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及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分析[图]

    科学是对自然界和客观规律的认知,研究成果接受国际同行的评价,也必须接受实验反复验证和时间的检验。技术是人类创新生产方式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必须接受应用的检验和市场的选择、竞争和时间的考验。科技创新没有边界,也永无止境。兴趣、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是知识创新的永恒动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爱好、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技术发展的原创动力,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是工程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出现,正在改变企业生产方式、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市场需求和供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绿色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以节能、安全、环保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强调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消费需求成为流行趋势,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方式日渐深入人心,并开始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从先导性到普适性发展,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渗透到产品研发、生产、分配、消费、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新产品研发和进入市场的时间大幅缩短。大企业主导的“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传统产业组织模式逐渐退潮,大规模定制生产和小型化、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制造成为产业组织的新方向,并推动形成基于消费者需求变化和动态感知的柔性化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

    一、2019年是科技产业板块发展分析

    2017年11月到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迎来五年来第二次上市热潮。截至2018年12月,近一年在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有13家,首次公开发售的融资规模接近25亿美元。公司IPO最大规模达8.6亿美元。

2017-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境外上市情况

金融科技公司
上市时间
上市地点
IPO融资规模:亿美元
拍拍贷
2017.11.10
美国
2.2
融360
2017.11.16
美国
1.8
易金集团
2017.11.16
香港
8.6
乐信集团
2017.12.21
美国
1.1
点牛金融
2018.3.20
美国
0.1
汇付天下
2018.6.15
香港
2.2
维信金科
2018.6.21
香港
1.8
51信用卡
2018.7.13
香港
1.4
灿谷金服
2018.7.27
美国
0.4
小赢科技
2018.9.21
美国
1.6
品钛科技
2018.10.25
美国
0.6
泛华金融
2018.11.13
美国
0.02
360金融
2018.12.14
美国
0.5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科技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如今,金融科技发展进入3.0时代,传统银行面临业务竞争压力,急切需要思考如何应用金融科技突围。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9年是科技的产业基本面小年5G:预期升温,采购规模逐渐增大,5G手机年内开始推出手机销量在底部:2018年9月开始下跌,2019年中期5G手机陆续推出,预计2020-2021年下一轮换机潮半导体:市场弱势,等待科技巨头的CAPEX恢复

2019年全球科技股涨幅明显

股指分类
-
-
年初指数点位
当前指数点位
年初至今涨跌幅
2018年涨跌幅
最新市值(亿)
A股
大盘指数
上证综指
2,465
2,906
18%
-26%
379,177
-
-
深证成指
7,149
8,944
25%
-35%
132,558
-
-
中小板指
4,648
5,605
21%
-38%
37,129
-
-
创业板指
1,229
1,495
22%
-29%
23,095
-
科技指数
电子元器件(中信)
3,563
4,369
23%
-42%
23,732
-
-
通信(中信)
3,570
4,178
17%
-32%
15,169
-
-
计算机(中信)
3,612
4,503
25%
-25%
18,660
-
-
传媒(中信)
2,104
2,327
11%
-39%
13,653
港股
大盘指数
恒生指数
25,130
29,210
16%
-16%
247,929
-
科技指数
恒生资讯科技业
9,724
11,756
21%
-30%
52,719
美股
大盘指数
标普500
2,510
2,932
17%
-7%
264,532
-
--
纳斯达克
6,666
8,123
22%
-5%
140,728
-
-
道琼斯工业
23,346
26,438
13%
-6%
73,492
-
科技指数
标普500信息技术
1,089
1,372
26%
-3%
78,900
-
-
道琼斯美国科技
1,650
2,087
26%
-3%
61,03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全球科技股龙头公司涨幅

-
总市值(亿美元)
2019年至今涨跌幅
2018年涨跌幅
上市至今涨跌幅
苹果
9,072
26%
-14%
40938%
微软
9,741
27%
18%
199202%
亚马逊
9,305
26%
30%
96625%
谷歌
8,095
12%
-1%
2230%
Facebook
5,376
44%
-27%
658%
Netflix
1,578
35%
40%
29717%
特斯拉
416
-28%
9%
1890%
英伟达
1,023
27%
-31%
16716%
阿里
4,578
30%
-19%
197%
腾讯*
36,369
22%
-23%
51956%
小米*
2,552
-18%
-19%
-32%
美团点评*
3,384
34%
-39%
-15%
网易
338
13%
-32%
8069%
京东
408
24%
-49%
142%
百度
548
-1%
-32%
137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A股大市值科技股涨幅

-
总市值(亿元)
2019年至今涨跌幅
2018年涨跌幅
上市至今涨跌幅
工业富联
2,734
20%
-42%
-30%
海康威视
2,550
6%
-33%
567%
三六零
1,482
8%
-56%
302%
中兴通讯
1,267
54%
-46%
2193%
京东方A
1,190
30%
-54%
-28%
立讯精密
953
65%
-22%
1050%
科大讯飞
624
21%
-37%
1218%
汇顶科技
605
68%
-18%
380%
用友网络
602
49%
31%
1012%
三安光电
476
3%
-55%
2557%
大华股份
411
20%
-50%
1280%
中科曙光
370
61%
-11%
1427%
深南电路
325
43%
-7%
316%
北方华创
312
80%
-9%
447%
宝信软件
281
54%
13%
864%
光环新网
248
27%
-4%
49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过去40年,标普医药与信息科技板块的市值份额已上升到40%以上,信息技术板块达到28.1%

标普各板块市值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标美股,A股科技板块存在上升空间

A股各板块市值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科技领域是中长期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

美股科技巨头FAAMG市值占比持续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腾讯市值占比逐渐提升,比美股巨头还有显著差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科创板增加更多优秀供给的可能性(累计申报108家)

申请科创板公司行业分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申请科创板公司行业分类

时间事件2018年11月5日
科创板首次提出
2018年12月1日
上交所召集会员理事、监事召开座谈会
2018年12月19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9年1月17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
2019年1月23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2019年1月30日
科创板征求意见稿发布
2019年3月1日
科创板制度规则发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申请科创板公司利润情况(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申请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情况(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2019是科技基本面小年:手机销量底部徘徊,半导体行业低迷,移动互联网巨头收入持续增长

全球及中国智能手机总销量季度走势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G换机潮可能在2020-2021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半导体行业收入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支出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移动互联网巨头收入持续增长,但利润率开始呈下降趋势。

各互联网公司营收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各互联网公司营业利润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标普信息技术板块一季度业绩较市场预测对比

指标
Beats比例
Beats幅度
EPS
89.5%
6.5%
营收
68.4%
0.5%
利润率
89.5%
122.7bp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FAAMG年度资本支出(含资本租赁数据)历史数据(自然年)

单位:十亿美元
2015
2016
2017
2018
2015-2018
CAGRFacebook
2.52
4.49
6.73
13.98
77%
亚马逊
9.31
12.85
21.59
24.04
37%
苹果
11.64
12.46
11.93
13.86
6%
微软
6.55
9.88
8.70
14.22
29%
谷歌
11.18
10.66
13.29
25.30
31%
FAAMG总额
41.20
50.33
62.24
91.40
30%
FAAMG同比增速
 
22%
24%
47%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FAAMG季度资本支出(含资本租赁数据)历史数据(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BATJW季度资本支出历史数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季报回顾:收入回升,净利润增速显著提高

TMT行业季度收入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TMT行业季度毛利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减税效应将从2Q2019开始显现,电子、通信制造类公司受益明显

16%与13%税率下“即征即退”政策对收入及利润的影响(含税价格不变)

增值税率
16%
13%
含税价格
100
100
不含税价(收入)
86.2
88.5
实缴增值税
2.6
2.7
即征即退额(计入其他收益)
11.2
8.8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6%与13%税率下“即征即退”政策对收入及利润的影响(不含税价格不变

增值税率
16%
13%
含税价格
116
113
不含税价(收入)
100
100
实缴增值税
3
3
即征即退额(计入其他收益)
13
1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价值”与“成长”:正处于两轮科技红利中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龙头机遇

全球PC、智能手机出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手机销量季度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移动互联网(从“科技”到“消费”):龙头机遇

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月户均流量(MB)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MSCI权重调整影响投资风格:科技投资的“价值”主线

MSCI指数公司数量按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MSCI指数总市值按行业分布(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MSCI指数TMT科技股分行业公司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MSCI指数TMT科技股分行业总市值分布(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成长主线:数据驱动,5AIoT是未来方向

全球数据量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G启动智能化革命,商用步伐加快利好上游元

2020-2025全球5G用户数预测(十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有源天线出货量(千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1-2025全球5G手机接入数预测(十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宏基站PCB市场空间测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AI孕育市场规模:数据是AI的核心,IDC需求持续超预期

全球数据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亿人民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欧美大型企业2018年IT支出主要方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云计算及边缘计算市场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IDC市场规模(亿没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IDC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0全球新增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主要科技巨头Hyperscale数据中心资本支出(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是科技小年,静待“大趋势”的孕育和落地手机:2018年9月至今销量低迷,有望在2020-2021出现换机潮半导体:2019年至今负增长,静待大企业CAPEX回升5G:投资初始,孕育机遇IDC和云计算。

    四、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机构,更偏向实际金融业务的后端,并不是金融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一环,因此短时间内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很难迎来爆发式增长,或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稳定增长。并预测在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达19704.9亿元。

2013-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及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数据价值持续不断的体现并释放出来,金融业务环节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金融解决方案创新推陈出新。开发银行、无人银行、资产证券化、数字票据、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业务在科技的赋能下由概念逐步变为现实,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由概念阶段到实际应用,金融作为最先拥抱技术的领域,也会摩擦出新的火花。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体现在十个方面:

    1、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是银行通过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对外开放服务。即指银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放平台(OpenAPI)等技术方式开放给外部客户(企业或个人),客户可以通过调用API来使用银行的服务,而不需要直接面向银行。银行通过API的开放开展跨界融合,实现银行与银行、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银行与跨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场景融合,极大拓展了银行服务的生态。

    开放银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银行转型的新浪潮。“开放银行”概念起源于英国,2018年1月英国9家银行共享数据,首次落地开放银行理念。2018年7月,浦发银行在北京率先发布“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标志着国内“开放银行”的首家落地。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纷纷展开探索,通过开放API,实现金融和生活场景的链接。

    以APIBank为代表的开放银行4.0时代即将到来。未来,银行的商业模式将从B2C变为B2B2C,服务标准也将从标准NPS升级为整合型NPS。随着金融服务嵌入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场景在前,金融在后”的跨界生态圈将成为主流。虽然目前开放银行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未来,银行的账户功能、支付功能、理财产品、贷款产品等将势必形成标准化的API集中输出,成为打通跨界生态的接口。

    2、无人银行

    无人银行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减免传统银行的人力使用。通过运用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替代传统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引导员等岗位,为客户提供全自助式的智能银行服务。

    银行人力减少是目前大势所趋。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人力的部分替代,少数银行试点几乎实现了厅店全替代。至2018年5月28日,我国银行物理网点共退出4591家,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银行退出网点数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员工数与2017年底相比,减少已超过3.2万人。

    短期内无人银行将仍处在试点阶段。目前建设银行已经开启了无人银行试点,通过更高效率的智能柜员机替代柜员、保安、大堂经理,刷脸刷身份证替代人工验证的方式,覆盖90%以上现金及非现金业务。尽管无人银行为银行网点转型打开探索新路径,但目前银行业务还难以实现百分之百无人化,例如需要安排保安值班;客户在智能终端上开卡、汇款时,出于安全风险考虑,也会安排工作人员现场服务。因此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无人银行仍将作为探索性的试点存在。

    3、量子计算与金融

    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模式。普通计算机使用比特(bit)中0与1的两种状态存储数据,而量子计算机的存储单位量子比特,除0和1外,同时还可以实现多个状态的相干叠加态。所以,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其存储和运算速度都能远远超越传统通用计算机。例如使用超级计算机分解一个400位的数字,需要60万年,而用量子计算机只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

    量子计算的应用能极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量子计算由于其超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应用于在金融业多个方面。例如金融高频交易,利用算法根据预先设定好的交易策略自动执行股票交易,在达到相同结果的前提下,量子计算比传统计算机的速度要快得多。再比如诈骗检测,利用量子计算机的快速学习的特点,能大大加速神经网络学习速度,迅速打击新兴的诈骗方式。

    量子计算也可能会为金融业带来巨大风险。量子计算在计算速度上的飞跃式提升,也可能会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威胁。例如目前正在使用的许多公钥密码系统,在量子计算极大的计算性能下,很有可能会遭到破解,这些将严重影响互联网及各地数字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对现有的安全系统和管理机制造成大范围和系统性的破坏。因此,在量子计算机瓦解当前密码体系并实现商业化之前,必须建立量子安全解决方案形成安全的过渡。

    4、5G与金融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之后的延伸。5G概念由标志性能力指标“Gbps用户体验速率”和一组关键技术组成。5G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两方面。在无线技术领域,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和全频谱接入等技术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技术领域,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新型网络架构已取得广泛共识。

    5G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实现金融场景的再造,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生机。5G技术的热点高容量场景,将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网络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该技术场景将有效提升移动端金融服务的速率,减少因网络延迟造成的支付卡顿等情况,同时速率的提升也有助于通过AR/VR技术进一步丰富支付模式,提供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5G技术的连续广域覆盖场景还可有助于银行无人网点的部署,通过AR/VR技术将金融服务带到此前网点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此外,5G面向物联网业务的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还将通过实现万物互联,获取海量、多维度、相关联的人、物、企业数据,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估、资产管理等相关金融服务,实现更多丰富场景的探索。

    5G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投资空间,引发金融高度关注。5G一方面提供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带宽,促进移动互联网进一步的蓬勃发展和人机交互新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将实现机器通信,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5G还将与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无人驾驶等技术相结合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医疗、金融等领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外,5G网络还将是能力开放的网络,通过与行业的结合,运营商将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开放业务生态,拓展新的业务收入模式,目前中国移动已经联合战略伙伴打造了百亿级规模的5G投资基金,国内外险资、券商、阳光私募、风投等众多机构,也早在2017年成立了数十支5G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未来5G及相关产业将持续引发金融高度关注。

    5、移动金融安全

    移动金融指的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的总称,移动金融安全指的是移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安全。当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加速了金融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向移动化逐步转型。移动金融丰富了金融服务的渠道,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央行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安全可控”作为移动金融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了移动金融安全的对于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发展的保驾护航的地位。

    移动金融在创新与安全的博弈中发展,安全问题愈发引起重视。随着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移动应用日渐成为金融服务及产品的重要支撑手段,移动金融未来将继续在规模和创新上发展。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给移动金融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风险。移动金融应用中频发木马病毒、支付安全、敏感信息泄露、身份认证绕过、仿冒等安全问题,引发了监管部门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移动金融安全成为金融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保障。

    个人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频发。移动金融应用中隐私窃取类恶意应用占比最高,用户个人信息受到极大威胁。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移动信息安全建设。

    生物特征识别兼顾安全与便捷,成为移动金融安全关注的热点。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基本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标准配置,逐渐成为了金融业务中新型用户身份核实和认证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10月颁布金融行业首个生物识别技术标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将安全性和个人隐私保护摆到了突出位置,规范如声纹等生物特征识别的安全应用。

    6、数字票据

    数字票据是一种将区块链技术与电子票据进行融合,实现自动安全交易的新型票据。数字票据借助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集体维护、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使数字票据更具安全性和信息公开性,更加智能交易,更加便捷使用。

    数字票据可以实现全程高效真实的信息传递,全程自动化交易,以及交易过程全程追踪,提高用户隐私保护。区块链具有点对点传输,采用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的优势,保证数字票据的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数字票据利用区块链提供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实现票据的自动抵押、清付和偿还,避免交易风险。并且,所有交易都被记录在完整的“时间链”上,一旦有违约行为发生,可以追溯其责任,并且通过隐私保护算法保护参与者隐私,可实现参与者在区块链上的匿名性。

    上海票据交易所数字票据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工行中行浦发等银行参与其中。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已在2018年1月25日成功上线试运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和票据业务实际情况,对前期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结算方式更加创新,业务功能更加完善,系统性能不断提高,安全防护不断加强,隐私保护更加优化,实现实时监控管理。

    7、数字资产证券化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将数字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将域名、商标、品牌、数字货币、游戏装备、账户号码等相关缺乏市场流动性的数字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

    数字资产证券化目的在于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数字资产是文化产业的创新蓝海,是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是“文化互联网+”的文化大产业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域名、商标等数字资产缺乏市场流动性,通过数字资产证券化,有效打破刚性兑付,有效盘活巨大的金融资产和社会的存量资产,能把缺乏流动性但有收益性的数字资产设计成证券化产品卖出去,收回现金,提高流动性,进而获得融资。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区块链的最佳实践场景。我国央行货币研究所也在不断探索数字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平台,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储存、去中心化的特点,保证了以及底层数字资产数据真实性,且不可纂改,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及可靠程度,有效解决了机构间费时费力的对账清算问题,降低数字资产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8、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是为满足消费者具体消费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用于购买装修、旅游、电子产品、教育、婚庆等具体的消费需求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除银行提供的贷款服务外,接触较多的消费金融服务有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的“花呗”、苏宁的“任性付”等以及被大众接受的P2P小额理财服务。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定义,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

    未来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巨大发展空间。2018年,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特别提到“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消费主体的80、90后,更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满足产品购买需求。同时,随着消费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金融会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各类金融应用场景需求增多。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风控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产品创新不足、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消费金融开发更多的产品应用场景,提升消费者体验,激活和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建立构建完善的风控运营体系,解决消费金融面临的征信记录缺失、运营经验缺乏,降本增效。在科技的驱动下,消费金融将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运营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驱动下的产品创新和风控体系的建立将为消费金融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9、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可以显著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智能客服系统是利用机器学习、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金融客户服务中重复率高、难度较低且对服务效率要求较高的事务,如服务引导、业务查询、业务办理以及客户投诉等业务。目前应用的智能客服场景有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语音导航、智能营销催收机器人、智能辅助和智能质检等。

    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都在加大智能客服的探索和应用。金融机构在线上线下对智能客服系统应用广泛,网站、App客户端等线上智能客服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自动理解客户问题并进行解答和办理简单业务。在线下网点的智能化进程加速,逐步推广无人银行,智能机器人、智慧柜员机、VTM机、外汇兑换机等大量智能自主终端,大幅减少人工服务成本,使客户获得更满意和周到的服务体验。同时,互联网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这些金融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客户服务。

    智能客服系统逐渐渗透到金融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目前,智能客服系统已经能够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解决许多简单、重复的问题,为金融机构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及时性、移动性、多渠道性提出更多的要求,智能客服的应用为金融机构留住更多客户,提供全天候及时、便捷的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在智能客服的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数据通过智能客服积累和沉淀下来,为精准营销和业务流程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智能客服系统利用大量完备的用户数据,逐渐承担起更多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的金融业务。

    10、不良资产处置的科技运用

    科技带来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创新发展。不良资产可分为股权类资产、债券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不良资产处置有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以及债转股、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处置模式,如不良资产综合处置平台,众筹投资、撮合催收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不良资产处置任务艰巨。不良资产率的持续攀升,政府鼓励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据银保监会称,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9%,为10年新高,截至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在经济新常态下,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处置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银行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网络平台模式进行不良资产的拍卖,涉及股权、债权和各种实物抵押物,取得良好效果。

    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环节开发实际应用场景。科技运用可以快速发现资产价值,减少错配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显著提高信息互通,提升效率,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目前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环节开发应用场景。如在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催收策略,同时,实现催收业务流程自动化,缩短处置的时间周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信用风险的精准定价;区块链分布式记账解决信用机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优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流程,缩短处置周期,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本文采编:CY315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