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商业模式
1、研发模式
2、采购模式
3、生产模式
4、销售模式
三、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自律组织
2、行业主要政策
四、发展历程
五、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2、资质壁垒
3、客户资源壁垒
4、生产自动化壁垒
六、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七、行业现状
八、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九、竞争格局
十、发展趋势

磁性元件

摘要:磁性元件是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充电桩充电模块、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的核心零部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使磁性元件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800V电压平台普及后需求及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此外,充电桩采用模块式组合功率,高电压平台快充需并联更多充电模块,带动磁性元件需求增长,另外,光伏储能领域,随着光伏装机量持续向好,磁性元件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4年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市场规模达71.9亿美元,占全球磁性元件市场整体规模的比例高达31.90%。


一、定义及分类


磁性元件是指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原理,由磁芯、导线、基座等组件构成,实现电能和磁能相互转换的电子元器件,是属于电子元器件行业领域的重要分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_T4754-2017),磁性元件所属行业为“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之“C3824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


按用途不同,磁性元件可以分为电子变压器和电感器,其中,电子变压器按应用用途和功能特点不同,又可以分为电源变压器、开关电源变压器、音频变压器、脉冲变压器、其他功能变压器等;电感器按应用用途和功能特点不同,又可以分为小型电感器、电杆滤波器、扼流圈、发射或接收线圈、空心线圈等。

磁性元件分类


二、商业模式


1、研发模式


磁性元件企业依据应用电路拓扑类型、工作频率范围、输入输出功率、电性能参数、环境性能参数、尺寸规格、温升控制等产品开发需求,制定选材、结构、工艺等方面的设计与研发计划,优化与开发磁性元件,同时,企业依靠长期技术积累和资源储备,与下游客户进行密切的开发交流,了解前沿技术动向,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研发效率,持续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2、采购模式


磁性元件企业采购原材料主要包括磁材、线材、绝缘材料、五金件等,所需原材料由磁性元件企业根据市场订单、库存情况和采购周期等情况统一制定采购计划,采购部依据请购需求的具体要求选择供应商进行询比价,综合考虑报价/交期/质量保证/付款方式等因素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按需采购。


为确保采购到符合质量要求的物料,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并达到成本的优化,采购部一般根据新品开发、原有供应商年度考核淘汰情况等寻找符合要求的潜在供应商,由采购部、品质部、技术部组成评估小组对供应商基本资料及技术等进行评估审核,完成供应商导入,磁性元件企业定期组织对于供应商的评价考核工作,不断改善供应链体系。


3、生产模式


磁性元件企业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已获取的订单进行生产,结合市场客户需求、订单交期和产品特点进行生产排期。磁性元件企业生产模式以自主生产为主,外协生产为辅,其中,自主生产是指企业根据客户订单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自主完成技术研发、工艺方案设计、采购原材料后进行自主生产;外协生产模式包括外协加工和外协采购两种方式,外协加工模式是磁性元件企业提供原材料,外协厂商根据磁性元件企业提供的工艺文件完成加工工序;外协采购模式为外协厂商向磁性元件企业指定的供应商自行采购主要原材料并根据磁性元件企业提供的工艺文件完成加工工序。


4、销售模式


磁性元件企业主要采用直销模式,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储能、数据通信等领域的国内外客户,由于下游行业技术发展和产品升级较快、应用范围较广,通过直销模式,磁性元件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与研发及生产部门交互,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并保持新品研发的活力。


三、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自律组织


发改委和工信部是磁性元件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发改委主要职责包括拟订与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划和政策,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调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工信部主要职责包括实行行业管理和监督,监测行业日常运行,拟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组织协调国家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所需配套装备、元器件、仪器和材料的国产化,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


磁性元件行业的自律组织包括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中国电源学会等,其中,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1988年成立,是由行业内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行业组织,主要工作是通过民主协商、协调,为本行业的共同利益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包括协助政府开展行业管理工作、倡导行业自律、规范会员行为、反映会员诉求、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中国电源学会是1983年成立的国家一级社团法人,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促进我国电源科学技术进步和电源产业的发展为宗旨,主要工作包括拟定并推动行业标准、组织学术交流、出版行业期刊及丛书、设立科技奖项、举行行业竞赛科普等。


2、行业主要政策


磁性元件所属的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具备积极的促进作用,如: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发布《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指出:强化粉末床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艺标准研制,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新型显示薄膜封装等电子加工基础工艺标准。

中国磁性元件行业相关政策


四、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C型、环形卷绕式铁心变压器诞生,我国磁性元器件行业开始萌芽,80年代末,我国大量引进电视机、录音机等产品,激发了国内磁性元器件的市场需求,90年代元器件制造产业亦逐步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转移,一批内地磁性元件企业相继成立,开始通过OEM代工模式与外资企业合作进入磁性元件产业,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三资企业”成为磁性元器件行业的重要力量,国内磁性元器件行业积极进入国际市场,21世纪初,随着企业规模和研发实力的提升,部分国内厂商开始自主研发产品,生产模式由OEM逐渐向ODM转型,同时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方面得到国内外大客户的认证,建立了一定品牌影响力,在消费电器、计算机电源领域等磁性元件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2013年后,磁性元件行业开始有了自动化转型的意识,相关协会和机构举办论坛推动自动化发展,近年来,随着5G、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新兴市场的出现,对磁性元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向小型化、贴片式、低损耗、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

中国磁性元件行业发展历程


五、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磁性元件的技术壁垒具体体现在大量不同型号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生产设备与工装的开发能力。磁性元件产业以实用研发技术为主导,在实际场景中,选用不同型号的磁芯、走线、形态的磁性元件,会对下游应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经过大量研究、长期实践以及不断试错和改良之后才能将产品设计确定下来;同时,生产工艺方面,企业需根据具体产品选材和结构等情况,对制造工艺、工装治具、自动化设备各项参数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最终达到性能、成本和效率的最优化。总体而言,磁性元件产品从设计研发、试制到产业化都需要企业大量投入和长期技术积累。新进入行业的参与者缺乏足够的行业沉淀,难以形成有效的产品工艺和技术手段,技术壁垒明显。


2、资质壁垒


磁性元件可分为消费级、工业级与车规级,产品性能、稳定性等参数指标要求逐级提升,其中,汽车用电子设备因为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对磁性元件提出了高产品品质与高可靠性要求,涵盖温度循环、热应力、尺寸精度、耐压性、抗冲击、抗振动、可焊接性、阻燃性、静电阻抗、使用寿命、容错率等指标,且进入汽车供应链的磁性元件企业需进行车规级认证,行业存在一定资质壁垒。


3、客户资源壁垒


磁性元件具有品类繁多、规格型号复杂、交期时间短等特点,磁性元件企业往往需要紧密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并具备从开发设计、打样到小批量试产的快速响应,以及规模化生产的能力。磁性元件行业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储能、数据通信等行业的头部客户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供应商考核体系,前期考察与后期评估愈发严格,并通过技术指标验证、样品测试、小批量试用、产量论证等方式综合考察相关磁性元件供应厂商,对供应商整体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快速响应能力、规模化量产能力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具有较高的供应链进入门槛。不过一旦磁性元件企业与下游客户确定了合作关系,下游客户将面对较大的新供应商选拔与磨合成本,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关系到能量转换效率、电路运行等,属于安全件,客户的认证更为谨慎,因此该合作关系有望长期维持。对于磁性元件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优质客户资源形成了较大的行业进入壁垒。


4、生产自动化壁垒


磁性元件行业呈现小批量、多品种特征,是行业实现大范围自动化的主要障碍,但客户对产品品质一致性和自动化程度要求的提升、人工成本的增长以及生产线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逐渐成为行业自动化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磁性元件行业的分段与整线自动化难度依然较大,多数直接向设备厂商购置产线的企业面临自动化设备适用面狭窄和故障率高的问题,部分行业优势企业多年来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与改装单机自动化生产设备,为其分段自动化与整线自动化推行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实现了四大工序中“绕线、焊锡、装配、测试”等分段与整线的自动化生产。综上,磁性元件行业在分段自动化与整线自动化方面具有一定壁垒。


六、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磁性元件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磁芯材料、线材、绝缘材料以及助焊剂、焊锡等辅材行业,行业下游为应用市场,涵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储能、数据通信、工业控制、家用电器、照明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政策利好、供给丰富、价格降低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与此同时,充电桩市场也随之繁荣,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同比上升24.7%,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85.3万台,同比下降8.1%,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36.8万台,同比上升37.0%,截止2024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81.8万台,同比上升49.1%。下游市场持续繁荣,为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磁性元件行业产业链
磁芯材料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钢天源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英洛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材料
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创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电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
深圳科创新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助焊剂
沧州康克助焊剂有限公司
威海凯盈达助焊剂有限公司
广东安臣锡品制造有限公司
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线材
上游
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光伏储能
数据通信
工业控制
家用电器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各类片式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磁性器件、微波器件、敏感器件、精密陶瓷四大产业,广泛运用于通讯、消费类电子、计算机、汽车电子、新能源、网通和工业电子等领域。2024年顺络电子营业总收入达58.97亿元,毛利润21.52亿元,毛利率为36.50%。

2016-2024年顺络电子营业总收入、毛利润及毛利率统计


(2)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变压器和电感等磁性元件以及电源适配器、动力电池充电器和定制电源等开关电源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磁性元件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光伏储能、充电桩、UPS 电源以及资讯产品、工业电源、医疗等领域。2024年上半年可立克营业总收入已完成21.29亿元,其中,磁性元件业务收入17.36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1.5%。

2016-2024年上半年可立克磁性元件业务收入统计及占比


七、行业现状


磁性元件是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充电桩充电模块、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的核心零部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使磁性元件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800V 电压平台普及后需求及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此外,充电桩采用模块式组合功率,高电压平台快充需并联更多充电模块,带动磁性元件需求增长,另外,光伏储能领域,随着光伏装机量持续向好,磁性元件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4年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市场规模达71.9亿美元,占全球磁性元件市场整体规模的比例高达31.90%。

2016-2024年全球及中国磁性元件行业市场规模统计


八、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行业发展


电子元器件产业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前端,是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我国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家在发展规划纲要和产业振兴计划中始终都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产业政策的支持将为我国磁性元件产业奠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2)碳中和目标驱动行业发展


磁性元件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储能领域的核心器件,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能源结构不断转型,清洁能源使用和消费比重将持续提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为磁性元件行业发展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空间。


(3)国际产能持续转移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产业价值链逐步延长,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及将部分生产环节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磁性元件行业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我国依靠制造业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成为承接国际产能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仍在持续,为中国磁性元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技术进步加速行业发展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型磁性材料不断涌现,如非晶纳米晶合金、软磁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高磁导率、低损耗、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等优异性能,为磁性元件的性能提升和小型化提供了可能,此外,磁集成与磁组合技术可实现磁性元件的高功率密度与小型化,能降低元器件数量、磁芯体积重量与损耗等,未来有望更广泛应用,推动磁性元件行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人口老龄化与劳动成本上升


我国呈现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制造业人口红利消退,人工成本上涨,尤其对自动化程度不高、尚在提升阶段的磁性元件行业产生了较大冲击,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成为磁性元件企业迫切推进的转型目标。


(2)行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俏


磁性元件行业涉及电子、电磁、电气、机械、自动化控制等多门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门槛高的特点,同时优秀专业人才需要行业经验的长期积累,才能对应用领域的需求了解透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因此,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企业拥有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原材料价格波动


磁性元件的主要原材料如铜、铁、稀土等价格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频繁,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如: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企业采购成本增加,若无法及时将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会压缩利润空间,价格下跌时,企业库存价值可能下降,若前期高价采购了大量原材料,还可能面临存货跌价损失。


九、竞争格局


磁性元件行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日本企业为主导的全球市场格局,其中,胜美达、村田、TDK等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而随着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磁性元件行业持续繁荣,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可立克、顺络电子、铭普光磁、京泉华、伊戈尔等,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从营收情况来看,2024年1-9月顺络电子营业总收入已完成41.95亿元,瑶瑶遴选,其次为可立克和伊戈尔,营业总收入分别完成32.87亿元和32.43亿元。

2024年1-9月中国磁性元件行业内主要上市企业营业总收入对比


十、发展趋势


未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对发电和供电效率要求不断提升,磁性元件功率密度提升成为趋势,同时,随着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应用,开关频率提升,推动磁性元件向高频化发展,从立体结构向平面结构、片式结构、薄膜结构发展,产品体积与重量有望持续下降,此外,新能源领域产品功率提高,磁性元器件体积增长导致成本和损耗增加,实现相同功率的产品小型化成为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磁性元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