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不断深入,企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高,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我国共享制造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在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科研仪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典型共享制造平台,形成了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制造工厂等多种模式,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300亿元,到了2024年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2908亿元。
相关上市企业:沈阳机床(000410)、美的集团(000333)等。
相关企业: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共享铸造有限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浚工(无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共享制造行业相关政策、共享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共享制造行业竞争格局、共享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一、共享制造行业相关概述
共享制造是基于共享经济的制造模式,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业闲置资源,以公平、透明原则实现供需匹配,强调双方地位平等和信息对称。该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设备等资源共享,打破行业壁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我国“互联网+”行动及供给侧改革政策相契合。其核心机制包含制造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三类资源共享,涵盖设备租赁、协同生产、研发设计支持及物流检测等环节。通过以租代买降低企业成本,依托产业集群建设共享工厂,集中配置高价值设备并优化产能利用率。
共享制造不仅是制造资源的共享,更是创新、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各主体围绕产能提升开放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制造的主体既包括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制造工厂等生产制造企业以及研发、物流、仓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还包括拥有大量科研仪器和实验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共享制造的各方主体围绕产能提升、利益共享的共同目标,协同打造信息共享、资源协同、统筹调度的共享制造平台。
共享制造作为共享经济在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与生俱来的共享基因决定了其最大的特征,即“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区别于传统制造模式和一般性电子商务,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不再需要直接购买或拥有生产资源的主体,而只需要购买资源使用的价值即可。基于使用权共享,极大降低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的门槛和成本,扩大了资源可利用范围,同时也对闲置、分散资源实现有效盘活利用。
共享制造的核心是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空间边界和限制,以数据驱动多方资源跨区域协同高效配置。通过互联网将分散在不同区域的社会资源和需求方整合在共享制造平台,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跨企业、跨领域、跨产业的广泛互联互通,全面连接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实现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大幅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共享制造行业相关政策
共享制造通过第三方平台对接供需,实现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动态匹配,帮助中小企业以更低成本参与产业链协作,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近年来,为加快推动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培育发展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如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引导核心企业、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共享平台,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依托各类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双创平台等载体,创新运营模式,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共享制造功能升级。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其中提出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一是建设共享制造平台;二是建设共享工厂;三是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三、制造业行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稳定经济运行、促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营业收入总体保持波动上涨状态,2024年中国制造业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93.34万亿元增长至119.2万亿元;2025年1-8月中国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77.81万亿元,同比上涨3.2%。
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增加,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步伐加快,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推广信息化、提升产品质量等措施,不断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也随之不断增长。据统计,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达到33.55万亿元,同比上涨3.6%;2025年1-6月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6.99万亿元,同比上涨3.8%。
当前我国制造业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仍然存在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内在问题。同时,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以及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去全球化”进程的法案与政策,使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这也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供应链还存在着脆弱性。因此,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其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成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的工作。在此背景下,共享制造新模式应运而生,为提升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四、共享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共享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政策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行业进入萌芽阶段。当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共享经济理念在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创造了条件。2010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提出了云制造模式,为共享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2019年至今,行业进入政策推动阶段。2019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并推动50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共享制造示范项目。到2025年,共享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内网改造升级实现人、机、物互联。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不断深入,企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高,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我国共享制造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在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科研仪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典型共享制造平台,形成了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制造工厂等多种模式,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300亿元,到了2024年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2908亿元。
五、共享制造行业竞争格局
从竞争格局来看,共享制造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其中大型企业通常是共享制造平台的主要搭建者或参与者。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制造资源,能够通过共享制造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降低。中小型企业在共享制造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通常面临资金、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但通过参与共享制造平台,能够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支持,实现快速发展。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共享制造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提供包括云服务、数据分析、物流运输等在内的多样化服务,支持共享制造平台的运营和发展。目前,行业内相关企业主要包括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
1、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覆盖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健康医疗、智慧物流等业务的全球领先的科技集团,已建立ToC与ToB并重发展的业务矩阵,既可为消费者提供各类智能家居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3.31亿元,同比上涨15.68%;归母净利润260.14亿元,同比上涨25.04%。
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于2015年9月12日正式上线,是美的集团为推进技术转型打造的全球性创新生态系统。该平台构建了众创意发布、需求对接、创业孵化三大核心功能模块,通过整合内部研发资源与外部技术力量实现协同创新。目前,该平台已与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与巴斯夫、霍尼韦尔等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2、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是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科技服务企业。公司以运营唐山百川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为核心业务,该孵化器自2015年成立以来,占地60亩,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23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家,企业知识产权总量突破2600件。2019年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质,并先后获得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资质。2024年建成全国首个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采用“平台接单、多工厂协同”模式,服务企业130余家,研发周期缩短15%,产品不良率降低10%以上。公司2024年上线虚拟共享工厂,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跨区域协作能力,并设立唐山市高新机器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起"研发+孵化+产业化"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六、共享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1、行业覆盖面持续扩大
当前家电家居、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模具制造、物流仓储、仪器仪表等行业领域涌现出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制造平台,探索出供需对接、协同制造、共享工厂、订单分解、精准分配等新模式新形式,提高生产潜力和激发制造活力。未来随着企业共享意愿持续提升、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各行各业将会形成“业业有平台”的局面。
2、制造业龙头成为共享主体
各大领域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技术、资本、市场、渠道以及行业机理等方面的积累,相较于其他跨行业建设主体更具备核心竞争优势。随着制造龙头企业的开放意识增强,不断加大内部优势资源的共享力度,将逐渐成为共享制造模式的建设主体单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打造目标一致、信息共享、资源协同、互惠互利的行业标杆共享制造平台。
3、共享制造资源集成度更高
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AI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加深,未来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资源,研发设计、科研仪器、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以及物流仓储、产品检测、设备维护、供应链管理等服务资源在共享平台的开放度、集聚度将会越来越高。高集成度的共享制造模式将持续推动平台功能完善、优化模块运行效率,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高效协同发展。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痛点及产业升级发展布局动向,中国共享制造行业代表性企业案例研究,中国共享制造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建议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