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趋势2025!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基本原理、技术路线、产业链全景、技术创新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资源优势巩固行业地位,创新引领打开市场空间[图]

内容概要:储氢合金作为氢能储运核心材料,凭借其高安全性、高体积储氢密度及长周期循环稳定性,在氢能产业中占据关键地位。其通过金属与氢气的可逆化学反应实现固态储氢,技术路径区别于高压气态与低温液态储氢。中国依托稀土资源禀赋与政策强力驱动,已构建“上游资源垄断—中游技术迭代—下游场景多元”的完整产业链:上游以稀土、镁基资源形成卡位优势,中游企业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等工艺突破高容量、低成本镁基合金技术,下游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加速渗透,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当前,全球储氢合金市场呈现稀土基主导、镁基/钛基及固态材料加速迭代的格局,中国在技术突破(如2000次循环寿命的镁基模块、3.5wt%吸氢量的BCC合金)与专利布局(覆盖材料设计、制备工艺全链条)上持续领跑。未来,行业将围绕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三大维度突破:技术上聚焦多元合金体系研发与微观结构优化,产业上通过并购重组与协同创新打造全链条集群,国际竞争中依托规模优势与知识产权布局融入全球产业链,最终实现从“资源驱动”向“技术-标准-生态”全方位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上市企业:北方稀土(600111.SH)、厦门钨业(600549.SH)、宝武镁业(002182.SZ)、中材科技(002080.SZ)、有研新材(600206.SH)、中科三环(000970.SZ)、安泰科技(000969.SZ)、宁波韵升(600366.SH)


相关企业: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乐蔚氢能科技(禹城)有限公司、包头中科轩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钨浩运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氢能、储氢合金‌、镁系合金、稀土系合金、钛系合金、储氢合金政策、储氢合金‌行业产业链、储氢合金‌发展现状、储氢合金行业技术专利、储氢合金‌发展趋势


一、储氢合金行业相关概述


储氢合金(Hydrogen Storage Alloy,HSA)是一类能够在通常条件下可逆地大量吸收和释放氢气的特殊功能材料。这类材料通过化学键作用与氢气发生反应,形成金属氢化物(一种固态化合物),从而实现对氢的安全、高效储存和释放。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实用意义的储氢材料通常是两种特定金属的金属间化合物,或为改善性能通过合金化构成的三元或多元合金。这两种金属中,一种能够大量吸氢,形成稳定的氢化物,作为储氢的基础;另一种与氢的亲和力小,但能使合金易于吸氢和放氢。


储氢合金的工作原理基于其与氢气的可逆化学反应。当氢气与金属或金属合金接触时,氢气分子(H₂)在合金表面分解为氢原子(H),随后这些氢原子进入金属晶格的间隙中,与金属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从而实现氢的储存。当需要释放氢气时,通过加热或降低压力等手段打破这种化学键,氢原子重新结合为分子并从金属表面释放出来。这一过程使得储氢合金能够以固体形式安全地储存氢气,这是与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

储氢合金吸放氢基本原理


目前主流的储氢方式主要有三种: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合金储氢。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最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但存在能耗高、储氢密度有限和安全隐患的缺点;低温液态储氢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需要极低温环境(-253℃),氢气液化能耗极高且存在持续的蒸发损失问题;而固态储氢合金储氢则通过化学吸附将氢原子存入金属晶格中,其安全性最高、体积储氢密度最大,且无需高压或极低温条件,但其主要劣势在于重量储氢密度较低、材料成本较高以及吸放氢可能需要一定的热管理。三种方式各有优劣,分别适用于车辆运输、航天军工和固定式储能等不同应用场景。

主要储氢方式比较


固态储氢技术路线主要可分为金属氢化物(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碳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水合物储氢等。金属氢化物(储氢合金)为固态储氢主流技术路线,涉及材料包括镁系、钛系、钒系、稀土系及复合储氢合金等。

常见储氢材料结构示意图


储氢合金的技术参数差异显著:从储氢容量来看,镁系合金(如Mg₂Ni)最高,可达5.6-7.6wt%,但需要在250-350℃的高温下工作且动力学性能较差;稀土系(如LaNi₅)和钛系(如TiFe)容量适中(1.2-2.0wt%),但前者活化容易、动力学性能优良,后者则成本低廉却难以活化;Laves相合金(如ZrMn₂)容量较高(1.8-2.4wt%),寿命长,但其氢化物在室温下过于稳定,脱氢困难。总体而言,储氢容量、工作条件(温度/压力)和动力学性能之间往往存在制约关系,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权衡选择。

主要储氢合金技术参数对比


储氢合金的制备方法直接决定了其微观结构、成分均匀性及最终的吸放氢性能。目前制备储氢合金方法主要包括高温熔炼法、氢化燃烧法、机械合金化法、扩散法、沉积法、自剪切反应、熔融纺丝法和共沉淀还原法等。其中,高温熔炼法工艺成熟、易于规模化,但能耗高且成分易偏析;机械合金化法能制备出纳米晶或非晶结构,显著改善合金动力学性能,但效率较低且易引入杂质;氢化燃烧法和扩散法则适用于合成高熔点或热力学上难以形成的合金相。而沉积法(如磁控溅射、电沉积)主要用于制备薄膜材料或进行表面改性,用于基础研究或特殊微型器件。各类方法在工艺复杂度、能耗、产物性能及适用场景上各有侧重,需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适配方案。

主要储氢合金制备方法对比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发展背景


氢气作为清洁低碳、高效可再生的二次能源,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而储氢合金因其高安全性、高体积储氢密度及长周期循环稳定性,已成为氢储运行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与技术支撑。中国政府将氢能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全链条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台《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氢能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针对储氢合金等关键材料,制定《固态储氢用稀土系储氢合金》行业标准,规范技术研发与产品认证;通过《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加速储氢合金在交通、储能、工业等场景的示范应用;并在《2025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中优先支持氢储运标准研制,形成覆盖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标准体系的政策闭环,为储氢合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相关政策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产业链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产业链呈现“上游资源垄断、中游技术迭代、下游场景多元”的特征:上游以稀土和镁基资源为核心,中国凭借全球80%的稀土储量和榆林等地的镁资源形成资源卡位优势,但镧、镍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显著影响成本。中游有厦门钨业、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它们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粉末冶金等工艺将原材料加工成储氢合金产品,并且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进展,如开发出新一代高容量、低成本、长循环寿命的镁基贮氢合金。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涵盖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储能系统和工业用氢等,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贮氢合金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产业链图谱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四、全球及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储氢合金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节点,创新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稀土基合金仍占据市场主导,而镁基、钛基及新型固态储氢材料加速迭代。例如,中国有研集团开发的镁基储氢模块循环寿命已突破2000次,中科院研发的BCC结构合金在5MPa氢压下吸氢量达3.5wt%以上,且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过92%;日本丰田通过专利布局覆盖全球82%的固态储氢技术路线,德国GfE的AB5型合金循环寿命超过1.5万次,彰显国际领先水平。随着材料体系持续优化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氢合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亿美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8.6%。

2025-2030年全球储氢合金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在技术创新与企业布局上取得显著进展。在技术层面,研发重点围绕高容量、低工作温度和长循环寿命展开,涌现出如厦门钨业的稀土镁基复合材料、有研工研院的纳米钛基合金以及上海交大与氢枫能源合作的免活化镁基块体材料等突破。企业布局呈现多元化与生态化特征,头部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如成渝氢走廊产业联盟)、产业链协同及国际技术引进,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加速在车载储氢、固态储运氢等氢能全产业链的商业化步伐。

中国储氢合金利用技术创新情况


近年来,随着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储氢合金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专利技术聚焦性能优化、应用适配及制备升级等核心方向,申请主体涵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形成协同创新格局。从专利内容来看,近期我国储氢合金技术突破集中在多维度提升储氢合金综合性能,如中核四0四等机构聚焦核能安全,开发出低杂质、低平衡氢压的储氢材料;四川大学利用液态金属相变特性,实现储氢过程热量高效利用与结构稳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长春应化所等通过元素掺杂与结构优化,突破了TiFe基、AB2型等传统材料的活化、储氢量及循环性能瓶颈,并研发出高循环稳定性的BCC型合金;江西江钨浩运、江西稀土研究院等企业则在高钒固溶体、A2B7型稀土系合金领域取得进展,提升低温吸氢速率与平台压性能。这些专利覆盖材料设计、制备工艺及应用优化全链条,既涵盖稀土基、钛基等传统体系创新,也涉及新型结构探索,为氢能交通、储能及工业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推动我国储氢技术向高端化、多元化加速发展。

近期我国储氢合金领域技术专利申请情况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储氢合金行业未来发展将围绕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三大核心维度实现突破,呈现“创新驱动性能升级、整合强化产业效能、竞争推动全球布局”的鲜明趋势。技术层面,行业以新型多元合金体系研发为核心,通过精准调控原子排列挖掘储氢潜力,结合元素掺杂、纳米化处理等手段优化动力学性能,同时聚焦合金微观结构演变机制,开发抗粉化、耐腐蚀表面处理技术,全方位提升储氢容量、反应活性与循环寿命;产业布局上,企业并购重组将加速推进,优势企业整合资源打造行业龙头,上下游企业通过长期合作与联合开发构建协同链条,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下形成集全产业链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释放规模与协同效应;国际竞争中,行业将依托规模、资源优势巩固中低端市场地位,同时针对高端技术与专利短板,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瓶颈,强化知识产权布局与国际标准参与度,通过技术合作、海外拓展等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升级。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创新引领性能飞跃


未来,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将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实现性能的全方位提升。一方面,研发新型多元合金体系成为提升储氢容量的关键路径,科研人员将通过精准调控合金原子排列结构,深度挖掘材料储氢潜力,满足高效储氢需求。另一方面,动力学性能优化迫在眉睫,借助元素掺杂、纳米化处理等前沿手段,优化氢原子在合金中的扩散路径,降低吸放氢温度与压力条件,加快吸放氢速率,大幅提升反应活性。同时,为解决合金在多次吸放氢循环后性能衰退问题,研究合金微观结构演变机制,开发抗粉化、耐腐蚀的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延长使用寿命,为大规模应用筑牢技术根基。


2产业布局趋向协同整合


产业整合将是中国储氢合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间并购重组活动会显著增多,优势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与市场渠道优势,整合中小企业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行业龙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也将更加紧密,上游原材料企业与中游合金生产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保障原料稳定供应与价格平稳;中游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联合开发产品,依据市场需求精准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适配性。此外,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发挥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3国际竞争谋求突破升级


在国际竞争舞台上,中国储氢合金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凭借庞大产业规模、丰富资源储备与持续技术创新成果,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尤其在中低端市场,价格与产能优势突出,将继续巩固市场地位。然而,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在高端产品与核心技术上长期领先,拥有大量专利与先进工艺,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为此,中国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全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专利布局。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在国际行业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通过技术合作、海外投资等多元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全方位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储氢合金产业链结构及全产业链布局状况研究,中国储氢合金行业重点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市场前瞻及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