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循环泵作为驱动流体在闭合管路内持续循环的核心动力设备,已成为工业、建筑及能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组件。当前,中国泵行业处于结构分化与质量升级并行阶段,整体呈现高端增长、低端承压特征,2024年市场规模达2360亿元,预计2025年升至2480亿元。其中,专注流体循环的循环泵细分市场表现稳健,2024年规模约313亿元,占比超13%,受益于节能改造与新兴需求释放,预计2025年突破330亿元,年均增速约8%。从需求结构看,工业、建筑与市政领域形成稳定支撑,分别占据60%、27%和13%的市场份额。其中工业领域在节能改造推动下持续替换低效泵,建筑领域受益绿色建筑推广,市政领域则随管网扩建及污水处理提标稳步增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中心液冷作为新兴赛道正快速崛起,2024年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168亿元(同比增长46%),带动CDU液冷循环泵需求激增,预计2025年CDU市场规模将超90亿元。未来,行业将沿技术升级、格局优化与需求拓展路径发展,磁悬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产品智能化,头部企业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工业节能、市政基建等传统需求稳健,数据中心液冷、新能源等新兴场景开辟新赛道,叠加“一带一路”出口机遇,共同构建行业多元增长动力。
上市企业:南方泵业(300145.SZ)、飞龙股份(002536.SZ)、凌霄泵业(002884.SZ)、大元泵业(603757.SH)、君禾股份(603617.SH)、北化股份(002246.SZ)、雪人集团(002639.SZ)
相关企业: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利欧集团泵业有限公司、新界泵业(浙江)有限公司、丹东辰阳泵业有限公司、郑州豫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关键词:循环泵、液冷循环泵、CDU、循环泵行业产业链、循环泵发展现状、循环泵市场规模、循环泵细分市场、循环泵企业格局、循环泵发展趋势
一、循环泵行业相关概述
循环泵是基于叶片式或容积式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流体动能与压力能,驱动流体在闭合管路系统中持续循环的通用设备。其核心功能是“维持流体循环”,而非“长距离/高扬程输送”,需适配不同场景的流量、压力及介质特性,是工业、民用、能源等领域的“基础动力组件”。
循环泵可根据工作原理、驱动方式及核心应用领域进行清晰划分。按工作原理,主要分为利用离心力输水的离心泵和通过容积变化输送粘稠介质的容积泵;按驱动与控制方式,则有结构简单的定速泵和节能高效的变频智能泵;而最重要的分类维度是应用领域,涵盖服务于建筑暖通空调的冷水/热水循环泵、用于工业生产流程的耐腐蚀化工泵,以及满足特定高洁净、高稳定需求的特殊泵(如半导体CDU泵),此外家用壁挂炉等领域的微型循环泵也是一个重要类别。当前,高效节能与智能化正成为贯穿所有类别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中国循环泵行业政策分析
循环泵作为工业、建筑及市政系统中的关键流体输送设备,其发展深受国家能效与环保政策驱动。通过《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我国从高效电机推广、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工业老旧设备更新等多维度,为循环泵在传统领域的节能改造与需求替代提供了持续动力。此外,《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等针对性文件,则为循环泵在液冷服务器、算力基础设施等高增长新兴场景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共同构建了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政策体系。
三、中国循环泵行业产业链
循环泵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等原材料以及电机、密封件、轴承等零部件制造商,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循环泵的生产成本与性能;中游为循环泵制造环节,该环节由国际品牌与国内领军企业共同主导,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技术、效率与解决方案的综合比拼,产品正向智能化、节能化快速转型;下游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工业流程与建筑暖通,扩展至数据中心液冷、新能源汽车及半导体等新兴市场,这些高增长领域正强力驱动行业向高精度、特种化方向创新发展。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循环泵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四、中国循环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泵是仅次于电机的第二大通用工业设备,当前中国泵行业正处在“结构分化与质量升级并行”的发展阶段,整体呈现“高端增长、低端承压”的鲜明特征。在产品结构方面,传统通用类产品(如普通离心泵、轴流泵)受冶金、化工等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影响增长乏力;而智能变频泵、高效节能泵及耐腐蚀特种泵等高端产品,则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下需求持续旺盛。在能效提升与绿色转型的主线下,行业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2360亿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2480亿元。
循环泵作为专注于“闭合回路流体循环”的细分品类,表现出“基础需求稳健、高端需求提速”的运行特点。2024年其市场规模约313亿元,占整个泵业市场的比重超过13%。在节能改造政策持续深化以及新能源、数据中心液冷等新兴配套需求加速释放的背景下,该细分领域有望保持约8%的年均增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30亿元,成为推动泵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下游市场需求结构来看,循环泵行业目前已形成工业、建筑与市政“三足鼎立”的稳定支撑格局。2024年,工业领域在节能改造政策推动下,电力、化工等行业持续开展低效泵替换,带动该领域市场规模占据行业总规模的60%以上;建筑领域受益于绿色建筑推广,供暖与空调系统配套用泵需求约占全行业的27%;市政领域在管网扩建及污水处理提标推动下,循环泵应用占比约13%。三大领域需求结构清晰、比重稳定,共同构筑了循环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本盘。
液冷循环泵是液冷散热系统的核心部件。近年来,在“东数西算”工程以及《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数据中心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对散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传统风冷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密度、高功率机柜的散热需求,而液冷技术凭借其高效散热与节能优势,正成为提升数据中心供冷能力的关键路径。在此背景下,液冷服务器市场迎来高速成长,2024年行业规模已达168亿元,同比增长46%。预计在AI智能算力持续放量的推动下,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41亿元。
CDU(冷却分配单元)结构复杂且集成度高,通常包含板式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液泵、过滤器、水浸传感器、电动调节阀、不锈钢管路、流量计及智能控制单元等部件。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精准调控冷却液的温度与流速,将冷却液高效输送至服务器机架与芯片热源,并借助封闭式循环回路持续转移热量——高温冷却液从IT设备回流至CDU后,经设施冷却水降温后重新泵送至设备端,形成完整、可靠的热管理闭环,从而保障芯片在高温高负载工况下的稳定运行。据了解,CDU中使用的液冷循环泵(LtoA)单价约为6000-8000美元,在“1+1”冗余配置下单套系统需配备2台,其价值量约占整个液冷市场的38.06%,是液冷系统的核心成本构成之一。受益于液冷服务器行业的快速增长,CDU市场需求同步扩张,预计2025年我国CDU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带动液冷专用循环泵进入放量增长期。
五、中国循环泵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循环泵行业呈现“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国内领军企业中流砥柱、专业化企业细分市场深耕”的竞争格局。
以格兰富、威乐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凭借磁悬浮泵等尖端技术和IE5能效标准主导高端市场;利欧、泰福、南方等本土龙头通过核电主泵国产化、节能泵技术突破和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在工业、民用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而大元、瑞驱等专业化企业则聚焦氢能循环泵等新兴赛道,在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国产突破。在“双碳”战略推动下,全行业正加速从单一设备供应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型,竞争维度从产品性能全面延伸至技术创新、能效标准与服务体系的全方位较量。
六、中国循环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循环泵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技术升级、格局优化与需求拓展深度融合的态势。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行业技术加速向高效节能与智能化演进,磁悬浮轴承、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推动产品能效提升与功能集成,使其逐步具备智能运维与预测性管控能力。竞争格局方面,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通过强化研发不断突破高端市场,并积极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综合模式转型,而缺乏核心能力的中小企业则面临出清压力。从需求结构看,工业节能改造与市政基建等传统领域需求稳健,数据中心液冷、新能源配套等新兴场景则开辟出全新增长赛道,叠加“一带一路”带来的出口机遇,共同构建了行业持续发展的多元动力体系。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驱动:能效与智能双轮引领产品迭代
“双碳”目标下的能效升级与工业智能化转型,共同推动循环泵产品向高端化迭代。能效提升成为核心竞争点,企业纷纷聚焦磁悬浮轴承、高效电机等技术应用,通过优化流体力学设计与材料工艺,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同时适配更高标准的能效法规要求。智能化融合加速渗透,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泵组深度结合,远程监控、故障预警、自适应调节等功能成为中高端产品标配,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泵组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此外,针对特殊场景的材料创新持续突破,耐腐蚀合金、碳化硅密封等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拓展了循环泵在化工、新能源等严苛领域的应用边界。
2、格局重塑:国产替代与行业整合双向发力
行业竞争格局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国产替代与产能整合成为核心趋势。在政策支持与研发投入加码下,本土龙头企业逐步突破高端市场技术瓶颈,在核电、石化等关键领域打破外资品牌垄断,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与完善产业链布局,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同时,中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叠加能效标准升级与环保政策收紧,小规模企业因技术滞后、成本高企逐步被淘汰,行业资源加速向具备规模优势、研发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此外,企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转型,通过定制化服务与全流程运维提升客户粘性,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3、需求拓展:新兴场景与政策红利打开增长空间
下游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升级,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传统领域中,工业节能改造、市政管网升级、建筑绿色供暖等政策驱动的存量替换需求持续释放,成为市场稳定基盘。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更具突破性,数据中心液冷系统对高精度循环泵的需求随AI算力扩张而攀升,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催生了特种循环泵的新赛道。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海外市场拓展,本土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与本地化服务,加速渗透东南亚、中东等基建需求旺盛地区。政策层面,绿色采购标准与能效推广目录的实施,进一步打通了高端节能产品的市场落地通道。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循环泵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循环泵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循环泵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共十二章,包含我国循环泵行业典型企业经营态势分析,2026-2032年中国循环泵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循环泵企业投资战略与客户策略分析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