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政策】欧盟委员会启动量子技术战略,力争2030年抢占全球领导地位
欧盟委员会正式推出量子技术战略,力争2030年前使欧洲成为全球量子领域领导者。该战略将培育具备韧性与主权的量子生态系统,加速初创企业成长,推动突破性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级应用,同时巩固欧洲的科技领导地位。
量子技术将革命性地应对复杂挑战——从医药研发突破到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为欧盟工业竞争力与技术主权开辟新机遇,并在国防安全领域展现强劲的两用潜力。预计到2040年,该领域将在欧盟创造数万个高技能岗位,全球市场价值将突破15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
战略聚焦五大支柱领域:
科研创新——强化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
量子基础设施——建设泛欧量子通信网络
生态培育——构建产业孵化与投资机制
航天与两用技术——开发军民融合量子系统
量子人才——建立专项技能培养体系
该战略旨在显著提升欧洲量子企业全球私人融资占比(当前约5%),激励本土初创与成长期企业发展,并推动欧洲产业界加速应用本土量子解决方案。
【重点政策】德克萨斯州州长已签署只在启动“得州量子倡议”的HB 4751法案
德克萨斯州州长Greg Abbott已于上月20日签署了旨在启动“得州量子倡议”的HB 4751法案,以将该州打造为量子计算、网络与传感技术的全美领导者。该法案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生效,内容包括成立咨询委员会、制定战略规划框架和设立专项资助基金,以推动该州的量子研究与制造。该倡议将设在州长经济发展和旅游办公室,其目标包括加速量子在该州经济中的作用、寻找商业机遇、支持人才培训和建设本土量子供应链。法案还规定将成立一个六人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州长任命,其中至少包含一名量子基础设施供应商代表和一名量子系统制造商代表。
【重点事件】欧盟技术负责人:目前欧盟在量子领域必须更关注私人资金
7月2日,欧盟技术负责人Henna Virkkunen表示,欧盟正寻求吸引私人资金以快速发展量子技术,减少欧盟在量子领域对美国和中国依赖。Virkkunen强调:“我们目前必须更关注私人资金,因为公共资金已非常充足。目前全球量子领域私人投资仅5%流向欧洲,因此未来数月我们将重点推动私人资金投入。”过去五年,欧盟委员会及各成员国已为量子技术提供超110亿欧元的公共资金。Virkkunen特别强调需支持初创企业:“欧洲量子初创易被外资收购或流向资金更充裕地区,因此必须立即行动。”
【重点事件】卫星量子通信:SpeQtral与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启动新实验阶段
卫星量子通信技术先驱企业SpeQtral与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泰雷兹持股67%、莱昂纳多公司持股33%的合资企业)4日宣布签署新合作协议,将延续双方在天地量子通信技术开发与验证方面的战略合作。
量子信息网络代表着信息技术的根本性突破。该网络将使量子计算机与量子传感器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升性能与抗干扰能力,为量子设备间的新型互联网铺平道路。这些网络还将提供可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端到端安全通信。卫星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连接,为未来量子互联网奠定基础。
新协议旨在组织联合实验:将SpeQtral正在研发的量子卫星,与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设计的首座量子地面站进行协同测试。该地面站将配备环境监测传感器,用于评估当地环境对量子信号质量的影响。
SpeQtral的量子卫星系首批专用于实现商业化量子通信的演示卫星,将用于测试天地间纠缠光子传输,为未来跨大陆地面量子网络的互联互通铺平道路。
SpeQtral负责卫星运营,并提供与地面站协同所需数据(包括指向参数及时间戳的星上测量值);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则负责地面站运行,收集同步本地测量数据以实现量子链路性能的交叉分析。双方共同目标是通过实验验证未来可互操作量子网络的技术基础,并探索提升网络性能的途径。
后期双方角色可能互换——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计划2030年前发射QINSAT卫星,向包括SpeQtral运营站在内的地面站分发纠缠光子对。
自2018年起,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持续推进其量子通信技术路线图,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该公司凭借其在卫星通信系统、光学终端领域的技术积淀,以及泰雷兹集团超过25年的量子技术经验,正开发涵盖量子通信系统天基段与地面段的全链路整合方案。
【重点事件】量子技术产业化需要耐心支持和理性环境
7月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在北京召开。年会期间,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潘建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量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
专访中,潘建伟首先厘清了“量子技术”的概念。量子力学在传统信息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集成电路、导航、磁共振、手机存储等,这属于第一次量子革命。而当前备受关注的量子技术是指“量子信息科技”,其发展正在推动第二次量子革命。
量子信息科技主要涵盖三大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或称“量子传感”)。其中,量子通信领域已形成广域网络和实用终端产品,量子精密测量则在导航、医疗等场景初显应用价值,量子计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今年3月,“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发布,实现了超导量子体系迄今公开发表的最强“量子计算优越性”。但目前,所有量子计算系统的硬件水平距离产业化应用尚有差距。潘建伟解释,量子计算目前主要的可能应用是与人工智能结合,辅助科学研究。
“实现量子计算的产业化应用,可能还需要10年至15年的发展。量子计算产业化应用进程慢,核心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未找到适用于现阶段量子计算机的实用算法。”潘建伟介绍,2024年谷歌悬赏500万美元,激励寻找现阶段量子计算的实用算法,但至今无人获赏。
从更大范畴来看,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也存在梗阻,潘建伟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领域的阻力。“量子技术作为新事物,进入传统领域时会面临既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比如,量子保密通信与传统保密通信模式不同,其推广需通过严格的标准安全测试,流程漫长。而传统技术可能为维护自身利益,延缓新技术应用。”潘建伟说。
另一方面是不切实际的宣传。“部分企业出于商业利益或生存需求,过度宣传尚未成熟的技术。比如,某企业推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被宣称具备特殊能力,实际上与传统计算机能力相差不大。”潘建伟坦言,“炒作会误导公众和投资者,损害量子技术的公信力。科学家应坦诚告知公众量子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营造理性的环境,避免量子技术因过度宣传陷入低谷。”
为了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潘建伟建议,政府和民间要持续投入、耐心支持;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给予技术成长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培养既懂量子技术原理又能调试仪器设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潘建伟补充道,量子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电子束曝光机、分子束外延、稀释制冷机等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仪器设备是量子技术发展的基石,要支持相关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制。”
“根据技术发展规律,预计再过10年左右,量子信息技术有望达到新高度。”潘建伟强调,“我们希望抓住机遇,推动量子技术稳健向前发展。”
【重点事件】中电科30所和北邮等演示基于无源光网络的高速16节点量子接入网
研究团队利用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V-QKD)技术,展示了其在中短距离通信中高速率、高兼容等独特优势,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系统采用无源光网络架构,具备高拓展性和现实部署可行性,意味着未来用户只需通过类似家庭宽带接入的方式,就有可能享受到量子级别的通信安全保障。研究成果标志着高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近了一步。研究成果于7月3日发表于《Optica》(光学)。
【重点事件】“本源悟空”科研团队加速拓展量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中新社合肥7月6日电 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本源量子”)正依托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与相关单位合作拓展量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速技术成果从“实验室验证”向“产业落地”转化。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被视为下一代计算革命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在处理高维数据、复杂优化问题时,常面临计算复杂度指数级增长的瓶颈。而量子计算凭借叠加态与纠缠态特性,在并行计算、全局优化等任务中具备天然优势,二者的互补性为突破传统算力限制提供了全新路径。
本源量子科研团队研发的量子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算法,在复杂图像识别任务中的效率与稳定性均显著优于传统模型。科研团队由此进一步向医疗健康领域拓展量子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以“本源悟空”作为计算后端,重点攻关量子人工智能在核磁共振(MRI)图像重建领域的应用。传统MRI成像技术受限于经典计算机算力,存在成像速度慢、图像质量与加速效率难以平衡的临床痛点。量子人工智能的介入,通过量子经典混合神经网络架构对MRI原始数据进行高效重构,可显著提升图像重建精度。
“量子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底层逻辑重构,为复杂问题提供全新解决范式。”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雪娇介绍,以乳腺癌钼靶检测为例,通过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技术,能显著提升乳腺钼靶图像筛查精度,有效辅助医生提高乳腺癌筛查效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赵雪娇表示,“本源悟空”已实现人工智能大模型微调、图像识别、医疗影像分析等量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未来,科研团队将加速构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产业应用生态。
【重点技术】国际科研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台能在太空中运行的量子计算机
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建造了一台能耐受太空恶劣环境的光子量子计算机,并已将该量子处理器集成到了卫星中。该卫星已于6月23日在加州范登堡太空基地搭载SpaceX的火箭发射至太空,现在它正以550公里的高度绕地球运行,未来几天科学家将与这颗卫星建立通信并开展相关实验。据介绍,该团队开发了将执行量子计算任务的光子芯片,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三个研究所则贡献了他们专业的太空任务知识。
【重点技术】新方法成功模拟特定容错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通往实用之路的一大障碍是纠正计算中产生的错误,人们需借助传统计算机对量子计算进行模拟验证,但这一任务极其复杂。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模拟特定类型的容错量子计算,攻克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一项技术难题。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限制量子计算机纠错能力的根源,来自其最基本构件量子比特。量子比特虽然拥有巨大计算潜力,但也异常脆弱。其计算能力依赖于量子叠加态的性质,量子比特可同时处于0和1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组合。这让计算能力随着量子比特数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但代价是系统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
量子纠错代码通过将信息分散到多个子系统中,能在不破坏量子信息的前提下发现并纠正错误。其中一种方法是将一个量子比特信息编码在一个振动的量子系统中多个甚至无限个能级上,这种方式被称为玻色编码。但由于涉及多重能级,这种编码方式的模拟极其复杂。
此次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模拟使用玻色编码中GKP(戈特斯曼—基塔耶夫—普雷斯基尔)编码的量子算法。这种编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主流量子计算实现方案中。
GKP编码通过特殊方式存储量子信息,使得量子计算机更容易纠错,也因此对外界噪声不那么敏感。由于其深度量子力学的特性,GKP编码一直极难用传统计算机进行模拟。而现在,研究团队终于找到了一种独特方法。他们构建了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可在算法中有效引入GKP编码。借助新方法,团队能更可靠地测试和验证量子计算机的运算结果。
这项研究意味着科学家可用传统计算机模拟具备容错能力的量子纠错代码,这是构建更可靠、更稳健量子计算机的关键一步。
【重点技术】东京大学与IBM团队实现56量子比特量子多体系统模拟
东京大学与IBM的研究人员最近在IBM Heron量子处理器上演示了Krylov量子对角化(KQD)算法,并利用该算法成功地在由多达 56个量子比特组成的2D重六边形晶格上模拟了海森堡模型,实现了量子处理器模拟多体系统的最大纪录之一。这一发表于近期《自然通讯》期刊的成果,证明了当前量子处理器无需完全容错即可研究与凝聚态物理、量子化学和高能物理相关的系统。
【重点技术】SPINNING项目团队已成功验证一种基于金刚石自旋量子比特的混合固态量子计算技术
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MFTR)资助的SPINNING项目最近取得一项重大成果,项目团队已成功验证了一种基于金刚石自旋量子比特的混合可集成固态量子计算技术。这种新型量子硬件平台具有分布式、可扩展、近室温运行的特点,并在操作时间和错误率方面要优于现有市售的超导量子系统。为期三年且即将结束的SPINNING项目由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有28名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参与了研发,并获得了由提供BMFTR了161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
【重点技术】CSIRO与合作者首次展示了量子机器学习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
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与其合作者在全球首次展示了量子机器学习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这一突破性可能会重塑未来芯片的设计方式。澳洲国家科学机构CSIRO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量子机器学习在欧姆接触电阻建模方面要显著优于传统AI方法。他们利用了由北京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香港城市大学提供的实验室制造数据集,以供其训练这种量子机器学习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近日的《Advanced Science》期刊。
【重点技术】QFFN-BERT: 混合量子-经典Transformer架构中深度、性能与数据效率的实证研究
参数量子电路(PQC)近期成为增强神经网络架构表达能力的创新组件。该工作提出QFFN-BERT——一种混合量子经典Transformer模型,其核心创新在于将紧凑型BERT变体的前馈网络(FFN)模块替换为基于PQC的层。这一设计源于FFN在标准Transformer编码器模块中约占总参数量三分之二的突出地位。不同于前人研究主要将PQC集成至自注意力模块的做法,该团队聚焦FFN结构,系统探究了PQC深度、表达能力与可训练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提出的PQC架构融合了残差连接、RY与RZ旋转门以及交替纠缠策略,确保了训练稳定性与高表达能力。 在SST-2和DBpedia基准测试的经典模拟器实验中,该研究团队获得两项关键发现:首先,经过精心配置的QFFN-BERT在完整数据场景下达到基线模型102.0%的准确率,超越经典对应模型的同时将FFN专用参数量降低99%以上;其次,模型在少样本学习场景中展现出持续竞争优势,证实其具有更优的数据效率潜力。这些发现通过对比未优化PQC的消融实验(该PQC完全未能学习)得到验证,表明当结合深度学习基础原理进行协同设计时,PQC确实能成为经典FFN的强大且高效的参数替代方案。
【重点技术】中国科大实现多模量子纠缠态的耗散制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林毅恒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团队合作,在量子纠缠态制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离子阱系统的振动模式,在实验中演示可编程耗散工程方法,成功制备稳态的两模、三模和五模量子多体纠缠态。相关成果以“Programmable Multi-Mode Entanglement via Dissipative Engineering in Vibrating Trapped Ions”为题,于7月2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多模纠缠态作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重要资源,如何实现稳定且可扩展的多模纠缠态备受关注。主要难点之一在于量子系统易受环境噪声干扰,也就是耗散现象,使得传统制备方法不得不将系统与环境隔离,以减少耗散影响。近年来,实验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发现在精心设计下,耗散过程能转化为生成特定量子态的资源,即“耗散工程”,乃至于可以自发产生稳定的目标状态。然而,此前相关实验展示局限于单体或两体系统,多个玻色模式纠缠制备的实验实现仍然存在显著挑战。
本研究通过对束缚钙离子链的激光精确操控,产生耗散的自旋与多个振动模式之间的耦合,实现特定耗散过程的可控编程。这一操作使得高度纠缠的目标量子态是系统的唯一稳定状态,同时驱动其他状态自发的向目标态流动,呈现“自动稳定”的特性,大幅提升了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范围。最终,团队实现了从初始热态出发,以超过84%的保真度,确定性的制备出两模、三模和五模的多体压缩纠缠态,并进行了全面表征。其中,通过测量模式间的量子关联,以及应用van Loock–Furusawa不等式等标准判据,验证了纠缠态的成功制备及其真多体纠缠属性。
本研究充分展示了离子阱平台在连续变量量子信息处理中的独特潜力。所展示的耗散工程方法具备普适性,未来可被应用于超导电路、冷原子系统、光机械系统等多种物理平台。随着量子技术不断向工程化与系统化迈进,基于耗散的纠缠构建方法将为构建稳定可靠的量子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有力支撑,在量子计算、多参数测量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李岳、博士研究生李易和程序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林毅恒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项目的支持。
【重点技术】C12公司与ENS大学首次在碳基电路中实现量子态相干控制 相干时间达1.3微秒
法国C12公司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日前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首次在碳基电路中实现了量子态相干控制,并测得碳基自旋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1.3微秒,创碳基量子电路最高纪录,且较相同环境条件下硅基量子点的记录高出一个数量级。该实验采用悬浮碳纳米管双量子点结构,实现了在300mK低温下通过微波腔内光子操控量子态,并能够在零外部磁场下对量子态进行相干控制。他们这一成就表明,碳纳米管可作为cQED架构中自旋量子比特的主体材料的有潜力候选者。
【重点企业】IBM:Qiskit SDK v2.1发布,2026年将实现无可争议的实用量子优势
7月2日,IBM宣布推出量子软件开发工具包Qiskit SDK的v2.1版本。该版本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并新增多项关键功能,以推动实现量子优势的近期演示。核心新功能包括扩展了Qiskit SDK对C API的支持,以促进量子计算与高性能计算(HPC)的协同工作。IBM预测,到2026年底世界将拥有无可争议的实用量子优势证据。
【重点企业】Quantum eMotion和Krown正推进量子安全加密热钱包的开发
Krown Technologies与量子网络安全技术提供商Quantum eMotion(QeM)日前宣布,双方在开发两款量子安全加密钱包Qastle热钱包和Excalibur冷钱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继成功推出全球首款量子安全冷钱包Excalibur后,双方正同步推进Qastle热钱包的开发。据介绍,两款量子安全钱包均采用了QeM具有专利的量子随机数生成器(QRNG)和熵即服务(EaaS),可为线上线下数字资产提供超安全保障。
【重点企业】Xanadu与三菱化学将合作开发用于模拟EUV光刻中量子过程的量子算法
光量子计算先驱Xanadu与三菱化学近日启动了一个合作项目,以共同开发用于模拟极紫外 (EUV) 光刻中量子过程的新型量子算法。这项技术是实现更微型、更复杂微芯片制造的关键。在该合作中,三菱化学材料设计实验室将提供有关EUV光刻胶材料的专业知识,包括其分子结构、成分和反应性,并将提供对关键物理过程的基本理解和定量分析(如EUV吸收、俄歇衰变和二次电子效应)。Xanadu的量子算法团队将负责设计用于模拟光-物质相互作用和二次电子效应的量子算法。
【重点企业】MegazoneCloud与量子软件企业Classiq签署合作备忘录——共拓量子计算应用新生态
韩国云市场领军企业、AWS云服务管理供应商(MSP),与量子软件龙头Classiq Technologies共同宣布,在韩国量子峰会2025(6月24-26日,首尔aT中心)期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三大举措加速量子技术产业化:联合开发韩国量子教育项目、设计与实施客户导向的试点工程、探索混合计算环境的技术集成方案。
Classiq以其先进量子软件开发平台著称,核心技术包括:
Qmod量子建模语言:支持高层级抽象开发
深度编译技术:优化量子电路设计,确保跨门型量子硬件兼容性
该平台显著简化复杂量子程序的高效设计流程,使非专业开发者也能构建部署优化后的量子应用。随着未来数年物理量子比特规模持续扩大,Classiq的模型驱动技术日益成为实用化量子计算的关键赋能者。
此次合作深度契合美佳云打造亚洲量子云服务枢纽的战略布局。该公司已通过接入AWS Braket平台,为韩国企业提供量子人工智能、优化计算及化学模拟等实际应用。整合Classiq的开发工具与设计平台后,将加速推进产业化级量子解决方案落地。
【重点企业】AWS推出开源量子芯片设计工具DeviceLayout.jl
7月1日,AWS(亚马逊网络服务)量子计算中心正式开源量子集成电路设计软件DeviceLayout.jl,该工具采用Julia语言开发,支持模块化、可复用的量子芯片设计流程。其核心功能包括:通过原理图驱动布局自动生成17量子位处理器GDSII文件;与电磁仿真工具Palace无缝集成,可输出3D模型并优化量子比特频率至目标值1%误差范围内。该工具已应用于AWS超导量子芯片研发,特色包括:基于Open CASCADE的几何引擎精确处理弯曲波导结构;通过物理分组标签系统自动配置仿真参数;支持团队协作开发及版本控制。开发者可通过GitHub获取这一MIT协议开源工具,配套文档提供从快速入门到全芯片仿真的完整案例。
【重点企业】Orientom将与EQ Tech Energy联手打造首个量子电网,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革新
7月1日,韩国量子软件公司Orientom与泰国能源科技企业EQ Tech Energy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全球首个“量子电网”系统。该技术将量子计算应用于电网优化,通过量子算法实现三大突破:实时优化发电厂、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运行;快速计算数千万种电网场景;采用量子加密技术提升网络安全。双方计划将合作扩展至智能电网、微电网及可再生能源整合领域,目标在2030年代中期实现商业化应用。
【重点企业】Xanadu与三菱化学合作开发EUV光刻量子模拟算法
7月2日,加拿大量子计算公司Xanadu与三菱化学启动合作项目,共同研发用于极紫外(EUV)光刻技术模拟的量子算法。EUV光刻是制造更小、更复杂微芯片的关键工艺,但随着特征尺寸缩小,俄歇衰变等量子效应导致电子相互作用复杂化,传统模拟面临挑战。量子计算可通过直接模拟量子系统动力学及光-物质相互作用突破这一限制。合作中,三菱化学材料设计实验室将提供EUV光刻胶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反应性数据,Xanadu量子算法团队则设计模拟光-物质相互作用及二次电子效应的算法。该研究旨在为半导体材料领域建立量子计算的具体应用,推动芯片微缩化发展,支撑智能手机、超级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底层硬件创新。
【重点事件】量子纠错技术公司QEDMA获2600万美元融资,IBM参与投资攻关量子计算难题
量子噪声抑制技术领军企业QEDMA今日宣布完成26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由Glilot Capital Partners通过其早期成长基金Glilot+领投,IBM、韩国投资伙伴公司(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等新进投资者及TPY Capital等现有投资方共同参与。QEDMA的软件解决方案致力于攻克量子计算误差消减的核心挑战,预计未来数月将通过多家量子计算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量子优越性实证。
【重点事件】D-Wave完成4亿美元股票增发,加速量子计算商业化布局
7月1日,D-Wave宣布通过市场发行(ATM)计划完成4亿美元普通股增发,平均股价15.18美元/股。此次发行使公司现金储备增至约8.15亿美元,发行股价较今年1月完成的1.5亿美元ATM计划(均价6.10美元/股)显著提升。D-Wave计划将资金主要用于战略收购及企业运营,包括扩大在优化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量子应用开发。
【重点事件】荷兰量子公司Groove Quantum获1000万欧元EIC加速器资金,专注锗基量子计算
7月2日,荷兰量子计算公司Groove Quantum宣布已通过欧洲创新理事会(EIC)加速器计划获得1000万欧元(约合1180万美元)融资,其中250万欧元为无偿资助。该公司专注于锗基量子比特技术,旨在提升量子比特数量同时保持高保真度,以推动实用化量子计算发展。Groove Quantum由Anne-Marije Zwerver和Nico Hendrickx于2024年创立,其锗量子比特基于晶体管技术,兼容半导体制造工艺,具有尺寸紧凑、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此次融资将用于量子芯片研发,提升其稳定性和成本效益,助力欧洲量子生态建设。
【重点事件】Omnes Capital完成1.12亿欧元募资,重点扶持欧洲量子、AI等深科技企业
7月2日,欧洲私募机构Omnes Capital宣布,其第二支深科技基金Omnes Real Tech 2完成首轮1.12亿欧元募资,目标支持欧洲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成长期企业。该基金是首个受益于欧盟国防指令的欧洲基金,将重点布局德国、意大利市场,并通过后续增资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其首支基金已培育多个行业标杆:量子计算企业Quandela实现北美市场商业化,德国Quantum Systems成为欧洲首家盈利的国防领域独角兽。新基金将延续工业化创新与国际扩张策略,依托20年行业资源网络筛选优质项目。
在线订购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