列车的牵引、制动、导向、供电、通信等功能,确保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按照既定的时刻表准确、安全地运送乘客或货物。轨道交通设备主要分为轨道系统设备、车辆设备、供电系统设备、信号系统设备、通信系统设备、车站设施设备等。
二、行业政策
中国轨交设备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涵盖了节能降碳、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安全保障、标准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为轨交设备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政策支持。2025年4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提出进一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更好地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这不仅是行车组织规则的完善,更是轨交设备行业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它通过安全标准升级、技术融合驱动、运维规范强化和产业政策引导,构建了设备制造与运营需求深度绑定的新生态,为“十四五”期间中国轨交设备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发展历程
中国轨交设备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萌芽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开通,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在胥各庄修车厂组装,标志着轨道交通工业萌芽。新中国成立前,轨交设备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进口和修理,技术积累有限。
1949年至1978年的技术积累阶段,1952年,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下线,结束不能独立制造机车的历史。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巨龙号”和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1型”。1969年,第一列地铁列车研制成功,初步构建起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体系。以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地铁车辆为重点,实现从修理到制造的跨越,但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1978年至2003年的国产化阶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内燃化、电气化发展,例如1985年SS4型电力机车下线。地铁列车开始国产化,但关键技术(如信号系统、牵引传动)仍依赖进口。通过“市场换技术”策略,提升国产化率,为后续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2004年至2017年的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进入自主创新阶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2010年,CRH380A型动车组下线,高铁技术取得突破,运营速度达380公里/小时。2017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通车运营,中国标准占84%,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2018年至今的智能化阶段,2018年,开展首次“智能高铁”综合试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2021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掌握高速磁浮成套技术。2023年,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试验速度达453公里/小时,持续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轨交设备行业涉及材料、电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编程、测绘等多种学科,需要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由于关乎公共安全,对产品质量及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相关产品需要长时期不断的调试和实地运用,不断积累技术经验和调整参数指标,方可使产品与实地环境相适应和匹配。因此,能够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行业应用知识、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长期在该行业的实践经验,这客观上限制了该行业的企业数量,形成了较高的行业技术壁垒。
2、资质壁垒
由于轨交设备行业专业性较强,企业在从事相关业务经营时需要取得多项资质,如工程勘察资质、测绘资质、CMA资质、建筑业施工资质、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等。要取得上述资质,企业必须符合注册资本、经营业绩、技术实力和从业年限等多方面的要求。随着项目建设规模和重要程度的加大,资质等级也相应提高,构成了行业进入的资质壁垒。
3、人才壁垒
轨交设备行业需要专业度很高的人才,涉及到通信信号专业、轨道结构专业、计算机传感器应用专业、地震专业、地质岩土专业等技术。且从业人员从进入该领域到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才的稀缺和优秀管理团队的缺失是进入该行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轨交设备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及技术研发等,其中原材料包括钢材、铝材、防水材料、减震材料、绝缘材料、弹性元件等,零部件包括永磁牵引电机、电线电缆、直流高速开关等。产业链中游为轨交设备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为轨交设备的运营、安全检测及维护。轨交设备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由原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组建而成,自2015年重组后,连续多年位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第一。中国中车在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铁路货车、城市轨道车辆等领域拥有众多核心技术和专利。例如,其研发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一季度,中国中车营业收入为486.71亿元,同比增长51.23%;归母净利润为30.53亿元,同比增长202.79%。
(2)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是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领域的技术引领者,专注于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中国通号的核心业务涵盖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等。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高铁、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领域。中国通号参与了众多国内外重大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如京沪高铁、武广高铁、哈大高铁等,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铁项目。2025年一季度,中国通号营业收入为67.00亿元,同比增长2.93%;归母净利润为5.62亿元,同比下降7.08%。
六、行业现状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正稳步推进,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为骨架,计划总规模约4.5万公里。截至目前,该网络已完成约80%,另有15%正在建设中。国家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铁路发展目标:《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提出,至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20万公里(《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高铁达成7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实现铁路连接,5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通达高铁。同时,计划形成全国范围内的1-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1-3天快速货物物流网络。此外,中国高铁技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了显著的国际化发展。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和蒙内铁路等项目的成功运营展示了中国铁路技术的适应性和效益。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持续推动,轨交设备需求正不断增长。2024年,中国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为1649.48亿元,同比增长27.79%。
七、发展因素
1、机遇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出行效率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建设需求持续旺盛。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但仍在不断加密线路、提升运能。同时,二三线城市及城市群如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正加速轨道交通建设,以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为中国轨交设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出口,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展示了中国轨交设备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2)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轨交设备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轨交设备行业正迎来智能化、自动化升级的新机遇。例如,AI诊断系统、机器人巡检、智能调度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备的运维效率与安全性,也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等,进一步提升了轨交设备的性能与可靠性。此外,产业升级也是轨交设备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轨交设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政府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视,为轨交设备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轨交设备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例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实施,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债券等方式,为轨交设备行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也为轨交设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挑战
(1)环境与可持续性挑战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轨交设备行业也不例外。企业需要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耗与排放,以符合环保法规与社会责任。例如,采用轻量化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降低设备对环境的影响。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增长,如何降低噪音、振动等环境污染问题也亟待解决,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轨交设备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市场份额争夺激烈,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对手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抢占中国市场。这使得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资金压力
轨交设备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既有线改造项目也面临资金难题。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改造项目难以依靠自身收益实现资金平衡,出资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成熟、长效机制。
八、竞争格局
由于轨道交通与民生关联性较强,设备中整车端行业集中度极高,基本由中国中车垄断,城轨车辆中京车装备占据小部分份额。其中,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带动6000余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湖南株洲和山东青岛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他设备种类繁杂,行业相对整车更分散,但集中度依然较高。
九、发展趋势
1、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轨交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自动驾驶技术、智能调度系统、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等将成为标配,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性。例如,通过AI算法优化列车运行图,实现列车的精准调度与自动驾驶;通过大数据分析乘客出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服务。同时,智能运维系统也将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故障发生,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与快速修复。
2、绿色化与低碳化成为发展主流
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推动了轨交设备行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采用新能源供电技术,如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设备设计与制造工艺,降低能耗与排放。例如,采用轻量化材料减少列车重量,从而降低能耗;通过再生制动技术回收列车制动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绿色建筑材料与节能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轨道交通车站与线路的绿色化建设。
3、国际化与全球化步伐加快
中国轨交设备行业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技术输出与项目合作,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一方面,中国轨交设备企业将继续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推动更多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中国轨交设备行业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舞台。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