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安全产业概念与范围、产业环境及安全产业优劣势分析[图]

    一、我国安全产业概念与范围

    近年来,频发的突发事故凸显出现代社会对安全科技的迫切需求,突发事件的多发性和高危害性使“公共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迄今仍然缺乏对公共安全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阐述。公共安全问题具有子系统、多层次、多属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谓公共安全,即:公共 + 安全,公共是指公共性,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公共安全涉及的主体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安全与危险对立,即避免危险、威胁、侵害、损失等,以维持正常、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公共安全作为安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层面,落脚点是“安全”,视野范围是“公共”。所谓“公共”,即公众的、共同的意思,“公共安全”即公众共同的安全。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共安全是指公共领域的基本价值、基本规范以及基本利益等未受到威胁、从而能够沿着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或者人们的预期正常前进的状态。

    结合公共安全的实践来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从动力上看,公共安全源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维系公共生活运转的重要力量,它决定着公共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规定着公共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公共安全关乎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能否得以维系,关乎公民的生命财产能否获得保障,关乎社会组织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公共安全本身即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利益,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公共安全又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利益,其价值在于保障其他公共利益的实现,离开了公共安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利益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公共安全又是全社会共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可见,公共安全在公共利益问题上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公共利益是考虑公共安全问时的关键因素之一,离开了它,就无法正确把握公共安全的运作逻辑。

    从性质上看,公共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指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在外部,那些不断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诸多要素构成了系统赖以存在的环境;在内部,不同的子系统和要素构成了系统本身的内容与结构。这些内外要素及其组合的复杂状况,决定了一个系统的复杂程度。之所以说公共安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因为:第一,公共安全所面临的外在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它们相互交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公共安全,构成公共安全的生态系统;第二,公共安全所包含的子系统和要素是复杂的,其子系统在空间范围上包括全国性公共安全和地区性公共安全,在内容上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公共安全的要素则更加复杂,包括参与主体、活动内容、目标、任务、手段等;第三,无论是公共安全的外在影响因素还是其内在的构成要素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结构和体系变得更加捉摸不定、模糊不清。

    从运作来看,公共安全是社会内部不同要素间持续互动与博弈的过程。传统的国家安全主要是不同国家间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一具体国家而言,其安全状态是与外部力量展开较量的结果。公共安全与之不同,它更多的是内部要素间互动与博弈的结果。不同要素间的和谐与合作带来的是公共安全的理想状态,反之,不同要素间的矛盾与冲突往往使公共安全陷入威胁与困境。

    从地位来看,公共安全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它既不同于作为统一整体的国家安全,又不同于单个公民个人的安全,而是处于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中间层次。作为一种内在基础,公共安全向上承载着国家安全;作为外部条件,公共安全向下罩护着公民个人安全。因此,它具有承接上下、衔接内外的特殊地位和功能。

我国安全产业特征

我国安全产业特征
安全产业融合了新兴产业属性与传统产业内容,兼具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和传统产业基础稳固的特征。虽然在我国属于近几年才提出的新兴产业,但是安全产业下属的部分分类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如消防安全产业、道路交通安全产业、建筑安全产业、矿产资源安全产业等。
覆盖面广
安全产业是为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提供有效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措施的专用产品和服务的有机产业综合体。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防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和产品,产业产品不仅面向生产安全,还面向城市公共安全,囊括交通运输、工程施工、资源开采、重大基础设施等风险监测预警产品;个体防护产品、集成式建筑施工平台、先进安全材料、智能安防系统等安全防护防控产品;指挥、通信、供电、逃生避险、搜救、破拆、消防等应急处置应急救援产品。同时在国际国内、需求主体、行业分布、安全事件环节等不同角度仍有不同的对标需求,覆盖广泛。
供需端多,产业链长
安全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辐射效应,除了直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电子科技、机械生产、信息技术、医疗服务、汽车制造等行业发展,也将对金融、教育、技术培训、建筑设计等行业产生间接促进作用,安全产业所面对的经济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决定了链端的多样性。产业内部各类企业相互配套协同、合作发展,易关联、易成链,易实现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园区。
科技驱动,可用性高
安全产业是为政府应急管理、公众安全防护提供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撑的产业,安全产业专业性强,针对不同防治领域的各类产品细分为多类产业,安全科技创新壁垒高、产品研发难度大、技术性强、周期长,标准规范水平高。加快安全科技创新,加大创新成果投入力度,立足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其重点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技术与装备科研。多技术联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以先进技术装备引领安全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基地支撑安全产业发展是发展我国安全产业的必要选择。安全产业发展只有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总体部署,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优化整合,才能实现安全产业领域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安全设备及服务往往存在一定的互相转换性 , 平日使用的设备服务,与安全设备服务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充分发挥其作用。
防重于救,时效性强
安全产业具有“预防为主,重心前移”的特点,同时事故发生也需要安全产业的相关环节迅速反应。要在经济建设中高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旗帜,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安全产业和谐发展。
政府导向强
安全产业的大部分内容属于社会发展建设范畴,体现了政府为人民谋福利的建设初心。中国安全产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应对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保障公共安全的安全发展理念,推进产研对接、产需对接、产融对接,不断聚拢安全产业发展力量,实现了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我国安全产业环境

    安全产业领域广、种类繁多,广义的安全产业是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是对突发事件预防准备、监测监控、预警指挥和抢险救援环节提供技术、装备、平台和服务的行业集合,其对象包括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公众。

    尽管安全产业是近几年来政府大力扶持进而发展势头较盛的新兴产业,但其中也有一些传统产业一直注重安全发展,所以安全产业内部可分为新兴安全产业和传统安全产业两大类。新兴安全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信息化、生态环境及海洋保护、电子科技、机械生产、信息技术、医疗服务、智能安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传统安全产业包括食品卫生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建筑工程建设、交通、通讯、危化品、矿山、能源、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资源开采、机械产业等。

    1、政策现状

信息化建设、新兴产业建设、科技创新政策分析

大数据体系建设
国家将大数据体系建设列为国家级重大任务与重点工程,并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要求国家建立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建设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工程,发展公安大数据工程,实现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立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北斗系统建设
北斗系统建设被列为国家优先行动,组织实施北斗系统建设应用行动,统筹推进北斗建设应用进程,加强北斗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北斗产业化进程,开拓卫星导航服务国际市场。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网络与通信技术、自然人机交互技术、先进计算技术、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推动核技术在公共安全等各领域应用,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国家鼓励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同时鼓励各试点城市出台关于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用来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能水务、智慧国土等工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合理使用各项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
发展创新社会治理
国家鼓励开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快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推进网上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大和重要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国家应急平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和公安大数据中心。同时,大力发展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包括: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大灾害风险监测与防范以及社会治理与社会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保护政策分析

环境风险治理方面
自 2011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发〔2011〕42 号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以及健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到 2016 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国发〔2016〕65 号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划再次提出:“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充分表明在国家“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中都将环境保护列为重点任务。其中,2016 年国发“十三五”有关政策均表明国家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环保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以及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方面的政策倾向。
发展生态环保技术
2016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国气象发布了《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 ~ 2025 年)》发改农经〔2016〕21 号,指出需要提高我国海洋气象预报预测水平,重点提高海洋气象监测分析、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海洋气候监测预测、以及海洋气象数值预报等方向。同时应着力构建海洋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海洋气象信息发布、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海洋气象共建共享协作机制以及全面提高协作加强预报预警服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食品安全及卫生安全政策分析

    早在 2008 年 3 月,国务院批转《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6 号),提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2012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57 号),提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以及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2017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7 号),指出主要任务包括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以及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2019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包括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自 2008 年至今,国家政策多次强调并在重大规划、政策中提出建设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彰显其政策引导以及其趋势性。

    2)交通运输政策分析

    通过选取 45 项重点政策中 1 项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进行分析,交通运输领域与发展智能化水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交运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存在诸多融合。

    2013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 号),大力鼓励智能交通发展,提出按照智能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2017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发〔2017〕11 号)中提出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快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以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加快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以及推进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任务。

    3)安全生产政策分析

    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范畴内的重点领域,国家对于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并发布多项重要政策。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全面阐述了几年来面临的新形势与突出问题,并指出我国安全生产主要任务与政策导向。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向,第一,重心下移,落实企业主体,通过严格的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落实企业建立更加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第二,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修订,建立以强制性标准为主体、推荐性标准为补充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第三,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效能;第四,重点遏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行业等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并突出事故防范;第五,提高防治技术支撑水平,强化安全科技引领保障,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注重成果转化;第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包括人员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大功率排水、大口径钻进、大负荷稳定供电、仿真模拟、实训演练、通信指挥及决策、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和调运等建设。

    国家近年来重视地方、特别是化工园区的安全生产工作,2016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工信部规〔2016〕318 号),明确提出化工园区重点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应急响应和改造提升救援指挥中心,包括建设园区监测预警系统(包含基于危化品车辆管理设施的封闭式园区管理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建立安全、环保一体化风险管理的智慧化工园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园区内外关键资源信息的智慧管理系统、以及辅助以上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同时,政策指出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建立全产业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启动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

    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几乎涵盖了安全生产全流程,工业园区的建立,大数据计算的应用,危化品管理制度的实施,相关培训的进行等都显示出国家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

    4)标准化建设政策分析

    国办发 89 号文列出专栏提出我国社会领域标准化工作重点,即: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础国家标准体系,开展全国视频联网与应用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警用爆炸物防护装备设计与安全评估、公共场所防爆炸技术等领域的标准研究,研究编制信息安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消防应急救援、消防应急通信、刑事科学技术系列标准,研制危险化学品管理、化学品安全生产、废弃化学品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业健康与防护、事故应急救援、工矿商贸安全技术以及核应急、安防和电气防火等标准,完善优化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标准,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政策指引表明我国在上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的缺失,未来公共安全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方向就在于此。

公共安全具体领域政策分析

防灾减灾类
2017 年, 国 务 院 印 发的《关于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 年)》( 国 发〔2017〕3 号)指出: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加强重点区域灾害防治,提升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国务院办公厅于同年 1 月份发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 年)》( 国 办发〔2016〕104 号),重点提出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以及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列举了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建设重点工程。
应急管理类
自 2008 年国务院发布《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 号)以来,标志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应急管理工作,着手加强应急管理规划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及机制体制建设。2014年底国办发 63 号文,第一次
以国家角度阐述应急产业并指明应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主要任务,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新纪元,朝着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前行。
气象预警类
201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 号,重点布局了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作,提出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完善预警发布制度、加强系统与管理规范、强化预警信息传播的方式,以达到有效发挥预警信息的作用。
示范基地 / 产业集群建设类
2015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及意见。公共安全产业是跨学科、多产业融合的复杂领域,更需要产业集群化发展,本报告选取的 45 项国家重点政策将此意见纳入分析范围,通过分析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 2025》的要求,充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有关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设置条件、评价指标等现有的政策导引,分析出我国应急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及必然趋势。
产业指导目录类
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发文发布《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5 年)》,对公共安全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类别(应急产业、能力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63 号文)》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 2020 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我国首次对应急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3〕4 号中将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国家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及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平稳趋势,各项经济发展参考指标都在合理可控的区间内,总体经济具有较大发展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运行平稳,2012 年到 2018 年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 54 万亿元增长到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 2 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二是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从而适应市场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经过长期的摸索、学习和实践,经济结构愈发完善,并在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及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三是经济发展模式愈加丰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其他基础性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多元融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城镇化率也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理念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开创新局面,建立的上海、郑州等地自贸区为我国经济发展走向世界打开了新渠道;四是自主知识产权率越来越高,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逐步加大,并用开放合作的态度吸引到了更多优秀的国外专业人才参与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来。

    1)安全产业经济潜力及预期

    安全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科技先导产业,从 2010 年我国首次提出安全产业的概念以来,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逐渐明确,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构筑了一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安全壁垒。安全产业是伴随工业化和安全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个产业集群,安全产业发展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的工业化程度、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产业发展层次。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也日益突出,安全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国安全产业发展特点

安全产业规模化
自 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安全产业飞速发展,安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安全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我国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共同筹建中国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达到 1000 亿元,以重点支持安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业态的发展。这是我国安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据估算,我国消防安防、防灾减灾、应急通讯、反恐等领域的安全产品和服务产值已经达到近万亿元。2018 年我国安全产业总产值 8898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约 15.1%。其中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约为 60%,服务类企业约占 40%。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安全产业规模相对较大,不少优秀企业速度崛起,销售额稳步增长,利润丰厚,竞争力强,引领区域安全产业快速发展。行业增速从 2012 年开始,一直保持 19% 左右的复合增长率,未来安全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国家财政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加,由 2007 年的 3486 亿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14065 亿元。仅以应急平台为例,根据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布的数据,2009 年我国应急平台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仅为 1.4 亿元,随着市场需求的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设,2014 年我国应急平台市场规模近 20 亿元。我国应急平台市场 2015-2018 年平均增速达 40%,安全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迎来快速发展,并且随着物联网和信息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未来几年,我国安全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聚集效应显明化
过去十年来,我国安全产业聚集效应初显成效,全国各省市在国家相关部门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助力发展安全产业理念,结合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将安全产业作为保障全省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深耕安全产业发展。不仅结合各行业实施安全产业发展战略,从各行业汇集安全产业发展力量,还聚焦安全产业关键领域高效率高水平发展,着力推动安全产业发展创新,规范安全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安全产业集聚、安全科技集聚、安全人才集聚。
行业影响扩大化
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使安全产业逐渐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规模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优化,我国安全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升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影响不断扩大。安全产业在我国属于复合型产业,兼具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点,也享有传统产业基础扎实和新兴产业政策扶持迅速崛起的优势。由于这一属性特点,安全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大规模的行业影响,带动了公安、教育、医疗、机械产业、交通、通讯、建筑、危化品、矿山、能源、基础设施、城市安全、安全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就业和创新。安全产业带动多个行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源动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2018年中国安全产业总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社会环境分析

    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安全产业市场需求潜力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现有的安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和管理层面,而安全服务业这一层面的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安全文化培育这一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安全公益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足以看出安全文化培育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安全产业的发展,城市安全文化教育是目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安全产业中的文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对整个行业上下游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带动指数均超过第三产业。其中安全文化产业是一片蓝海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18 年我国投资了约 5626 亿元在安全文化产业上,增长率达 12.9%,并处于稳定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发展到约 10552 亿元。服务业态的公共安全产业既面向政府(TOG),也面向社会单位(TOB)和公众(TOC),市场潜力巨大,是全面建设、发展安全产业的必要组成。

2001-2018中国安全文化产业总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安全文化产业采取措施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为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对于安全产业的意识是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安全有需求,对安全产业的结果有要求,这些都是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安全教育所得到的结果。

    制定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案。设定好时间、目标、方法及结果等内容,让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科学高效,经过打磨的发展方案将会带来更好的发展效果。

    促进内部融合。首先是产业自身的内部融合,比如资讯管理与培训的结合,通过内部融合,一方面可以拓展安全文化产业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交叉碰撞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其次是文化产业内部与外部产业的融合,可以丰富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激发创新活力。

    促进外部融合。主要表现在与安全新科技的融合,安全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安全产业的发展,而安全产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帮助安全科技进行应用,科技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参与产业产品设计、生产、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科技与安全文化产业的融合至关重要。

    改革安全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改善安全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首先是对安全文化产业的改革,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比如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建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内部改革,高效管理;其次是改善安全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优化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管理,通过宣传等手段充分调动群众对于安全文化的积极性,保障安全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

    培养人才。安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专业技能的培养,比如安全技术、培训教育、文化推广、资讯管理等;另一方面是培养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比如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发展战略制定相关内容以及文化产业管理相关内容等专业人才培养。

    2)我国居民安全意识提高

    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是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的要求也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新的安全需求特点。首先是人民群众对于安全产业的发展更为关注;其次是人民群众对于风险也更为敏感,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的发展,现今的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安全相关的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的影响易被扩大,挑动着大众的神经;最后是人民群众自身对于安全产业的参与更为积极,整体群众素质的提高带动着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等的推进使得我国居民的安全意识有显著提高。

    4、我国安全产业社会需求分析

公共安全领域面临全新挑战

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挑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 18 个城市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 1.4%。现今我国拥有 6.07 亿的城镇人口,45.7%的城镇化率,人口超过 100 万的大城市有 118 个。高风险城市和未受保护的农村地区并存,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和扩大性使城市应急管理任务繁重。
工业化、信息化的挑战
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保障事件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相互影响并相互转化,这导致了各种事件具有继发性、衍生性甚至相互耦合。一旦生命线工程(如水,电,油,气和通讯)、信息网络遭到破坏,将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或军事瘫痪,社会秩序混乱。
市场化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利益结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民族宗教问题产生影响,增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人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得到空前增强,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际化的挑战
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金融危机、对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的竞争以及主要的跨国流行病的传播不时发生,同时境外涉我和境内涉外的紧急事件越来越多。国际减灾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主要特点是:首先从单一减灾向全面减灾过渡;其次从单纯的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过渡;然后是从减灾到降低灾害风险过渡;最后是从单一国家减灾向全球区域联合减灾转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事故和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安全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形成健全的产业体系,从而提高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安全的新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加快安全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安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是体现出国家对民众生活重视程度的惠民政策。当前,各行业对安全产业的发展已达成共识。尽管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安全产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对加快安全产业的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并将其视为潜在的经济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安全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支持目标。许多地方政府制定了支持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为促进产业发展壮大而努力。

    以安防领域为例: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大型活动举办日益增多,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政策要求也有所提高。由于国内人民收入的增加,民用安防产品的需求也大大提升,很多高档社区和高档别墅的兴建拉动了民用安防产品市场的增长,这也导致与安全相关企业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使IT、家用电器、电信等强大的企业进入安全行业。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安全产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2017 年,行业总产值达到 6200 亿元,行业增长率为 14.8%,其中安全工程产值 3782 亿元,安全产品产值 1984 亿元,经营服务 434 亿元,预计到 2020 年,安全企业总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以上,行业增加值将达到 2500 亿元。其逐年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发展势头好与社会需求大紧密相关,利益共通。

2012-2020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技术环境分析

    公共安全技术主要用于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预防安全事故和灾害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去实施或考虑,或者是说以技术为主即强化技防,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达到确保安全稳定的目的。公共安全科学的重点是研究公共安全的规律,发现、探索和认识其本质,从而掌握安全现状;安全防范技术则更加注重安全技术的应用,研究事故的成因,转危为安。因此,安全防护技术丰富了公共安全科学,公共安全科学也指导和促进了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期,已经进入公共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这成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构筑国家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水平。而我国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较弱,对科技提出重大战略需求。

    三、我国安全产业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安全产业市场需求大

    从安全产业部分领域市场需求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劳保产品市场规模为 600 亿元,其中直接保护劳动者安全的特种防护设备市场约为 250 亿元。随着政府安全投入的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在个人防护装备、安全设施和安全检测设备上的投入超过 3600 亿元,其中每年在煤炭行业的安全投入约 500 亿元。从地方安全产业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2011 年,重庆市道路运输、采矿、消防、危险化学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劳动保护和应急救援等安全相关产业,年度预算约 500 亿元,总体超过 1000 亿元;教育部采购国内安全校车市场就已经达到 4600 亿元;除此之外,通过对重庆市安全产业市场的分析,推测全国安全产业潜在市场规模至少为 10000 亿元。近年来我国的多个地区开展安全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其中主要包括浙江德清、安徽合肥、四川绵阳、重庆巴南、广东东莞五个基地。其中,浙江德清主要针对公共卫生安全;安徽合肥主要针对公共安全产业;四川绵阳主要针对防灾减灾;广东东莞主要针对应急救援;重庆巴南的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则以安全产业为主,于 2011 年 9 月 26 日开工,目前尚处于建设阶段,一期投资 150 亿元,按照其发展规划,将在 5 年内力争实现产值 1000 亿元。

    2)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

    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物质和技术保障,安全产业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实践对安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随着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各个分支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也纷纷采取了相关的安全产业建设。因此,在相关法规和计划中已经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安全产业的定义在我国还未明确,因此在相关办法、政策中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意思相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对发展安全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本)》,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其发展。工信部 2009 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应急工业产品相关标准,促进应急工业产品推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中,做出了促进安全产业发展,建立国家安全产业基地的规划。公安部将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各级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科技部在“十一五”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又在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方面确定了 36 个专项研究项目。

    除此之外,安全产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体现着安全产业日渐成为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国家对安全产业的重视程度亦不言而喻。

    3)新兴技术融合空间大

    在我国过去的安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构建公共安全科技体系为目标,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提高国家安全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感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部于 2012 年发布了“十二五”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于 2017 年发布了“十三五”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启动了“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计划,为安全产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当前随着各级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安全产业不断自主创新、技术拓展、生产规模化,迎来了我国安全产业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尽管我国安全产业的许多领域属于传统行业,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安全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着巨大变化,转变成为多技术、多功能、多集成发展模式,转变成为各行业信息实时共享模式,转变成为公共安全科技资源整合模式,这些变化也为实现安全产业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创造了优势。

    公共安全产业科技水平对建设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国家公共安全水平的重要作用日益现。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与预防、危险化学品监测预防系统、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灾通信、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公共安全关键技术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安全产业创新基地也不断涌现。整体来看,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安全产业与科技创新呈现出不断加速融合之势,国家安全产业体系正在构建,安全产业市场潜力带动着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有利于在发展中坚持科技引领,以智能化、数据化、安全技术为重点方向,攻克尖端技术,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安全产业也将从生产安全向更高水平的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等转变。尤其伴随着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技术与应用也在飞速发展,基本上和外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这也使得我国的安全产业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2、劣势

    1)产业集中度不足

    我国的安全产业布局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整体行业水平较低,没有国际领先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差。以目前国内最多的个体防护产品行业为例,根据统计数据,80% 以上为小微企业,大部分企业生产方式陈旧,整体规模小,处在各自为战的散户阶段,没有形成一定分量的产业规模,所产生的效益也比较低。而放眼国际市场,市场份额被大公司垄断,导致产业集中度很高。例如在眼部防护装备全球市场,Aearo、Jackson Safety、Seprian 和 Uvex 等企业市场份额占据了 50% 以上;在听力防护装备领域,同样是 Aearo、Seprian 这两家企业,市场份额在全球市场中占 50% 以上;在呼吸防护装备领域,3M、MSA、Scott、Seprian 和 Draeger 等几家公司占据了全球市场的 80% 以上。

    不难看出,我国的安全产业发展不论是产业集中度还是专业水准都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安全产业的发展来讲,先进的技术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既可以保障安全产业的功能特性,也可以维持性能的稳定性。受各方面的影响,我国与安全产业相关的技术及布局都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种类的不足以及产品质量的水平均反映出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2)服务保障不到位

    当前我国正值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持续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攀升。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社会的需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对社会舆论的关注、监督手段日益增强,综合起来使得人们对各方面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的安全市场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我们国家的安全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的服务设备发展不足,尤其从一些应急事故的处理工作可以看出,部分企业或地方的应急救援装备严重短缺。同时已有的设备、系统与现有情况脱节,与市场上更有效率的流通产品不匹配。随着相关制度、规定的发展完善,安全产业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市场进步空间。

    现有的安全服务无法满足外界的需求。在安全工作大步推进的环境下,除了硬件、建设等方面,对安全服务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安全服务市场在不断扩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全面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而规划的提出也意味着现有的安全服务与规划要求有一定差距,距离更高的发展要求更是相去甚远。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向服务业偏重,而现有的对安全服务的发展保障明显不足。

    3)产业结构待调整

    从产业区域分布看,我国安全产业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特点。一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程度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安全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以劳动防护用品为例,根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9 年 11 月,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中目前已注册且有效的共有 909 家,其中获得安全标志许可证书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在安全服务业领域,我国安全评价企业的区域分布也具有类似特点。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我国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种类少。在全国 909 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中,从业人员数量在 10~300 人的小型企业占85.8%,从业人员数量在 300~2000 人的中型企业占 11.5%,大于 2000 人的大型企业仅占 1.2%,且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中生产服装、鞋及安全帽等产品的企业数量较多,而生产呼吸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的企业很少,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生产产品种类少,只生产 1 种产品的企业总计 351 家,占企业总数的 44.7%,只生产 3 种及其以下产品的占 82.3%,大多数企业产品品种单一。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规模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产业领域角度看,安全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评价、审核、教育培训等方面,安全产业服务业领域的安全保险、融资、租赁等业务都刚刚起步,安全产业中仓储物流、演练培训等领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总体上看,安全产业制造业领域中,安全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范畴,与安全产品制造业相比,安全服务业比较薄弱,安全产业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4)政策标准数量少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安全产业的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工作继续推进,《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 号),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都是与安全产业相关的法律政策。

    但安全产业目录、安全产业规划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依据还需要进行制定,安全产业的发展战略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系统的安全产业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贯彻落实当前法律政策,仍需要更为具体的行动支持。

    根据安全产业的定义和发展现状来看,安全产业具有产业复合、覆盖面广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有集中体现。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共有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254 项;国家标准中,安全生产相关标准约 105 项。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形势日益复杂,安全产业相关标准中的老标准不适应、新标准跟不上、修订不及时等矛盾日益显现。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安全产品之间的不兼容、不配套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生产安全保障和事故救援的效率,从产业发展来看,也严重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安全产业的发展亟需规范相关标准作为支撑。

    5)技术攻坚空间大

    我国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足以支撑安全产业发展现状,安全科技研发高端人才十分缺乏,安全产业相关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待加强,安全科技基础相对较弱,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不完善,缺乏全社会共享机制。

    我国安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机构产业化动力缺乏,产业化渠道不畅,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不紧密,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新产品未能及时投入应用;三是财政、税收、金融、保险、风险投资等手段尚未在推进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发挥出应有效果;四是科技研发和产品推广缺乏足够支撑。

本文采编:CY337
10000 12403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安全产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模预测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安全产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模预测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安全产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模预测报告》共十三章,包含中国安全产业部分区域发展特征及规划方向,2017-2021年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分析,2022-2028年中国安全产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